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叶圣陶先生说过:"可否至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在提倡"教是为了不教"的今天,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课堂设疑提问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只有掌握提问的技巧,我们的课堂才会"活"起来,我们的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没有食欲,勉强地把食物呑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至少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他就会乐意接受,并且很好地消化它。"同理,成功的教学也不应是强制性的,而应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上,老师们总是扮演着"包办者"的角色,而缺乏"引领者"的风范,本应是一堂启发学生思维的课,结果让有的老师变成了死板的教条,有时一堂公开课讲下来,"作秀"的痕迹暴露无疑,这都与当今教师的课堂提问不足有密切的关系。归结起来我们当今教师课堂提问普遍存在--提问总是随意而问,课前没有精心准备问题,引导学生思维不够灵活,设问抓不住有效时机等缺陷。因此,课堂设疑必须达到几点基本要求:
1.精心设计有效问,问点要准
"准":一是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从重点出发,抓住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二是合乎学生认知水平,让学生"跳一跳",确实能摘到"果子";三是要抓住课文知识的逻辑关系,所提问题应丝丝入扣、不蔓不枝,忌空、大、难、滥。如教《藤野先生》提问:"课文如何体现形散神聚的特点的?"学生对于这种问题将不知,难以回答。《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2.引导之术灵活问,发问要活
"活":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在提问时应考虑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的心理因素。提问本身就有艺术性,问中要导,要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教师不可随意问,问要有价值
就是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合乎教学内容。设疑提问不能搞形式、图花样,也不能只提一些本身带有暗示性的"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或学生完全不假思索、不费力气就可以回答的问题。这种只图课堂表面热闹,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这就要在备课中充分钻研教材,发掘问题、巧设疑问。善于在"无疑之处见有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变"有疑"为"无疑"。语文课堂设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学生易混淆,易忽略而又与理解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处;②课文的重点、难点处;③文章画龙点睛处;④"铺路架桥"处;⑤触发学生联想,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处等。
4.抓住时机及时问,问要适时
教师既要抓住课文提问的恰当时机,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作适时"停顿",让学生有进行思维的时间,以达到"投石破浪"的效果,否则只能"引而不发"。《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要求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时,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去"释"疑,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课堂提问应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方法上力求灵活多样,即"大体须有之,定体则无之"。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探索,初步概括出以下课堂提问九型:
1投石型:就是用提问的"石子",激发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争论,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和教学中的沉闷气氛,引发学生的疑问,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板书课题后,问学生"孔乙己叫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叫孔乙己。""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吗?"学生稍一沉吟,回答道:"是绰号。""孔乙己读了一辈子的书,为什么连名字都没有?"学生面对这个问题"反常"现象,沉思起来,教师就在学生的这种情绪中开始讲述课文,造成良好的教学气氛。
2逆向型:教师在教学中有意提出与课文观点不一致的问题,以制造矛盾,触发学生思维,进行激烈交锋,去伪存真。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提问道:"有人说愚公若没有神的帮助,不知要多少代人才能挖走太行、王屋二山,他为什么不搬家?这不是名副其实的愚公吗?"学生讨论激烈,畅所欲言。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明确:"愚公"不"愚"。愚公为造福子孙后代而挖山不止,表现出了他的坚定信念。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正是反映了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的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在今天仍有它的教育意义,并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3选择型:教师将一个问题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答案告诉学生,让其比较分析,选择最佳答案,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4联想型:要求学生对所提问题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根据作品的描述进行简单的或创造性的复述设置意境,制造感情上的悬念,从感情上引发学生的思维,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教《故乡》提问道:"作者在开头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请你描述一番。"
5填补型:就是对课文的结尾或文中省略部分作合理的补充,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例如在教《夜走灵官峡》时,提出:"课文的结尾;风,更猛了。雪,更大了……同学们按照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谈谈这里省略了一些什么内容?"
6逻辑型:教师按课文内容的顺序,层层设问、环环相扣,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或以课文内容为主线,层层设问,每个问题都是这根链条上的一个链环,它承前启后、前后勾连、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此法不仅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使学生把握文章的脉络和内容。
7比较型:将相同、相反或相似的内容放在一起对比提问。通过联系、比较,辨异析同,温故而知新。如教完《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文章后,可提问:"孔乙己和范进都是封建社会的下层知识分子,在他们身上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8创造型:就是促使学生推出事情的后果、结局的提问。这种提问无定论,答案可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的理解,自行创造,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如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可提问:"假如于勒带着百万美金从美洲回来,我们一家的态度将怎样变化呢?"
9溯问型:就是让学生寻究事情发生繁荣原因的提问。如《一面》中写道:"……我结结巴巴,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讲授到这里时,可提问:"这里'我'为什么不道破鲁迅的名字呢?仅仅因为心情激动吗?"
总之,一堂成功的设疑课,会给教师带来的无尽兴味,给学生带来思考上的欢乐。在教学中除教师设疑提问外,还应鼓励学生自己产生疑点,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去解疑、释疑、破疑,达到发展他们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的目的。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没有食欲,勉强地把食物呑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至少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他就会乐意接受,并且很好地消化它。"同理,成功的教学也不应是强制性的,而应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上,老师们总是扮演着"包办者"的角色,而缺乏"引领者"的风范,本应是一堂启发学生思维的课,结果让有的老师变成了死板的教条,有时一堂公开课讲下来,"作秀"的痕迹暴露无疑,这都与当今教师的课堂提问不足有密切的关系。归结起来我们当今教师课堂提问普遍存在--提问总是随意而问,课前没有精心准备问题,引导学生思维不够灵活,设问抓不住有效时机等缺陷。因此,课堂设疑必须达到几点基本要求:
1.精心设计有效问,问点要准
"准":一是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从重点出发,抓住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二是合乎学生认知水平,让学生"跳一跳",确实能摘到"果子";三是要抓住课文知识的逻辑关系,所提问题应丝丝入扣、不蔓不枝,忌空、大、难、滥。如教《藤野先生》提问:"课文如何体现形散神聚的特点的?"学生对于这种问题将不知,难以回答。《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2.引导之术灵活问,发问要活
"活":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在提问时应考虑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的心理因素。提问本身就有艺术性,问中要导,要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教师不可随意问,问要有价值
就是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合乎教学内容。设疑提问不能搞形式、图花样,也不能只提一些本身带有暗示性的"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或学生完全不假思索、不费力气就可以回答的问题。这种只图课堂表面热闹,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这就要在备课中充分钻研教材,发掘问题、巧设疑问。善于在"无疑之处见有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变"有疑"为"无疑"。语文课堂设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学生易混淆,易忽略而又与理解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处;②课文的重点、难点处;③文章画龙点睛处;④"铺路架桥"处;⑤触发学生联想,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处等。
4.抓住时机及时问,问要适时
教师既要抓住课文提问的恰当时机,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作适时"停顿",让学生有进行思维的时间,以达到"投石破浪"的效果,否则只能"引而不发"。《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要求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时,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去"释"疑,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课堂提问应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方法上力求灵活多样,即"大体须有之,定体则无之"。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探索,初步概括出以下课堂提问九型:
1投石型:就是用提问的"石子",激发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争论,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和教学中的沉闷气氛,引发学生的疑问,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板书课题后,问学生"孔乙己叫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叫孔乙己。""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吗?"学生稍一沉吟,回答道:"是绰号。""孔乙己读了一辈子的书,为什么连名字都没有?"学生面对这个问题"反常"现象,沉思起来,教师就在学生的这种情绪中开始讲述课文,造成良好的教学气氛。
2逆向型:教师在教学中有意提出与课文观点不一致的问题,以制造矛盾,触发学生思维,进行激烈交锋,去伪存真。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提问道:"有人说愚公若没有神的帮助,不知要多少代人才能挖走太行、王屋二山,他为什么不搬家?这不是名副其实的愚公吗?"学生讨论激烈,畅所欲言。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明确:"愚公"不"愚"。愚公为造福子孙后代而挖山不止,表现出了他的坚定信念。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正是反映了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的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在今天仍有它的教育意义,并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3选择型:教师将一个问题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答案告诉学生,让其比较分析,选择最佳答案,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4联想型:要求学生对所提问题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根据作品的描述进行简单的或创造性的复述设置意境,制造感情上的悬念,从感情上引发学生的思维,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教《故乡》提问道:"作者在开头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请你描述一番。"
5填补型:就是对课文的结尾或文中省略部分作合理的补充,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例如在教《夜走灵官峡》时,提出:"课文的结尾;风,更猛了。雪,更大了……同学们按照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谈谈这里省略了一些什么内容?"
6逻辑型:教师按课文内容的顺序,层层设问、环环相扣,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或以课文内容为主线,层层设问,每个问题都是这根链条上的一个链环,它承前启后、前后勾连、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此法不仅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使学生把握文章的脉络和内容。
7比较型:将相同、相反或相似的内容放在一起对比提问。通过联系、比较,辨异析同,温故而知新。如教完《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文章后,可提问:"孔乙己和范进都是封建社会的下层知识分子,在他们身上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8创造型:就是促使学生推出事情的后果、结局的提问。这种提问无定论,答案可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的理解,自行创造,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如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可提问:"假如于勒带着百万美金从美洲回来,我们一家的态度将怎样变化呢?"
9溯问型:就是让学生寻究事情发生繁荣原因的提问。如《一面》中写道:"……我结结巴巴,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讲授到这里时,可提问:"这里'我'为什么不道破鲁迅的名字呢?仅仅因为心情激动吗?"
总之,一堂成功的设疑课,会给教师带来的无尽兴味,给学生带来思考上的欢乐。在教学中除教师设疑提问外,还应鼓励学生自己产生疑点,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去解疑、释疑、破疑,达到发展他们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