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问“为什么”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必经之路。孩子们对周遭一切未知之事都抱持着强烈的好奇心,想探究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成因,因而常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搞得家长一个头两个大。
有些家长愿意耐着性子回答孩子的问题,引导孩子去找出答案;有些家长则嫌烦,以自己的权威命令孩子停止发问。
家长之所以恼羞成怒,除了太忙没空,通常还因为孩子问的问题太过“理所当然”(人为什么大便?大便为什么不可以吃?),显得可笑(睡醒后为何会长眼屎?),或者不知如何回答(如,我是怎么来的?),捉襟见肘,只好禁止孩子发问,一劳永逸。
殊不知,爱发问且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能够被保留,对于未来的学习成长,帮助颇多。许多世界知名的科学家,都是因为孩童时代的好奇心没有被压制,能够顺利被引导,才能有后来的成就。
或许孩子从来都爱发问,搞得大人头疼,图书市场上有一类书经年长销不断,那就是《十万个为什么》系列的青少年科普读物,包含了大多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发问的问题。家长要不就藏起来自己当参考资料,要不干脆丢给孩子读,满足孩子旺盛的好奇心。
记得小时候,我自己也很爱看《十万个为什么》这类的青少年科普读物。长大后发现,不少朋友、同学小的时候也都很爱看。到如今有些朋友自己当了父母,也还继续买这类书给自己的小朋友读。
甚至,《十万个为什么》后来还有了各种各样的进阶版,《肚皮脂肪要多厚才能挡子弹:101个古灵精怪的科学问题》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是英国《新科学家》周刊于1994年创立的“最后一句话”专栏的结集。这个单元开放读者提问,只要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都可以发问,答案也由读者提供(没有读者提供时,周刊的编辑部才会跳出来代答)。
与其它《十万个为什么》最不一样的地方,这本书的答案经常不只有一个,也不尽然是科学证实过的,实在太有想象力的答案,编辑部也乐于收录。
本书更是收录专栏中最稀奇古怪的提问与解答,像是书名《肚皮脂肪要多厚才能挡子弹?》本身就是其中一个提问,另外还有“淤青的颜色为何会变来变去?”、“长期微量服毒的人体耐毒性会比较高吗?”、“光喝酒不吃饭能活得了吗?”、“一公斤食物可以变成多少大便?”、“如何测量头颅的重量?”。
除了看起来稀奇古怪的问题,还有一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我们好像知道答案却不知道原因的问题,像是“减肥药真的有效吗?”、“为何猫有九条命?”、“搭上火车的蜜蜂能自己找到路回家吗?”、“腌制品会否危害健康?”、“水饺煮熟后为何会飘起?”、“橡皮筋为何放久了会融掉?”、“发芽的马铃薯到底有没有毒?”。
还有一些,根本想都没想过的问题,像是“栗子可以用来制造弹药吗?”、“为什么各种轮胎的花纹都不一样?”、“将核废料放入地心是理想解决办法吗?”、“日光灯管为何会变灰?”。
不过,我认为读这本书最大的乐趣,不在于了解了许多过往困惑我们却也没特别去找答案的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其实不知道答案也不会怎样),而是从提供答案者身上学到“科学实证精神”。虽然有一些答案提供者显然是科学家,而且正好就是研究该领域的专家,但是,有些提供答案者原本也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却是读到题目后引发了好奇心,自己试着做实验、找资料,才得出解答。
本书有趣的地方也在此,不单只是告诉读者“正确”答案是什么,还邀请读者一起参与解谜的过程。甚至,有一些“未經科学证实”但充满“想象力”的答案(如日光灯管为何会变黑一题有读者提出了“黑暗吸收者”理论,灯其实不是放光而是吸收黑暗),编辑部也不吝收入(只是加注警语)。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重要”,如何在不疑有他处存疑,找出令人惊喜的答案,正是科学迷人之处。
还有解答者鼓励读者,与其只是问问题然后要人家给答案,不如自己先试试看。这样一本鼓励发现问题与答案的书,很适合大人小孩一起读,甚至读的过程中如果碰到自己有兴趣的问题,不妨试试自己做实验(例如“风会把苍蝇吹跑吗?”),看看是否能够得出和书中的解答不一样的新发现。科学革命,往往就是从不经意的细节处重新实验得出新结果开始的,千万不要小看你的灵光一闪,宇宙的奥秘,往往就藏在其中,端视你是放手让他走还是伸手抓住!
有些家长愿意耐着性子回答孩子的问题,引导孩子去找出答案;有些家长则嫌烦,以自己的权威命令孩子停止发问。
家长之所以恼羞成怒,除了太忙没空,通常还因为孩子问的问题太过“理所当然”(人为什么大便?大便为什么不可以吃?),显得可笑(睡醒后为何会长眼屎?),或者不知如何回答(如,我是怎么来的?),捉襟见肘,只好禁止孩子发问,一劳永逸。
殊不知,爱发问且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能够被保留,对于未来的学习成长,帮助颇多。许多世界知名的科学家,都是因为孩童时代的好奇心没有被压制,能够顺利被引导,才能有后来的成就。
或许孩子从来都爱发问,搞得大人头疼,图书市场上有一类书经年长销不断,那就是《十万个为什么》系列的青少年科普读物,包含了大多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发问的问题。家长要不就藏起来自己当参考资料,要不干脆丢给孩子读,满足孩子旺盛的好奇心。
记得小时候,我自己也很爱看《十万个为什么》这类的青少年科普读物。长大后发现,不少朋友、同学小的时候也都很爱看。到如今有些朋友自己当了父母,也还继续买这类书给自己的小朋友读。
甚至,《十万个为什么》后来还有了各种各样的进阶版,《肚皮脂肪要多厚才能挡子弹:101个古灵精怪的科学问题》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是英国《新科学家》周刊于1994年创立的“最后一句话”专栏的结集。这个单元开放读者提问,只要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都可以发问,答案也由读者提供(没有读者提供时,周刊的编辑部才会跳出来代答)。
与其它《十万个为什么》最不一样的地方,这本书的答案经常不只有一个,也不尽然是科学证实过的,实在太有想象力的答案,编辑部也乐于收录。
本书更是收录专栏中最稀奇古怪的提问与解答,像是书名《肚皮脂肪要多厚才能挡子弹?》本身就是其中一个提问,另外还有“淤青的颜色为何会变来变去?”、“长期微量服毒的人体耐毒性会比较高吗?”、“光喝酒不吃饭能活得了吗?”、“一公斤食物可以变成多少大便?”、“如何测量头颅的重量?”。
除了看起来稀奇古怪的问题,还有一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我们好像知道答案却不知道原因的问题,像是“减肥药真的有效吗?”、“为何猫有九条命?”、“搭上火车的蜜蜂能自己找到路回家吗?”、“腌制品会否危害健康?”、“水饺煮熟后为何会飘起?”、“橡皮筋为何放久了会融掉?”、“发芽的马铃薯到底有没有毒?”。
还有一些,根本想都没想过的问题,像是“栗子可以用来制造弹药吗?”、“为什么各种轮胎的花纹都不一样?”、“将核废料放入地心是理想解决办法吗?”、“日光灯管为何会变灰?”。
不过,我认为读这本书最大的乐趣,不在于了解了许多过往困惑我们却也没特别去找答案的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其实不知道答案也不会怎样),而是从提供答案者身上学到“科学实证精神”。虽然有一些答案提供者显然是科学家,而且正好就是研究该领域的专家,但是,有些提供答案者原本也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却是读到题目后引发了好奇心,自己试着做实验、找资料,才得出解答。
本书有趣的地方也在此,不单只是告诉读者“正确”答案是什么,还邀请读者一起参与解谜的过程。甚至,有一些“未經科学证实”但充满“想象力”的答案(如日光灯管为何会变黑一题有读者提出了“黑暗吸收者”理论,灯其实不是放光而是吸收黑暗),编辑部也不吝收入(只是加注警语)。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重要”,如何在不疑有他处存疑,找出令人惊喜的答案,正是科学迷人之处。
还有解答者鼓励读者,与其只是问问题然后要人家给答案,不如自己先试试看。这样一本鼓励发现问题与答案的书,很适合大人小孩一起读,甚至读的过程中如果碰到自己有兴趣的问题,不妨试试自己做实验(例如“风会把苍蝇吹跑吗?”),看看是否能够得出和书中的解答不一样的新发现。科学革命,往往就是从不经意的细节处重新实验得出新结果开始的,千万不要小看你的灵光一闪,宇宙的奥秘,往往就藏在其中,端视你是放手让他走还是伸手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