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制约体育教师课改的几个原因
(一)工具性体育课程观的制约
长期以来,体育课程的工具性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课程内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统一性和严格的规范性,课程的目标与评价标准、依据都是既定于集中制的约定,这种课程的工具性具有方便性、可操作性的特点,便于系统化完成教学任务。然而,也正是这样的特点,体育课程忽视了人的发展性功能,忽视了学生个体作为一种生命形式的存在,严重窄化了学生生命存在的空间,使充满意义与价值创造的体育学习转化成机械化的体育项目技术领域的专项化训练。
新的体育课程理念突破了工具性课程观对人本身的价值和意义的限制,突出强调了学生主体生命存在的意义,特别是将学生个体存在的价值意义放到了突出的地位,注重体育学习中多元化、个性化的课堂建构,被传统体育课程价值忽视的学生的情感、意志、愿望、态度等也得到了有力的强调。新的体育课程强调了“健康第一”的指导原则,着眼于学生体育学习的物质健康观的同时提升心理与社会适应的精神健康观。显然,传统的工具性体育课程从本质上对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着眼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健康三维的发展的教育新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从而成为制约体育教师参与新课程的根本症结之所在。
(二)传统教育文化的权威化价值取向的影响
崇尚教师的权威,遵循“学高为师”一直是我国传统教育文化的一种表现,在这种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下,作为知识上位的教师掌握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也自然形成了权力教学现象。尤其是体育教学,受竞技体育训练理论的影响,在新课程改革中,一些教师习惯于“训练式”的教学模式,不习惯于师生共同对话中实现知识的共享;只习惯于按照教材的安排或者按照预先准备好的提纲进行教学,不习惯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教学内容,调整、安排教学过程;只习惯于自己的知识权威,不习惯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存在,难以接受学生的质疑和个性化能力的表现。由于长期对教师的依赖和绝对的服从,学生容易失去自己的独立意识,个性化的学习和潜力发挥受到压制。传统文化意识让我们知道教师是“传导、授业、解惑”者,这样的职业定位强化了教师文化继承和维护能力,而弱化和压抑了教师的文化创造和创新功能。表现在体育教师的身上,脱离了教育理论的相关研究,成为了学生运动技术传授的“教练员”,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教师控制学生群体所表现的“统一”、“求同”的思维方式,倾向于强调整体,排斥个体,影响着教师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理念意识形成和教学行为的实施。
(三)课程改革中两个层次的期望差异
包括体育课程改革在内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无疑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革推动模式,这就不得不让课程专家的先进理念与习惯于传统教育文化的一线教师的观点产生差异,使代表着两个层次的改革主体在改革中应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产生不同的期望。许多教师也意识到传统体育课程对学生发展的弊端,也希望体育教学改革能真正剔除弊端,从机械的训练与传授的教学中解放出来。但是,习惯于自我经验和文化形态的一线教师面对自己没有经历的体育课程新理论的时候,往往又由于没有亲身体验与感悟,对现实而感到茫然,于是就仍然保守于自身的意识状态,甚至不去采纳,而大面积推广的课程改革必然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迫使他们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回应,回应的现实却又经常与很高的期望背道而驰,于是,教师也就对新课程理念产生怀疑,甚至失去信心,这就难免在教师当中产生抵触的情绪。
二、解决体育教师课改受制的策略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中,要尽快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需要广大体育教师正确认识自身的缺陷,不断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第一,将正确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念与体育教学改革实践有机联系起来。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体育教师尽快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体育与健康理论、学科教育理论及相关学科理论的综合修养。
第二,合理更新专业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求。体育教师要合理更新专业知识结构,不断完善以体育与健康专业知识为主体的跨学科专业知识体系,不仅要懂得体育与健康专业知识和具有一定的运动技能,也要掌握体育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要保持体育与健康专业知识结构的活跃状态,避免僵化,既要活用书本上的知识,又要激活体育教师自身知识,还要注意搜集整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改进获取体育与健康专业知识的方式,从单纯接受式转变为多途径的自主获取式。
第三,改变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实效性。教学中运用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意评价的全方位,不能局限于技能评价;二是注意评价学生的成绩时,要充分体现学生在锻炼过程中的努力和提高,不要只注重对学生成功的结果的表扬;三是要把评价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四是要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做到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把学生个人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第四,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选择、运用教学方法,必须贯彻“启发”、“发现”的原则,灵活选择具体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组合,并在教学中科学运用,不能简单地为了方法而方法,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要讲求实效,力求在教学中,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真正形成带有自己特点的教学风格。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县怀文中学)
(一)工具性体育课程观的制约
长期以来,体育课程的工具性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课程内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统一性和严格的规范性,课程的目标与评价标准、依据都是既定于集中制的约定,这种课程的工具性具有方便性、可操作性的特点,便于系统化完成教学任务。然而,也正是这样的特点,体育课程忽视了人的发展性功能,忽视了学生个体作为一种生命形式的存在,严重窄化了学生生命存在的空间,使充满意义与价值创造的体育学习转化成机械化的体育项目技术领域的专项化训练。
新的体育课程理念突破了工具性课程观对人本身的价值和意义的限制,突出强调了学生主体生命存在的意义,特别是将学生个体存在的价值意义放到了突出的地位,注重体育学习中多元化、个性化的课堂建构,被传统体育课程价值忽视的学生的情感、意志、愿望、态度等也得到了有力的强调。新的体育课程强调了“健康第一”的指导原则,着眼于学生体育学习的物质健康观的同时提升心理与社会适应的精神健康观。显然,传统的工具性体育课程从本质上对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着眼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健康三维的发展的教育新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从而成为制约体育教师参与新课程的根本症结之所在。
(二)传统教育文化的权威化价值取向的影响
崇尚教师的权威,遵循“学高为师”一直是我国传统教育文化的一种表现,在这种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下,作为知识上位的教师掌握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也自然形成了权力教学现象。尤其是体育教学,受竞技体育训练理论的影响,在新课程改革中,一些教师习惯于“训练式”的教学模式,不习惯于师生共同对话中实现知识的共享;只习惯于按照教材的安排或者按照预先准备好的提纲进行教学,不习惯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教学内容,调整、安排教学过程;只习惯于自己的知识权威,不习惯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存在,难以接受学生的质疑和个性化能力的表现。由于长期对教师的依赖和绝对的服从,学生容易失去自己的独立意识,个性化的学习和潜力发挥受到压制。传统文化意识让我们知道教师是“传导、授业、解惑”者,这样的职业定位强化了教师文化继承和维护能力,而弱化和压抑了教师的文化创造和创新功能。表现在体育教师的身上,脱离了教育理论的相关研究,成为了学生运动技术传授的“教练员”,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教师控制学生群体所表现的“统一”、“求同”的思维方式,倾向于强调整体,排斥个体,影响着教师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理念意识形成和教学行为的实施。
(三)课程改革中两个层次的期望差异
包括体育课程改革在内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无疑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革推动模式,这就不得不让课程专家的先进理念与习惯于传统教育文化的一线教师的观点产生差异,使代表着两个层次的改革主体在改革中应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产生不同的期望。许多教师也意识到传统体育课程对学生发展的弊端,也希望体育教学改革能真正剔除弊端,从机械的训练与传授的教学中解放出来。但是,习惯于自我经验和文化形态的一线教师面对自己没有经历的体育课程新理论的时候,往往又由于没有亲身体验与感悟,对现实而感到茫然,于是就仍然保守于自身的意识状态,甚至不去采纳,而大面积推广的课程改革必然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迫使他们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回应,回应的现实却又经常与很高的期望背道而驰,于是,教师也就对新课程理念产生怀疑,甚至失去信心,这就难免在教师当中产生抵触的情绪。
二、解决体育教师课改受制的策略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中,要尽快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需要广大体育教师正确认识自身的缺陷,不断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第一,将正确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念与体育教学改革实践有机联系起来。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体育教师尽快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体育与健康理论、学科教育理论及相关学科理论的综合修养。
第二,合理更新专业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求。体育教师要合理更新专业知识结构,不断完善以体育与健康专业知识为主体的跨学科专业知识体系,不仅要懂得体育与健康专业知识和具有一定的运动技能,也要掌握体育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要保持体育与健康专业知识结构的活跃状态,避免僵化,既要活用书本上的知识,又要激活体育教师自身知识,还要注意搜集整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改进获取体育与健康专业知识的方式,从单纯接受式转变为多途径的自主获取式。
第三,改变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实效性。教学中运用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意评价的全方位,不能局限于技能评价;二是注意评价学生的成绩时,要充分体现学生在锻炼过程中的努力和提高,不要只注重对学生成功的结果的表扬;三是要把评价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四是要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做到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把学生个人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第四,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选择、运用教学方法,必须贯彻“启发”、“发现”的原则,灵活选择具体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组合,并在教学中科学运用,不能简单地为了方法而方法,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要讲求实效,力求在教学中,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真正形成带有自己特点的教学风格。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县怀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