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唯分数论的思想指导下的中考是人生命运的分水岭,一部分学生埋头于书海,沉浸在题海战术,应试能力强,成为重点高中的宠儿;另一部分学生贪玩,有意或无意地离开学习的主流,应试能力差,被重点高中拒之门外,成为职高生。大部分职高生,基础知识薄弱,在初中时期成绩都不理想,学习目标不明确,怕吃苦、怕困难、心理脆弱、学习得过且过,效率低下。他们敏感而自卑,个性张扬,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热衷于网络、游戏,缺乏独立能力,缺少团队精神,好高骛远,浮夸成风。而职高教育是一种培养企业需求的中等实用型人才的教育,企业所需要的是综合性人才,它所需要的学生首先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良好的道德素养,规范的行为习惯,组织观念强,服从管理,踏实做事。因此,针对职高生的现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代职高教育的要求。于是我按照“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立足于培养企业需要的新型的综合性人才,提出了“岗位制”学生评价方案。
一、“岗位制”学生评价的界说
“岗位制”学生评价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与企业对工人的岗位责任管理之间的无缝对接,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车间实训等每一项任务,根据实际情况,借鉴工厂流水线生产,引入企业岗位制责任管理模式,以小组(车间)为单位,对每一位学生定岗定责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评价,通过管理抓质量,提效率,促安全,以便培养学生的岗位责任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纪律安全意识。
二、“岗位制”学生评价方案的意义
大部分职高生因为以往学生生活受挫,经常呆在教师“遗忘的角落”,“自我实现的需要”被压抑受阻,没有自信心,学习热情不高,学习习惯很差,不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学习意志薄弱,注意力集中时间很短,上课东张西望,哗众取宠,小动作不断。有些学生与礼无缘,撒谎成性,出口成“脏”,我行我素。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集中到一块儿,他们因“同病相怜”,爱好一致,趣味相投,很容易拉帮结伙,冲动行事,从而增加管理难度。虽然他们对过去失望,但进入新的学习环境,接触新的专业,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主观上有奋发进取的意愿,只是自我管控的能力差,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无法持之以恒的学习。而实行“岗位制”学生评价方案就是锻炼学生自我管控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集体观念,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调动“差生”的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
三、“岗位制”学生评价方案的具体措施
在实施“岗位制”学生评价方案中,我们细化管理规定,以车间班组为单位划分区域及责任人,加强车间现场管理工作。每六(或五)人一桌,形成一个学习小组,也就是一个车间,车间的每个员工都有其岗位。每个班组的每台设备,工作台都有专人负责,做到日清扫、周整理、月整顿。现场组人员按照工作标准要求认真开展工作,工作中互相配合,互相补台而不是拆台,随时巡查车间地面,及时清洁卫生,保证了机台现场环境井然有序。
工作中,车间主任(组长)落实各岗位权责及管理考评办法,即实行“六工位管理法”。除组长固定外,“六工位管理法”中的其他工作岗位都是临时的,按顺序实行岗位轮换(先按能力大小依次"定岗",再逆序实行岗位轮换),每个岗位的记录由负责人汇总后在周日晚班级活动前交班委(厂领导)。这样有利于建立上下结合、有效沟通机制,完善班组建设考评与奖惩制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岗位制”学生管理方案的“岗位”分配
在每一个车间中,主任(实训学习小组的组长)由教师提前单独培训后成为该小组的技术骨干,即该小组的小老师和组织者,其位置相对固定,其余岗位可根据小组成员能力的大小依次定岗,逆序轮岗。以充分利用“优生”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差生”,避免差生出现不能胜任相应岗位而打消其积极性的情况,而且逆序轮岗既能充分给差生以岗位晋级的感觉,提高其自信心,又能培养学生各岗位的能力,从而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第一,教室理论学习,学生“岗位”由组长(车间主任)、考勤、纪律、清洁、学习辅导、安全六工位组成。
第二,车间实训,学生“岗位”由组长(车间主任)、主拆、主装、拆装协助、工具记录、安全清洁组成。当然,在具体项目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岗位,例如在大修或需举升汽车等特殊情况下,可将两个小组12人合并为一个大组,主拆、主装各2人,安全清洁岗位可增加为5人。
第三,学生道德素养(平时表现)“岗位制”管理主要由班委宏观管理,其宏观管理依据是:各小组上报班委进行“岗位”考核,及按班规校纪规定的表扬加分、违纪扣分统计,对学生进行道德素养评价。其岗位有班长(厂长)、学习委员、纪律委员、劳动委员、体育委员、安全委员。
五、“岗位制”学生评价的评价指标
我们引入企业化的“岗位制”管理,实行“岗位制”学生评价模式,对每一个岗位主要使用量化评价法、综合分析法等评价,并根据个人德(敬业精神、责任感及道德行为规范)、勤(工作态度)、能(技术能力,完成任务的效率和质量、出差错率的高低)、绩(工作成果、能否开展创造性的工作)进行评价,注重对过程的评价,注重评价结果对学生后续行为的引导作用。
在“岗位制”学生评价中,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项目任务所得的考评分为该小组所有成员共同拥有的小组分,它是小组共同的劳动成果,是小组每一位成员应该得到的“劳动报酬”,是他们的“基本工资”。每个成员的“岗位”均是整个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每个成员的“岗位”也仅是整个任务的一环,犹如机器的一颗螺钉,既重要又渺小。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集体与个人、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岗位责任观念、团队合作意识。同时让小组每一位成员都有合适的岗位,都能得分,都能为小组做贡献,做到人尽其才,有利于调动“差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发挥“优生”的创造性。
一、“岗位制”学生评价的界说
“岗位制”学生评价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与企业对工人的岗位责任管理之间的无缝对接,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车间实训等每一项任务,根据实际情况,借鉴工厂流水线生产,引入企业岗位制责任管理模式,以小组(车间)为单位,对每一位学生定岗定责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评价,通过管理抓质量,提效率,促安全,以便培养学生的岗位责任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纪律安全意识。
二、“岗位制”学生评价方案的意义
大部分职高生因为以往学生生活受挫,经常呆在教师“遗忘的角落”,“自我实现的需要”被压抑受阻,没有自信心,学习热情不高,学习习惯很差,不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学习意志薄弱,注意力集中时间很短,上课东张西望,哗众取宠,小动作不断。有些学生与礼无缘,撒谎成性,出口成“脏”,我行我素。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集中到一块儿,他们因“同病相怜”,爱好一致,趣味相投,很容易拉帮结伙,冲动行事,从而增加管理难度。虽然他们对过去失望,但进入新的学习环境,接触新的专业,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主观上有奋发进取的意愿,只是自我管控的能力差,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无法持之以恒的学习。而实行“岗位制”学生评价方案就是锻炼学生自我管控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集体观念,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调动“差生”的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
三、“岗位制”学生评价方案的具体措施
在实施“岗位制”学生评价方案中,我们细化管理规定,以车间班组为单位划分区域及责任人,加强车间现场管理工作。每六(或五)人一桌,形成一个学习小组,也就是一个车间,车间的每个员工都有其岗位。每个班组的每台设备,工作台都有专人负责,做到日清扫、周整理、月整顿。现场组人员按照工作标准要求认真开展工作,工作中互相配合,互相补台而不是拆台,随时巡查车间地面,及时清洁卫生,保证了机台现场环境井然有序。
工作中,车间主任(组长)落实各岗位权责及管理考评办法,即实行“六工位管理法”。除组长固定外,“六工位管理法”中的其他工作岗位都是临时的,按顺序实行岗位轮换(先按能力大小依次"定岗",再逆序实行岗位轮换),每个岗位的记录由负责人汇总后在周日晚班级活动前交班委(厂领导)。这样有利于建立上下结合、有效沟通机制,完善班组建设考评与奖惩制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岗位制”学生管理方案的“岗位”分配
在每一个车间中,主任(实训学习小组的组长)由教师提前单独培训后成为该小组的技术骨干,即该小组的小老师和组织者,其位置相对固定,其余岗位可根据小组成员能力的大小依次定岗,逆序轮岗。以充分利用“优生”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差生”,避免差生出现不能胜任相应岗位而打消其积极性的情况,而且逆序轮岗既能充分给差生以岗位晋级的感觉,提高其自信心,又能培养学生各岗位的能力,从而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第一,教室理论学习,学生“岗位”由组长(车间主任)、考勤、纪律、清洁、学习辅导、安全六工位组成。
第二,车间实训,学生“岗位”由组长(车间主任)、主拆、主装、拆装协助、工具记录、安全清洁组成。当然,在具体项目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岗位,例如在大修或需举升汽车等特殊情况下,可将两个小组12人合并为一个大组,主拆、主装各2人,安全清洁岗位可增加为5人。
第三,学生道德素养(平时表现)“岗位制”管理主要由班委宏观管理,其宏观管理依据是:各小组上报班委进行“岗位”考核,及按班规校纪规定的表扬加分、违纪扣分统计,对学生进行道德素养评价。其岗位有班长(厂长)、学习委员、纪律委员、劳动委员、体育委员、安全委员。
五、“岗位制”学生评价的评价指标
我们引入企业化的“岗位制”管理,实行“岗位制”学生评价模式,对每一个岗位主要使用量化评价法、综合分析法等评价,并根据个人德(敬业精神、责任感及道德行为规范)、勤(工作态度)、能(技术能力,完成任务的效率和质量、出差错率的高低)、绩(工作成果、能否开展创造性的工作)进行评价,注重对过程的评价,注重评价结果对学生后续行为的引导作用。
在“岗位制”学生评价中,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项目任务所得的考评分为该小组所有成员共同拥有的小组分,它是小组共同的劳动成果,是小组每一位成员应该得到的“劳动报酬”,是他们的“基本工资”。每个成员的“岗位”均是整个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每个成员的“岗位”也仅是整个任务的一环,犹如机器的一颗螺钉,既重要又渺小。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集体与个人、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岗位责任观念、团队合作意识。同时让小组每一位成员都有合适的岗位,都能得分,都能为小组做贡献,做到人尽其才,有利于调动“差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发挥“优生”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