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瓜相机”和超焦距设计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niao139398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受欢迎的“傻瓜相机”自1977年起风靡20余年,它的崛起淘汰了手动机械过片的普及型袖珍相机,同时也为数码时代的到来起到了缓冲铺垫作用。因此,“傻瓜相机”也是数码时代前的生力军。
  “傻瓜相机”是个模糊概念,原意是指可以自动对焦、自动曝光、自动闪光和自动输片(后期产品还可以借助暗盒上的识别系统自动识别感光度)的35毫米全自动袖珍相机(图02)。但这个名称在市场上被泛化,许多标榜为全自动的产品实际上只有自动输片功能,快门速度和光圈只有一个,镜头采用超焦距设计。甚至有些具有闪光功能的、超焦距方式的简易相机也被称作“傻瓜相机”(图03)。当然,这种引申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讲也无可厚非,事实上,最初的傻瓜相机就是脱胎于采用超焦距设计的各种简易相机。
  自动聚焦和自动曝光是“傻瓜相机”的基础。而借助超焦距理论和利用感光片宽容度设计的简易相机,可以忽略调焦和光圈设定,拿起来就拍。超焦距摄影在历史上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技术方法,它是利用有效景深来确保被摄景物在某一距离至无限远比较清晰,从而省略调焦机构。采用超焦距原理设计的相机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所以现在仍广泛应用在手机、网络摄像头、监控摄像头、行车记录仪等设备上。很多相机DIY(自制)发烧友的作品也采用超焦距理念设计(图04)。早期众多相机生产厂家的简易相机都采用了超焦距设计。19世纪末,柯达生产的日光型方盒(胶卷)相机采用的就是这一技术,其设计思想一直影响到120时代的方盒相机(图05)及其后来的许多产品。当然,由于早期相机底片尺寸相对较大,因而镜头大都焦距较长,要想获得足够的景深范围就必须采用小光圈,因此相机只能在晴天室外才能使用,限制了用光环境。换句话说,光圈越小越能够获得较大的有效景深。如今这种利用超焦距设计的老式相机多数已经成为人们的收藏品(图06)。
  除光圈外,镜头焦距也是影响景深范围的重要因素。相同光圈下,镜头焦距越短,其景深范围越大,二者呈反比关系。但短焦距镜头的有效像场也相对较小(相对标准镜头而言)。在早期放大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利用小型短焦距镜头来实现大景深的“傻瓜”相机并未出现。直到135相机的崛起和相应放大技术的完善才奠定了35毫米画幅的“傻瓜”相机的基础。
  最初的“傻瓜”级相机不能自动对焦,采用超焦距设计,或是在普及型相机上留有“傻瓜”挡(一般用红色标志标识出超焦距的最佳距离和光圈位置)(图07)。由于小像场相机的标准镜头焦距相对较短,小光圈下可以获得更大的景深范围,于是历史上还出现了许多基于简易相机构造的采用超焦距模式的126和110产品(图08)。这类产品采用快速装片,在晴天或闪光灯补光下拍摄,十分方便,大受欢迎。而这种便利性在不同规格产品之间又相互产生影响,甚至催生出新产品,比如20世纪后期的Disc(碟形)机(图09)和APS系统。
  由于135相机使用上的便利性,面对全球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开发拿起来就照的135产品成为1960年代各相机生产厂家的共识。而真正具有“傻瓜”功效的相机可以追溯到1961年的奥林巴斯Pen EE(图10)。这是一台使用135胶卷的半幅相机(画幅尺寸18×24mm),巧妙、大胆地利用半幅相机短焦距镜头景深大的特点,采用当时先进的硒光电池测光表测光,并同步控制光圈在f/3.5-22之间变化。它只有1/60秒一挡快门,在白昼户外环境下可以拿起来就照。因为超焦距是兼顾无限远清晰的一种局限性摄影方案,近距离的清晰范围是由镜头焦距和光圈决定,而旅游摄影主要兼顾的就是无限远,即便拍人像也是3米以外的情况居多。加上72张的拍摄能力,这款相机特别适合旅游摄影。当然,为了弥补较大光圈下超焦距可能出现的清晰度不高,奥林巴斯Pen EE的D.Zuiko镜头在风格上偏硬,用较高的反差来增强图像的明快感,从而使照片看起来很“清晰”(图12)。但这种方法面对光比较大的环境,当相机处在强光或阴影处时,也往往会出现暗部或亮部层次严重丢失的现象(图13),这时需要通过手动调节光圈的方式加以补偿,普通使用者难以掌握。
  奥林巴斯Pen EE之后,一系列技术进步使普及型135旁轴相机不断向智能化“傻瓜相机”靠拢。1965年5月,基于Cds测光技术的Yashica Electro Half相机问世,揭开了电子快门的序幕;同年6月,奥林巴斯Pen EM使用了同样的电子快门,但增加了电动卷片系统,该系统日后成了“傻瓜相机”的标准配备。
  1965年10月,奥林巴斯光学公司还推出了装备电子程序快门的奥林巴斯35LE。程序快门摆脱了光圈自动或速度自动的单一模式,实现了电子控制下光圈、速度的同时调节,使曝光系统更加智能,并成为后来“傻瓜相机”的核心技术。
  1977年,柯尼卡C35AF相机采用美国Honeywell Visitronic(亨尼韦尔公司)设计的被动式自动对焦系统,率先在35毫米相机上实现自动对焦,从而抛弃了“超焦距”对焦方式,使相机在自动模式下可以精准对焦。此后,为解决低照度下的聚焦问题,在技术上又发展出了主动式自动聚焦系统,并随着模糊数学在照相机自动调焦中的深入应用,高级“傻瓜相机”的调焦段数已經达到“无级调焦”级别。加上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自动输片系统在135相机上的广泛应用,真正意义上的“傻瓜相机”在1980年代被普及开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相机生产商向市场投放了数以千计的“傻瓜”品种,尤以日本产品最多。
  由于小巧轻便、操作便利,直到数码相机脱颖而出之前,“傻瓜相机”一直是最受大众欢迎且被使用最多的相机。如今,“傻瓜相机”已经成为历史,逐渐成为记忆。以后,也许蒙尘在人们家中的“傻瓜相机”能够像以往的机械相机一样成为收藏品,向世人诉说它曾经的辉煌。
其他文献
对于一名摄影师来说,为自己拍摄一幅肖像大概是最难完成的任务,就如同画家想为自己创作自画像一般。且不说观察、构图和操作上的种种不便,仅仅是“想让别人看到怎样的自己”这个问题就足已让他们陷入困惑,最终结果很可能是怎样都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  从摄影术诞生之前的自画像,到此后的自拍照,艺术家们始终在寻找展示自我、再现情感的重要渠道。其实,自拍与拍摄其他人、景、物的摄影并没有什么不同,需要构思的无非也就是
期刊
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从一个摄影发烧友或自由摄影师到图片库摄影师,是不断积累的过程。成为优秀的图片库摄影师,则是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摄影师需要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首先是克服思维的惰性。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摄友,都是各大门户网站的名家博客,点击量都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拍出的图片也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却没有走上商业图片库摄影师之路。他们认为拍照片就是休闲娱乐,发发博客,增加点击量。这确实是一
期刊
从1960~1970年代到改革开放初期,平民百姓喜欢谈论的一个词就是“三大件”。  不过在不同时期,“三大件”所指内容不同。从开始的“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到后来的“冰箱/彩电/洗衣机”,期间的风风雨雨我算是经历过,记忆犹深。但要不是因为还保存着当年的照片,任凭我多么博闻强记,也很难向后人说明,当初的那些大件“贵重”物品是多么风光。  最早的“三大件”指的是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在那个年代的照片里
期刊
2011年11月8日,纽约佳士得拍卖行将德国摄影艺术家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1955~)一幅题为《莱茵河之二》的作品拍出430万美元的天价,这是摄影作品迄今为止创下的最高价格。在此之前,古尔斯基另外一幅题为《99美分之二》的作品也曾拍出330万美元的高价,这使古尔斯基成为当代身价最高的摄影艺术家。那么,这幅由流经德国的欧洲主要河流及其两岸的草地、小路和白云弥漫的天空组
期刊
在这个年代,谈论故乡,是不是显得有些矫情?  但每个人心里,都切切实实地存在这样一个地方。  OFPiX工作室创办人任悦今年8月在北京目的地艺术空间举办了“还乡”第二季展览《故事书》,展示了12位摄影师对故乡进行的书写。在展览海报上,她写道:“这是OFPiX还乡计划的第二季。我们鼓励每个人寻找他们的故乡,地理上的,心理上的,并非空泛地抒情,文献、档案、旧照、家庭相册穿梭于时空之中,这些关于故乡的故
期刊
一本摄影史的作者解释了介绍摄影记者篇幅少的原因:新闻摄影师们因为工作性质,大多无暇追求艺术家的声誉。他们的照片拍摄后大多埋藏于图片库中,很难再见天日。一直以来,派驻海外的摄影记者更是一个特殊的摄影群体,更少为外界所知。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驻外摄影记者肩负着使命出现在各种新闻现场,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热点地区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有不同于西方传媒人的新闻理念,他们的存在可能意味着从另一个角度看
期刊
“如果每天都可以遇见猫就好了”,这是香港摄影师Micros写在自己新浪微博“城市猫风景”签名档里的话。对于Micros来说,可以每天在城市里与猫相遇,是生活中最有乐趣的事情之一。Micros从十年前便开始拍摄街头的猫,近两年更是将拍摄街猫作为每日必修的功课,并且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坚持每天更新,把这些猫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Micros在他的个人网站“捕猫捉影”中写道:“我拍它们的模样,也拍它们吃、喝
期刊
秋天,是一年中色彩最绚丽的季节。金色、火红的树叶衬着湛蓝的天空,在风中婆娑起舞;树林、草原、湖泊、山川、峡谷,处处都呈现着五彩的景观。一景一物,皆透出浓郁的秋色。本期交流一些捕捉秋天绚丽色彩的技巧,让你在摄影中酣畅淋漓地享受大自然恩赐的灿烂美景。  展现林荫道的透视线条  清晨、黄昏低角度的逆光、侧逆光会使树木的影子长长地延伸出来,在画面上展现出美丽的线条,剔透的树叶点缀其间,让人忍不住想要躺上去
期刊
威廉·杨(William Yang)是当今澳大利亚最具知名度也最受人尊崇的“故事讲述者”之一。他将照片和文字结合在一起—把视觉图像和口头叙述融为一体从而构建出一种情感丰富、内涵复杂的表述形式。同时,他的表达非常个人化,但绝非“唯我主义”,更像是用一组透镜折射周遭世界,从而让观者产生情感和身临其境的触动,充分体会到讲述者对于当时情境和人物的感受。他对于自己行为和感觉的分析也相当真挚坦诚,颇具洞察力。
期刊
八月底,我的小伙伴王建华邀我参加新华社摄影部和《摄影世界》举办的专业摄影记者闪光灯进阶培训交流班,还引诱我说有洋模特现场摆各种POSE供学员拍摄。8月27日下午,怀着激动与忐忑的心情,我来到举行培训的摄影棚,著名摄影师郝远征先生就是在这里为三代领导人拍摄个人肖像。看着郝大师拍摄的一幅幅生动传神、摄魂夺魄的人物肖像照,我想在这短暂的培训交流课上我能拍点啥呢?  课堂上,兴华拓展团队为我们准备了智能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