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新课改已进行多年了,工作在新课改一线的同仁们为此做出了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中学生语言文字实践能力低下的状况仍然令人担忧。笔者认为,导致中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前的写作教学中仍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一、对语文能力形成认识的差异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社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和技巧。而这四个方面的能力技巧是有主次之分的,其主次顺序为:“听”次于“说”,“说”次于“读”,“读”次于“写”,因而“写”是四种语文能力中的核心能力,也是最难形成而应用价值较高的能力。但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存在一个的误区:重视篇目选文和语法的教学而相对轻视写作教学。从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体——教材看,目前尚缺少系统有序的专门用于写作教学的课本。虽然一些语文课本也提供了用于写作教学的提示和文题,但相比之下形瘦影单,而且在教学实践中也未引起教师和学生足够的重视;从教学时间的消耗看,用于选文教学的时间大大超过用于写作教学的时间,而且作文教学课有时还要被用于选文教学。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实践已偏离了科学的轨道,步入喧宾夺主的境地。能力的形成必须以实践训练为载体,这是不可改变的规律。目前中学生每学期写作训练量约在八千字左右,每天的写作训练量只有六十字左右。这样的训练量与核心写作能力的养成需求存在着很大差距,严重制约着学生写作能力的健康发展。试想,即便让一个学生在一学期内把一本语文书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对他语文能力的提高又能产生多大的积极作用呢?因此,语文教学应立足于篇目教学打基础,写作教学练能力,把教学实践的重心移到训练学生写作能力上来,这样才能真正见效。
二、对教学思想领悟和贯彻的错位
长期以来,“教师为主、课本为主、课堂为主”的教学思想一直统治、指导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为主”的本义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组织、引导学生开展有序而高效的学习活动。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往往置能动有形的学生于不顾,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扮演被支配的角色,使学生成为被操纵的工具或被灌注的器皿。这种现象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尤为突出,虽屡遭挞伐,但阴魂不散,严重制约着学生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发展。“课本为主”的提法并非完全排斥其他有益读物的补充,但在教学实践中,诸多有益读物已成为学生的禁书,“唯课本是读”已成为一些家长和教师训诫学生的信条,导致学生视野狭窄,成为“死读课本”和“读死课本”的书呆子。“课堂为主”并不排斥其他场所的有效补充和整合。只重视课堂,把学生一连十几个小时关在教室里,忽视学生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导致语文教学课堂教学一手硬,课外教学一手软。“带着儿童走向学科,不要带着学科走向儿童”,这一教育名言会给“教师为主”的说法引发新的思考和新的实践。
三、对素质教育的贯彻不到位
现今教育已由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过渡,但是,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在作文教学中,这一点就尤为突出,语文教师整天搜集考试信息,挖掘作文得分的“法宝”,想方设法去投阅卷者所好,然后将这一切一股脑儿塞给学生。让他们按照教师指定的思路去走,按照教师辅导的去做,这样,就有希望夺得高分。久而久之,学生变成了语文写作中的一枚棋子,任由教师支配,他们完全没有自由写作的机会,写作起来便会索然无味,完全失去了写作的欲望和兴趣。他们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经历无从谈起。这样,学生只能为写作而写作,为考试而写作,完全违背了写作教学的初衷。这样,他们的写作水平也就很难提高了。
四、对写作与生活结合不紧密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写作教学应以学生为本的新思路,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泛的空间。因此,写作教学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引导学生到社会这个广大环境中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生活有多广阔,作文教学的天地就有多广阔。
但是,学校由于安全、纪律等原因,完全杜绝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学生失去了深入社区、体验生活的机会,天长日久,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完全失去了生活气息,没有了真情实意,甚至一些体验性的作文也是闭门造车、胡编乱造,完全违背了写作的目标,形成了和生活写作相违背的局面,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不可能真正提高。
笔者坚信,只要全体语文教师求真务实,从客观实际出发,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构建新的语文写作教学思想和新的模式,学生会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地学习并掌握语文能力的核心“写”,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从而极大地丰富语文的写作教学。
【组稿编辑:成小兵】
(作者单位:713600陕西省长武县马寨中学)
一、对语文能力形成认识的差异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社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和技巧。而这四个方面的能力技巧是有主次之分的,其主次顺序为:“听”次于“说”,“说”次于“读”,“读”次于“写”,因而“写”是四种语文能力中的核心能力,也是最难形成而应用价值较高的能力。但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存在一个的误区:重视篇目选文和语法的教学而相对轻视写作教学。从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体——教材看,目前尚缺少系统有序的专门用于写作教学的课本。虽然一些语文课本也提供了用于写作教学的提示和文题,但相比之下形瘦影单,而且在教学实践中也未引起教师和学生足够的重视;从教学时间的消耗看,用于选文教学的时间大大超过用于写作教学的时间,而且作文教学课有时还要被用于选文教学。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实践已偏离了科学的轨道,步入喧宾夺主的境地。能力的形成必须以实践训练为载体,这是不可改变的规律。目前中学生每学期写作训练量约在八千字左右,每天的写作训练量只有六十字左右。这样的训练量与核心写作能力的养成需求存在着很大差距,严重制约着学生写作能力的健康发展。试想,即便让一个学生在一学期内把一本语文书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对他语文能力的提高又能产生多大的积极作用呢?因此,语文教学应立足于篇目教学打基础,写作教学练能力,把教学实践的重心移到训练学生写作能力上来,这样才能真正见效。
二、对教学思想领悟和贯彻的错位
长期以来,“教师为主、课本为主、课堂为主”的教学思想一直统治、指导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为主”的本义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组织、引导学生开展有序而高效的学习活动。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往往置能动有形的学生于不顾,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扮演被支配的角色,使学生成为被操纵的工具或被灌注的器皿。这种现象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尤为突出,虽屡遭挞伐,但阴魂不散,严重制约着学生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发展。“课本为主”的提法并非完全排斥其他有益读物的补充,但在教学实践中,诸多有益读物已成为学生的禁书,“唯课本是读”已成为一些家长和教师训诫学生的信条,导致学生视野狭窄,成为“死读课本”和“读死课本”的书呆子。“课堂为主”并不排斥其他场所的有效补充和整合。只重视课堂,把学生一连十几个小时关在教室里,忽视学生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导致语文教学课堂教学一手硬,课外教学一手软。“带着儿童走向学科,不要带着学科走向儿童”,这一教育名言会给“教师为主”的说法引发新的思考和新的实践。
三、对素质教育的贯彻不到位
现今教育已由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过渡,但是,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在作文教学中,这一点就尤为突出,语文教师整天搜集考试信息,挖掘作文得分的“法宝”,想方设法去投阅卷者所好,然后将这一切一股脑儿塞给学生。让他们按照教师指定的思路去走,按照教师辅导的去做,这样,就有希望夺得高分。久而久之,学生变成了语文写作中的一枚棋子,任由教师支配,他们完全没有自由写作的机会,写作起来便会索然无味,完全失去了写作的欲望和兴趣。他们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经历无从谈起。这样,学生只能为写作而写作,为考试而写作,完全违背了写作教学的初衷。这样,他们的写作水平也就很难提高了。
四、对写作与生活结合不紧密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写作教学应以学生为本的新思路,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泛的空间。因此,写作教学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引导学生到社会这个广大环境中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生活有多广阔,作文教学的天地就有多广阔。
但是,学校由于安全、纪律等原因,完全杜绝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学生失去了深入社区、体验生活的机会,天长日久,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完全失去了生活气息,没有了真情实意,甚至一些体验性的作文也是闭门造车、胡编乱造,完全违背了写作的目标,形成了和生活写作相违背的局面,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不可能真正提高。
笔者坚信,只要全体语文教师求真务实,从客观实际出发,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构建新的语文写作教学思想和新的模式,学生会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地学习并掌握语文能力的核心“写”,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从而极大地丰富语文的写作教学。
【组稿编辑:成小兵】
(作者单位:713600陕西省长武县马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