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各市的“校园暴力行为问卷”调查报告比较发现,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比较普遍,面对愈演愈烈的校园暴力,面对严重的青少年间的身心伤害,面对被破坏的教育教学秩序,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
【关键词】校园暴力;中学生;危险因素;措施
一、国内校园暴力的现状
在我国,从1996年、1997年对我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调查发现,80%以上的城市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2001年北京市有关部门对一万名学生进行的调查中,高于40%的学生在校内外遭遇到同学或社会青年索要财物,2003年浙江大学《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心理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显示:49%的同学承认对其他同学有过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87%的同学承认曾遭受到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关于校园暴力现象研究的起源,在我国理论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以徐久生为代表的“美国起源说”。孙凌寒、朱静于《校园暴力与学校社会工作》一文中指出“校园暴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另一种观点是为大多数学者认同的“挪威起源说”。如万华在《师生权益保护热点问题的法律透视》一书中指出“对学校里的起伏问题最早的探讨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期的瑞典”。美国学者以严重暴力事件为研究对象,将破坏学校财产,侵害师生生命健康权利的犯罪行为归纳为“校园暴力行为”,挪威瑞典学者更重视“校园欺侮行为”的研究。21世纪,校园暴力研究趋于国际化。
二、案例分析校园暴力带来的影响
暴力行为带来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1.校园暴力可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校园暴力不仅直接伤害了学生的身体,还会严重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些学生由此产生恐惧心理,难以集中精力学习,造成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不能正常完成学业。
2.校园暴力可使家长的工作生活受到影响。由于担心校园暴力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许多家长亲自接着孩子上下学,从而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有的家长不得不求助于相关法制机构。
3.校园暴力可使校园正常秩序受到破坏。校园暴力的存在和发生,使学生不得不挤出时间和精力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既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又给学校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4.会在青少年中造成一种不良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
5.今日的这些问题学生,很有可能就是今后的犯罪分子,后果相当危险。法林顿发现,在12-14岁被老师评为攻击性严重的学生中,22.4%的人随后因暴力行为被定罪;被老师评为攻击性较弱的学生,只有7.2%的人犯罪。
三、导致校园暴力发生的因素
(一)个人因素
中学生没有正确的判别能力,冲着所谓的“哥们”义气而常从旁观者演变为肇事者,卷入暴力事件中。同学交往中发生小的纠纷后,没有及时化解矛盾,事态进一步扩大而导致的暴力行为。此外,因受挫情绪不稳定,引起情绪上的冲动和愤怒,因而产生对一定的对象报复和攻击的行为,在暴力中寻求发泄。由于受到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印象而产生的校园暴力事件亦是重要原因。因为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视、网络的普及,不少学生受到网络的冲击,被影视、网络上的一些不良的文化洗脑。
(二)校园生活
研究发现,当学校对暴力学生施以粗暴的训练方式或是体罚,不但无法抑制学生重演同样的暴力行为,还会使学生对学校产生疏离感;“老师的负向评价与行为”、“老师的关心”、“老师的惩罚”与学生的暴力行为有显著相关。学业成绩越好的学生,偏差行为越不容易发生。
(三)交友与休闲
暴力性少年犯罪人自我报告的暴力行为与家庭中的犯罪和暴力行为有一定关系,但暴力行为与少年犯罪人的同伴友谊相关更显著。青少年同伴关系越差,越容易发生偏差行为;有偏差行为朋友的青少年其同伴关系比无偏差行为朋友的青少年差。
(四)家庭互动
父母管教态度不一、使用打的方式、对孩子缺乏约束、或与孩子互动时采用强制的方式,均有助长孩子的攻击行为,父母管教方式亦与子女暴力行为相关。父母经常争吵、母子关系差、家庭婚姻状况不良等与儿童异常行为有关。
四、校园暴力的解决措施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对学生的行为具有绝对性的影响。因此,校园暴行的预防策略应将教师的行为也列入首要考虑条件。为了帮助教师学习增进师生关系的技巧,学校除了能主动提供训练计划之外,更要在校园里建立咨询网络,以便随时为教师提供协助。而教师能以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互动,帮助学生学习适当的行为,避免使用其他不良方式去处理个人困扰。
2.协助学生学习处理人际问题的技巧:人际间发生冲突是正常现象,学生必须学习如何应对与他人发生纷争的情形。首先,要敏感地觉察周围环境是否将对他造成不利的后果;其次,能用适当的表达方式来化解纠纷,尤其重要的是要避免无意间挑起他人愤怒的情绪等等。同时为了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还要让学生知道在何处可以找到受援的个人或单位。
3.改善校园活动空间:事实上,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与其生活环境中的物理空间有着相当程度的关联性。例如长期置身于吵杂场所的个人,容易用高分贝的音量与人说话,自然容易将双方的情绪挑高;而长期身处绿山旷野中的人,自然是心旷神怡不易动怒。在校园里,制造视觉上、心理上愉悦的感受或许可以提高学生对其他事物的忍受程度,从而降低暴行的发生。
五、结语
青少年属于弱势群體,对于外界实施的不法侵害抵御能力差,而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的不断增加,会造成他们内心世界的恐慌,害怕到学校来,害怕受到暴力袭击,对受害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严重伤害。由于受到暴力侵害,有的学生需要住院治疗;有的学生导致精神失常;有的学生性格发生变化,沉默寡言、孤僻古怪;有的学生因为无法承受压力而自杀等等。因此,一定要将学校园暴力不断增大的势头压下去,尽可能地减少和预防中小学校园暴力的发生,让孩子们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生活和科研环境。
作者简介:徐晓焱(1994.11-),女,江苏江阴人,本科,江苏大学京江学院,主要研究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
【关键词】校园暴力;中学生;危险因素;措施
一、国内校园暴力的现状
在我国,从1996年、1997年对我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调查发现,80%以上的城市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2001年北京市有关部门对一万名学生进行的调查中,高于40%的学生在校内外遭遇到同学或社会青年索要财物,2003年浙江大学《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心理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显示:49%的同学承认对其他同学有过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87%的同学承认曾遭受到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关于校园暴力现象研究的起源,在我国理论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以徐久生为代表的“美国起源说”。孙凌寒、朱静于《校园暴力与学校社会工作》一文中指出“校园暴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另一种观点是为大多数学者认同的“挪威起源说”。如万华在《师生权益保护热点问题的法律透视》一书中指出“对学校里的起伏问题最早的探讨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期的瑞典”。美国学者以严重暴力事件为研究对象,将破坏学校财产,侵害师生生命健康权利的犯罪行为归纳为“校园暴力行为”,挪威瑞典学者更重视“校园欺侮行为”的研究。21世纪,校园暴力研究趋于国际化。
二、案例分析校园暴力带来的影响
暴力行为带来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1.校园暴力可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校园暴力不仅直接伤害了学生的身体,还会严重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些学生由此产生恐惧心理,难以集中精力学习,造成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不能正常完成学业。
2.校园暴力可使家长的工作生活受到影响。由于担心校园暴力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许多家长亲自接着孩子上下学,从而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有的家长不得不求助于相关法制机构。
3.校园暴力可使校园正常秩序受到破坏。校园暴力的存在和发生,使学生不得不挤出时间和精力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既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又给学校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4.会在青少年中造成一种不良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
5.今日的这些问题学生,很有可能就是今后的犯罪分子,后果相当危险。法林顿发现,在12-14岁被老师评为攻击性严重的学生中,22.4%的人随后因暴力行为被定罪;被老师评为攻击性较弱的学生,只有7.2%的人犯罪。
三、导致校园暴力发生的因素
(一)个人因素
中学生没有正确的判别能力,冲着所谓的“哥们”义气而常从旁观者演变为肇事者,卷入暴力事件中。同学交往中发生小的纠纷后,没有及时化解矛盾,事态进一步扩大而导致的暴力行为。此外,因受挫情绪不稳定,引起情绪上的冲动和愤怒,因而产生对一定的对象报复和攻击的行为,在暴力中寻求发泄。由于受到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印象而产生的校园暴力事件亦是重要原因。因为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视、网络的普及,不少学生受到网络的冲击,被影视、网络上的一些不良的文化洗脑。
(二)校园生活
研究发现,当学校对暴力学生施以粗暴的训练方式或是体罚,不但无法抑制学生重演同样的暴力行为,还会使学生对学校产生疏离感;“老师的负向评价与行为”、“老师的关心”、“老师的惩罚”与学生的暴力行为有显著相关。学业成绩越好的学生,偏差行为越不容易发生。
(三)交友与休闲
暴力性少年犯罪人自我报告的暴力行为与家庭中的犯罪和暴力行为有一定关系,但暴力行为与少年犯罪人的同伴友谊相关更显著。青少年同伴关系越差,越容易发生偏差行为;有偏差行为朋友的青少年其同伴关系比无偏差行为朋友的青少年差。
(四)家庭互动
父母管教态度不一、使用打的方式、对孩子缺乏约束、或与孩子互动时采用强制的方式,均有助长孩子的攻击行为,父母管教方式亦与子女暴力行为相关。父母经常争吵、母子关系差、家庭婚姻状况不良等与儿童异常行为有关。
四、校园暴力的解决措施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对学生的行为具有绝对性的影响。因此,校园暴行的预防策略应将教师的行为也列入首要考虑条件。为了帮助教师学习增进师生关系的技巧,学校除了能主动提供训练计划之外,更要在校园里建立咨询网络,以便随时为教师提供协助。而教师能以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互动,帮助学生学习适当的行为,避免使用其他不良方式去处理个人困扰。
2.协助学生学习处理人际问题的技巧:人际间发生冲突是正常现象,学生必须学习如何应对与他人发生纷争的情形。首先,要敏感地觉察周围环境是否将对他造成不利的后果;其次,能用适当的表达方式来化解纠纷,尤其重要的是要避免无意间挑起他人愤怒的情绪等等。同时为了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还要让学生知道在何处可以找到受援的个人或单位。
3.改善校园活动空间:事实上,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与其生活环境中的物理空间有着相当程度的关联性。例如长期置身于吵杂场所的个人,容易用高分贝的音量与人说话,自然容易将双方的情绪挑高;而长期身处绿山旷野中的人,自然是心旷神怡不易动怒。在校园里,制造视觉上、心理上愉悦的感受或许可以提高学生对其他事物的忍受程度,从而降低暴行的发生。
五、结语
青少年属于弱势群體,对于外界实施的不法侵害抵御能力差,而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的不断增加,会造成他们内心世界的恐慌,害怕到学校来,害怕受到暴力袭击,对受害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严重伤害。由于受到暴力侵害,有的学生需要住院治疗;有的学生导致精神失常;有的学生性格发生变化,沉默寡言、孤僻古怪;有的学生因为无法承受压力而自杀等等。因此,一定要将学校园暴力不断增大的势头压下去,尽可能地减少和预防中小学校园暴力的发生,让孩子们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生活和科研环境。
作者简介:徐晓焱(1994.11-),女,江苏江阴人,本科,江苏大学京江学院,主要研究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