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出既富有情趣又有实效性的数学情境,以引起学生兴趣,启迪思维,促使师生在互动情境中产生交互影响,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一、创设生活情境,在体验中理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小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抽象的、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概念,尽可能地同学生熟悉的事例沟通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我设计了“模拟超市”的购物活动,让学生自己先在家里做一些手工制品作为商品,然后带到数学课堂上,用人民币进行商品的买卖活动。这样,把“元、角、分”的教学融入实际操作活动之中,从感性到理性,将操作与思维相结合,使学生在经历买东西付钱、找钱等实际操作活动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识,认识了人民币的各种面值,体验到1元里有10个1角、1角里有10个1分。创设这样的情境,将抽象的知识情境化、具体化,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具亲切感和现实感。
二、创设实物情境,在观察中辨别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实物演示不仅具有极强的直观性,一目了然,还能将观察与思维有效地结合起来,使感知的对象具有典型的意义。由此可见,创设实物情境,能起到许多语言代替不了的作用,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实际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的实物(或模型),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更好地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例如,教学“直线的认识”时,我借助实物投影,用两根细线,其中一根两端分别拴住两个重物,把线放在实物投影上时,线被两端坠下的重物拉紧;另一根两端不坠重物,让其呈自然弯曲状。两根线同时通过投影放大,让学生观察屏幕上的两条线。当问学生看到什么时,学生有的说“我看见了两条线,一条线是弯弯曲曲的,另一条是直线”;也有的说“我看见两条线,一条是直线,另一条不是直线”。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和在对“曲”与“直”的比较中,头脑里清晰地有了“直线”的印象,明晰了直线“直”的几何特征。
三、创设游戏情境,在娱乐中学习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形式。在教学中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数学游戏,寓数学知识于游戏之中,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感受和学习初步的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平均分”时,我组织学生开展打乒乓球比赛,选出5名男生和5名女生分别组成两队,并把每个队员的成绩记录在黑板上。三轮比赛结束,男队得320分,女队得285分。这时我说:“看来,女同学需要帮忙了。”于是我自愿参加到女队中,并累计从285分到342分,最后判定女队获胜。这时男队的学生纷纷攘攘起来:“不公平!”于是我抓紧时机追问:“怎么不公平了?怎样做才公平呢?”学生们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应该让两支队伍的人数都一样”;有的说“也可以用每支队伍的总分除于队员数,看看平均分谁的高”。这样,学生在游戏化的情境活动中对“平均分”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清晰地构建了“平均分”的表象。
四、创设问题情境,在疑问中探索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有意识地创设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思考。
例如,教学“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时,我提出如下几个问题:任意两个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有关系吗?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有关系吗?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底和高都不等呢……一个又一个问题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这时再引导学生反复实验、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小组讨论,学生发现“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才是圆锥体体积的三倍”,进而推导出圆锥的计算公式。这样,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有效地刺激和激励了学生积极探究的动机与兴趣,使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
总之,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选择最佳的教学切入点,让数学教学情境化、形象化、生活化,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生动、愉悦的情境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责编 杜 华)
一、创设生活情境,在体验中理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小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抽象的、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概念,尽可能地同学生熟悉的事例沟通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我设计了“模拟超市”的购物活动,让学生自己先在家里做一些手工制品作为商品,然后带到数学课堂上,用人民币进行商品的买卖活动。这样,把“元、角、分”的教学融入实际操作活动之中,从感性到理性,将操作与思维相结合,使学生在经历买东西付钱、找钱等实际操作活动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识,认识了人民币的各种面值,体验到1元里有10个1角、1角里有10个1分。创设这样的情境,将抽象的知识情境化、具体化,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具亲切感和现实感。
二、创设实物情境,在观察中辨别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实物演示不仅具有极强的直观性,一目了然,还能将观察与思维有效地结合起来,使感知的对象具有典型的意义。由此可见,创设实物情境,能起到许多语言代替不了的作用,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实际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的实物(或模型),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更好地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例如,教学“直线的认识”时,我借助实物投影,用两根细线,其中一根两端分别拴住两个重物,把线放在实物投影上时,线被两端坠下的重物拉紧;另一根两端不坠重物,让其呈自然弯曲状。两根线同时通过投影放大,让学生观察屏幕上的两条线。当问学生看到什么时,学生有的说“我看见了两条线,一条线是弯弯曲曲的,另一条是直线”;也有的说“我看见两条线,一条是直线,另一条不是直线”。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和在对“曲”与“直”的比较中,头脑里清晰地有了“直线”的印象,明晰了直线“直”的几何特征。
三、创设游戏情境,在娱乐中学习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形式。在教学中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数学游戏,寓数学知识于游戏之中,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感受和学习初步的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平均分”时,我组织学生开展打乒乓球比赛,选出5名男生和5名女生分别组成两队,并把每个队员的成绩记录在黑板上。三轮比赛结束,男队得320分,女队得285分。这时我说:“看来,女同学需要帮忙了。”于是我自愿参加到女队中,并累计从285分到342分,最后判定女队获胜。这时男队的学生纷纷攘攘起来:“不公平!”于是我抓紧时机追问:“怎么不公平了?怎样做才公平呢?”学生们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应该让两支队伍的人数都一样”;有的说“也可以用每支队伍的总分除于队员数,看看平均分谁的高”。这样,学生在游戏化的情境活动中对“平均分”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清晰地构建了“平均分”的表象。
四、创设问题情境,在疑问中探索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有意识地创设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思考。
例如,教学“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时,我提出如下几个问题:任意两个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有关系吗?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有关系吗?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底和高都不等呢……一个又一个问题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这时再引导学生反复实验、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小组讨论,学生发现“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才是圆锥体体积的三倍”,进而推导出圆锥的计算公式。这样,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有效地刺激和激励了学生积极探究的动机与兴趣,使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
总之,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选择最佳的教学切入点,让数学教学情境化、形象化、生活化,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生动、愉悦的情境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