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对广大初中生物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初中生物教师应树立新素质教育理念,只有在新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采用创新方法,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要将传统标准型教育观改变为创新型教育观;变“师道尊严”为“师生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变“应试教育观”为“素质教育观”;变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教师不再仅是让学生获得生物学知识和技能,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把生物教学变为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沃土,是初中生物教学的基本任务。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中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生物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生物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
生物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于生物事物特殊的认识倾向,是学生力求认识生物事物,获得生物知识经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因此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一种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去学习、去研究、去设想、去探索、去创新。那么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首先,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去学习。在这个环境中,不是你讲我听的简单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这样的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上课时拘谨的场面,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其次,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景,注意语言的技巧,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问题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可以利用现象生动逼真的生物实验、曲折多变的问题情景来刺激学生,对教学语言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力求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二、掌握科学方法,训练创新思维
灵活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活动密切相关。 在实施创新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创新方法。这是训练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介绍其结果。这样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同时它也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创新思维重要的特征是批判性和发散性。批判性就是不盲目从众,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拒绝复制型思维。创造从怀疑开始,怀疑就是思考,就是批判。当讲到“计划生育”的内容时,提问:假如人类无节制的繁衍,会出现什么问题呢?在讲到“环境保护”时,问环境污染任其发展,会带来什么恶果?思维的发散性,就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的是抑制甚至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如学习软体动物这节课时,有学生提出:人能不能也长贝壳呢?老师激励学生想象人类借助“贝壳”的实例。从古代战士打仗穿的铠甲、戴的头盔,到现代武警战士穿的防弹服、海底探险员的潜水服、宇航员穿的防宇宙射线的宇航服等一一学生被列举出来。老师然后说明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仿生贝壳。统一的学习方法抹煞了学生的思维个性;标准答案不允许学生尝试错误,更不允许批判思维、发散思维;过分依赖演绎的教学使学生跳不出教材和教师的手心等等。因此在创新教学中要适当调整教材结构和体系,加强创新思维方法和技巧的训练。
三、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创新动力
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但不能持久。做实验是他们上生物课最高兴的事了。但是几次下来,通过交流发现:他们的兴趣在减退。原因很简单:课本实验虽然数量不少,但内容和形式与学生的需求有一定的距离,他们感觉好象是一个木偶一样被牵着走。这样的实验远远满足不了他们对生物的好奇心。因此,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配合教材内容,补充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实验;增加实验内涵,拓展实验外延;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能打破按部就班进行实验操作的传统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好的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例如:根据初一植物教材中根的向水性、向肥性教学内容,增加了一个设计实验,让学生自己选材,自己设计操作步骤,把植物的根培养成各种几何图形。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大大地调动起来了。他们绞尽脑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实验方案,寻找实验材料,精心护理。各式各样的根培养出来之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评出最佳设计奖,最佳效果奖,最佳创意奖……
四、鼓励自主探索,形成创新精神
创新意志是指在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顽强的、勤奋的甚至是冒险的精神。创新是在未知中求索,不可能一帆风顺,或可能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更有许多创新成果是在逆境中诞生的,经受了无数次失败和打击,有的甚至使人心力交瘁。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在生物教学中,要激励学生树立像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形成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创新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生物教师应当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念,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迎接迎接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中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生物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生物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
生物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于生物事物特殊的认识倾向,是学生力求认识生物事物,获得生物知识经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因此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一种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去学习、去研究、去设想、去探索、去创新。那么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首先,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去学习。在这个环境中,不是你讲我听的简单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这样的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上课时拘谨的场面,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其次,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景,注意语言的技巧,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问题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可以利用现象生动逼真的生物实验、曲折多变的问题情景来刺激学生,对教学语言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力求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二、掌握科学方法,训练创新思维
灵活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活动密切相关。 在实施创新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创新方法。这是训练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介绍其结果。这样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同时它也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创新思维重要的特征是批判性和发散性。批判性就是不盲目从众,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拒绝复制型思维。创造从怀疑开始,怀疑就是思考,就是批判。当讲到“计划生育”的内容时,提问:假如人类无节制的繁衍,会出现什么问题呢?在讲到“环境保护”时,问环境污染任其发展,会带来什么恶果?思维的发散性,就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的是抑制甚至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如学习软体动物这节课时,有学生提出:人能不能也长贝壳呢?老师激励学生想象人类借助“贝壳”的实例。从古代战士打仗穿的铠甲、戴的头盔,到现代武警战士穿的防弹服、海底探险员的潜水服、宇航员穿的防宇宙射线的宇航服等一一学生被列举出来。老师然后说明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仿生贝壳。统一的学习方法抹煞了学生的思维个性;标准答案不允许学生尝试错误,更不允许批判思维、发散思维;过分依赖演绎的教学使学生跳不出教材和教师的手心等等。因此在创新教学中要适当调整教材结构和体系,加强创新思维方法和技巧的训练。
三、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创新动力
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但不能持久。做实验是他们上生物课最高兴的事了。但是几次下来,通过交流发现:他们的兴趣在减退。原因很简单:课本实验虽然数量不少,但内容和形式与学生的需求有一定的距离,他们感觉好象是一个木偶一样被牵着走。这样的实验远远满足不了他们对生物的好奇心。因此,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配合教材内容,补充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实验;增加实验内涵,拓展实验外延;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能打破按部就班进行实验操作的传统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好的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例如:根据初一植物教材中根的向水性、向肥性教学内容,增加了一个设计实验,让学生自己选材,自己设计操作步骤,把植物的根培养成各种几何图形。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大大地调动起来了。他们绞尽脑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实验方案,寻找实验材料,精心护理。各式各样的根培养出来之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评出最佳设计奖,最佳效果奖,最佳创意奖……
四、鼓励自主探索,形成创新精神
创新意志是指在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顽强的、勤奋的甚至是冒险的精神。创新是在未知中求索,不可能一帆风顺,或可能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更有许多创新成果是在逆境中诞生的,经受了无数次失败和打击,有的甚至使人心力交瘁。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在生物教学中,要激励学生树立像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形成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创新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生物教师应当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念,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迎接迎接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