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主权的民族理论自觉——围绕西南民族研究的三场分歧及其方法论反思

来源 :开放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528330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围绕西南民族研究出现了三场分歧.歧见的实质在于,“体质、语言和历史相结合”方法论对民族研究的重要性;该选择“造国民”还是“造民族”;否认中华民族的组成分子为“民族”以免人假借“民族自决”分裂中国,还是承认其差异,给予扶持,促进平等团结来维护主权.这些分歧被急迫、粗糙地处置,使得人们忽略了民族研究方法论转向“语言、历史和主权相结合”的潜在共识.将三场分歧置入主权政治为坐标的宽广时空视野下,不难发现,“造民族”与“造国民”实乃传统国家转向主权国家的同一过程之不同面向,不可能二选一,也非只能二选一,“造民族”并不妨碍“造国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实践也证明,承认中华民族及其组成分子为不同层次的“民族”,注重平等、团结奋斗,方能有效捍卫主权.历史地看,有主体意识和理论自觉的本土化方法论,对于当代中国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沿“主权”脉络继续往前走,仍有独特的意义.
其他文献
一般认为,秦汉古典宇宙论的政治功能主要在限制大一统君权,但这不足以解释其在秦汉兴起的复杂原因.实际上,它并非只是儒生单方面限制君主的理论工具,而是君臣双方基于大一统
钱穆在晚年积其一生学思,透过《现代中国学术论衡》来接续中国学术传统注重通学通人的精神旨趣,对于宗教、哲学、科学、史学、政治学、文学等现代分科进行了系统性反思.他的
在对“大一统”的形态化叙事中,依赖于现代权力政治所形成的观点不足以将“大一统”真正“去蔽”,应当返回到与“大一统”相契合的礼序政治的传统维度,对其予以重新解释.礼序
中国传统学术能否成为现代学术研究的方法,不仅在于学者从宏观上把中国作为方法或者把文史哲作为方法,而是应在社会科学意义上走入哲学讨论的方法论及其延伸出的操作方法.在
2010年5~6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隋文帝泰陵陵园及隋文帝庙遗址进行了全面地考古调查和勘探,搞清了隋泰陵陵园的平面布局,证实了文献关于泰陵“同坟异穴”的记载;隋文帝庙遗址
比照秦“九都八迁”的东迁路线及其文化内涵,位于陕西宝鸡太公庙一带的秦公大墓,“乐器坑”出土的秦公镈、钟,以及相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址聚落、国人墓葬等文化因素,都与秦第
在允许灵活用工的法律背景下,劳务派遣、劳务外包等灵活用工方式在制造业中被广泛使用.由于缺乏有效规制,灵活用工中第三方中介群体对劳动力市场的介入不仅催生了高额“返费
中国的“德命”与西方的“牧领”作为历史性、文化性的认知图式,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各自政治文化的渊源、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情感特征.以福柯谱系理论对二者的“治理”思想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