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主要是讲述法教学,即课堂上教师边讲学生边勾画重点,课后学生对照教材完成学案练习题,复习时按照勾画的重点背教材。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更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后,给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作为教师就必须有效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多媒体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起来,来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在历史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比传统教学有着那些优势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整合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借助媒体技术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历史通过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些媒介的多重结合,能够营造一种良好的历史氛围,使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增加历史形象的真实感,增强历史课堂的感染力,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如我在教学中国历史《北京人》一课时,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cctv科技频道纪录片《发现北京人》视频,让学生对北京人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视频主要剪辑了考古学家发现北京人化石的情景、北京人进化过程演示及生活环境等片段。欣赏视频后,我让学生思考:北京人为什么过着群居生活?北京人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北京人有哪些生活技能?这样,通过视频设置情境,拉进现实与历史的距离,学生在感受历史的同时,产生了对历史现象探究的兴趣,学习变的更加主动。
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活学生思维
心理学通过大量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二者加起来达到94%。这说明通过多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要强得多。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历史课的活跃性和师生互动性。
例如在教学《英国工业革命》时,我在ppt中插入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最初发明的过程及结构样式,学生通过与现代交通工具对比,可以直观的体会到科学技术发展的迅速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学习瓦特改良蒸汽机、爱迪生发明电灯时,穿插他们的故事,学生不由自主的投身其中,产生强烈共鸣,引发了兴趣,激活了思维,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育理念,这样就将“死”历史变成了“活”的教材,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更深了。
三、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突重解难,提高教学效率
历史事件年代久远,学生很难用自身生活实际来理解历史知识。因此,历史教学不仅要以课本为依托,还要准备与本课有关的文字、图片、视频乃至实物资料,加大课堂的信息量,来突破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时,为突破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这一教学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播放了电影《甲午风云》中的邓世昌黄海血战壮烈殉国、李鸿章避战自保战、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清政府战败等片段。视频播放后提出问题:泱泱大国的北洋水师为什么被“弹丸之地”日本海军毁灭?学生在小组内积极讨论交流,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等镜头,水到渠成的认识到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就是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国家要想不被外国侵略,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们都畅所欲言,立志学好本领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努力读书,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因此,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应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对学生进行德育及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初中历史课堂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时间占用过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较少,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教师必须探索课题。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运用就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师生角色转化,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初中历史《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我播放了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的影像及各自思想、学派等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初步认识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的各自思想主张,引导学生小组内进行讨论,在交流展示环节各小组选派代表利用各自学派的思想进行辩论。在点评环节,我请基础好的学生尝试以教师的身份大家的辩论进行总结和点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本节课,師生互动频繁,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真正的实现了教学相长。信息技术的应用彻底打开了学生想象的心扉,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情感体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的目的。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确实有其它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优势,改变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一定要根据课堂与学生的需要,运用正确的教学策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从而更好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历史教学的发展。
一、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借助媒体技术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历史通过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些媒介的多重结合,能够营造一种良好的历史氛围,使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增加历史形象的真实感,增强历史课堂的感染力,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如我在教学中国历史《北京人》一课时,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cctv科技频道纪录片《发现北京人》视频,让学生对北京人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视频主要剪辑了考古学家发现北京人化石的情景、北京人进化过程演示及生活环境等片段。欣赏视频后,我让学生思考:北京人为什么过着群居生活?北京人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北京人有哪些生活技能?这样,通过视频设置情境,拉进现实与历史的距离,学生在感受历史的同时,产生了对历史现象探究的兴趣,学习变的更加主动。
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活学生思维
心理学通过大量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二者加起来达到94%。这说明通过多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要强得多。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历史课的活跃性和师生互动性。
例如在教学《英国工业革命》时,我在ppt中插入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最初发明的过程及结构样式,学生通过与现代交通工具对比,可以直观的体会到科学技术发展的迅速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学习瓦特改良蒸汽机、爱迪生发明电灯时,穿插他们的故事,学生不由自主的投身其中,产生强烈共鸣,引发了兴趣,激活了思维,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育理念,这样就将“死”历史变成了“活”的教材,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更深了。
三、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突重解难,提高教学效率
历史事件年代久远,学生很难用自身生活实际来理解历史知识。因此,历史教学不仅要以课本为依托,还要准备与本课有关的文字、图片、视频乃至实物资料,加大课堂的信息量,来突破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时,为突破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这一教学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播放了电影《甲午风云》中的邓世昌黄海血战壮烈殉国、李鸿章避战自保战、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清政府战败等片段。视频播放后提出问题:泱泱大国的北洋水师为什么被“弹丸之地”日本海军毁灭?学生在小组内积极讨论交流,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等镜头,水到渠成的认识到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就是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国家要想不被外国侵略,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们都畅所欲言,立志学好本领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努力读书,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因此,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应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对学生进行德育及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初中历史课堂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时间占用过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较少,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教师必须探索课题。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运用就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师生角色转化,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初中历史《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我播放了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的影像及各自思想、学派等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初步认识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的各自思想主张,引导学生小组内进行讨论,在交流展示环节各小组选派代表利用各自学派的思想进行辩论。在点评环节,我请基础好的学生尝试以教师的身份大家的辩论进行总结和点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本节课,師生互动频繁,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真正的实现了教学相长。信息技术的应用彻底打开了学生想象的心扉,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情感体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的目的。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确实有其它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优势,改变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一定要根据课堂与学生的需要,运用正确的教学策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从而更好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历史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