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典型上海教师的形象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y05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年初,我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作了一个《人是怎么不见了》的报告。其中有一节“教师主体的缺失”, 谈了“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指出教改的关键,还在于改变教学的主体的现状。如果教师的素质不高,一切所谓的方法、手段,都将是花里胡哨的摆设。而事实上,如今的教师素养,是令人担忧的。当时,我说了這样一段话:
  教师的修养,至少包括“道德修养”与“文化修养”。而今天的许多教师,包括中青年教师,甚至老教师,往往正是中国应试教育的产物(应试教育并不是现在才有,早就有五条绳索,现在不过是愈演愈烈罢了)。如今,他们要培养和他们一样的学生了!他们只有技术,缺乏艺术;只有知识,缺乏见识;只有学历,缺乏能力;只有苦力,缺乏魅力;只有表格,缺乏风格;只有规格,缺乏人格;只愿做题目,不愿做学问;只会纠缠于字面,不能深入于意旨;只会要求学生作文,自己却常常不如学生;只能关注学生成绩,不能注重塑造人格;只顾眼前利益,少有远大理想;读书不多,修养不够,问其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梅兰竹菊,皆茫然不解,兴趣几无……这就是我们大多数的教师的现状!
  然而,在讲这段话时,我同时在问自己,“大多数”情况是这样,那么,少数呢?如果要找几个能让大家作为榜样的,那么,排行榜上,应该有哪些人的名字呢?我在熟悉的朋友中寻找,想到好多人,其中一位就是朱震国!
  在上海,几乎没有一个语文界的人不知道朱震国,几乎没有一个中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不知道朱震国的,也许还不仅仅是上海。人们知道他,当然不仅仅因为他的课上得好,因为在三尺讲台上,他那潇洒自如的风度和圆润动听的男中音,还因为他近二十年的上海电视台的主持人生涯。
  一位第一线的教师,同时又是电视台的主持人,且不是短时期的客串,这样的双栖,在咱们中国,据我的孤陋寡闻,恐怕没有第二人。
  我与震国相识,也快二十年了。不记得最早一次是在什么场合。上世纪90年代初,我曾在上海电视台做一个节目,名为《诗情画意》,向大众介绍诗与画,前后做了五百余集,不过我不是主持人,而是幕后策划者,主要撰稿人。每周要去电视台录制节目,便听说,有一位语文界的同行,也在做节目,也是文化类的,于是相识了。震国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典型的上海男人、上海教师的形象:聪明,亲和,谦逊,洒脱,好学不倦,彬彬有礼。我听过他好多课,看过他在好多场合的主持,暗暗羡慕他那反应的灵敏和机智。我想,没有对所上的课所谈的问题的深刻的了解,没有经过长期训练的语言基本功,是不可能达到如此境界的。
  我也曾向他请教过很多问题,尤其是关于朗诵表达方面的。有一次我要到中央电视台某节目去讲演,心中没底,与震国联系,他鼓励我说别怕,并要我把讲话稿先发给他。他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帮我纠正,从咬字到感情的处理,哪里该重,哪里该轻,怎么叙事,怎么评论,如何掌握分寸,如何把心态调整好,我是教语文的,但从来没有想过,这里面有这么多的学问。短短几个小时,我的收获完全出乎意料,信心大增。真想不到经过训练,讲话水平也是可以提高的。震国现在培训教师,并编写出版了教师教学语言训练方面的教材,这实在是一件很有意义且十分可喜的事。
  愿震国今后有更大的发展。
  
  黄玉峰,语文特级教师,现任职于上海复旦附中。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生导师,上海作协会员,上海写作学会副会长(中学组负责人),上海语文学会理事(中学组负责人),上海诗词学会理事,复旦大学书画篆刻研究会理事。
其他文献
每一位老师都希望教出好学生,就像父母都希望孩子成龙成凤一样。历史上最令人羡慕的老师是谁呢?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没写过一个字,却成为大哲学家,就靠他教出的一位好学生:柏拉图。柏拉图的《对话录》把老师苏格拉底的思想用文字表达和记录下来。  孔子也有一位非常杰出的学生叫冉有,列政事科第一名。孔子的学生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政事科是当官从政的学生,第一名冉有,第二名子路,而子路年纪比冉有大得多,孔
期刊
笔名始于何人,没有作过查考。明代的“兰陵笑笑生”,总可以算笔名吧。《金瓶梅》研究已成一门学问,此公是何许人,至今还是个谜。有清一代,笔名渐有增多之势,编《唐诗三百首》的“蘅塘退士”,撰《新笑林广记》的“我佛山人”,为《豆棚闲话》作序的“天空啸鹤”,辑录《嘻谈录》的“小石道人”,看来署的都是笔名。  笔名的鼎盛,和现代出版业的崛起有关。随着新文化运动惊涛拍岸,各种新潮报刊如雨后春笋一般问世,笔名有了
期刊
在进行到叙事类文章的写作教学时,你首先要告诉学生正确辨析生活里的原型事件和写作文本里的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果能通过建立“叙事模型”来展开教学,那效果会比传统的教法要好。    一    写作文本里的事件(即叙述情节)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在时空形态上又绝不相同。生活事件依循着客观的时间向前推移,从事件的开头、变化、高潮走向它的结局。写作文本里的事件则是作者主观心灵和语言形式的外化物,它展示了作者对
期刊
中学作文教学中有一个难点:怎样教学生在叙事类作品的写作中创造一个鲜活的、感人的人物。特别是,怎样能在短小篇幅和有限材料中勾勒出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个性特征。中学作文教程已有一些基本的诸如白描、写意、对比、重复等写人方法的教学内容,但一个语文老师为了能有效地完成作文教学任务,还应该懂一点具有更高学理和更广范围的叙事文人物塑造理论。  短的叙事类作品(如写人散文、微型小说、叙事诗歌等)的写人方法有一
期刊
“一蹴而就”原为“一蹴而造”,踏一步就可以达到某种较高的境地。蹴:踏;造:至。见于宋代苏洵《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后世多作“一蹴而就”,即踏一脚就成功,形容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成功。例如:①改革岂能一蹴而就!②对这场斗争存一蹴而就心理,以为一战便能取胜,是犯了革命的幼稚病。③学好外语要艰苦努力,日积月累,不可能一蹴而就。  运用“一蹴而就”这个成语要防止误解为“一气
期刊
《周易》是一本什么书?是什么人写的?至今还是一个没有说清楚的问题。《周易》在学术上的价值如何?也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它讲占下和八卦,是一本传播神秘精神的书;有人认为它具有古代朴素辩证法,是一本传播哲学思想的专著;也有人认为它是一部揭示宇宙奥秘的古代典籍。在《周易》中,八卦是它的核心;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由六十四卦的卦辞和爻辞构成全书的经文,称为《易经》。后人对卦辞和爻辞进行说明、阐释,或者加以发
期刊
评课/特级教师  胡明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故乡》。  说到故乡这个词,大家会引起些什么联想和想象呢?  生1:我会想到鲁迅的《故乡》,鲁迅在《故乡》里缅怀了记忆中的故乡,讽刺了当时在封建礼教下备受摧残的故乡。  生2:我想到的是自己的故乡。  师:故乡有些什么呢?  生2:故乡的人都很淳朴,空气也新鲜。  师:故乡是个美好的词语,它让我们想到亲人,想到风景,现在请大家集体朗读课文的第9小
期刊
有幸参加了在绍兴一中举办的全国中学“语文文本适度解读”研讨活动。结合我在这次活动中所上的一堂研讨课的前后感受,在此谈谈自己对“语文文本适度解读”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前辈和同行指点迷津。    一、“文本适度解读”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
期刊
文言文句式,高考一般不单独设题,考查往往融合在句子翻译题中,但忽略了句式,往往会在句意理解、翻译中出现“黑障”。下面结合2008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中出现的热点句式作点分析。    一、省略句    文言文句式中,省略句是考试的热点句式。2008年,全国18套试卷41道翻译题,其中,浙江、江西、福建、山东、湖南、湖北、四川、安徽、广东等9家考查了省略句。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省略句不可忽视。省略句主要
期刊
丁聪先生去世的消息,毫不令我意外。他静静地躺在医院里已经一个多月了。十天前,丁太太打来电话,说这一次恐怕比较“麻烦”。我懂她的意思。多少回,他大难不死,虽有凶险,终于化险为夷。但这次,一直高烧不退,一直昏迷不醒,刚刚退烧,松了一口气,不料又烧了起来。结果实难逆料。  丁先生和丁太太都是实实在在的人,从不愿麻烦别人,也从不肯做劳师动众的事情。丁太太说,如果丁先生这次在劫难逃,也不打算开追悼会或向遗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