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r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使得科学课堂教学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它是自然科学课堂教学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活的活力。正因为种种原因,对教师的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科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培养 学习习惯观察探究 动手动脑反思 开发利用
  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去理解科学的成果,这是摆在每一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小学生至关重要,它将为后继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更是科学精神的精髓。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高度警觉”,这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关键。“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
  2 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然而,不少学生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尽管他们从学会说话开始,就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很少有父母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将答案告诉孩子,惟恐孩子听不明白。进入学校后,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也是“绞尽脑汁”地将知识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或者学生只是机械地照着教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依样画葫芦,没有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于从老师或家长那里“省时省力”地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当然老师并不是要游离学生探究学习之外“袖手旁观”,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师怎样适时适度地发挥作用,才能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使探究活动持久、有效的进行下去?
  3 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如:在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于电磁铁感兴趣的问题,诸如:电磁铁是由什么构成的?怎样制作电磁铁?电磁铁能吸哪些物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若有极性与什么有关?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区别?然后,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多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
  4 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对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如:学生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时,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分析出很多种原因,诸如: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小灯泡的灯丝断了;两节电池接反了;开关连接不对或开关接线处松动;连接灯泡的两根导线接到一起短路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线路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这样对待“失败”,学生收益非浅,因为强烈地自发地反思过程,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实干的胆略,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使之成为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反思,使学生在成败中皆受益。
  5 养成参与生活、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
  小学科学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而教材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它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要引领学生到家庭和生活中去学科学、用科学。在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同时,我们必须放开学生的手脚,鼓励学生到生活的海洋中去体验。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否,最终是通过他们的行为方式的改变和科学生活习惯的养成表现出来的,因此,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接受这样一个观点:人人可以做科学,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给他们最佳的学习方案,鼓励他们到生活中去发现,去体验。形式的开放服从于内容的开放,而内容的开放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浇花喷水器的原理;家庭线路的设计;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土电话、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很多实验。还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都可以用来做出精彩的科学实验。因此,当科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科学对学生来说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脱离生活的科学是“不完整的科学”。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使科学走近学生的生活,融入学生的实际,让科学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能使学生在具体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中逐步体验科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科学的力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知识就蕴含在平常生活之中,体会到科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总之,担负科学启蒙任务的小学科学教育,养成小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它将决定着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追求科学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小学科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朱纪华,现代小学科技教育[M],中国建材工业出社,2000
  3 张奇等,小学科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十分重要。结合教学实践,以引导学生“提问题”為突破口,采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独立思考能力 课程改革创新型人才  在我们的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动脑,懒于动脑,对于教师或同学提出的问题“漠不关心”。教师有时故意让不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他们要么不说话,要么乱说一通,根本不着边
期刊
地理教学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电视录像、幻灯片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好这些直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呢?下面就我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做法同老师们交流下:  1 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
期刊
在数学课中使用学具进行教学,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让他们的眼睛、耳朵、手等感官积极参与并综合运用,其教学效果非常理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1 使用学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
期刊
[摘要]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需要创造型人才,而创造型人才需要强烈的问题意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问题意识的表现形式,教师要营造氛围,提供机会,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积极主动地学习。  [关键词]数学教学 问题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期刊
就像美术有“美感”、音乐有“乐感”、语文和外语有“语感”一样,数学也有“数感”。数感是新课程教学内容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主要是指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字、数字系统和运算等所形成的有意义的观念,也指个人根据多年的有关数字与运算的经验所形成的一整套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强化学生对数的认识、感知、体验与运用,对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很有好处的。因此,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教学当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围绕这个主体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而要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学习外,主要是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促进他们去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  学生对某门学科是否感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教这门课的教师。学生对某位老师有好感,就会爱屋及乌,对他所任教的课也感兴趣;反之,
期刊
[摘要]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如何掌握其工具性,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要教给孩子驾驭这种工具的本领。早在六十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提出,学习语文要注重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并重的观点。可见叶老认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构成了语文教学能力的主体,这四种语文能力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那么到底怎么做才能较好的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从而达到提
期刊
1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它取代了以前的教学大纲,它注重三维目标的统一,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而且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并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如在学到“二氧化碳”时,我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信息,结果学生都了解到二氧化碳是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之一,认识到“温室效应”的危害,并思考其解决途径。通过自主
期刊
[摘要]电化教育是现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与教育发展的产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实施教改和开展课题研究的需要,是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需要,是加强教师备课,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但是,正如有人所说的“浓缩的就是精华”一样,多媒体“使用了才有价值”。学校购置的多功能、高档次的多媒体计算机、改建的多媒体教室在很多学校已闲置起来或者只能当作普通的幻灯机使用,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令人痛惜
期刊
我以自己的实践,浅谈在班级管理中我是怎样渗透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教育中,自觉成为班级的主人。  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人本”思想。这一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一切管理工作均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而对人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启动下属的内在工作动力,充分发挥下属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反思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与当前的形势和时代要求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