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景德镇自五代以来瓷业兴起,随着北宋创烧出精美的青白釉瓷器,景德镇一跃成为宋代八大窑系之一,其产品种类丰富、精美如玉,远销海内外,景德镇之名天下咸知。自北宋中期开始,景德镇所烧造的青白瓷品种中就包含着一类十分精美却鲜为人知的雕塑艺术品,这就是“青白瓷摩睺罗”(图1)。
我们今天所认识的“摩睺罗”一词出自梵语音译muhūrtu。它的本意有两种解释,其一表示极短暂的时间﹐相当于一昼夜的三十分之一﹐意译为须臾;其二亦作“摩侯罗”或“摩诃罗”。唐﹑宋﹑元时有一种习俗﹐用土﹑木﹑蜡等制成婴孩形玩具,多于七夕时用﹐为送子之祥物。“摩睺罗”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唐岁时记事》中有记载:“七夕,俗以蜡作婴儿形,浮于水中以为戏,为妇人宜子之祥,谓之‘化生’,本出西域,谓之摩睺罗。”至北宋以后摩睺罗艺术品风靡全国,且价格十分不菲,特别受到中上层及贵族妇女的喜爱。宋金盈之《醉翁谈录》第四卷就记载:“京师是日多博泥孩儿,端正细腻,京语谓之摩睺罗,大小甚不一,价亦不廉,或加饰以男女衣服,有及于华侈者,南人曰为巧儿。”而南宋以来的摩睺罗艺术更是发挥到一个极致,周密在《乾淳岁时记·乞巧》条中云:“七夕前,修内司例进摩睺罗十桌,每桌三十枚,大者至高三尺,或用象牙镂雕,或用龙涎佛手香制造,悉用镂金珠翠。”
由于上至帝王贵族下至普通百姓都十分喜爱摩睺罗,自然也就在唐、宋时期形成很大的需求市场。其制作材质除了少量帝王贵族使用的金珠象牙镂雕以外,民间使用的则大多仍以泥塑、瓷塑、蜡塑等材质为主。
宋代景德镇所烧造的青白瓷摩睺罗是当时各窑口所产摩睺罗产品中的上乘之作。由于学界至今对摩睺罗雕塑的范围并没有十分严格及确定的界定,于此笔者将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中玩偶类型的雕塑产品统称为摩睺罗。按以上界定景德镇青白瓷摩睺罗产品在品种上主要分为人物与动物两类,在制作工艺上则主要分为纯手工捏塑(图2)以及半印模加半手工(图3)两类。而在时间上看又可分为两段,即北宋中后期和南宋时期。题材也十分广泛,常见题材有“马上封侯”“福莲童子”(图4)“和合童子”“鸡犬守仓”“戏曲人物”“双狮戏球”“春宫”等。总的来说,早期作品数量相对较少且风格趋于简约粗犷,但其中也不乏精品。而至南宋中后期景德镇所烧造的摩睺罗产品不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更能表现灵巧、典雅、秀丽的时代特征,形体凝炼、神态生动、形象特征十分鲜明,而精美的青白瓷摩睺罗常出自这一时期。例如杭州宋城遗址就出土了不少青白瓷摩睺罗作品(图5),反映了当时市民对摩睺罗的喜爱。
笔者认为,景德镇窑摩睺罗的产生与发展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的影响:其一,便是社会风气与时代精神的影响。北宋中后期以来国家安定,经济、科技、文化事业迅猛发展,导致了宋代市民生活的丰富与多姿多彩,人们在茶余饭后有了更多精力来追求精神生活的乐趣。而对于艺术品或工艺品则追求复古、创新、自然,这种精致丰富而又生动淡雅的时代风气形成了宋代独特的美学体系,表现到青白瓷摩睺罗中则使其简约生动又韵味十足,让人在玩赏之中常常沉醉其中,百玩不厌。
其二,与景德镇制瓷工艺的不断发展有关。青白瓷这一瓷器品种就是生产陶瓷雕塑及捏塑最好的材质之一,瓷土洁白细腻,可塑性好利于造型,而青白釉积釉分色的特性适合表现衣褶纹理与曲线。加之南宋以后陶模印模技术在景德镇窑的普遍使用也使得青白瓷摩睺罗的制作更为方便、产量更高,因而生产成本降低,也促使市场的拓宽,更多的普通百姓能够购买得起。装饰工艺除了纯青白釉外还出现了加褐彩(图6)、涩胎烧等其他烧造方法,加之南宋以后大批北方窑工南迁景德镇,都更进一步促使了摩睺罗市场的扩大及产品的精细化。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摩睺罗的收藏其实早就成为高古瓷收藏中很重要的一类了,但由于对其具体断代、用途等很多方面都存在未知,再加之这类作品一般很少有完整器,因此很难像明清瓷器那样为世人所熟知。但其表现出的艺术魅力是非常吸引人的,以致宋末元初虽然国家动荡,但青白瓷摩睺罗的生产仍未停歇甚至仍在发展(图7、图8)。其自身所散发出的审美价值不仅在当时为世人所追捧,也为后世摩睺罗艺术乃至中国雕塑史的发展注入了一股力量。总的来说,笔者认为宋代青白瓷摩睺罗作品的收藏有着十分美好的前景,其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仍远远未被世人所认识,而这些正是收藏界与学术界未来所需要发掘的。(责编:雨岚)
我们今天所认识的“摩睺罗”一词出自梵语音译muhūrtu。它的本意有两种解释,其一表示极短暂的时间﹐相当于一昼夜的三十分之一﹐意译为须臾;其二亦作“摩侯罗”或“摩诃罗”。唐﹑宋﹑元时有一种习俗﹐用土﹑木﹑蜡等制成婴孩形玩具,多于七夕时用﹐为送子之祥物。“摩睺罗”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唐岁时记事》中有记载:“七夕,俗以蜡作婴儿形,浮于水中以为戏,为妇人宜子之祥,谓之‘化生’,本出西域,谓之摩睺罗。”至北宋以后摩睺罗艺术品风靡全国,且价格十分不菲,特别受到中上层及贵族妇女的喜爱。宋金盈之《醉翁谈录》第四卷就记载:“京师是日多博泥孩儿,端正细腻,京语谓之摩睺罗,大小甚不一,价亦不廉,或加饰以男女衣服,有及于华侈者,南人曰为巧儿。”而南宋以来的摩睺罗艺术更是发挥到一个极致,周密在《乾淳岁时记·乞巧》条中云:“七夕前,修内司例进摩睺罗十桌,每桌三十枚,大者至高三尺,或用象牙镂雕,或用龙涎佛手香制造,悉用镂金珠翠。”
由于上至帝王贵族下至普通百姓都十分喜爱摩睺罗,自然也就在唐、宋时期形成很大的需求市场。其制作材质除了少量帝王贵族使用的金珠象牙镂雕以外,民间使用的则大多仍以泥塑、瓷塑、蜡塑等材质为主。
宋代景德镇所烧造的青白瓷摩睺罗是当时各窑口所产摩睺罗产品中的上乘之作。由于学界至今对摩睺罗雕塑的范围并没有十分严格及确定的界定,于此笔者将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中玩偶类型的雕塑产品统称为摩睺罗。按以上界定景德镇青白瓷摩睺罗产品在品种上主要分为人物与动物两类,在制作工艺上则主要分为纯手工捏塑(图2)以及半印模加半手工(图3)两类。而在时间上看又可分为两段,即北宋中后期和南宋时期。题材也十分广泛,常见题材有“马上封侯”“福莲童子”(图4)“和合童子”“鸡犬守仓”“戏曲人物”“双狮戏球”“春宫”等。总的来说,早期作品数量相对较少且风格趋于简约粗犷,但其中也不乏精品。而至南宋中后期景德镇所烧造的摩睺罗产品不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更能表现灵巧、典雅、秀丽的时代特征,形体凝炼、神态生动、形象特征十分鲜明,而精美的青白瓷摩睺罗常出自这一时期。例如杭州宋城遗址就出土了不少青白瓷摩睺罗作品(图5),反映了当时市民对摩睺罗的喜爱。
笔者认为,景德镇窑摩睺罗的产生与发展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的影响:其一,便是社会风气与时代精神的影响。北宋中后期以来国家安定,经济、科技、文化事业迅猛发展,导致了宋代市民生活的丰富与多姿多彩,人们在茶余饭后有了更多精力来追求精神生活的乐趣。而对于艺术品或工艺品则追求复古、创新、自然,这种精致丰富而又生动淡雅的时代风气形成了宋代独特的美学体系,表现到青白瓷摩睺罗中则使其简约生动又韵味十足,让人在玩赏之中常常沉醉其中,百玩不厌。
其二,与景德镇制瓷工艺的不断发展有关。青白瓷这一瓷器品种就是生产陶瓷雕塑及捏塑最好的材质之一,瓷土洁白细腻,可塑性好利于造型,而青白釉积釉分色的特性适合表现衣褶纹理与曲线。加之南宋以后陶模印模技术在景德镇窑的普遍使用也使得青白瓷摩睺罗的制作更为方便、产量更高,因而生产成本降低,也促使市场的拓宽,更多的普通百姓能够购买得起。装饰工艺除了纯青白釉外还出现了加褐彩(图6)、涩胎烧等其他烧造方法,加之南宋以后大批北方窑工南迁景德镇,都更进一步促使了摩睺罗市场的扩大及产品的精细化。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摩睺罗的收藏其实早就成为高古瓷收藏中很重要的一类了,但由于对其具体断代、用途等很多方面都存在未知,再加之这类作品一般很少有完整器,因此很难像明清瓷器那样为世人所熟知。但其表现出的艺术魅力是非常吸引人的,以致宋末元初虽然国家动荡,但青白瓷摩睺罗的生产仍未停歇甚至仍在发展(图7、图8)。其自身所散发出的审美价值不仅在当时为世人所追捧,也为后世摩睺罗艺术乃至中国雕塑史的发展注入了一股力量。总的来说,笔者认为宋代青白瓷摩睺罗作品的收藏有着十分美好的前景,其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仍远远未被世人所认识,而这些正是收藏界与学术界未来所需要发掘的。(责编: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