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重点实词“呼”、“立”、“诛”、“杀”、“破”,虚词“得”;(2)了解《史记》和司马迁的春秋笔法和互见法;2、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细节对比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品味精炼生动的语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司马迁对项羽悲剧性格命运的揭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公正客观地评价人物形象。在以上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从文言实词虚词入手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过程与方法目标,做到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个性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正确引导,公正客观地品评人物。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学会用细节对比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对项羽悲剧性格命运的揭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公正客观地评价人物形象。
学情分析:第一课时对司马迁和《史记》的文学常识进行了介绍,让学生通读课文,自行疏通了全文而且让他们标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第二课时重点分析了刘邦集团中的张良、樊哙人物形象,项羽集团的范增、项庄人物形象。有了这两个课时的铺垫,学生对《鸿门宴》全文内容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这节课就通过品味精练生动的语言,再通过《史记》中的其他篇目互见补充故事情节,通过引用名家言语不同角度客观公正地对项羽的评论,在司马迁的“春秋笔法”中探寻项羽感动司马迁并且被他写入帝王本纪的原因。透过文字看到司马迁在饱含深情地写项羽,教师在综合各家之言后对“谁是英雄”这一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
教学过程:
一、情节概括,引出话题
屏幕显示“煮酒论英雄”图片。师:这是《三国演义》里面的著名片段——煮酒论英雄,“天下英雄唯汝与孤耳”,刘备与曹操之间的斗争是英雄与英雄间的斗争。而历史学家刘启良在《中国文明史》中指出,刘邦和项羽间的楚汉之争是“狐狸同狮子的斗争,是小人同君子的斗争”,你们怎样认为?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鸿门宴中“谁是英雄”的话题。师:一场驚心动魄的鸿门宴,多少英雄豪杰俱登场。刘邦和项羽,这两位豪杰在鸿门宴上上演的是一场“两虎相斗”的好戏。大家能不能用一个带“虎”字的成语概括项羽在鸿门宴上的所作所为。
二、品评人物——刘邦篇
1、君安与项伯有故?师:张良没有听从项伯逃跑的建议而是“具告沛公”后,刘邦急切地连续询问“为之奈何”。当张良出主意“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时,在这样危急的时刻按理说应该是关注退敌之策,刘邦怎么还有闲情问“君安与项伯有故?”生3:一听张良提到“项伯”,立刻就改变了关注的对象。这一句话,表露的是刘邦当时的第一反应,将刘邦细心机警的性格很传神地写了出来——对所有的人,哪怕是自己的近臣,他都心存戒备,尤其是在这种紧要关头。刘邦的这一表现,恰与项羽的胸无城府,爱慕虚荣,为了 “面子”竟然将亲己的“曹无伤”和盘托出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师:这是张良“要项伯”之前,刘邦给张良的指令。这个祈使句可谓人物的本色语言。君为我呼入。呼,就是喊,在这里有“召”、“唤”的意思,带有随意性,缺少礼貌、 尊重的意味。“君为我呼入”,可以译为“你给我把他叫进来”。一个“呼”字, 写出刘邦言语的粗俗。
3、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师:在鸿门宴之初,项羽就说出了刘邦军中的告密者“曹无伤”的名字,而刘邦始终不动声色,好像早已把 “曹无伤” 忘掉了似的;直至从小路逃回自己的军营,才“立诛杀曹无伤”。这一“伏笔”的写法,体现了刘邦怎样的性格特点?生5:刘邦沉得住气、工于心计的特点。师:更巧妙的是“立诛杀” 三个字。“立”,写出刘邦性格的果断。对于内奸,决不姑息。但“无缘无故”、无声无息地杀死曹无伤恐怕不妥,因此用了“诛”的办法。《论语》里孔子骂大白天睡觉的宰予的时候就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诛:《说文》 ,讨也。从言,朱声。它的本义是谴责、声讨(一课一研中重要文言实词)。也就是说刘邦诗怎样处置曹无伤的?生6:先公开谴责曹无伤的背叛,再把曹无伤给杀了。公开地大张旗鼓地处置了内奸曹无伤。这起码有两层意义:一、刘邦做事周密,注重事情的轻重缓急。首先必须清除内奸,因为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生跃跃欲试地插言:曹无伤和项伯给了刘邦正反两方面的教训);二、对待内奸绝不手软,公开杀掉曹无伤,以儆效尤,震慑其他存有二心的人。
三、品评人物——项羽篇(略)
四、智慧探究——谁是英雄(略)
五、结束语
师:以世俗的成王败寇评价标准看,刘邦是英雄;可是用人格价值体系来评估,项羽身上很富有光彩的一面如英雄气概、光明磊落、重情重义也让人欣赏,项羽也没有输。贵族气息浓重的项羽不屑小计谋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最终项羽用性格的笔为世人书写下了只属于他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种对自己的薄奠。无论是独夫的刚愎自用还是英雄的顾盼无奈,无论是力能扛鼎拔山,还是乌江别姬自刎,光照至今的永是夕阳般的英雄末路的辉煌与悲壮。刘启良认为楚汉之争是一场“狐狸同狮子的斗争,小人与君子的斗争”,项羽有人性闪光点,风云际会中,真性情很重要,但政治上讲究的是谋略。所以,刘邦是英雄,项羽也是英雄,只不过是标准不同,英雄无定论!
六、作业
1、文本质疑“刘邦的百余骑下落?”、“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这么长时间机警的范增怎么没有觉得蹊跷呢?2、以“我心目中的项羽为”话题谈谈你心中的看法。
课后反思:这节公开课学生很给力,汪博宇和汪弘佚两位同学的精彩发言为我的课堂增添了亮点,也是很诧异的,没想到他们俩表现这么优秀。不足之处:1、上课紧张,毕竟第一次参加这么大型的比赛,还是很稚嫩,紧张的在板书时写了错别字;2、对学生的回答我的点评不够到位,很不足;3、全文结尾时,草草结束,因为看到后面同事举牌提醒离下课只有5分钟时很慌张,硬生生地把汪弘佚很精彩的总结给打断了,导致自己原本精心准备好的结尾词也被带过,很遗憾!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学会用细节对比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对项羽悲剧性格命运的揭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公正客观地评价人物形象。
学情分析:第一课时对司马迁和《史记》的文学常识进行了介绍,让学生通读课文,自行疏通了全文而且让他们标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第二课时重点分析了刘邦集团中的张良、樊哙人物形象,项羽集团的范增、项庄人物形象。有了这两个课时的铺垫,学生对《鸿门宴》全文内容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这节课就通过品味精练生动的语言,再通过《史记》中的其他篇目互见补充故事情节,通过引用名家言语不同角度客观公正地对项羽的评论,在司马迁的“春秋笔法”中探寻项羽感动司马迁并且被他写入帝王本纪的原因。透过文字看到司马迁在饱含深情地写项羽,教师在综合各家之言后对“谁是英雄”这一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
教学过程:
一、情节概括,引出话题
屏幕显示“煮酒论英雄”图片。师:这是《三国演义》里面的著名片段——煮酒论英雄,“天下英雄唯汝与孤耳”,刘备与曹操之间的斗争是英雄与英雄间的斗争。而历史学家刘启良在《中国文明史》中指出,刘邦和项羽间的楚汉之争是“狐狸同狮子的斗争,是小人同君子的斗争”,你们怎样认为?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鸿门宴中“谁是英雄”的话题。师:一场驚心动魄的鸿门宴,多少英雄豪杰俱登场。刘邦和项羽,这两位豪杰在鸿门宴上上演的是一场“两虎相斗”的好戏。大家能不能用一个带“虎”字的成语概括项羽在鸿门宴上的所作所为。
二、品评人物——刘邦篇
1、君安与项伯有故?师:张良没有听从项伯逃跑的建议而是“具告沛公”后,刘邦急切地连续询问“为之奈何”。当张良出主意“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时,在这样危急的时刻按理说应该是关注退敌之策,刘邦怎么还有闲情问“君安与项伯有故?”生3:一听张良提到“项伯”,立刻就改变了关注的对象。这一句话,表露的是刘邦当时的第一反应,将刘邦细心机警的性格很传神地写了出来——对所有的人,哪怕是自己的近臣,他都心存戒备,尤其是在这种紧要关头。刘邦的这一表现,恰与项羽的胸无城府,爱慕虚荣,为了 “面子”竟然将亲己的“曹无伤”和盘托出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师:这是张良“要项伯”之前,刘邦给张良的指令。这个祈使句可谓人物的本色语言。君为我呼入。呼,就是喊,在这里有“召”、“唤”的意思,带有随意性,缺少礼貌、 尊重的意味。“君为我呼入”,可以译为“你给我把他叫进来”。一个“呼”字, 写出刘邦言语的粗俗。
3、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师:在鸿门宴之初,项羽就说出了刘邦军中的告密者“曹无伤”的名字,而刘邦始终不动声色,好像早已把 “曹无伤” 忘掉了似的;直至从小路逃回自己的军营,才“立诛杀曹无伤”。这一“伏笔”的写法,体现了刘邦怎样的性格特点?生5:刘邦沉得住气、工于心计的特点。师:更巧妙的是“立诛杀” 三个字。“立”,写出刘邦性格的果断。对于内奸,决不姑息。但“无缘无故”、无声无息地杀死曹无伤恐怕不妥,因此用了“诛”的办法。《论语》里孔子骂大白天睡觉的宰予的时候就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诛:《说文》 ,讨也。从言,朱声。它的本义是谴责、声讨(一课一研中重要文言实词)。也就是说刘邦诗怎样处置曹无伤的?生6:先公开谴责曹无伤的背叛,再把曹无伤给杀了。公开地大张旗鼓地处置了内奸曹无伤。这起码有两层意义:一、刘邦做事周密,注重事情的轻重缓急。首先必须清除内奸,因为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生跃跃欲试地插言:曹无伤和项伯给了刘邦正反两方面的教训);二、对待内奸绝不手软,公开杀掉曹无伤,以儆效尤,震慑其他存有二心的人。
三、品评人物——项羽篇(略)
四、智慧探究——谁是英雄(略)
五、结束语
师:以世俗的成王败寇评价标准看,刘邦是英雄;可是用人格价值体系来评估,项羽身上很富有光彩的一面如英雄气概、光明磊落、重情重义也让人欣赏,项羽也没有输。贵族气息浓重的项羽不屑小计谋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最终项羽用性格的笔为世人书写下了只属于他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种对自己的薄奠。无论是独夫的刚愎自用还是英雄的顾盼无奈,无论是力能扛鼎拔山,还是乌江别姬自刎,光照至今的永是夕阳般的英雄末路的辉煌与悲壮。刘启良认为楚汉之争是一场“狐狸同狮子的斗争,小人与君子的斗争”,项羽有人性闪光点,风云际会中,真性情很重要,但政治上讲究的是谋略。所以,刘邦是英雄,项羽也是英雄,只不过是标准不同,英雄无定论!
六、作业
1、文本质疑“刘邦的百余骑下落?”、“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这么长时间机警的范增怎么没有觉得蹊跷呢?2、以“我心目中的项羽为”话题谈谈你心中的看法。
课后反思:这节公开课学生很给力,汪博宇和汪弘佚两位同学的精彩发言为我的课堂增添了亮点,也是很诧异的,没想到他们俩表现这么优秀。不足之处:1、上课紧张,毕竟第一次参加这么大型的比赛,还是很稚嫩,紧张的在板书时写了错别字;2、对学生的回答我的点评不够到位,很不足;3、全文结尾时,草草结束,因为看到后面同事举牌提醒离下课只有5分钟时很慌张,硬生生地把汪弘佚很精彩的总结给打断了,导致自己原本精心准备好的结尾词也被带过,很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