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传统产品设计以其独特风格享誉世界。然而在上世纪,中国产品设计却逐渐丧失其风格,走上了模仿的道路,21世纪以后,中国的设计又逐渐步入正轨,展现出设计魅力。针对这一变化加以分析,得出中国的设计风格出现几次转折的原因,明确要振兴中国设计,必须扎根传统设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关键词:风格;产品;中国;淡漠
“秦时明月,汉时关”,古往今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的积淀从未间断。在这样深厚而强大的文化根基上,中国传统产品始终保持着独树一帜的风格,焕发着令全世界为之倾倒的风采。它们不仅是中华古文化的象征,对于世界产品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的马家窑、屈家岭、大汶口出土的彩陶,品种丰富、造型独特,在满足自身功能的基础上,表现出极为动人的美感。历朝历代的皇宫建筑,通过造型、比例、色彩、材质、装饰等建筑语言与视觉符号,构成独特的艺术形象,传达着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利、君临天下的气势、震慑臣民的威严。明代家具设计是中国风格产品设计的典型标志,是世界家具设计的杰出代表。这个时期的家具种类繁多、用材考究,韵味无穷。其设计之妙,对于今天的设计师,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然而,到了上个世纪的中国,由于众所周知的种种历史原因,我们悲哀的发现绝大多数曾经辉煌的民族工业没落了,有的甚至走向了消亡。这段时期生产的产品要么粗制滥造,要么盲目模仿西方产品,即使是当时认为时尚、前卫的产品,其实也只不过拾取西方艺术潮流的皮毛,处在“曲不高,和又寡”的尴尬境地。产品设计生产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照抄照搬国外落后产品,造成的后果是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经济依赖性。外国高附加值的产品在国内大肆赚钱的同时,我们所谓的出口产品大部分只是农业、工业原材料或是粗加工的半成品,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上以比同类产品低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价格销售。
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整体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开始在世界面前展现出强大的自信心与影响力,中国的产品设计又展现出它的生机与活力,世界各国把眼光齐聚中国,中国风格以其独特的魅力迅速在世界设计界流行开来。
从辉煌走向淡漠,在淡漠中又迎来了新的黎明,中国风格在这样曲折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次痛苦的洗礼,又像凤凰涅磐一般散发出更为灿烂的光辉,这其中的原因,不得不使我们深思。只有重新审视历史,分析其中原因,我们才能找出中国产品风格化淡漠的根结,明确今后中国产品设计的发展方向,描绘出中国设计更为辉煌的前景。
一、从“作坊风格”到“折中风格”再到“企业风格”
在手工业时期,当时的产品称为“手工艺品”,它从设计到制作往往出自单人或是小型的团体。这种生产一般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因此,产品中带有鲜明的“作坊”风格,融入了相同的趣味、情感与观念。当徒弟学成后,又会将这种风格发展传承下去,久而久之,形成了特有的一脉相承的设计风格。
到了近代社会,随着工业化大生产时代的来临,产品的机器化生产要求产品设计不再是个人行为,它往往需要通过设计师、工程师、营销人员等多部门进行磋商协调。这必然导致产品中不可能的是某个人特有的风格,而是不同部门人群意见的折中。不同部门参与到同一件产品中,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不同的,例如市场方面期望降低成本、结构方面期望稳固安全、设计方面期望创新美观等等。这种情形如同马拉大车,如果追求的方向不同,不仅起不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反而会因为方向相左,给产品带来致命的打击。这种目标不明、互相干涉的情况在近代企业中时有发生。在这样意见摇摆不定的的局面下,要使产品得以顺利的投产,只能奉行“折中主义”,风格一词被忽略不计。
值得庆幸的是,现代企业逐渐明白自身的追求方向。要想企业做大做强,企业文化是其向广大消费者传播的一个重点。产品是企业文化的实体表现形式之一,因此,设计在产品生产中的地位被越来越明显的提高。为了达到统一企业风格的目的,产品设计的主要流程必须通过一个核心——“设计主管”来统筹决策。“设计主管”类似于古代的手工艺者,他的任务是通过掌控企业产品设计生产的总体过程,驾驭产品整体风格、展现企业文化。有所不同的是,当时的手工艺者完全凭借的是自己的智慧,辅助以徒弟的协助。“设计主管”利用的是其整合协调能力,统领各个小组(包括设计部、结构部、生产线、市场部等等)共同发展。这种设计管理模式可以摆脱以前的手工艺者自身能力有限的缺点,消除部门众多导致的风格丧失的问题,有利于加强组织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好的发挥个人的能力,有效督促业务的运作情况,形成统一风格的企业产品。一个国家重要企业的产品都能体现企业浓郁的产品文化,这种具有典型企业文化的产品,又将会是我国产品风格的一个缩影。如果每个中国的企业都能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来发展企业文化,继而将它融入产品之中,那么中国的产品风格也将逐渐形成。
二、从“皇室风格”到“平民风格”再到“国民个性风格”
设计往往与一个地区的道德伦理、风俗习惯、宗教礼仪、法律制度、观念哲学等等联系在一起。不同朝代产品的风格受当时统治者的消费趣味影响,“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说明统治阶级掌控着当时的流行导向。宋代的统治者推崇朱熹“知性反省”的理学,因此,设计风格多“清淡”。宋代的瓷器的装饰之美多在于肌理、釉色之美,而非艳丽装饰之美。元朝的统治者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的个性奔放,长期的马上生活对于当时的产品也有特殊的要求。元代盛酒的梅瓶相对于宋代更加饱满厚实、力度感十足,满足统治阶层豪饮的特性。不同朝代的产品,其形式类型、功能结构以及色彩、意境等美学因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与审美时尚,展现出独特的风格与特有的美感。
随着封建王朝的倒台,人民当家作主人,产品由原来的满足上层阶级的品位转为满足大众的需要。在建国初期,国家基础薄弱,人们的生活还处在满足温饱的阶段,对于产品的需求仅仅停留在最低的生存需求,多数产品的文化成份被忽略。改革开放初期,众多外来事物的冲击使得国内消费者无法理性的去辨别,跟风日盛。“太少需求和太多诱惑”这两种情况导致产品中产生了一种所谓的“平民风格”,这里所指的“平民风格”,不仅表明当时产品的服务人群是普通消费者,还影射了在当时这种消费水平和消费风气的影响下,本国产品中的设计成份已经越来越“贫民”了。
近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国民的需求不断提升,盲目追求国外的流行已成过去,转身审视自身真正的需要才是真正的个性,才是现代设计风格的落脚点。国民的个性是由国家的历史文化、人文风俗所塑造的,是具有深厚底蕴的,跟风学来的东西只能短时间刺激人的感官,是不可能真正深刻的触摸到人的内心深处。因此,只有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才能真正满足国人生活方式、审美风格、个性发展需求,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现在许多企业都在大力挖掘适于中国特色的产品,联想、海尔、美的、长虹、康佳、华为、中兴等国内大品牌企业正在加紧探求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方向。相信在这种指导思想带动下生产出来的产品将更能取悦国民、受到大家的青睐、符合当代“国民个性风格”。
三、从“大朝风格”到“拿来风格”再到“中国风格”
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往往会对本国产品产生深远的影响。人们只有在不愁温饱、不必担心战乱、幸福安康的和平时代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出流芳百世的优秀作品。古往今来,凡是时局稳定,经济发达,人民安居乐业的朝代,往往会留下具有独特魅力的产品。“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当时的唐朝是世界的焦点,各国竞相朝拜,唐朝的雍容华贵一度成为中国的象征。明朝鼎盛时期设计的许多产品,在当时世界的设计史上也是处于领先位置的。
近现代的中国由于长期的动荡,经济落后,渐贫渐弱,加上“文化大革命”中对传统文化的致命打击,导致设计中出现很大的脱节。随着改革开放,闭关自守被打破,外国许多新产品、新信息、新理念一窝蜂的大量涌入。虽然这为设计师提供了广泛的机遇,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因为对历史的无知而造成的一种真正的恶果:当代的设计师在外来思潮的冲击下顿觉眼花缭乱,一时之间无法适应,导致不能去伪存真,批判的去吸收。由于“文革”导致的文化断层,当代的设计师自身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对外开放以来对西方文化权威盲目的认同,于是在当代设计文化的发展中,就有了蹒跚学步,东摇西摆的误区,产品设计风格进入了“拿来风格”时期。这种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现象,几乎是早期的每一个设计者都可能遭遇到的问题。
现代的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发达,人民安居乐业,在国际上享有越来越高的声望,这些给中国设计重新走向辉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国家也越来越注意到本国设计对于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2007年2月23日温家宝总理就在《关于我们应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的建议》上批示:“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这表明了政府大力发展国家设计的决心。一个具有国家特有风格的产品是一个国家历史文明的浓缩精华,而具有中国风格的产品则是中国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底蕴的一张实体名片。2000年,APEC会议上,中国第一次以唐装的形式向世界宣布了“中国风”;2004年雅典闭幕式上,张艺谋用8分钟,通过各种形式的中国元素向世界展示了中华魅力。2008奥运会更是一个中国展示自我设计、自我风格的大舞台,“中国印”、“祥云”火炬、“金镶玉”奖牌无不是中国风格的完美展现。“中国风格”又开始散发出它独特的魅力,然而这次它不再仅仅属于中国,它将属于世界文明。
综上所述,中国产品风格化从兴盛到淡漠是由诸多的原因所导致的。而如今,中国风格设计的再度兴起也符合世界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风格的淡漠只是中国设计史上的一个小小的插曲,中国风格设计将永远是世界设计历史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当今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对我们来说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要抓住每次机遇,更好的向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风格设计学习与借鉴,更好的吸取成长的养分。但作为一个本土设计师,他的“根”应该扎在自己民族肥沃的土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民族文化——之中。西化中国风,不算中华文明的延续;盲目运用传统的元素,更不是真正的中国风格的延续,只有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坚持中国文化与艺术的正确前进方向,积极探索民族文化与艺术的继承、发展,才能真正的使中国风格走向世界。“为人类的利益设计”,是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为创出中国产品风格设计”,将“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是当今中国设计师的社会职责所在,也只有在实现这个目标的同时,中国设计师的设计才有意义,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柳冠中.《设计文化论》.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6。
[2]田颖拓.《全球化影响下的现代艺术设计》.设计在线.2002-12-24。
[3]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赵农.《设计概论》.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5]高丰.《中国设计史》.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
[6]刘国余.《设计管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06。
[7]刘伟兵.《工业设计:技术缺失的市场灵魂》.金羊网.2008-03-03。
关键词:风格;产品;中国;淡漠
“秦时明月,汉时关”,古往今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的积淀从未间断。在这样深厚而强大的文化根基上,中国传统产品始终保持着独树一帜的风格,焕发着令全世界为之倾倒的风采。它们不仅是中华古文化的象征,对于世界产品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的马家窑、屈家岭、大汶口出土的彩陶,品种丰富、造型独特,在满足自身功能的基础上,表现出极为动人的美感。历朝历代的皇宫建筑,通过造型、比例、色彩、材质、装饰等建筑语言与视觉符号,构成独特的艺术形象,传达着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利、君临天下的气势、震慑臣民的威严。明代家具设计是中国风格产品设计的典型标志,是世界家具设计的杰出代表。这个时期的家具种类繁多、用材考究,韵味无穷。其设计之妙,对于今天的设计师,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然而,到了上个世纪的中国,由于众所周知的种种历史原因,我们悲哀的发现绝大多数曾经辉煌的民族工业没落了,有的甚至走向了消亡。这段时期生产的产品要么粗制滥造,要么盲目模仿西方产品,即使是当时认为时尚、前卫的产品,其实也只不过拾取西方艺术潮流的皮毛,处在“曲不高,和又寡”的尴尬境地。产品设计生产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照抄照搬国外落后产品,造成的后果是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经济依赖性。外国高附加值的产品在国内大肆赚钱的同时,我们所谓的出口产品大部分只是农业、工业原材料或是粗加工的半成品,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上以比同类产品低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价格销售。
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整体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开始在世界面前展现出强大的自信心与影响力,中国的产品设计又展现出它的生机与活力,世界各国把眼光齐聚中国,中国风格以其独特的魅力迅速在世界设计界流行开来。
从辉煌走向淡漠,在淡漠中又迎来了新的黎明,中国风格在这样曲折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次痛苦的洗礼,又像凤凰涅磐一般散发出更为灿烂的光辉,这其中的原因,不得不使我们深思。只有重新审视历史,分析其中原因,我们才能找出中国产品风格化淡漠的根结,明确今后中国产品设计的发展方向,描绘出中国设计更为辉煌的前景。
一、从“作坊风格”到“折中风格”再到“企业风格”
在手工业时期,当时的产品称为“手工艺品”,它从设计到制作往往出自单人或是小型的团体。这种生产一般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因此,产品中带有鲜明的“作坊”风格,融入了相同的趣味、情感与观念。当徒弟学成后,又会将这种风格发展传承下去,久而久之,形成了特有的一脉相承的设计风格。
到了近代社会,随着工业化大生产时代的来临,产品的机器化生产要求产品设计不再是个人行为,它往往需要通过设计师、工程师、营销人员等多部门进行磋商协调。这必然导致产品中不可能的是某个人特有的风格,而是不同部门人群意见的折中。不同部门参与到同一件产品中,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不同的,例如市场方面期望降低成本、结构方面期望稳固安全、设计方面期望创新美观等等。这种情形如同马拉大车,如果追求的方向不同,不仅起不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反而会因为方向相左,给产品带来致命的打击。这种目标不明、互相干涉的情况在近代企业中时有发生。在这样意见摇摆不定的的局面下,要使产品得以顺利的投产,只能奉行“折中主义”,风格一词被忽略不计。
值得庆幸的是,现代企业逐渐明白自身的追求方向。要想企业做大做强,企业文化是其向广大消费者传播的一个重点。产品是企业文化的实体表现形式之一,因此,设计在产品生产中的地位被越来越明显的提高。为了达到统一企业风格的目的,产品设计的主要流程必须通过一个核心——“设计主管”来统筹决策。“设计主管”类似于古代的手工艺者,他的任务是通过掌控企业产品设计生产的总体过程,驾驭产品整体风格、展现企业文化。有所不同的是,当时的手工艺者完全凭借的是自己的智慧,辅助以徒弟的协助。“设计主管”利用的是其整合协调能力,统领各个小组(包括设计部、结构部、生产线、市场部等等)共同发展。这种设计管理模式可以摆脱以前的手工艺者自身能力有限的缺点,消除部门众多导致的风格丧失的问题,有利于加强组织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好的发挥个人的能力,有效督促业务的运作情况,形成统一风格的企业产品。一个国家重要企业的产品都能体现企业浓郁的产品文化,这种具有典型企业文化的产品,又将会是我国产品风格的一个缩影。如果每个中国的企业都能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来发展企业文化,继而将它融入产品之中,那么中国的产品风格也将逐渐形成。
二、从“皇室风格”到“平民风格”再到“国民个性风格”
设计往往与一个地区的道德伦理、风俗习惯、宗教礼仪、法律制度、观念哲学等等联系在一起。不同朝代产品的风格受当时统治者的消费趣味影响,“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说明统治阶级掌控着当时的流行导向。宋代的统治者推崇朱熹“知性反省”的理学,因此,设计风格多“清淡”。宋代的瓷器的装饰之美多在于肌理、釉色之美,而非艳丽装饰之美。元朝的统治者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的个性奔放,长期的马上生活对于当时的产品也有特殊的要求。元代盛酒的梅瓶相对于宋代更加饱满厚实、力度感十足,满足统治阶层豪饮的特性。不同朝代的产品,其形式类型、功能结构以及色彩、意境等美学因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与审美时尚,展现出独特的风格与特有的美感。
随着封建王朝的倒台,人民当家作主人,产品由原来的满足上层阶级的品位转为满足大众的需要。在建国初期,国家基础薄弱,人们的生活还处在满足温饱的阶段,对于产品的需求仅仅停留在最低的生存需求,多数产品的文化成份被忽略。改革开放初期,众多外来事物的冲击使得国内消费者无法理性的去辨别,跟风日盛。“太少需求和太多诱惑”这两种情况导致产品中产生了一种所谓的“平民风格”,这里所指的“平民风格”,不仅表明当时产品的服务人群是普通消费者,还影射了在当时这种消费水平和消费风气的影响下,本国产品中的设计成份已经越来越“贫民”了。
近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国民的需求不断提升,盲目追求国外的流行已成过去,转身审视自身真正的需要才是真正的个性,才是现代设计风格的落脚点。国民的个性是由国家的历史文化、人文风俗所塑造的,是具有深厚底蕴的,跟风学来的东西只能短时间刺激人的感官,是不可能真正深刻的触摸到人的内心深处。因此,只有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才能真正满足国人生活方式、审美风格、个性发展需求,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现在许多企业都在大力挖掘适于中国特色的产品,联想、海尔、美的、长虹、康佳、华为、中兴等国内大品牌企业正在加紧探求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方向。相信在这种指导思想带动下生产出来的产品将更能取悦国民、受到大家的青睐、符合当代“国民个性风格”。
三、从“大朝风格”到“拿来风格”再到“中国风格”
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往往会对本国产品产生深远的影响。人们只有在不愁温饱、不必担心战乱、幸福安康的和平时代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出流芳百世的优秀作品。古往今来,凡是时局稳定,经济发达,人民安居乐业的朝代,往往会留下具有独特魅力的产品。“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当时的唐朝是世界的焦点,各国竞相朝拜,唐朝的雍容华贵一度成为中国的象征。明朝鼎盛时期设计的许多产品,在当时世界的设计史上也是处于领先位置的。
近现代的中国由于长期的动荡,经济落后,渐贫渐弱,加上“文化大革命”中对传统文化的致命打击,导致设计中出现很大的脱节。随着改革开放,闭关自守被打破,外国许多新产品、新信息、新理念一窝蜂的大量涌入。虽然这为设计师提供了广泛的机遇,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因为对历史的无知而造成的一种真正的恶果:当代的设计师在外来思潮的冲击下顿觉眼花缭乱,一时之间无法适应,导致不能去伪存真,批判的去吸收。由于“文革”导致的文化断层,当代的设计师自身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对外开放以来对西方文化权威盲目的认同,于是在当代设计文化的发展中,就有了蹒跚学步,东摇西摆的误区,产品设计风格进入了“拿来风格”时期。这种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现象,几乎是早期的每一个设计者都可能遭遇到的问题。
现代的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发达,人民安居乐业,在国际上享有越来越高的声望,这些给中国设计重新走向辉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国家也越来越注意到本国设计对于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2007年2月23日温家宝总理就在《关于我们应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的建议》上批示:“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这表明了政府大力发展国家设计的决心。一个具有国家特有风格的产品是一个国家历史文明的浓缩精华,而具有中国风格的产品则是中国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底蕴的一张实体名片。2000年,APEC会议上,中国第一次以唐装的形式向世界宣布了“中国风”;2004年雅典闭幕式上,张艺谋用8分钟,通过各种形式的中国元素向世界展示了中华魅力。2008奥运会更是一个中国展示自我设计、自我风格的大舞台,“中国印”、“祥云”火炬、“金镶玉”奖牌无不是中国风格的完美展现。“中国风格”又开始散发出它独特的魅力,然而这次它不再仅仅属于中国,它将属于世界文明。
综上所述,中国产品风格化从兴盛到淡漠是由诸多的原因所导致的。而如今,中国风格设计的再度兴起也符合世界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风格的淡漠只是中国设计史上的一个小小的插曲,中国风格设计将永远是世界设计历史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当今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对我们来说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要抓住每次机遇,更好的向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风格设计学习与借鉴,更好的吸取成长的养分。但作为一个本土设计师,他的“根”应该扎在自己民族肥沃的土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民族文化——之中。西化中国风,不算中华文明的延续;盲目运用传统的元素,更不是真正的中国风格的延续,只有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坚持中国文化与艺术的正确前进方向,积极探索民族文化与艺术的继承、发展,才能真正的使中国风格走向世界。“为人类的利益设计”,是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为创出中国产品风格设计”,将“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是当今中国设计师的社会职责所在,也只有在实现这个目标的同时,中国设计师的设计才有意义,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柳冠中.《设计文化论》.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6。
[2]田颖拓.《全球化影响下的现代艺术设计》.设计在线.2002-12-24。
[3]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赵农.《设计概论》.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5]高丰.《中国设计史》.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
[6]刘国余.《设计管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06。
[7]刘伟兵.《工业设计:技术缺失的市场灵魂》.金羊网.2008-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