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求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加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历史教学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历史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历史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因素。
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主要场所首当为学校,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尽量把思想教育与教书育人的整个过程相融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凸显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且针对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从三个维度还提出了非常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可见,加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一、在推行素质教育的新课改中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第一,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遵循教育规律的体现。
心理学研究认为,情感是人的一种自然的心理过程,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在人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有着重要作用,在教育活动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的过程实际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情感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以下功能:调节功能、动力功能、强化功能、感染功能、迁移功能和信号功能。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情感既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又是教育的结果。目前正在进行的历史新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适应了人的情感发展的规律。
第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长期以来,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理解,而忽视情感的体验;过分提倡接受和掌握,而冷落发现与探究;过分重智力因素,而轻非智力因素,使传统的历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简单的价值判断或道德说教。因此,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情感意识的调动与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充分发挥情感的教育功能,才能使素质教育和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助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不是就放松或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呢?即使不是,那么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会不会影响基础知识的掌握呢?答案恰恰相反,不但不会影响,相反还有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时间、年代和人物,面对枯燥乏味的历史理论知识,对于学习任务本来就重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但如果我们在历史的教学中,积极地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历史的事件中,每一个学生就是历史事件的主角,那样历史教学就是学生带着兴趣仿佛自己在亲身经历,这种人为创设的“经历”一定也比教师枯燥的讲解要好的多。
二、擅用高中历史教材资源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第一,历史是一个民族的史诗,它应当成为提高一个民族素质的最基本的国民教育的内容,故而历史教科书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最好素材。让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悄然地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熏陶。
1.培养学生历史地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同时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从而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2.培养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基本史实,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探讨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学会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们亲近历史、触摸历史,使他们逐步朝着正确价值判断方向靠近,以便最终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首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的亲近感。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生动的描述以及画面展示、播放录音带和录像带等多种手段,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回到过去,感悟历史,围绕主题主动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达到主动探索的目的,使过去的、陈旧的、死的历史变成鲜活、生动、具体的历史,以此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使情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将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可以在课堂上穿插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趣味横生的小故事,并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来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把学生自然而然带入历史的情境中。
最后,通过编排历史课本剧,使学生在自导自演过程中体验和感受历史,既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究历史的激情,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三、为增强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历史教师也必须注重调整相应的教学策略。
第一,尊重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的情感认知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作为80年后乃至90年后的学生生活在社会思想开放、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他们在历史问题的认知上更注重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所以在历史的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上,应该在学生原有的情感基础和认知结构上引导学生正确分析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第二,发扬教学民主,积极吸引学生参与历史教学过程,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实现过程和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同步的,教师可以进行开放式的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讨论、争论中形成思想的碰撞,最后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也有利于学生的情感的深化和道德的内化。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尊重、民主、自由、公开、宽容、鼓励和帮助的关系,双方互相接纳、互相敞开、互相理解,从而达到共享知识与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获得整体的精神世界的重建。
小结:总之,历史课程改革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以应试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大背景下,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用认知目标取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即便是中学教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目标的重要性已趋于共识,更多的也还是停留在思想上,因此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把情感目标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真切实在地帮助学生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键词:历史教学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历史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历史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因素。
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主要场所首当为学校,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尽量把思想教育与教书育人的整个过程相融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凸显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且针对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从三个维度还提出了非常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可见,加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一、在推行素质教育的新课改中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第一,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遵循教育规律的体现。
心理学研究认为,情感是人的一种自然的心理过程,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在人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有着重要作用,在教育活动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的过程实际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情感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以下功能:调节功能、动力功能、强化功能、感染功能、迁移功能和信号功能。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情感既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又是教育的结果。目前正在进行的历史新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适应了人的情感发展的规律。
第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长期以来,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理解,而忽视情感的体验;过分提倡接受和掌握,而冷落发现与探究;过分重智力因素,而轻非智力因素,使传统的历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简单的价值判断或道德说教。因此,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情感意识的调动与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充分发挥情感的教育功能,才能使素质教育和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助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不是就放松或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呢?即使不是,那么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会不会影响基础知识的掌握呢?答案恰恰相反,不但不会影响,相反还有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时间、年代和人物,面对枯燥乏味的历史理论知识,对于学习任务本来就重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但如果我们在历史的教学中,积极地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历史的事件中,每一个学生就是历史事件的主角,那样历史教学就是学生带着兴趣仿佛自己在亲身经历,这种人为创设的“经历”一定也比教师枯燥的讲解要好的多。
二、擅用高中历史教材资源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第一,历史是一个民族的史诗,它应当成为提高一个民族素质的最基本的国民教育的内容,故而历史教科书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最好素材。让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悄然地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熏陶。
1.培养学生历史地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同时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从而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2.培养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基本史实,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探讨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学会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们亲近历史、触摸历史,使他们逐步朝着正确价值判断方向靠近,以便最终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首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的亲近感。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生动的描述以及画面展示、播放录音带和录像带等多种手段,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回到过去,感悟历史,围绕主题主动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达到主动探索的目的,使过去的、陈旧的、死的历史变成鲜活、生动、具体的历史,以此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使情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将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可以在课堂上穿插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趣味横生的小故事,并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来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把学生自然而然带入历史的情境中。
最后,通过编排历史课本剧,使学生在自导自演过程中体验和感受历史,既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究历史的激情,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三、为增强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历史教师也必须注重调整相应的教学策略。
第一,尊重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的情感认知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作为80年后乃至90年后的学生生活在社会思想开放、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他们在历史问题的认知上更注重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所以在历史的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上,应该在学生原有的情感基础和认知结构上引导学生正确分析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第二,发扬教学民主,积极吸引学生参与历史教学过程,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实现过程和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同步的,教师可以进行开放式的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讨论、争论中形成思想的碰撞,最后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也有利于学生的情感的深化和道德的内化。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尊重、民主、自由、公开、宽容、鼓励和帮助的关系,双方互相接纳、互相敞开、互相理解,从而达到共享知识与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获得整体的精神世界的重建。
小结:总之,历史课程改革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以应试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大背景下,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用认知目标取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即便是中学教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目标的重要性已趋于共识,更多的也还是停留在思想上,因此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把情感目标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真切实在地帮助学生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