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突出高职的职业教育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针对高职“汽车发动机”课程设计了递进式教学方法,即先从感性认识开始,再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然后综合知识运用,逐步进阶到职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和拓展。实践证明,所设计的递进式教学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岗位技能和后续学习发展的能力,达到了高职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高职;汽车发动机;递进式;教学设计;实践
作者简介:巫尚荣(1971-),女,广西宁明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汽车发动机维修;周华新(1957-),男,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汽车发动机维修。(广西 南宁 530219)
“汽车发动机”课程是高职汽车类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这门课对学生后续的课程学习和岗位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如何上好这门课程是各院校关注的问题之一。关于本课程的教学有很多种教学方法的文献,如 “项目教学法”, “结合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1-3]但这些文献中的教学方法还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起来效果不大,因此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在充分分析高职生源特点的基础上,对课程的教与学进行综合分析。设计课程的教学为从感性操作认识开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再到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结合,然后提高和拓展,最后到职业技能培养阶段,这样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提高,形成了逐层递进式的教学方法。将该教学方式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了有效提高,达到了高职的培养目的,受到学生的好评。
一、递进式教学设计
1.发动机总体构造的感性认识
一般发动机课程的教学先理论讲述,然后进行实践,这样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理论授课时会觉得枯燥,无法及时消化吸收。因此,设计本课程的教学为:在讲述发动机课程之前,关键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感性认识开始,即从拆卸发动机总体及其零配件开始,将学生分组,教师演示工具使用方法和拆卸操作需要注意的事项,然后以组为单位动手拆卸发动机,教师巡场指导操作和及时纠正错误。让学生在拆卸发动机的过程中掌握发动机拆装工具的名称和使用方法,认识发动机的总体构造零部件的名称。待发动机拆卸完工后,学生基本能够认识发动机拆卸工具和发动机零部件,并且能掌握拆卸工具的使用方法,也因此对发动机构造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例如,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会询问发动机各零部件或机构起什么作用,或者在小组中讨论发动机零部件的名称及其功能,有的会通过翻书找答案,此教学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其有进一步学习的欲望。这样,第一阶段从感性开始的教学达到了目的,学生初步掌握了发动机的总体构造和名称,下一步讲授发动机工作原理就容易多了。
2.发动机各机构及系统教学
在感性认识发动机总体构造的基础上,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逐步对发动机的两大机构和五大系统(汽油机)的功用、结构特点以及其工作情况逐个详细分析讲授、演示和分组实训。理论讲授尽量采用多媒体、视频等教学方式动态演示发动机工作的情况,每部分理论内容讲授完毕后再到实训场利用发动机零部件实物进行演示讲授,理论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师演示完后立即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训练,以便学生及时消化,教师再进行个别指导,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每部分内容讲授、演示、实训完成后,教师抽样考核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其过程如图1所示。以曲柄连杆机构的活塞连杆组的教学内容为例,首先讲解活塞连杆组的功用,利用多媒体、视频等手段动态演示活塞连杆机构的工作情况和工作原理,然后在实训场以实物详细讲解活塞连杆组的零部件的结构特点、配合关系、拆装方法、装配顺序、朝前标志和注意事项等。例如,讲授活塞環时,要讲述其功用、结构、特点,演示活塞环“三隙”的检查、安装顺序和端口位置安装时的布置情况。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巩固,直至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为止。以同样的步骤和方式把发动机的各个机构和系统全部讲授和实训操作熟练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各组把整个发动机的零部件全部清洗干净、吹干,然后进行总体装配,接线、启动发动机,初步练习调试发动机。这个阶段主要检查项目为每个组能否正确安装发动机且能够启动发动机。学生从拆卸、安装和启动发动机,从一无所知到逐渐掌握,这一阶段顺利完成后,学生都为自己的成果感到自豪,很有成就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发动机故障诊断维修技能实训
学生完成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后,基本上掌握发动机各个系统的功能、工作原理、拆装顺序和操作注意事项,因此本阶段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对发动机进行检测维修,能诊断一些常见故障并排除。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正确完成发动机拆卸,严格执行发动机的拆卸顺序和规范使用工具。由于学生已经过一次训练,基本掌握,不存在违规的行为。教师以各系统和各机构为单元,对各主要零部件进行检测、维修演示讲授,如气缸盖、气缸体平面度检测,发动机气缸、曲轴等零件磨损情况的测量计算等等。逐一讲授演示,让学生实训操作,并指导学生做出发动机维修方案,直至学生熟练掌握。最后,让学生将维修好后的发动机零部件清洗、吹干后再进行发动机总体装配,接线、启动,调试,培养学生对发动机的维修能力。设置一些常见的故障,讲授故障现象及其导致的严重后果,分析该故障的常见原因、演示检修步骤和方法等,并结合修理厂的维修实例分析。然后设置相应的故障给学生实训操作,以训练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冷却系统故障为例说明如下:[4]
(1)故障现象。水“开锅”,水温过高会使发动机敲缸,发动机无力,长时间会导致拉缸甚至使发动机报废。
(2)故障的常见原因。气缸垫被冲烂、散热器堵塞或漏水、节温器失效、风扇不转或转速不够、水泵失效等。
(3)检修方法。待温度降低后打开水箱盖加水并观察有无气泡冲出,然后分析有无气泡冲出的具体可能故障原因,另外,观察风扇是否旋转或打滑等。
(4)维修程序。具体讲授水温过高导致“拉缸”的处理过程、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分析原因,使学生理解操作规程和处理的方法步骤。
最后设置相应的冷却系统故障给学生实训,并进行综合考核。
4.职业技能的培训、拓展
结合中级汽车维修工操作技能考核要求,集中学生做专项训练,包括表达能力的训练,严格控制操作时间和操作规程,直到每个学生熟练掌握操作。经过集中训练后,一方面,学生完整掌握了发动机的综合理论和实践知识,不仅使学生顺利通过技能鉴定考核,还为学生以后继续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学生的职业技能也得到了训练,为以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职业技能基础。
二、教学实践
将以上的教学设计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采取集中时间进行教学,历时五周,获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高、劲头足,动手操作能力明显提高。由于教学从感性认识入手,在讲授发动机的理论课时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效果明显,在实训操作过程中学生踊跃参与,各组暗中竞争,不甘落后,为了赶上或超过别组的同学,有的组还自觉加班直至完成任务。很多问题都在组内或组间的讨论中得到解决,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难以看到的现象,说明本文的教学方法较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
三、结论
递进式的教学方法不同于本科的纯理论教学方法,也异于中职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而是综合了两种教学方法,既能使高职学生满足生产第一线工作岗位要求,又使高职生具有一定的拓展空间以满足其以后工作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递进式教学方法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逐渐提升,从较低阶段上升到较高阶段,层层递进,充分有效地调动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此外,采用该教学方法对教师要求较高,即要求教师对理论和实践操作都相当精通,否则实施起来效果欠佳。
参考文献:
[1]李国利.中等职业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的项目教学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6,(4):253.
[2]郭建新,伍少初,等.《汽车构造》的教学与实践[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0,(12):42-43.
[3]景忠玉.案例教学法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交通职业教育,2009,(2):11-13.
[4]梁建和,周宁.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郝魁府)
关键词:高职;汽车发动机;递进式;教学设计;实践
作者简介:巫尚荣(1971-),女,广西宁明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汽车发动机维修;周华新(1957-),男,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汽车发动机维修。(广西 南宁 530219)
“汽车发动机”课程是高职汽车类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这门课对学生后续的课程学习和岗位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如何上好这门课程是各院校关注的问题之一。关于本课程的教学有很多种教学方法的文献,如 “项目教学法”, “结合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1-3]但这些文献中的教学方法还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起来效果不大,因此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在充分分析高职生源特点的基础上,对课程的教与学进行综合分析。设计课程的教学为从感性操作认识开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再到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结合,然后提高和拓展,最后到职业技能培养阶段,这样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提高,形成了逐层递进式的教学方法。将该教学方式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了有效提高,达到了高职的培养目的,受到学生的好评。
一、递进式教学设计
1.发动机总体构造的感性认识
一般发动机课程的教学先理论讲述,然后进行实践,这样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理论授课时会觉得枯燥,无法及时消化吸收。因此,设计本课程的教学为:在讲述发动机课程之前,关键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感性认识开始,即从拆卸发动机总体及其零配件开始,将学生分组,教师演示工具使用方法和拆卸操作需要注意的事项,然后以组为单位动手拆卸发动机,教师巡场指导操作和及时纠正错误。让学生在拆卸发动机的过程中掌握发动机拆装工具的名称和使用方法,认识发动机的总体构造零部件的名称。待发动机拆卸完工后,学生基本能够认识发动机拆卸工具和发动机零部件,并且能掌握拆卸工具的使用方法,也因此对发动机构造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例如,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会询问发动机各零部件或机构起什么作用,或者在小组中讨论发动机零部件的名称及其功能,有的会通过翻书找答案,此教学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其有进一步学习的欲望。这样,第一阶段从感性开始的教学达到了目的,学生初步掌握了发动机的总体构造和名称,下一步讲授发动机工作原理就容易多了。
2.发动机各机构及系统教学
在感性认识发动机总体构造的基础上,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逐步对发动机的两大机构和五大系统(汽油机)的功用、结构特点以及其工作情况逐个详细分析讲授、演示和分组实训。理论讲授尽量采用多媒体、视频等教学方式动态演示发动机工作的情况,每部分理论内容讲授完毕后再到实训场利用发动机零部件实物进行演示讲授,理论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师演示完后立即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训练,以便学生及时消化,教师再进行个别指导,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每部分内容讲授、演示、实训完成后,教师抽样考核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其过程如图1所示。以曲柄连杆机构的活塞连杆组的教学内容为例,首先讲解活塞连杆组的功用,利用多媒体、视频等手段动态演示活塞连杆机构的工作情况和工作原理,然后在实训场以实物详细讲解活塞连杆组的零部件的结构特点、配合关系、拆装方法、装配顺序、朝前标志和注意事项等。例如,讲授活塞環时,要讲述其功用、结构、特点,演示活塞环“三隙”的检查、安装顺序和端口位置安装时的布置情况。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巩固,直至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为止。以同样的步骤和方式把发动机的各个机构和系统全部讲授和实训操作熟练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各组把整个发动机的零部件全部清洗干净、吹干,然后进行总体装配,接线、启动发动机,初步练习调试发动机。这个阶段主要检查项目为每个组能否正确安装发动机且能够启动发动机。学生从拆卸、安装和启动发动机,从一无所知到逐渐掌握,这一阶段顺利完成后,学生都为自己的成果感到自豪,很有成就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发动机故障诊断维修技能实训
学生完成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后,基本上掌握发动机各个系统的功能、工作原理、拆装顺序和操作注意事项,因此本阶段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对发动机进行检测维修,能诊断一些常见故障并排除。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正确完成发动机拆卸,严格执行发动机的拆卸顺序和规范使用工具。由于学生已经过一次训练,基本掌握,不存在违规的行为。教师以各系统和各机构为单元,对各主要零部件进行检测、维修演示讲授,如气缸盖、气缸体平面度检测,发动机气缸、曲轴等零件磨损情况的测量计算等等。逐一讲授演示,让学生实训操作,并指导学生做出发动机维修方案,直至学生熟练掌握。最后,让学生将维修好后的发动机零部件清洗、吹干后再进行发动机总体装配,接线、启动,调试,培养学生对发动机的维修能力。设置一些常见的故障,讲授故障现象及其导致的严重后果,分析该故障的常见原因、演示检修步骤和方法等,并结合修理厂的维修实例分析。然后设置相应的故障给学生实训操作,以训练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冷却系统故障为例说明如下:[4]
(1)故障现象。水“开锅”,水温过高会使发动机敲缸,发动机无力,长时间会导致拉缸甚至使发动机报废。
(2)故障的常见原因。气缸垫被冲烂、散热器堵塞或漏水、节温器失效、风扇不转或转速不够、水泵失效等。
(3)检修方法。待温度降低后打开水箱盖加水并观察有无气泡冲出,然后分析有无气泡冲出的具体可能故障原因,另外,观察风扇是否旋转或打滑等。
(4)维修程序。具体讲授水温过高导致“拉缸”的处理过程、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分析原因,使学生理解操作规程和处理的方法步骤。
最后设置相应的冷却系统故障给学生实训,并进行综合考核。
4.职业技能的培训、拓展
结合中级汽车维修工操作技能考核要求,集中学生做专项训练,包括表达能力的训练,严格控制操作时间和操作规程,直到每个学生熟练掌握操作。经过集中训练后,一方面,学生完整掌握了发动机的综合理论和实践知识,不仅使学生顺利通过技能鉴定考核,还为学生以后继续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学生的职业技能也得到了训练,为以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职业技能基础。
二、教学实践
将以上的教学设计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采取集中时间进行教学,历时五周,获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高、劲头足,动手操作能力明显提高。由于教学从感性认识入手,在讲授发动机的理论课时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效果明显,在实训操作过程中学生踊跃参与,各组暗中竞争,不甘落后,为了赶上或超过别组的同学,有的组还自觉加班直至完成任务。很多问题都在组内或组间的讨论中得到解决,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难以看到的现象,说明本文的教学方法较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
三、结论
递进式的教学方法不同于本科的纯理论教学方法,也异于中职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而是综合了两种教学方法,既能使高职学生满足生产第一线工作岗位要求,又使高职生具有一定的拓展空间以满足其以后工作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递进式教学方法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逐渐提升,从较低阶段上升到较高阶段,层层递进,充分有效地调动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此外,采用该教学方法对教师要求较高,即要求教师对理论和实践操作都相当精通,否则实施起来效果欠佳。
参考文献:
[1]李国利.中等职业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的项目教学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6,(4):253.
[2]郭建新,伍少初,等.《汽车构造》的教学与实践[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0,(12):42-43.
[3]景忠玉.案例教学法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交通职业教育,2009,(2):11-13.
[4]梁建和,周宁.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郝魁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