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在全球范围内已形成一个信息化氛围,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来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这门课,使学生学有所得呢。根据我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一些信息技术教学的经验和体会,和大家共同探讨。
1. 展示作品和课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以学习为乐趣,往往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时要尽量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好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展示作品和课例。例如我在初中的动画制作(Flash)的教学时,第一节课让学生观看一些优秀的动画作品,并且告诉学生这些作品都是用Flash软件制作出来的而且是本校上几届的学生制作的。学生们都发出了赞叹的声音同时也对Flash的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也就为新课的讲解作好的铺垫。
2.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愿学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把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理体验,使学生更愿意学习。例如我在“EXCEL电子表格”的教学中,就密切联系实际,从学生身边最常见的学生档案、考试成绩统计、校运会成绩统计等信息数据入手,让学生认识电子表格的操作。这样就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会感到抽象,因为所接触的信息数据都是他们自己天天看到的表格数据信息。学生发现原来电子表格有这么多的用途,就更原意学习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从自己不断完成的实际作品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所以学生就更愿意学习了。
3.全面了解学生,注意分层教学
由于学生学习经历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等原因,造成学生间信息技术水平差异较大。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间的差异,对他们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目标、施教、作业等进行分层。在同一个班级内通过“异质分组”的方法,让同组内的不同层次的学生协作学习、相互启发,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我把全班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层,电脑操作比较差的学生;B层,属有点基础的大多数学生;C层,基本操作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于一些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初中所学的内容他早已经学会了,有些还是电脑高手。而对于一些农村学生,他们却连最基础的电脑操作都不会。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难度。针对这种情况最好的教学方法是分层教学。但信息技术又不可能像英语、数学等学科把不同程度的学生分在不同的教学班进行教学。因此,信息技术的分层只能将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同一个教学班进行分层。所以,我在备课时就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不光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把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情况都考虑在内,站在学生角度去思考。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家里有电脑、程度好的C层学生,如果所讲的内容他早已经学会了,就不必强迫学生去重复学习,而是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给他布置的作业也是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而对那些基础操作都不会的A层学生,我要求他们对教学内容掌握就可以了,并且给他们的作业也相对简单。对于那些有点基础的大多数B层学生,我要求他们对教学内容熟练掌握。通过采取这样的方法和措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通过实践我感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以“任务驱动”为动力
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在教学方式上我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感到“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很有效的。以“任务”为驱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配备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典型的实例任务和练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教师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否能恰当地运用“任务驱动”进行教学,是能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可以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个“任务”,任务要具有趣味性、实用性、可行性,引导学生愿学、爱学、乐学、易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达到教学要求。
所以,我每节课都精心策划选用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具体明确的任务,力求任务的设置注重生活性和趣味性。由于任务来自学生学习、生活,自然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完“WORD的文字处理、图形处理和艺术字处理工具”后,我让学生2人一组上机制作一份A4纸张大小的彩报,要求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版面设计不拘一格,文字优美流畅,色彩搭配美观大方。于是组内学生共同去采集资料、共同设计,并由组内协商决定文字底下配上什么图画、一张纸上如何分块编排、艺术字或图画如何放置等。学生在这一任务的驱动下进行操作,然后进行作品欣赏,就没有了盲目性,不仅做到了知识的活学活用,而且注意到了综合运用以前所学知识,学生积极性很高。
5.给学生展示的空间,鼓励学生自我展示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所谓工具,就是用来处理其他事务的手段或器材。既然是手段,我们就要用,要常用,用它处理信息,用它解决工作、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因此,我在教学中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发挥、自由创造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还应给学生创设展示的舞台和空间,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乐意学习。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任重道远,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每个信息技术教师都应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课堂更有效率。第斯多惠强调:“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更在于感动、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成为教学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把关者,起到指导、启发、达在共识的作用。同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应用中体验成功。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引导他们在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既长知识,又形成技能。
1. 展示作品和课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以学习为乐趣,往往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时要尽量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好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展示作品和课例。例如我在初中的动画制作(Flash)的教学时,第一节课让学生观看一些优秀的动画作品,并且告诉学生这些作品都是用Flash软件制作出来的而且是本校上几届的学生制作的。学生们都发出了赞叹的声音同时也对Flash的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也就为新课的讲解作好的铺垫。
2.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愿学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把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理体验,使学生更愿意学习。例如我在“EXCEL电子表格”的教学中,就密切联系实际,从学生身边最常见的学生档案、考试成绩统计、校运会成绩统计等信息数据入手,让学生认识电子表格的操作。这样就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会感到抽象,因为所接触的信息数据都是他们自己天天看到的表格数据信息。学生发现原来电子表格有这么多的用途,就更原意学习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从自己不断完成的实际作品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所以学生就更愿意学习了。
3.全面了解学生,注意分层教学
由于学生学习经历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等原因,造成学生间信息技术水平差异较大。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间的差异,对他们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目标、施教、作业等进行分层。在同一个班级内通过“异质分组”的方法,让同组内的不同层次的学生协作学习、相互启发,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我把全班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层,电脑操作比较差的学生;B层,属有点基础的大多数学生;C层,基本操作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于一些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初中所学的内容他早已经学会了,有些还是电脑高手。而对于一些农村学生,他们却连最基础的电脑操作都不会。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难度。针对这种情况最好的教学方法是分层教学。但信息技术又不可能像英语、数学等学科把不同程度的学生分在不同的教学班进行教学。因此,信息技术的分层只能将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同一个教学班进行分层。所以,我在备课时就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不光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把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情况都考虑在内,站在学生角度去思考。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家里有电脑、程度好的C层学生,如果所讲的内容他早已经学会了,就不必强迫学生去重复学习,而是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给他布置的作业也是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而对那些基础操作都不会的A层学生,我要求他们对教学内容掌握就可以了,并且给他们的作业也相对简单。对于那些有点基础的大多数B层学生,我要求他们对教学内容熟练掌握。通过采取这样的方法和措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通过实践我感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以“任务驱动”为动力
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在教学方式上我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感到“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很有效的。以“任务”为驱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配备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典型的实例任务和练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教师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否能恰当地运用“任务驱动”进行教学,是能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可以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个“任务”,任务要具有趣味性、实用性、可行性,引导学生愿学、爱学、乐学、易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达到教学要求。
所以,我每节课都精心策划选用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具体明确的任务,力求任务的设置注重生活性和趣味性。由于任务来自学生学习、生活,自然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完“WORD的文字处理、图形处理和艺术字处理工具”后,我让学生2人一组上机制作一份A4纸张大小的彩报,要求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版面设计不拘一格,文字优美流畅,色彩搭配美观大方。于是组内学生共同去采集资料、共同设计,并由组内协商决定文字底下配上什么图画、一张纸上如何分块编排、艺术字或图画如何放置等。学生在这一任务的驱动下进行操作,然后进行作品欣赏,就没有了盲目性,不仅做到了知识的活学活用,而且注意到了综合运用以前所学知识,学生积极性很高。
5.给学生展示的空间,鼓励学生自我展示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所谓工具,就是用来处理其他事务的手段或器材。既然是手段,我们就要用,要常用,用它处理信息,用它解决工作、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因此,我在教学中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发挥、自由创造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还应给学生创设展示的舞台和空间,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乐意学习。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任重道远,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每个信息技术教师都应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课堂更有效率。第斯多惠强调:“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更在于感动、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成为教学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把关者,起到指导、启发、达在共识的作用。同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应用中体验成功。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引导他们在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既长知识,又形成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