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鲁迅的《我们不再受骗了》

来源 :语文世界(高中版 )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c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写过好几篇赞颂苏联、为苏联辩护的文章。其中最为用力、也影响最大的是《我们不再受骗了》。这一篇曾经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是整整一代中学生都精读过的文章。这篇文章针对各国一些媒体说的“苏联怎么穷下去,怎么凶恶,怎么破坏文化”,逐一作了辩驳,认为这都是帝国主义的欺骗宣传。
  你说苏联破坏文化吗?鲁迅举出了《铁流》作者绥拉菲摩维支、《毁灭》作者法捷耶夫、《士敏土》作者革拉特珂夫、《肥料》作者绥甫林娜、《静静的顿河》作者唆罗诃夫(现通译萧洛霍夫)等等著名作家在西欧东亚都受到欢迎的事实作为反证。鲁迅写的这些当然都是有根据的。不过,这些并不足以洗刷破坏文化这一指责。让少数几个装点门面的作家在文坛上活跃,正好是为了掩盖更多的作家受到迫害的事实。
  现在我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所出的《苏联历史档案选编》中,引用一点迫害文化人的材料。例如札米亚丁,鲁迅在《竖琴》的后记里,称赞了他的作品,至于作家,只是说他“现在已经被看作反动的作家,很少有发表作品的机会了”。实际情况远比不让发表作品要严重得多。他已经被列名在一份《拟驱逐的知识分子人员名单》之中。又例如梭罗古勃,这位鲁迅多次提到的作家,连配给的一份口粮都得不到,申请出国也不被批准,作品也不能出版。也是作家、翻译家的妻子在绝望中投河自杀了。
  鲁迅在这篇文章中还为“苏联的购领物品,必须排成长串”的现象作了辩护。他说:“但我们也听到别国的失业者,排着长串向饥寒进行;中国的人民,在内战,在外侮,在水灾,在榨取的大罗网之下,排着长串而进向死亡去。”这进向饥寒、进向死亡的两个长串,难道不是比排队购买食物的那一长串更令人悲悯吗?对比起来,这排队购买食物,就不但是可以忍受,甚至还是值得艳羡的生活了。
  这当然是极其雄辩的文章,词强足以夺理。可是,排在苏联商店门前购买食物的长队,是触目可见的现实,而鲁迅拿来作对比的那进向饥寒进向死亡的长队,却只是一种比喻和象征的说法。人不但会在内战外侮水灾榨取这些祸祟中进向死亡,即使是在幸福丰足的生活之中,人不也是每过一天即接近死亡一天了吗?在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人从母腹来到世间,他就排入了进向死亡的长串之中。用这样一个反映大自然中新陈代谢规律的想象中的排队,来作现实中购物排队的对比,多少总有些不伦吧。
  苏联解体之后,人们从解密的档案中可以看出那些被长期掩盖的真相,认识到是僵硬的计划经济体制不能适应人类社会,集体农庄制度对农业和畜牧业造成了大破坏,这才是物资匮乏的真正原因。此外,还应该提到一个附加的原因,就是对外贸易的影响。在这篇文章里,鲁迅赞扬说:苏联“小麦和煤油的输出,不是使世界吃惊了么?”鲁迅注意到了苏联的小麦出口,只是这些本来应该供应居民的口粮,拿去换取硬通货了,对于国内食品供应的紧张,更是雪上加霜。
  为了反驳说苏联“怎么凶恶”这一点,鲁迅在文章里举出来的例证是:“正面之敌的实业党的首领,不是也只判了十年的监禁吗?”这在当年是一条轰动一时的政治新闻,媒体作了报道,众所周知。所以这里只提一句就够了,不必细说。几十年之后的读者就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的《鲁迅全集》对“实业党”作了这样一条注释:“苏联在1930年破获的反革命集团。它的主要分子受法国帝国主义的指使,混入苏联国家企业机关,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该案破获后,其首领拉姆仁等被分别判处徒刑。”
  事情的真相如何呢?鲁迅不可能知道,这个所谓的“实业党”审判案,只不过是斯大林制造的无数假案和冤案中的一件。史学家罗·亚·麦德维杰夫著的《让历史来审判——斯大林主义的起源及其后果》(中译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关于这次宣传性的审判作了颇为详细的介绍。8位受审的,都是著名的技术专家,审判中捏造出的罪名荒唐离奇。斯大林亲自编导的这一场审判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用被告的供词来证明苏联面临武装干涉的威胁,搞一次极其广泛的宣传运动。审判还有另一个并非不重要的目的,那就是为经济工作的失败提供替罪羊。计划经济体制斫丧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计划中的高指标无法完成,物资匮乏,在居民中滋长了不满现状的情绪,于是找一些技术知识分子来开刀,说经济生活中的困难是因为他们组织了怠工之类的破坏活动,从而把人们的不满情绪引到这些被告身上去。果然,他们引起了人们的愤恨,在审判进行时,苏联所有机关和团体都纷纷集会,与会者都要求枪毙“实业党”的领导人。最后宣判竟是一个不杀,首犯拉姆仁(按:在本書中译为“拉姆津”)才判了十年监禁,当然让人觉得是宽大之至了。
  鲁迅生前,无法看到苏联的秘密档案,无法获知现今人们多少知道了的苏联真相。这样倒也好,他临终之际就不必为《我们不再受骗了》这篇文章感到不安了。这大约也是做梦比梦醒了要幸运一些的意思吧。
  
  【编者附记】
  《重读鲁迅的〈我们不再受骗了〉》是朱正先生的“重读鲁迅”多篇文章中的一篇。
  朱正是鲁迅研究专家,认真求实,素来为学界称道。他在《必将保留的和不必保留的》中说到进入21世纪对于鲁迅遗产的估价,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说,鲁迅的著作大体包括3个部分:一是文学创作,小说、散文等,不仅开启了“五四”新文学风气之先,而且艺术和思想都达到了当时无人企及的高度。二是学术研究,如《中国小说史略》,有开创性的价值,但限于资料等原因,也有一定的缺失。三是杂文。鲁迅的杂文集中,怀人忆旧的篇章和文学短论的文字,我们会像阅读散文及学术性文章去欣赏。通常说鲁迅杂文,主要指那些社会批评及文化批评。这部分文章显出了鲁迅对中国传统和现实的深思和洞察,对国家命运和世道人心的深切关怀。即使鲁迅所批判的时弊完全消除,它们也将会作为思想史上的一种文献得到读者的赞叹和欣赏。但杂文中有少数时评和政论,因为鲁迅当时并不真正了解相关情况,是为自己并不深知的东西强作辩护。几十年之后,情况变化了,档案公开了,今天的读者了解到相关真相,就很容易发现这些文章说得不对。这一点,我们不必讳言。《我们不再受骗了》就是一例。朱正强调:“比起文章来,更重要的是鲁迅这个人,他的入世的态度,他的爱国心和正义感,他对强暴的反抗和对弱者的同情,他为了中国进步不懈的努力,他身上那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传统的骨气,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这形象,这精神,必将永世长存。”
  重读,如同旧地重游,即使风景依旧,因为诸多因素,重游者也会有新的感受。
  (余 冰)
其他文献
在进行到叙事类文章的写作教学时,你首先要告诉学生正确辨析生活里的原型事件和写作文本里的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果能通过建立“叙事模型”来展开教学,那效果会比传统的教法要好。    一    写作文本里的事件(即叙述情节)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在时空形态上又绝不相同。生活事件依循着客观的时间向前推移,从事件的开头、变化、高潮走向它的结局。写作文本里的事件则是作者主观心灵和语言形式的外化物,它展示了作者对
期刊
中学作文教学中有一个难点:怎样教学生在叙事类作品的写作中创造一个鲜活的、感人的人物。特别是,怎样能在短小篇幅和有限材料中勾勒出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个性特征。中学作文教程已有一些基本的诸如白描、写意、对比、重复等写人方法的教学内容,但一个语文老师为了能有效地完成作文教学任务,还应该懂一点具有更高学理和更广范围的叙事文人物塑造理论。  短的叙事类作品(如写人散文、微型小说、叙事诗歌等)的写人方法有一
期刊
“一蹴而就”原为“一蹴而造”,踏一步就可以达到某种较高的境地。蹴:踏;造:至。见于宋代苏洵《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后世多作“一蹴而就”,即踏一脚就成功,形容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成功。例如:①改革岂能一蹴而就!②对这场斗争存一蹴而就心理,以为一战便能取胜,是犯了革命的幼稚病。③学好外语要艰苦努力,日积月累,不可能一蹴而就。  运用“一蹴而就”这个成语要防止误解为“一气
期刊
《周易》是一本什么书?是什么人写的?至今还是一个没有说清楚的问题。《周易》在学术上的价值如何?也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它讲占下和八卦,是一本传播神秘精神的书;有人认为它具有古代朴素辩证法,是一本传播哲学思想的专著;也有人认为它是一部揭示宇宙奥秘的古代典籍。在《周易》中,八卦是它的核心;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由六十四卦的卦辞和爻辞构成全书的经文,称为《易经》。后人对卦辞和爻辞进行说明、阐释,或者加以发
期刊
评课/特级教师  胡明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故乡》。  说到故乡这个词,大家会引起些什么联想和想象呢?  生1:我会想到鲁迅的《故乡》,鲁迅在《故乡》里缅怀了记忆中的故乡,讽刺了当时在封建礼教下备受摧残的故乡。  生2:我想到的是自己的故乡。  师:故乡有些什么呢?  生2:故乡的人都很淳朴,空气也新鲜。  师:故乡是个美好的词语,它让我们想到亲人,想到风景,现在请大家集体朗读课文的第9小
期刊
有幸参加了在绍兴一中举办的全国中学“语文文本适度解读”研讨活动。结合我在这次活动中所上的一堂研讨课的前后感受,在此谈谈自己对“语文文本适度解读”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前辈和同行指点迷津。    一、“文本适度解读”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
期刊
文言文句式,高考一般不单独设题,考查往往融合在句子翻译题中,但忽略了句式,往往会在句意理解、翻译中出现“黑障”。下面结合2008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中出现的热点句式作点分析。    一、省略句    文言文句式中,省略句是考试的热点句式。2008年,全国18套试卷41道翻译题,其中,浙江、江西、福建、山东、湖南、湖北、四川、安徽、广东等9家考查了省略句。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省略句不可忽视。省略句主要
期刊
丁聪先生去世的消息,毫不令我意外。他静静地躺在医院里已经一个多月了。十天前,丁太太打来电话,说这一次恐怕比较“麻烦”。我懂她的意思。多少回,他大难不死,虽有凶险,终于化险为夷。但这次,一直高烧不退,一直昏迷不醒,刚刚退烧,松了一口气,不料又烧了起来。结果实难逆料。  丁先生和丁太太都是实实在在的人,从不愿麻烦别人,也从不肯做劳师动众的事情。丁太太说,如果丁先生这次在劫难逃,也不打算开追悼会或向遗体
期刊
今年年初,我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作了一个《人是怎么不见了》的报告。其中有一节“教师主体的缺失”, 谈了“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指出教改的关键,还在于改变教学的主体的现状。如果教师的素质不高,一切所谓的方法、手段,都将是花里胡哨的摆设。而事实上,如今的教师素养,是令人担忧的。当时,我说了這样一段话:  教师的修养,至少包括“道德修养”与“文化修养”。而今天的许多教师,包括中青年教师,甚至老
期刊
在我们告别难忘的2008年之际,《语文世界》也将在春光乍泄梅花似雪的时节完成一次华丽转身——从2009年第1期开始,《语文世界》(初中版)和《语文世界》(高中版)将整合改版为新的《语文世界》(中学版)和《语文世界》(教师版)。  时光匆匆走过。蓦然回首,《语文世界》初、高中版,已伴随读者朋友走过十余载岁月。我们在广大读者朋友关注和支持下走过了或蹒跚或坚实,或稚嫩或深沉的历程。一卷卷《语文世界》是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