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近几年广东高考历史试题以崭新的面貌,全方位的定位,推陈出新,充分展示了广东高中课程改革的喜人成果.同时,也留给我们一线高中教师许多思考,如何结合高考走势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些新变化,更重要的是如何锻造教师和学生的新思维,更好的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从发展的眼光来探寻学习的真谛.
【关键词】广东高考;高中历史教学作为一名亲历历年高考的的一名高中教师,回顾几年来的教学历程,对高考和高中历史教学产生了一些个人体会,既是对以往教学工作的心路总结,也是以求对自己今后教学带来一些新变化和深入思考.
1 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并重,彰显文明史观在当今意义
高中教学要不要向学生灌输史观论?高中历史教师要不要史观?应持何种史观论?其实这个问题困挠了我很多年。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及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各地各校纷纷引进新的课程理论,我发现自己已大大落伍.抱残守缺,以本为本,把学生当成了填塞知识的工具,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也是从这一刻起,两位老师走进了我的再学习的视野里,他们就是赵亚夫老师和黄牧航老师.他们关于历史教育新主张观后令人折服.在两位的论述中都不约而同的谈到了史观的问题.正如黄牧航老师所说,史学理论解决的就是历史教师的思想观念问题.这是新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观念以及高考改革的要求。我们中学教学的基本功能就是——帮助学生从世界文明走势这个大视野认识中国的现状,从而明确个体的价值和责任。帮助我们理解今天人类文明成果以及下来的走向。[1]而赵亚夫老师也反复表明各种史观其实是相通的。而文明史内含着全球史和整体史。历史教育应看重全球的或整体的视野,强调剖白文明的意义和价值。[2]
我们的新教材是按照政治、经济和文化来编写的。实际上就是在述说人类历史的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思想文明。但是细究下来,它又是将古今中外的历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这就是在展示全球史的图画。作为教师在新的条件下我们要教授的实际上是人类的文明,而这种文明是站在全球历史的高度上,高屋建瓴,全面准确的指导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理解历史和文明的内涵.2008年广东高考历史试题27小题非常典型.该题以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印象为主线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和法国启蒙运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将鸦片和道德结合起来;以分期的方式将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进行概括和归纳.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分析其历史背景和带给我们的思考.这道题命题匠心独具,希冀通过本题,使我们的考生分析理解中国文明的式微给中国国际地位造成的变化,从而把握国际关系的变迁的原则.这道题好就好在通过巧妙的设置将政治文明和思想文明结合起来,试想如果平时的课堂教学我们的教师从未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文明观,没有培养学生站在更高的高度看待和分析问题,想要很好的解决这道问题是很难想象的.
2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努力追求”有效课堂教学”
有效课堂教学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的探寻,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就是通过历史知识中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来养成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协调发展。面其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坦率的说,在教学实践中最困难的也正在于此。老师讲多了学生不愿听,把时间交给学生老师又不放心,这对矛盾在较大范围内较长时间内存在着。
总体来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注重方法的培养、思维的训练,通过各种有效的历史信息,感染学生,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变被动的受教者为施教者的合作者,从初期的自主探究到后期的发散思维。从原始阶段的感兴趣上升为感悟历史。可通过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和创设良好的学习新情境,激发和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与主动性。在这方面,我们应大胆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论。比如在何成刚老师关于澳大利亚学校历史教育透析中,提出来的逐步让学生摆脱“道听途说”和“人云亦云”或顺从教师的观点。可以引用建构主义学习理念,以促进学生思维发为主要目的,让学生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历史知识,纠正企图通过探究历史求得统一答案的观念。[3]
3整合教材,寻找各种版本教材的契合点
高中历史新课改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一纲一本到现在的一标多本,由原来的通史体例转变为现在的模块专题式体例。新体例既有明显的优势,如可以对某一个历史事件的发展沿革,有一条比较清晰线索,对某些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有比较详细的叙述和比较深刻的探讨;然而这样的体例也有弊端,往往会出现一个历史事件被割裂成若干块,或在同一个模块的几个专题中分别叙述它的几个侧面,甚至分在几个模块中来叙述,因此,要搞好历史新课改的教学,必须认真学习《课标》,以课程观取代教材观,对教材进行整合。
同一模块各专题之间的整合。按照课标对教材内容在宏观上进行整合和整体设计,微观上进行适当的取舍,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来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如必修2第三单元,我把第16、17课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创新和调整放在一起介绍,而把有关现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苏联的经济改革的第15、18课放在一起学习,这样学生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创新和调整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特点以及改革也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不同模块之间的整合和教材内外知识的整合。如 “辛亥革命”,把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国民国的相关内容安排在《高中历史必修(I)》里,把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作用的相关内容安排在《高中历史必修(Ⅱ)》里,而把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的相关内容安排在《高中历史必修(Ⅲ)》里,另外选修Ⅱ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还有孙中山关于民主的主要论述及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的相关内容,在选修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亚洲觉醒的先驱”的专题中也有孙中山领导辛亥革的内容。我们的做法是在学习必修Ⅰ时,把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政治活动、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一起介绍,以便于学生对此次革命有一完整的认识。
使用岳麓版教材时,参考其他版本的教材。尽管岳麓版教材比较好,但其他教材也各有千秋。只有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方可补己之短,不断进步。从2008年高考文综和理综历史题来看,这个问题比较棘手和迫切。例如文基25小题、理基65小题、理基66小题都存在偏重于某个版本的问题,[4]这就要求老师认真研究各个版本的区别与联系,这项工作需要集体合作,由高一至高三的教师共同完成。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切身体会,愿与大家交流分享。参考文献
[1]黄牧航《史学观念的转变与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2008.4
[2]赵亚夫《我的新历史教育主张》2008.7
[3]何成刚 陈伟壁《澳大利亚学校历史教育透析之二》2008.7
[4]游欢《从近两年广东高考综合科历史试题看版本差异所带来的问题》2008.9
【关键词】广东高考;高中历史教学作为一名亲历历年高考的的一名高中教师,回顾几年来的教学历程,对高考和高中历史教学产生了一些个人体会,既是对以往教学工作的心路总结,也是以求对自己今后教学带来一些新变化和深入思考.
1 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并重,彰显文明史观在当今意义
高中教学要不要向学生灌输史观论?高中历史教师要不要史观?应持何种史观论?其实这个问题困挠了我很多年。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及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各地各校纷纷引进新的课程理论,我发现自己已大大落伍.抱残守缺,以本为本,把学生当成了填塞知识的工具,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也是从这一刻起,两位老师走进了我的再学习的视野里,他们就是赵亚夫老师和黄牧航老师.他们关于历史教育新主张观后令人折服.在两位的论述中都不约而同的谈到了史观的问题.正如黄牧航老师所说,史学理论解决的就是历史教师的思想观念问题.这是新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观念以及高考改革的要求。我们中学教学的基本功能就是——帮助学生从世界文明走势这个大视野认识中国的现状,从而明确个体的价值和责任。帮助我们理解今天人类文明成果以及下来的走向。[1]而赵亚夫老师也反复表明各种史观其实是相通的。而文明史内含着全球史和整体史。历史教育应看重全球的或整体的视野,强调剖白文明的意义和价值。[2]
我们的新教材是按照政治、经济和文化来编写的。实际上就是在述说人类历史的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思想文明。但是细究下来,它又是将古今中外的历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这就是在展示全球史的图画。作为教师在新的条件下我们要教授的实际上是人类的文明,而这种文明是站在全球历史的高度上,高屋建瓴,全面准确的指导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理解历史和文明的内涵.2008年广东高考历史试题27小题非常典型.该题以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印象为主线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和法国启蒙运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将鸦片和道德结合起来;以分期的方式将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进行概括和归纳.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分析其历史背景和带给我们的思考.这道题命题匠心独具,希冀通过本题,使我们的考生分析理解中国文明的式微给中国国际地位造成的变化,从而把握国际关系的变迁的原则.这道题好就好在通过巧妙的设置将政治文明和思想文明结合起来,试想如果平时的课堂教学我们的教师从未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文明观,没有培养学生站在更高的高度看待和分析问题,想要很好的解决这道问题是很难想象的.
2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努力追求”有效课堂教学”
有效课堂教学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的探寻,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就是通过历史知识中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来养成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协调发展。面其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坦率的说,在教学实践中最困难的也正在于此。老师讲多了学生不愿听,把时间交给学生老师又不放心,这对矛盾在较大范围内较长时间内存在着。
总体来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注重方法的培养、思维的训练,通过各种有效的历史信息,感染学生,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变被动的受教者为施教者的合作者,从初期的自主探究到后期的发散思维。从原始阶段的感兴趣上升为感悟历史。可通过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和创设良好的学习新情境,激发和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与主动性。在这方面,我们应大胆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论。比如在何成刚老师关于澳大利亚学校历史教育透析中,提出来的逐步让学生摆脱“道听途说”和“人云亦云”或顺从教师的观点。可以引用建构主义学习理念,以促进学生思维发为主要目的,让学生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历史知识,纠正企图通过探究历史求得统一答案的观念。[3]
3整合教材,寻找各种版本教材的契合点
高中历史新课改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一纲一本到现在的一标多本,由原来的通史体例转变为现在的模块专题式体例。新体例既有明显的优势,如可以对某一个历史事件的发展沿革,有一条比较清晰线索,对某些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有比较详细的叙述和比较深刻的探讨;然而这样的体例也有弊端,往往会出现一个历史事件被割裂成若干块,或在同一个模块的几个专题中分别叙述它的几个侧面,甚至分在几个模块中来叙述,因此,要搞好历史新课改的教学,必须认真学习《课标》,以课程观取代教材观,对教材进行整合。
同一模块各专题之间的整合。按照课标对教材内容在宏观上进行整合和整体设计,微观上进行适当的取舍,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来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如必修2第三单元,我把第16、17课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创新和调整放在一起介绍,而把有关现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苏联的经济改革的第15、18课放在一起学习,这样学生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创新和调整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特点以及改革也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不同模块之间的整合和教材内外知识的整合。如 “辛亥革命”,把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国民国的相关内容安排在《高中历史必修(I)》里,把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作用的相关内容安排在《高中历史必修(Ⅱ)》里,而把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的相关内容安排在《高中历史必修(Ⅲ)》里,另外选修Ⅱ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还有孙中山关于民主的主要论述及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的相关内容,在选修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亚洲觉醒的先驱”的专题中也有孙中山领导辛亥革的内容。我们的做法是在学习必修Ⅰ时,把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政治活动、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一起介绍,以便于学生对此次革命有一完整的认识。
使用岳麓版教材时,参考其他版本的教材。尽管岳麓版教材比较好,但其他教材也各有千秋。只有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方可补己之短,不断进步。从2008年高考文综和理综历史题来看,这个问题比较棘手和迫切。例如文基25小题、理基65小题、理基66小题都存在偏重于某个版本的问题,[4]这就要求老师认真研究各个版本的区别与联系,这项工作需要集体合作,由高一至高三的教师共同完成。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切身体会,愿与大家交流分享。参考文献
[1]黄牧航《史学观念的转变与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2008.4
[2]赵亚夫《我的新历史教育主张》2008.7
[3]何成刚 陈伟壁《澳大利亚学校历史教育透析之二》2008.7
[4]游欢《从近两年广东高考综合科历史试题看版本差异所带来的问题》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