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中汉语古诗文吟诵教学初探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yuc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西藏开展吟诵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以实录的形式呈现吟诵教学的优势,即突破古诗文教学中“朗诵—析诗—总结—背诵”的传统模式,通过把握古诗文的声韵规律,先诵再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古诗、感悟古诗。一以贯之的“吟诵”把学生带进盎然的情趣氛围之中,鉴赏古诗文对学生来说不再是一种苦不堪言的学习负担,而是一种怡情悦趣的审美享受。
   【关键词】汉语;古诗文;吟诵
   近几年来,吟诵教学在内地学校课堂方兴未艾,实践结果丰硕,但对西藏仍是未开垦的处女地。零基础、零起点,也正是填补空白的最佳契机。西藏民族学生对声韵、音律、节奏等与生俱来的敏感度,正好契合了中华传统吟诵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特点,在西藏开展吟诵教学得天独厚。示范课《蒹葭》是笔者将吟诵运用于古诗文教学中的一次大胆尝试,也使我们看到了吟诵在西藏高中汉语教学中的无限可能。
   班级:拉萨市北京中学高一藏文班
   实录:
   一、渲染诗境,吟诵导入
   新课导入:
   师:这是一个关于追寻的故事。你听“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唐调吟诵)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那深秋的清晨,走近那长满芦苇的河畔,去品味那一丛醉人的《蒹葭》。
   二、品读诗语,吟诵映像
   问题:以“我仿佛看见了______”这个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蒹葭》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走进这首诗歌,走进这幅画面,你依稀看见了什么。
   生:我依稀看到了在芦苇荡的尽头,伫立着一位美丽的女子。
   师:这是一片怎样的芦苇?
   生:这是一片浩浩荡荡的芦苇,风柔柔地吹,芦花轻轻地动,这是一种清远飘忽的意境。
   师:文中哪个词传递给你们这么多信息?
   生:蒼苍!
   师:请一位同学试着读这句,把芦苇的浩荡读出来。苍——苍。两个字之间声音拖长一点但不能断。
   生读:蒹葭苍苍。
   师(范读)
   生再读:蒹葭苍——苍——
   师:同桌之间说说两句读法有什么不同。
   生:第二句更有情感。
   师:我们全班同学读第二句,感受和第一句的不同。
   师:将“苍”字拉长读,有一种惆怅苍茫的感觉,脑海中马上形成了一幅画。苍苍,拉长音调,仿佛看到风吹过来芦花飘荡的感觉。苍苍,形容很大一片。白露为霜,在芦秆上结成了霜花,白茫茫的一片,很美!
   师:想想看,我们还在哪首诗歌里学过“苍苍”二字?
   生:《敕勒歌》,齐诵“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动情吟诵)“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什么感觉?
   生:我们仿佛来到了高天底下、辽远苍茫的草原。
   师:同学们,再回到《蒹葭》,第一句读得很急促,就没有那种繁茂的感觉,缓慢、延长、低沉,才能将芦苇的苍茫、惆怅、凄美传达出来,这也是古代诗文唯一的诵读法:依字行腔,拉长了音调来读,苍押ang韵,这个韵部的特点是高亢壮阔或缓慢低沉。(ppt出示)我们再一次齐读第二句,一起感受双声叠字的韵味,一起感受芦苇的苍茫与浩荡。(师示范,生读)
   三、鉴赏诗美,吟诵传情
   问题:以“我依稀听见了_____”句式,说说你都听见了什么。
   师:同桌之间交流2分钟,再来回答。
   生1:我听见了水流缓缓的声音。水流的声音还夹杂着主人公的心情。
   师:此时,主人公的心情怎么样?
   生2:作者应该很悲伤。
   师:虽然在河的对岸,但伊人在不在?主人公坚信自己心中的伊人就在河对岸,尽管她离自己有一定的距离,在水一方,但他非常坚信自己追寻的伊人就在河对岸。她的心情是悲伤的吗?
   生3:激动兴奋。
   师:主人公内心是激动的、兴奋的、满怀憧憬的。
   师:这种憧憬,体现在哪一个字上。(ppt放大“在”字)
   (师提示关注“在”字,并以上扬的语调和手势引导学生)
   师示范,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假如我要在这个句子中加一个感叹词,加什么?(ppt出示)
   生1:“啊”。
   师:怎么读?
   师:这个字不能发得太响亮,因为是发自内心的默默的追寻,暗暗的惊喜与憧憬。(师示范)
   生读。
   师:你会读心,你最懂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师:请全班同学读第二句(加“啊”字句)。原诗没有“啊”字,请男同学再读原句,读出这种默默的幸福、憧憬,全班齐和。(ppt出示)
   师:是啊,自己心中的伊人就在河的对岸,心中无限的憧憬,这样的心情听到的水声是欢快的。
   师:看第二句,(ppt出示),主人公还是那样幸福吗?
   生:自己喜欢的人刚要靠近时又离得很远,始终无法靠近,这是一种焦急的心情。
   师:哪一个字体现了焦急、无奈?
   生:宛。仿佛,好像的意思,想追寻的伊人无法得到,此时,他的内心情感是淡淡的惆怅和失落。
   师: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体验读一读。(生读)
   师:大家将这个“宛“字读轻一点,再来一次。
   (生再读)
   师:淡淡的惆怅就出来了。
   师:下面请大家一边想象诗中的场面,体会主人公的心情,一边听老师吟诵。    (师吟诵,带领学生入情入境)
   师:这里介绍一些吟诵的知识。在一首诗里,韵决定了一首诗的风格和意境。换韵意味着诗人的情绪在发生改变。这首诗第一章押的是“阳”韵:“苍、霜、方、长、央”,“ang”,是一个开口度很大的韵,表达的是开阔辽远的意境;第二章押的是“支微”合韵,“凄、晞、湄、跻、坻”,开口度是扁的、小的,表达的是凄婉忧伤的情绪;第三章押的是之部韵,“采(古音念ci)、已、涘、右(古音念yi)、沚”,开口度也是小的,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愁思。韵是诗歌的灵魂,从韵的变化上,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这份思念在逐步加深,情感却是逐渐低落的。正是因为这种“可见而不可求”,可望却不可及,加深了渴慕的程度。我们将这三句连在一起,再读一次,读出了追寻的艰辛。
   四、探幽诗心,吟诵相和
   问题:同学们,这幅画有声有色,更有温度。请以“我真切感受到了______”句式,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感受到了追寻的热情。
   生2:我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堅持。
   师:你们从哪里读出的?
   生:溯洄,溯游,那种奋力向前。
   师:同学们,奋力向前,不停地追寻的样子,纵有千难万险,也不放弃。追寻了几次?
   生:三次、六次、两次、无数次……
   师:我们相信主人公追寻了无数次,生命不息,追求不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生:坚持、执着。
   师:追寻的结果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追寻的过程和过程中执着的精神。这首诗历经了两千多年,读来依然满口芬芳,打动了无数人,或许正是因为这份执着无悔,它触碰到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请同学们轻声地诵读,老师以吟诵来和诗,都读得轻灵一些,不要破坏了这份朦胧、清远的美好。(ppt出示吟诵基本法则“依字行腔,入短韵长”,标注入声字“白”“一”)
   五、寻踪诗道,吟诵探旨
   问题:主人公执着追寻的伊人是美丽的,也是朦胧的,但伊人仅仅是主人公炽热追求的爱人吗?
   众学生: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心灵的寄托、曾经的梦想、心里最美好的东西,最初的美好模样……
   师:同学们的感悟也打动了老师。我们都在追求美好,从过去到现在,就像这一把芦苇(板书:简笔画芦苇)从原古美到了现在。人生最难坚守的就是最初那些美好的梦想。北岛在《波兰来客》这首诗里写道“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道尽了多少人的无奈与失落。追梦是“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独;追梦路上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艰辛,更有那“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我希望同学们可以永远心怀梦想、心怀美好,永远听从内心的召唤,永远做那个追梦的人,以梦为马,逐梦天涯!最后,让我们一起深情吟诵“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央……”
其他文献
【摘 要】目前,越来越多的课程加入到教学改革的行列中,初中英语教学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就是教师用中文讲课,照着课本让学生读英语,然后是讲英语语法,让学生做题,这种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的英语成绩,忽略了英语口语的重要性,形成了现在学生只会做题,不会交流的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实施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改变过去枯燥乏味的英语学习,这样既满足素质教育要求,也符合培养
期刊
【摘 要】空间感知能力是初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一项重要能力,针对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及如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地理模块当中促进学生地理水平的提高和地理素养的提升,老師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引导学生积极复习,让学生能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知识,提高读图识图能力和对空间差异的分析比较能力。本文结合实践教学,主要以区域地理为例,对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复习效率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思维
期刊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过程中,语文教学目标也已发生了变化,在强调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也重点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热爱学习,从学习中找到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于语文学科在所有的学科学习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为学生打好语文学科的基础,这样有益于他们的终身发展和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在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
期刊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然而,信息技术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存在过分追求教学课件外在形式而忽视语文课程本身的美质、一味依赖多媒体设备而忽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语文教学被PPT占领而忽视了学生对课程本身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探讨了高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策略,即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切忌喧宾夺主;借助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期刊
【摘 要】如今,在农村初中生教育过程中,语文写作能力的提升是提高语文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初中语文的作文形式以记叙文为主,记叙文就是通过细节描写的方式,描写生活中发生过的事,细节描写可以“扮靓”记叙文的语言。但是,大多数农村初中生在写作中总是存在跑题、纸上谈兵、难以表达情感等问题,为了减少这类问题出现,需要学生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存在的细节,依托教材中对细节描写的方式,形成自己的记叙文的描写方法。本
期刊
【摘 要】记叙文选材要学会用一双“慧眼”,写真实人生;要学会用优美语言,绘温馨场面;要学会带一份感悟,寄情山光水色;要持一份自觉,捕捉地域传统之光。  【关键词】记叙文;真实;温馨;山水;传统   在中考卷中,作文的分值几乎占据了一半。60分的作文是初中生最头疼的一项。每每学生写到作文,无外乎母爱、考试之类的选材。当然,这的确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但千篇一律的文章让阅卷老师看来索然无味。   作为阅卷
期刊
【摘 要】培养初中生英语听说能力任重而道远,笔者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注重提升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现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语境;基础;听力;电教;英语   提升初中生的听说能力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目标,南通市从2009年开始,英语中考采取“人机对话式”听力口语自动化考试。为了顺应教育发展的新潮流,广大一线教师必须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认真落实贯彻新课程标准
期刊
【摘 要】“有效课堂”,主要是指使每节课能在限定时间内卓有成效地达到一定成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坚持落实“有效课堂”的教学理念,不仅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又是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有效课堂是一种目标,也是一种结果。那么,课堂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有效呢?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理念   “有效课堂”就是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满完成一定质量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认真落
期刊
【摘 要】古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璀璨瑰宝,具有凝练生动、婉转和谐的特点,能够传达出一种真、善、美的情感,给学生更多精神的感悟。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利用诗词教学的契机,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诗词教学;核心素养;审美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人们对教育有了新的认知,以前单纯的知识灌输已经不能再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要求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
期刊
【摘 要】词汇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基础,也是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需要教师与学生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从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现状出发,并提出英语词汇教学的优化措施,旨在促进高中生英语词汇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现状;优化措施   词汇是人们能够清晰表达事物的基本元素,从客观的角度分析,高中生在英语学习中的成绩高低与词汇量的多少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唯一关系,词汇量积累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