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以来,医家以伤寒是否包括温病以及《伤寒论》能不能治疗温病两个问题为中心进行的争论,被称为寒温之争。建国以后,这场历时弥久的争论开始转向统一。不管是寒温之争还是寒温统一,中医学界都从医学学理上和发展脉络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举不胜举①。然而,关于寒温之争或寒温统一与社会变迁之间关系的研究还很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因为,任何知识的生产和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寒温理论同样如此。为此,笔者就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寒温统一论的出现和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希望能对寒温统一论在社会层面上的建构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具体来讲,本文拟对这样几个问题做出考察:(1)寒温统一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2)寒温统一论是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或者说,寒温统一论为什么出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3)80年代寒温统一论又是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下发展的?(4)在寒温统一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否存在着权力问题?如果存在、它是如何运作的?(5)寒温统一论反应了当代中医家怎样的一种观念和心态?
关于寒温统一论提出的时间,学界主要的说法是20世纪50年代末由章巨膺提出的,但也有人认为是20世纪70年代末由沈凤阁提出的[1],还有人认为,民国医家张纯锡是寒温统一论的早期首倡者[2] (p.32)。那么,寒温统一论到底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一)20世纪50年代寒温统一论的提出
就笔者所及,寒温统一的说法最早应该是1957年由万友生提出的。他认为:
有些温病学者认为伤寒学没只有横看,而无竖看,显然是不够全面的。……有些伤寒学者认为温病学说只有竖着而无横看,也显然是不够全面的。……伤寒与温病两说是可以统一的。……伤寒与温病都各有其横看和竖看的两方面,不可偏执;而且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中的温病部分的继承发展,它们不但不是对立的,而是相得益彰的。[3]
1959年章巨膺在《上海中医药杂志》第3期上发表《统一伤寒温病学说的认识》一文,他主张:
伤寒论为温病学奠定了基础,而温病学说的成就乃是伤寒论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伤寒温病所以有条件统一起来的先决因素。另一方面,因为这两种学说立论的思想方法是一致的,所么它们的基本精神亦是统一的,“六经”亦好,“三焦”亦好,“卫气营血”亦好,都是对热性病“辨证论治”的方法,都是在整体观点的概念下正邪形势的分析下,综合得出的规律。……因此我们有必要把两者的理、法、方、药联贯起来,统一认识,交互使用,在临床上进一步给以科学论证,使祖国医学在热性病的理论和治疗方面发出更多更大的光彩而努力!
万和章二人的寒温统一论是寒温不对立,反而相得益彰,医家应该交互使用。相比而言,章巨膺把观点说得更清楚一些。
(二)20世纪60年代寒温统一论的发展
到了20世纪60年代,寒温统一论有了重大的发展。1965年李连吉发表了《外感热病统一辨证纲领初步探讨》一文,他认为:
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并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伤寒学说是温病学说的先导,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发展,而八纲正是它们的统一辩证纲领……而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不寒即热,不虚即实,不在表即入里,不属阴即属阳,所以用八纲来作为统一辨证纲领是比较恰当的。……如果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有了比较统一的辨证方法以后,不但可以减少很多门户之争,更给后学大开方便之门,我在学习过程和临床实践中,感到伤寒和温病两大学派的理论各自为政,让人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感觉。[4]
李连吉对寒温统一论的发展有:(1)用八纲来代替伤寒论的六经辩证以及温病学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从而使寒温达到统一;(2)指出统一寒温的现实意义——减少门户之争,方便初学者学习寒温理论。
(三)1979年至今寒温统一论的争鸣
自1979年沈凤阁提出用脏腑气血辨证来统一寒温的观点以来[5],寒温统一论逐渐成为中医学理论研究的热点,各种寒温统一论研究陆续产生,成果众多,包括硕博学位论文在内的论文数量众多,还有一本专著[6]。
目前,学界已有一些人对寒温统一论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其中武冰梳理得较为全面。纵观各种寒温统一论,他认为,其理由可以浓缩为两点:第一,伤寒、温病研究的对象基本相同或相似;第二,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是急性热病共性规律的反映。其统一方案有八种,前三种分别主张以六经、八纲、卫气营血三种辩证法为主体统一,后五种分别主张用分期的方式、脏腑气血辨证、辨证三法与分期辨证相综合、三维辨证、“五定”和“七定”辩证法来统一[7] (pp.6~10)。应该指出的是,除了医理层面的理由,不少人认为,统一寒温可以避免教学、科研和临床上寒温辩证法不一的混乱,同时为科研、教学和临床带来方便①。在统一方案方面,还有些学者借用现代生物医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主张用中西医结合、建立数学模型、运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统一寒温②。
寒温统一论一方面受到不少学者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受到一些学者的反对。代表性的人物有方药中等人,方药中认为:“由于照顾传统的原因,在当前对于急性传染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面,用六经辩证,还是用三焦卫气营血辫证,可以不必强求一律。”[8]张之文主张:“认可伤寒、温病同属一大学科门类,并不意味着要将伤寒与温病两大学说强行融合统一。寒温学说的融合,产生出既有别于伤寒学说又不同于现有温病学说的新学说,其条件似未成熟。”[9]陈茂蒙认为:“寒与温的统一仅限于病名的统一,即两者均属于外感病体系,虽然两者有很多联系之处,但在论治上仍当以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并存。”[10]不过,总体来看,反对者的声音相对较弱。
此外,还有一些反对者并未公开自己的观点,而是选择沉默。虽然,这类反对者的观点并不能从论据中找到,但也有中医界学者指出了这一现象,武冰就说:“对于统一持否定态度的,则很少见到公开议论。”[7] (p.13)
需要说明的是,个别学者认为寒温统一论始于民国甚至清末的观点很难成立,一些学者指出,清末至民国一些医家主张的是寒温融合③。 (一)寒温统一论与一元化社会
由前文可知,寒温统一论是发端于建国初期的,不管是50年代的消除寒温之间对立的统一论,还是60年代新辨证方案统一论。原因是什么呢?这无疑与当时的社会以及中医政策有莫大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制定了与以往不同的中医政策。毛泽东提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挖掘,加以提高。”[11] (p.423)1950年8月召开全国第一届卫生工作会议,会议制定了卫生工作的三大方针,其中之一就是中西医结合。曾是民国年间废除中医最积极的倡导者余云岫参见了这次会议,会后他写一篇题为《团结》的文章,记录了自己的参会的体会:
我参加了几个会议,我的感想中,值得提出来做报告的,只有“团结”两个字。……第三是团结中西医,这是已经正面提出“团结”两个字了。在分组讨论的时候,医疗和公共卫生团结,医政和药政团结,公私团结。……取消宗派主义,各学派更加密切地团结,打成一片。[12] (p.17)
余云岫对中医态度的这种转变,实在令人深思。赵洪钧曾对此发问“何以变得如此之快呢?”余云岫思想的转变足以说明卫生政策对当时医家影响之强大。至于“何以变得如此之快”的问题如果放在当时整个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社会背景中来考察,也不足为怪。当时包括医家在内的知识分子经过一波又一波的政治运动,其思想的转变都较快[13]。这种转变包括知识分子对民国政府的态度、对自己原有思想和作品的评价等。1956年,陈邦贤在新版的《中国医学史》自序中,对自己1936年写的《中国医学史》的评价就很低,认为:“在旧社会本谈不到什么立场、思想、观点、方法,只能说保持了一些医学史料而已。”[14] (p.自序13)而在今天学界看来,这一版本的《中国医学史》价值是很高的。1966年陈邦贤又对1956年版的《中国医学史》进行批判:
解放后,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思想认识有所提高,特别是经过批判胡适,学了党的中医政策以后,我的错误有了较大的克服;但是,解决的还不彻底,表现在一九五七年我编著的第三部《中国医学史》中,仍有厚古薄今、崇洋抑中的错误倾向,在查料的处理上往往是不加批判地兼收并蓄。[15]
当然,笔者不是为了批评著名医史学家陈邦贤,而是以此考察当时社会对医家的影响。建国之后,政府实行一元化管理,要求全国人民的思想必须统一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领导下。卫生政策随之要求消除中西医之间斗争以及中西医各自内部的派别争论,用前文余云岫的话说就是“取消宗派主义,各学派更加密切地团结,打成一片”[12] (p.25)。在这种情况下,中医学不仅要走与西医结合的道路,最后走向中西医统一的新医学①,而且要内部消除派别之间的争论。章巨膺和万友生的寒温统一论就是在这个社会大背景下提出的。无独有偶,章巨膺不仅主张统一寒温,还主张统一金元四大家的学说。他在一篇文章中说:
矛盾的学派不统一,对中医学发展前途是有障碍的。……李士材徐洄溪都看察到气候、地理种种自然条件的不同,更密切联系着不同的人事、环境,正确的理解和发现疾病与治疗自然发展的规律性,深深体会到四家都是由时代和环境的背景,从实践中创造成功一家之言。根据这一点,学派虽有寒凉、温补的矛盾,可以得到统一的途径了。[16]
章巨膺“矛盾的学派不统一,对中医学发展前途是有障碍的”的观点,正是对余云岫《团结》一文最好的注脚。因此,我们看到,章巨膺在其寒温统一论中说,寒温的基本精神是统一的,要对二者统一认识。总而言之,统一是当时社会的关键词,也是政府卫生政策以及中医政策的关键词。
(二)寒温统一论与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
建国初期,中西医之间的矛盾被强大的政治所掩盖,但学术上的问题依然存在,“具体表现在三四年来中西医的团结工作始终处于貌合神离的状态之下……今年四、五月份,中央卫生部在北京召开了几次有关中医工作的座谈会,从与会者报告的各地情况,具体的说明了上述问题的严重存在,显笔者故作夸张”[17]。这些严重的问题为中西医团结埋下了隐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政策松绑了民众的思想,掩盖中西医之间矛盾的盖子重新被揭开,关于双方的矛盾又被再次讨论,尽管政府依旧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政策。70年代末就有人说:“七十年代骑老牛,今人反向古人求”,“现在是向二○○○年进军,中医是两千年前发展起来的,学习中医无异于向二○○○年前倒退”[18]。90年代末以来的互联网为这些讨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方舟子经常在网络上发表一些批评中医非科学的言论,2006年中南大学张耀功教授发表《告别中医中药》[19]一文,主张废止中医,之后还联合方舟子、何祚庥等人征询网友签名。对此中医界不少学者发表文章反驳。一时间国内各大媒体和网络纷纷报道,场面十分热闹。最后,卫生部于2006年10月出面干涉,废止中医事件才休止。
撇开外界对中医的质疑和挑战不说,中医内部也对自身科学化问题以及如何发展一直没有明确的方向,尽管从近代以来的百年间有关中医发展的学说不少,如唐容川的中西医汇通论、陆渊雷的中医科学化论、恽铁樵的改进中医论、建国初期的中西医结合论、七十年末的特色论、优势论、近几年多学科研究论等[20],但尚未有一种发展理论获得一致认可。中医界内部也对中医的挑战、危机、发展难题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一些学者认为,“目前,中医药学面临着西医学、国际汉医学、新技术革命的三大挑战”[20],也存在三大危机:一是长期以来中医中药仅占较小的医疗市场;二是西医学“中医化”的趋势及其成果对中医药学的挑战;三是中医学的理论危机和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长期以来中医对于是坚持一元而回归到传统,还是针对多元的趋势以促进分化,对此一直众说纷纭,这是危机中的危机[21]!中医学的发展则面临着三大难题:第一,中医学如何缩小同现代科技间的差距;第二,中医思维模式如何适应现代思维环境;第三,如何消除中医家发展中医的心理障碍。目前,中医家对发展中医仍有两个心理上的障碍:一是“古已有之”的心理情绪。二是“怕西医吃掉”的心理状态[22]。 就在中医学还为发展方向很迷茫的时候,生物医学的发展却日新月异。这种发展必然对中医学带来影响。“20世纪70年代之后,烈性传染病得到控制,天花被消灭,加之抗生素普遍使用,西医针对病原体直接杀灭的对抗性治疗取得显著成效,使中医学对急性传染病和其他重大疾病的治疗作用逐渐被淡化,或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23] (p.83)。
近三十年来的寒温统一论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发展的。可以说,寒温统一论是中医家对中医发展的尝试和努力。
不管是建国初期的寒温统一论,还是近三十年来的寒温统一论,其外部的力量都是很难强大的。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强大的意识形态宣传和一波又一波的政治运动,使中医家的思想一元化,统一于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寒温统一论实际上就是这种一元化在中医学上的落实和表现。改革开放以后,一元化的压力逐渐减退,中医学又遭到生物医学的压力,尽管张耀功、方舟子等人不是西医生,但其凭借的力量无疑还是生物医学。中医学发展方向的迷茫与生物医学的飞速发展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出于中医学发展和回应外来压力的考虑,不少中医家继续推动寒温统一论的发展。
(一)寒温统一论的反思
寒温统一论发展到今天,已经超过了半个世纪。然而,从各个方面来说,寒温统一论漏洞重重。寒温统一论在医学学理上的诸多理由没有得到中医家一致的认可,至于其他方面的考虑,诸如统一促进发展,减少门户之争,方便教学、科研和临床等,也不能服人。从理论上来讲,学术流派的出现无疑是学科发展繁荣的标志。从历史事实说,内经时代早就有不少学术派别①,金元四大家更是中医学迅速发展的标志,清代寒温之争很激烈,温病学却因此而发展十分成熟。至于门户之争,在现代社会也很难出现,因为中医知识传承是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师徒授受方式边缘化了。或许由于寒温之间并不存在现实上的统一理论,寒温统一论各家在学理上的争辩和方案,目前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仍处在各自表述的尴尬局面[7] (p.10)。
(二)当代中医家心态
民国年间的废止中医案使中医差点被国家体制所否定,走上灭亡的命运。劫后余生的中医尽管获得法律上的认可,但依然受到体制的制约,中医生只能申请医士,而非医师。这些给中医家心理造成的创伤是刻骨铭心的。
建国以后,中央政府大力支持中医发展,实行团结中西医、中西医结合、中医科学化、支持组建中医高等院校等措施,使得中医取得了与西医平等的地位,获得体制的认可和支持,并被正式纳入国家卫生体制,这些对中医的生存和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中医家必然对新政府有感恩戴德之心,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积极贯彻政府的各种政策。1954年著名医家施今墨在一篇题为《新中国带来了中医的光明前途》的文章就说:
不等我到七十岁,祖国就解放了;到得今天,祖国的医学也解放了。政府不但对中西医一视同仁,提倡扶植不遗余力,而且还号召中医科学化,号召西医学习中医,请中医到医院会诊,请中医到著名的医院担任中医专家顾问的服务;同时还积极筹备中医医院、中医学校的建立,进行祖国医学文献的整理和编辑工作。……我们要效忠人民民主制度,努力为人民服务,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以期早日实现人民共同的愿望——社会主义社会。[24]
一年后,即1955年他又在另一篇文章中说:
中医同道们,让我仍共同努力吧!不要辜负党和人民政府给我们的重视,为做好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提高我国人民保健医疗事业,充实世界医学内容,胜利前进![25]
1957年著名中医家秦伯未曾说:
我们真诚的表示:中医必须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真心诚意的向苏联学习,只有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医,也只有在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医学科学工作者才能正确地对待中医和热情地援助中医。[26]
或许,这些中医家的言论中有些口号式,在今天看来似乎是政治套话,但如果我们联系民国年间中医遭到的歧视和打击,以及建国初新政府对中医的大力支持和平等待遇,那么这些感恩新政府好政策、拥护社会主义的话语绝非随便说说,更多的是反映了当时医家的一种心态。
建国初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其目的就是要所有的知识分子只能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思维,剔除其他思想。心存感恩、拥护社会主义的中医家,在研究和发展中医学的过程中,必然要将统一思想的政策落实到学术领域,而且当时学术政治化倾向本来就很浓。在这种情况下,统一寒温,消除自古以来二者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对社会主义新政权的态度问题了。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寒温统一论是建国初中医家心态的一种反映。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代替政治成为政府政策的中心。中医政策也不再是中医家关心的问题,但中医的发展问题却凸现出来。如前文所述,一方面生物医学发展飞速,另一方面中医学连基本的发展方向也尚未明确。而民国年间关于中医非科学的讨论在民间又被重新提出,互联网的出现则使这种讨论公开化,方舟子等人否认中医是科学的言论不时刺激着中医家的神经。在这种情况下,中医家再次感受到压力,内心充满了焦虑,其中一些医家老是“怕西医吃掉”他们。一般来讲,人们在焦虑的心态下往往容易失去理性。所以,在这种心态之下,不少中医家或许认识到寒温统一论有诸多的漏洞,但仍然支持,反对寒温统一的医家中有部分公开申明自己的主张,但也有不少人则默不作声。当然,笔者在这里绝非完全否定寒温统一论,因为,对于在发展道路上尚处于迷茫状态的中医,不管怎么说,寒温统一论都是中医家发展中医的一种努力和尝试,从这种角度上讲,我们对寒温统一论应报以同情之理解。
通过以上论述,本文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寒温统一论是20世纪50年代由万友生和章巨膺提出的,然而,这种寒温统一论的内容只是消除寒温之争、平等看待寒温、交互使用。以统一方案为中心的寒温统一论则在60时代由李连吉首先提出的,他主张用八纲统一寒温。1979年以后的各种各样的寒温统一论是对之前这两种寒温统一论的发展,其重点在于统一寒温的方案。应该指出的是,50年代的寒温统一论与60年代以后的寒温统一论,其实在“统一”一词的内涵上有不小的差别,前者的“统一”意指寒温不斗争,地位平等,而后者的“统一”则指合二为一,即将寒温合并,发展出一种新理论。 第二,寒温统一论是在高度政治化的50年代提出的,统一是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关键词,在某种意义上说,寒温统一论就是统一这种政治话语在中医学领域内的衍生物。60年代寒温统一论是对50年代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中医学又面临飞速发展的生物医学带来的压力,而自己对发展方向还不确定,各种以统一方案为重心的寒温统一论可以看做是中医家发展中医的一种尝试,也是一次中医学知识的建构。
第三,改革开放后反对中医者以生物医学衡量中医学,批评中医学非科学,加上生物医学直接带来的压力,这些使得中医家心态很难平和,焦虑和迷茫无法避免。寒温统一论就是在中医家这种心态中发展的,因此,我们看到,尽管各种寒温统一论处于各自表述的尴尬状态,但不少医家还是表示支持。反对者之中,部分公开声明,不少则默不做声。
第四,在寒温统一论提出以及发展的过程中,权力一直在起作用,先是建国初期的政治权力,后是改革开放以后生物医学的科学解释权。寒温统一论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作者简介】张田生,男,1977年生,甘肃礼县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2010级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医疗社会文化史。
【责任编辑:全骜颉】
参考文献:
[1]李致重,刘颖恒,黎家恒,唐德荣.谈伤寒和温病的关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3).
[2]许妙朱.张纯锡的寒温统一学术思想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2006.
[3]万友生.寒温纵横论[J].江西中医药,1957(1).
[4]李连吉.外感热病统一辨证纲领初步探讨[J].天津中医药杂志,1965(5).
[5]沈凤阁.关于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如何统一的探讨[J].新医药学杂志,1979(4).
[6]万友生.寒温统一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7]武冰.寒温统一论学术源流考辨[D].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论文,2008.
[8]方药中.评伤寒与温病学派之争[J].中医杂志,1984(2).
[9]张之文.温病学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3).
[10]陈茂蒙.“寒温统一”之我见[J].中医临床杂志,2008(5).
[1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2]余岩原著,祖述宪编注.余云岫中医研究与批判[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2006.
[13]谢泳.思想改造运动的起源及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http://www.chinese-thought.org/zwsx/006050.htm.
[14]陈邦贤.中国医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
[15]陈邦贤.以焦裕禄为榜样,突出政治,为革命而研究医学史[J].中医杂志,1966(5).
[16]章巨膺.统一金元四家学派的矛盾[J].上海中医药杂志,1955(7).
[17]方药中.从“团结中西医”与中医进修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谈到中医学术系统问题[J].江西中医药,1953(1).
[18]谷乡.继续肃清余云岫消灭中医的恶劣影响[J].辽宁中医,1979(3).
[19]张耀功.告别中医中药[J].医学与哲学,2006(4).
[20]黄煌,陈子德.近百年来中医学的发展理论[J].医学与哲学,1987(12).
[21]孟庆云.试论中医学的发展格局[J].医学与哲学,1990(2).
[22]王安邦.中医学发展的难题[J].医学与哲学,1990(6).
[23]杜松.当代瘟疫诊疗实践对温病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研究[D].中医科学院博士论文,2007.
[24]施今墨.新中国带来了中医的光明前途[J].科学通报,1954(10).
[25]施今墨,王舜.在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工作中,当前中医的首要任务[J].中医杂志,1955(7).
[26]秦伯未.跟共产党走,向苏联学习——庆祝十月革命节为江西中医药而作[J].江西中医药,1957(11).
具体来讲,本文拟对这样几个问题做出考察:(1)寒温统一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2)寒温统一论是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或者说,寒温统一论为什么出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3)80年代寒温统一论又是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下发展的?(4)在寒温统一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否存在着权力问题?如果存在、它是如何运作的?(5)寒温统一论反应了当代中医家怎样的一种观念和心态?
关于寒温统一论提出的时间,学界主要的说法是20世纪50年代末由章巨膺提出的,但也有人认为是20世纪70年代末由沈凤阁提出的[1],还有人认为,民国医家张纯锡是寒温统一论的早期首倡者[2] (p.32)。那么,寒温统一论到底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一)20世纪50年代寒温统一论的提出
就笔者所及,寒温统一的说法最早应该是1957年由万友生提出的。他认为:
有些温病学者认为伤寒学没只有横看,而无竖看,显然是不够全面的。……有些伤寒学者认为温病学说只有竖着而无横看,也显然是不够全面的。……伤寒与温病两说是可以统一的。……伤寒与温病都各有其横看和竖看的两方面,不可偏执;而且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中的温病部分的继承发展,它们不但不是对立的,而是相得益彰的。[3]
1959年章巨膺在《上海中医药杂志》第3期上发表《统一伤寒温病学说的认识》一文,他主张:
伤寒论为温病学奠定了基础,而温病学说的成就乃是伤寒论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伤寒温病所以有条件统一起来的先决因素。另一方面,因为这两种学说立论的思想方法是一致的,所么它们的基本精神亦是统一的,“六经”亦好,“三焦”亦好,“卫气营血”亦好,都是对热性病“辨证论治”的方法,都是在整体观点的概念下正邪形势的分析下,综合得出的规律。……因此我们有必要把两者的理、法、方、药联贯起来,统一认识,交互使用,在临床上进一步给以科学论证,使祖国医学在热性病的理论和治疗方面发出更多更大的光彩而努力!
万和章二人的寒温统一论是寒温不对立,反而相得益彰,医家应该交互使用。相比而言,章巨膺把观点说得更清楚一些。
(二)20世纪60年代寒温统一论的发展
到了20世纪60年代,寒温统一论有了重大的发展。1965年李连吉发表了《外感热病统一辨证纲领初步探讨》一文,他认为:
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并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伤寒学说是温病学说的先导,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发展,而八纲正是它们的统一辩证纲领……而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不寒即热,不虚即实,不在表即入里,不属阴即属阳,所以用八纲来作为统一辨证纲领是比较恰当的。……如果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有了比较统一的辨证方法以后,不但可以减少很多门户之争,更给后学大开方便之门,我在学习过程和临床实践中,感到伤寒和温病两大学派的理论各自为政,让人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感觉。[4]
李连吉对寒温统一论的发展有:(1)用八纲来代替伤寒论的六经辩证以及温病学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从而使寒温达到统一;(2)指出统一寒温的现实意义——减少门户之争,方便初学者学习寒温理论。
(三)1979年至今寒温统一论的争鸣
自1979年沈凤阁提出用脏腑气血辨证来统一寒温的观点以来[5],寒温统一论逐渐成为中医学理论研究的热点,各种寒温统一论研究陆续产生,成果众多,包括硕博学位论文在内的论文数量众多,还有一本专著[6]。
目前,学界已有一些人对寒温统一论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其中武冰梳理得较为全面。纵观各种寒温统一论,他认为,其理由可以浓缩为两点:第一,伤寒、温病研究的对象基本相同或相似;第二,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是急性热病共性规律的反映。其统一方案有八种,前三种分别主张以六经、八纲、卫气营血三种辩证法为主体统一,后五种分别主张用分期的方式、脏腑气血辨证、辨证三法与分期辨证相综合、三维辨证、“五定”和“七定”辩证法来统一[7] (pp.6~10)。应该指出的是,除了医理层面的理由,不少人认为,统一寒温可以避免教学、科研和临床上寒温辩证法不一的混乱,同时为科研、教学和临床带来方便①。在统一方案方面,还有些学者借用现代生物医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主张用中西医结合、建立数学模型、运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统一寒温②。
寒温统一论一方面受到不少学者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受到一些学者的反对。代表性的人物有方药中等人,方药中认为:“由于照顾传统的原因,在当前对于急性传染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面,用六经辩证,还是用三焦卫气营血辫证,可以不必强求一律。”[8]张之文主张:“认可伤寒、温病同属一大学科门类,并不意味着要将伤寒与温病两大学说强行融合统一。寒温学说的融合,产生出既有别于伤寒学说又不同于现有温病学说的新学说,其条件似未成熟。”[9]陈茂蒙认为:“寒与温的统一仅限于病名的统一,即两者均属于外感病体系,虽然两者有很多联系之处,但在论治上仍当以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并存。”[10]不过,总体来看,反对者的声音相对较弱。
此外,还有一些反对者并未公开自己的观点,而是选择沉默。虽然,这类反对者的观点并不能从论据中找到,但也有中医界学者指出了这一现象,武冰就说:“对于统一持否定态度的,则很少见到公开议论。”[7] (p.13)
需要说明的是,个别学者认为寒温统一论始于民国甚至清末的观点很难成立,一些学者指出,清末至民国一些医家主张的是寒温融合③。 (一)寒温统一论与一元化社会
由前文可知,寒温统一论是发端于建国初期的,不管是50年代的消除寒温之间对立的统一论,还是60年代新辨证方案统一论。原因是什么呢?这无疑与当时的社会以及中医政策有莫大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制定了与以往不同的中医政策。毛泽东提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挖掘,加以提高。”[11] (p.423)1950年8月召开全国第一届卫生工作会议,会议制定了卫生工作的三大方针,其中之一就是中西医结合。曾是民国年间废除中医最积极的倡导者余云岫参见了这次会议,会后他写一篇题为《团结》的文章,记录了自己的参会的体会:
我参加了几个会议,我的感想中,值得提出来做报告的,只有“团结”两个字。……第三是团结中西医,这是已经正面提出“团结”两个字了。在分组讨论的时候,医疗和公共卫生团结,医政和药政团结,公私团结。……取消宗派主义,各学派更加密切地团结,打成一片。[12] (p.17)
余云岫对中医态度的这种转变,实在令人深思。赵洪钧曾对此发问“何以变得如此之快呢?”余云岫思想的转变足以说明卫生政策对当时医家影响之强大。至于“何以变得如此之快”的问题如果放在当时整个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社会背景中来考察,也不足为怪。当时包括医家在内的知识分子经过一波又一波的政治运动,其思想的转变都较快[13]。这种转变包括知识分子对民国政府的态度、对自己原有思想和作品的评价等。1956年,陈邦贤在新版的《中国医学史》自序中,对自己1936年写的《中国医学史》的评价就很低,认为:“在旧社会本谈不到什么立场、思想、观点、方法,只能说保持了一些医学史料而已。”[14] (p.自序13)而在今天学界看来,这一版本的《中国医学史》价值是很高的。1966年陈邦贤又对1956年版的《中国医学史》进行批判:
解放后,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思想认识有所提高,特别是经过批判胡适,学了党的中医政策以后,我的错误有了较大的克服;但是,解决的还不彻底,表现在一九五七年我编著的第三部《中国医学史》中,仍有厚古薄今、崇洋抑中的错误倾向,在查料的处理上往往是不加批判地兼收并蓄。[15]
当然,笔者不是为了批评著名医史学家陈邦贤,而是以此考察当时社会对医家的影响。建国之后,政府实行一元化管理,要求全国人民的思想必须统一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领导下。卫生政策随之要求消除中西医之间斗争以及中西医各自内部的派别争论,用前文余云岫的话说就是“取消宗派主义,各学派更加密切地团结,打成一片”[12] (p.25)。在这种情况下,中医学不仅要走与西医结合的道路,最后走向中西医统一的新医学①,而且要内部消除派别之间的争论。章巨膺和万友生的寒温统一论就是在这个社会大背景下提出的。无独有偶,章巨膺不仅主张统一寒温,还主张统一金元四大家的学说。他在一篇文章中说:
矛盾的学派不统一,对中医学发展前途是有障碍的。……李士材徐洄溪都看察到气候、地理种种自然条件的不同,更密切联系着不同的人事、环境,正确的理解和发现疾病与治疗自然发展的规律性,深深体会到四家都是由时代和环境的背景,从实践中创造成功一家之言。根据这一点,学派虽有寒凉、温补的矛盾,可以得到统一的途径了。[16]
章巨膺“矛盾的学派不统一,对中医学发展前途是有障碍的”的观点,正是对余云岫《团结》一文最好的注脚。因此,我们看到,章巨膺在其寒温统一论中说,寒温的基本精神是统一的,要对二者统一认识。总而言之,统一是当时社会的关键词,也是政府卫生政策以及中医政策的关键词。
(二)寒温统一论与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
建国初期,中西医之间的矛盾被强大的政治所掩盖,但学术上的问题依然存在,“具体表现在三四年来中西医的团结工作始终处于貌合神离的状态之下……今年四、五月份,中央卫生部在北京召开了几次有关中医工作的座谈会,从与会者报告的各地情况,具体的说明了上述问题的严重存在,显笔者故作夸张”[17]。这些严重的问题为中西医团结埋下了隐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政策松绑了民众的思想,掩盖中西医之间矛盾的盖子重新被揭开,关于双方的矛盾又被再次讨论,尽管政府依旧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政策。70年代末就有人说:“七十年代骑老牛,今人反向古人求”,“现在是向二○○○年进军,中医是两千年前发展起来的,学习中医无异于向二○○○年前倒退”[18]。90年代末以来的互联网为这些讨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方舟子经常在网络上发表一些批评中医非科学的言论,2006年中南大学张耀功教授发表《告别中医中药》[19]一文,主张废止中医,之后还联合方舟子、何祚庥等人征询网友签名。对此中医界不少学者发表文章反驳。一时间国内各大媒体和网络纷纷报道,场面十分热闹。最后,卫生部于2006年10月出面干涉,废止中医事件才休止。
撇开外界对中医的质疑和挑战不说,中医内部也对自身科学化问题以及如何发展一直没有明确的方向,尽管从近代以来的百年间有关中医发展的学说不少,如唐容川的中西医汇通论、陆渊雷的中医科学化论、恽铁樵的改进中医论、建国初期的中西医结合论、七十年末的特色论、优势论、近几年多学科研究论等[20],但尚未有一种发展理论获得一致认可。中医界内部也对中医的挑战、危机、发展难题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一些学者认为,“目前,中医药学面临着西医学、国际汉医学、新技术革命的三大挑战”[20],也存在三大危机:一是长期以来中医中药仅占较小的医疗市场;二是西医学“中医化”的趋势及其成果对中医药学的挑战;三是中医学的理论危机和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长期以来中医对于是坚持一元而回归到传统,还是针对多元的趋势以促进分化,对此一直众说纷纭,这是危机中的危机[21]!中医学的发展则面临着三大难题:第一,中医学如何缩小同现代科技间的差距;第二,中医思维模式如何适应现代思维环境;第三,如何消除中医家发展中医的心理障碍。目前,中医家对发展中医仍有两个心理上的障碍:一是“古已有之”的心理情绪。二是“怕西医吃掉”的心理状态[22]。 就在中医学还为发展方向很迷茫的时候,生物医学的发展却日新月异。这种发展必然对中医学带来影响。“20世纪70年代之后,烈性传染病得到控制,天花被消灭,加之抗生素普遍使用,西医针对病原体直接杀灭的对抗性治疗取得显著成效,使中医学对急性传染病和其他重大疾病的治疗作用逐渐被淡化,或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23] (p.83)。
近三十年来的寒温统一论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发展的。可以说,寒温统一论是中医家对中医发展的尝试和努力。
不管是建国初期的寒温统一论,还是近三十年来的寒温统一论,其外部的力量都是很难强大的。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强大的意识形态宣传和一波又一波的政治运动,使中医家的思想一元化,统一于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寒温统一论实际上就是这种一元化在中医学上的落实和表现。改革开放以后,一元化的压力逐渐减退,中医学又遭到生物医学的压力,尽管张耀功、方舟子等人不是西医生,但其凭借的力量无疑还是生物医学。中医学发展方向的迷茫与生物医学的飞速发展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出于中医学发展和回应外来压力的考虑,不少中医家继续推动寒温统一论的发展。
(一)寒温统一论的反思
寒温统一论发展到今天,已经超过了半个世纪。然而,从各个方面来说,寒温统一论漏洞重重。寒温统一论在医学学理上的诸多理由没有得到中医家一致的认可,至于其他方面的考虑,诸如统一促进发展,减少门户之争,方便教学、科研和临床等,也不能服人。从理论上来讲,学术流派的出现无疑是学科发展繁荣的标志。从历史事实说,内经时代早就有不少学术派别①,金元四大家更是中医学迅速发展的标志,清代寒温之争很激烈,温病学却因此而发展十分成熟。至于门户之争,在现代社会也很难出现,因为中医知识传承是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师徒授受方式边缘化了。或许由于寒温之间并不存在现实上的统一理论,寒温统一论各家在学理上的争辩和方案,目前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仍处在各自表述的尴尬局面[7] (p.10)。
(二)当代中医家心态
民国年间的废止中医案使中医差点被国家体制所否定,走上灭亡的命运。劫后余生的中医尽管获得法律上的认可,但依然受到体制的制约,中医生只能申请医士,而非医师。这些给中医家心理造成的创伤是刻骨铭心的。
建国以后,中央政府大力支持中医发展,实行团结中西医、中西医结合、中医科学化、支持组建中医高等院校等措施,使得中医取得了与西医平等的地位,获得体制的认可和支持,并被正式纳入国家卫生体制,这些对中医的生存和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中医家必然对新政府有感恩戴德之心,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积极贯彻政府的各种政策。1954年著名医家施今墨在一篇题为《新中国带来了中医的光明前途》的文章就说:
不等我到七十岁,祖国就解放了;到得今天,祖国的医学也解放了。政府不但对中西医一视同仁,提倡扶植不遗余力,而且还号召中医科学化,号召西医学习中医,请中医到医院会诊,请中医到著名的医院担任中医专家顾问的服务;同时还积极筹备中医医院、中医学校的建立,进行祖国医学文献的整理和编辑工作。……我们要效忠人民民主制度,努力为人民服务,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以期早日实现人民共同的愿望——社会主义社会。[24]
一年后,即1955年他又在另一篇文章中说:
中医同道们,让我仍共同努力吧!不要辜负党和人民政府给我们的重视,为做好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提高我国人民保健医疗事业,充实世界医学内容,胜利前进![25]
1957年著名中医家秦伯未曾说:
我们真诚的表示:中医必须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真心诚意的向苏联学习,只有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医,也只有在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医学科学工作者才能正确地对待中医和热情地援助中医。[26]
或许,这些中医家的言论中有些口号式,在今天看来似乎是政治套话,但如果我们联系民国年间中医遭到的歧视和打击,以及建国初新政府对中医的大力支持和平等待遇,那么这些感恩新政府好政策、拥护社会主义的话语绝非随便说说,更多的是反映了当时医家的一种心态。
建国初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其目的就是要所有的知识分子只能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思维,剔除其他思想。心存感恩、拥护社会主义的中医家,在研究和发展中医学的过程中,必然要将统一思想的政策落实到学术领域,而且当时学术政治化倾向本来就很浓。在这种情况下,统一寒温,消除自古以来二者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对社会主义新政权的态度问题了。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寒温统一论是建国初中医家心态的一种反映。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代替政治成为政府政策的中心。中医政策也不再是中医家关心的问题,但中医的发展问题却凸现出来。如前文所述,一方面生物医学发展飞速,另一方面中医学连基本的发展方向也尚未明确。而民国年间关于中医非科学的讨论在民间又被重新提出,互联网的出现则使这种讨论公开化,方舟子等人否认中医是科学的言论不时刺激着中医家的神经。在这种情况下,中医家再次感受到压力,内心充满了焦虑,其中一些医家老是“怕西医吃掉”他们。一般来讲,人们在焦虑的心态下往往容易失去理性。所以,在这种心态之下,不少中医家或许认识到寒温统一论有诸多的漏洞,但仍然支持,反对寒温统一的医家中有部分公开申明自己的主张,但也有不少人则默不作声。当然,笔者在这里绝非完全否定寒温统一论,因为,对于在发展道路上尚处于迷茫状态的中医,不管怎么说,寒温统一论都是中医家发展中医的一种努力和尝试,从这种角度上讲,我们对寒温统一论应报以同情之理解。
通过以上论述,本文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寒温统一论是20世纪50年代由万友生和章巨膺提出的,然而,这种寒温统一论的内容只是消除寒温之争、平等看待寒温、交互使用。以统一方案为中心的寒温统一论则在60时代由李连吉首先提出的,他主张用八纲统一寒温。1979年以后的各种各样的寒温统一论是对之前这两种寒温统一论的发展,其重点在于统一寒温的方案。应该指出的是,50年代的寒温统一论与60年代以后的寒温统一论,其实在“统一”一词的内涵上有不小的差别,前者的“统一”意指寒温不斗争,地位平等,而后者的“统一”则指合二为一,即将寒温合并,发展出一种新理论。 第二,寒温统一论是在高度政治化的50年代提出的,统一是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关键词,在某种意义上说,寒温统一论就是统一这种政治话语在中医学领域内的衍生物。60年代寒温统一论是对50年代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中医学又面临飞速发展的生物医学带来的压力,而自己对发展方向还不确定,各种以统一方案为重心的寒温统一论可以看做是中医家发展中医的一种尝试,也是一次中医学知识的建构。
第三,改革开放后反对中医者以生物医学衡量中医学,批评中医学非科学,加上生物医学直接带来的压力,这些使得中医家心态很难平和,焦虑和迷茫无法避免。寒温统一论就是在中医家这种心态中发展的,因此,我们看到,尽管各种寒温统一论处于各自表述的尴尬状态,但不少医家还是表示支持。反对者之中,部分公开声明,不少则默不做声。
第四,在寒温统一论提出以及发展的过程中,权力一直在起作用,先是建国初期的政治权力,后是改革开放以后生物医学的科学解释权。寒温统一论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作者简介】张田生,男,1977年生,甘肃礼县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2010级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医疗社会文化史。
【责任编辑:全骜颉】
参考文献:
[1]李致重,刘颖恒,黎家恒,唐德荣.谈伤寒和温病的关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3).
[2]许妙朱.张纯锡的寒温统一学术思想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2006.
[3]万友生.寒温纵横论[J].江西中医药,1957(1).
[4]李连吉.外感热病统一辨证纲领初步探讨[J].天津中医药杂志,1965(5).
[5]沈凤阁.关于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如何统一的探讨[J].新医药学杂志,1979(4).
[6]万友生.寒温统一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7]武冰.寒温统一论学术源流考辨[D].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论文,2008.
[8]方药中.评伤寒与温病学派之争[J].中医杂志,1984(2).
[9]张之文.温病学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3).
[10]陈茂蒙.“寒温统一”之我见[J].中医临床杂志,2008(5).
[1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2]余岩原著,祖述宪编注.余云岫中医研究与批判[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2006.
[13]谢泳.思想改造运动的起源及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http://www.chinese-thought.org/zwsx/006050.htm.
[14]陈邦贤.中国医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
[15]陈邦贤.以焦裕禄为榜样,突出政治,为革命而研究医学史[J].中医杂志,1966(5).
[16]章巨膺.统一金元四家学派的矛盾[J].上海中医药杂志,1955(7).
[17]方药中.从“团结中西医”与中医进修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谈到中医学术系统问题[J].江西中医药,1953(1).
[18]谷乡.继续肃清余云岫消灭中医的恶劣影响[J].辽宁中医,1979(3).
[19]张耀功.告别中医中药[J].医学与哲学,2006(4).
[20]黄煌,陈子德.近百年来中医学的发展理论[J].医学与哲学,1987(12).
[21]孟庆云.试论中医学的发展格局[J].医学与哲学,1990(2).
[22]王安邦.中医学发展的难题[J].医学与哲学,1990(6).
[23]杜松.当代瘟疫诊疗实践对温病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研究[D].中医科学院博士论文,2007.
[24]施今墨.新中国带来了中医的光明前途[J].科学通报,1954(10).
[25]施今墨,王舜.在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工作中,当前中医的首要任务[J].中医杂志,1955(7).
[26]秦伯未.跟共产党走,向苏联学习——庆祝十月革命节为江西中医药而作[J].江西中医药,195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