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理念: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情感内涵和表现形式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2、突出音乐实践,强调能力培养。让学生主动参与聆听、歌唱与表演,通过音乐实践来体验作品的美。3、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贯穿始终。
教材分析:《孤独的牧羊人》是美国音乐故事影片《音乐之声》的插曲,但与影片内容并无直接关系。它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歌曲为表演时所唱,使用了约德尔唱法。歌曲的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非常活泼,对新知识充满着兴趣与好奇。他们喜欢歌唱,喜欢律动。喜欢形式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模仿能力强,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也比较强。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歌曲活泼、诙谐、有趣的情绪。乐于参与歌曲的演唱与表演,体会音乐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
2、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孤独的牧羊人,了解与学习约德尔调的唱法。能听出相同旋律的乐句以及旋律中的大跳。并尝试用歌声、木偶律动来表现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3、简单了解经典音乐剧《音乐之声》。在聆听、模仿中掌握歌曲旋律与约德尔特色唱法。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用歌声、木偶律动等方式来表现歌曲。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表演热情。
教学难点:学习歌曲中真假声结合的约德尔调动衬词唱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木偶、节奏卡
教学过程:
1、律动导入,初步感受音乐,在律动中体验到歌曲2/4拍的强弱
师:欢迎你们来到刘老师的音乐课堂,今天我想带大家到欧洲最大的山脉阿尔卑斯山走一走,想去的同学请起立。我们跟着音乐出发吧!(播放原文版的歌曲《孤独的牧羊人》,学生随节拍做律动走圈)
2、完整聆听中文版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板书课题。设问:歌曲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歌里面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师生交流听后感受,并试着谈谈对题目的理解。介绍约德尔唱法。
4、简介约德尔唱法的特点,板书歌曲中的两句约德尔唱法。并引导学生边打节奏边学唱。
5、设定情境,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约德尔唱法的用途。并用学唱的两个乐句进行音乐对话练习。分段聆听歌曲。聆听第一乐段,引导学生听辨出四个乐句当中相同的部分。并能和老师进行接龙唱;聆听第二乐段,引导学生关注到歌曲中的大跳。并在黑板上画出旋律线,学生再次聆听时,能够用手来表示旋律的大跳,并能理解这样的大跳能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聆听第三乐段,引导学生听出约德尔的变调唱法。理解约德尔唱法的随意性。教师可即兴进行创编,与学生接龙演唱第一段歌曲。
6、简介歌曲是美国音乐故事影片《音乐之声》的插曲,简单了解电影,欣赏电影中《孤独的牧羊人》片段。设问:在影片中,女教师和孩子们是用什么方式來表演歌曲的?(木偶)
7、再次完整聆听歌曲《孤独的牧羊人》,并让学生用手中的木偶来表现音乐的高低起伏。完成两个问题。问题:1)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2)歌曲的伴奏乐器是什么?
8、再次的用木偶和歌声来参与音乐的欣赏和表演。
9、进行课堂小结,听音乐边做律动边离开教室。
教学反思: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美国音乐故事影片《音乐之声》的插曲,旋律优美动听,内容诙谐幽默。歌曲描写了可爱的牧羊人用自己嘹亮明快而动听的歌声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歌曲中大量运用了使用衬词演唱的“约德尔调”,诙谐幽默而生动活泼。所以在本课中,我注重对情绪的感受,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参与体验音乐实践活动。
此外我深度挖掘分析了教材,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特定的小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使用引导性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去分析理解作品。我把侧重点放在了“约德尔调”,学生们在学唱中体验了解约德尔唱法的特点及功能性。并且使用了木偶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整节课中,我按照教案设计完成了三个方面的目标,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较好的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材分析:《孤独的牧羊人》是美国音乐故事影片《音乐之声》的插曲,但与影片内容并无直接关系。它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歌曲为表演时所唱,使用了约德尔唱法。歌曲的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非常活泼,对新知识充满着兴趣与好奇。他们喜欢歌唱,喜欢律动。喜欢形式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模仿能力强,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也比较强。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歌曲活泼、诙谐、有趣的情绪。乐于参与歌曲的演唱与表演,体会音乐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
2、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孤独的牧羊人,了解与学习约德尔调的唱法。能听出相同旋律的乐句以及旋律中的大跳。并尝试用歌声、木偶律动来表现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3、简单了解经典音乐剧《音乐之声》。在聆听、模仿中掌握歌曲旋律与约德尔特色唱法。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用歌声、木偶律动等方式来表现歌曲。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表演热情。
教学难点:学习歌曲中真假声结合的约德尔调动衬词唱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木偶、节奏卡
教学过程:
1、律动导入,初步感受音乐,在律动中体验到歌曲2/4拍的强弱
师:欢迎你们来到刘老师的音乐课堂,今天我想带大家到欧洲最大的山脉阿尔卑斯山走一走,想去的同学请起立。我们跟着音乐出发吧!(播放原文版的歌曲《孤独的牧羊人》,学生随节拍做律动走圈)
2、完整聆听中文版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板书课题。设问:歌曲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歌里面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师生交流听后感受,并试着谈谈对题目的理解。介绍约德尔唱法。
4、简介约德尔唱法的特点,板书歌曲中的两句约德尔唱法。并引导学生边打节奏边学唱。
5、设定情境,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约德尔唱法的用途。并用学唱的两个乐句进行音乐对话练习。分段聆听歌曲。聆听第一乐段,引导学生听辨出四个乐句当中相同的部分。并能和老师进行接龙唱;聆听第二乐段,引导学生关注到歌曲中的大跳。并在黑板上画出旋律线,学生再次聆听时,能够用手来表示旋律的大跳,并能理解这样的大跳能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聆听第三乐段,引导学生听出约德尔的变调唱法。理解约德尔唱法的随意性。教师可即兴进行创编,与学生接龙演唱第一段歌曲。
6、简介歌曲是美国音乐故事影片《音乐之声》的插曲,简单了解电影,欣赏电影中《孤独的牧羊人》片段。设问:在影片中,女教师和孩子们是用什么方式來表演歌曲的?(木偶)
7、再次完整聆听歌曲《孤独的牧羊人》,并让学生用手中的木偶来表现音乐的高低起伏。完成两个问题。问题:1)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2)歌曲的伴奏乐器是什么?
8、再次的用木偶和歌声来参与音乐的欣赏和表演。
9、进行课堂小结,听音乐边做律动边离开教室。
教学反思: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美国音乐故事影片《音乐之声》的插曲,旋律优美动听,内容诙谐幽默。歌曲描写了可爱的牧羊人用自己嘹亮明快而动听的歌声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歌曲中大量运用了使用衬词演唱的“约德尔调”,诙谐幽默而生动活泼。所以在本课中,我注重对情绪的感受,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参与体验音乐实践活动。
此外我深度挖掘分析了教材,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特定的小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使用引导性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去分析理解作品。我把侧重点放在了“约德尔调”,学生们在学唱中体验了解约德尔唱法的特点及功能性。并且使用了木偶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整节课中,我按照教案设计完成了三个方面的目标,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较好的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