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发边塞 壮怀激烈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n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唐代两位著名边塞诗人王之涣与王翰的同名诗作《凉州词》,都以边塞内容为题材,都以军营生活为对象,也都抒发一腔激烈之情。两诗尽管有如此多的相同之处,而艺术个性和风格又各有千秋。本文试从题材、景物和表现手法这三方面来分析其相同之处,从题旨、格调和感情抒发的凭借这三方面来分析其不同之处,以此来辨析两者的异同。
  【关键词】王之涣 王翰 凉州词 异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 翰《凉州词》
  这两首诗都以《凉州词》为名。《凉州词》是凉州地方乐调制成的乐府曲调。凉州在唐代属典型的边塞地区,在今甘肃省河西、陇右一带,州治在今武威。唐代用这个题目写诗的人很多,内容大多是描绘军旅生活。王之涣和王翰的《凉州词》也是如此。这两首诗既有许多相同之处,又有许多不同之处。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比较。
  一、相同之处
  1.题材相同
  两诗都以军营生活为吟咏对象。王之涣的诗写了三种情景。军营之景:远望黄河远上,与天相接,辽远高阔,壮美无比;军营生活之境:山高万仞,孤城一片,单薄狭小的孤城安插在高山环抱之中,体积悬殊,给人一种孤独之感,抑或说压抑之念;军营生活之情:战士们吹着羌笛,以幽幽笛声表达情感。
  王翰的诗则用类似电影中特写镜头的手法,集中再现了军中饮酒的豪壮场面:战士们端起酒杯,斟满美酒,正欲开怀畅饮,忽传铮铮琮琮的琵琶声,那是集合队伍、准备出发的信号。尽管如此,战士们仍要开怀畅饮,以尽其情,以壮其行,他们深知“古来征战几人回”,抱着战死疆场的决心,一发壮怀激烈的豪情。
  同题诗作,虽然作者不同,但都让读者领略到了边关军营生活的特有意境。
  2.都以边关特有景物来勾勒边塞风情
  既然写边塞,景物就应是边塞的景物,情自然也应是彼时彼地所能涌出的特有的感情,也就是说,诗歌应有强烈的边疆特点。在这方面,两首诗都做得非常好。
  王之涣的诗以黄河、白云、孤城、万仞山勾勒出一幅北方边界特有的画卷。战士吹奏的羌笛是少数民族羌族的乐器。凉州,接近古代羌族居住的地区,笛子是羌中的乐器,由羌中传入中国,所以叫“羌笛”,听到羌笛,眼前就显现出一番异族风情。“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是古代边陲一个重要的关隘。所有这些景、物,都是边疆特有,组合起来,就洋溢着浓重的边关气氛。
  王翰的诗也是如此:葡萄美酒是西域的特产,而“夜光杯”则是当时当地典型的 “抢手货”,它用玉石琢成,据说夜里可以发光。用贵重的夜光杯倒满红红的葡萄美酒,这特有的情境,一下子把人们拉到前线。而琵琶是当地盛行乐器,马是当地重要的交通、作战工具,战马聚集琵琶奏响,渲染了浓浓的边疆色彩。至于“醉卧沙场”,更是边境战场特有的场景,显得雄浑壮烈。
  吟读两人的这些诗句,读者仿佛一下子就跟着作者,来到沙场,来到塞外边隘,感受到浓浓的边塞氛围。
  3.都善于用音乐来渲染气氛
  王之涣的诗萦绕的是羌笛声,而吹的又是杨柳曲。柳是一个典型的惜别的意象,折柳送别是唐代习俗,因为“柳”与“留”谐音,折柳送别是表留念惜别。现在,听到杨柳曲,征人自然就想到离别、想到家乡、想到亲人。然而,关外离故乡千里之遥,只有大风飞沙,见不到任何家的消息,征戍将士自然哀怨重重了。于是,羌笛声中,亦流露出怨恨之情。很显然,那哀怨的笛声洋溢在诗中,就使这首诗的主题得到深化。
  王翰的诗中响起的是琵琶声。琵琶是一种弹拨类乐器,一般演奏节奏比较急促的曲子,适宜于渲染紧张激烈的场面和情绪激昂之情,古代名曲一般都以琵琶来进行演奏。诗中“欲饮琵琶马上催”一句,那琵琶声就渲染了一种急促的气氛,使人感到战场的紧张、战斗的临近,从而从侧面表现了驰骋沙场的将士不畏死亡、壮心激越的豪情。
  就在诗坛的影响而言,王之涣诗名要响一点。据说王之涣、王昌龄、高适有一次同到旗亭喝酒,当时有歌伶在座。三人约定,看歌伶唱得最多的是谁的诗,就证明谁的作品最受欢迎。结果,先唱了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和“奉帚平明金殿开”,又唱了高适的“开箧泪沾臆”。等到最后,一个漂亮的女孩,圆润的歌喉一起,唱的就是王之涣这首《凉州词》,使王之涣激动了好一阵子。可见王之涣在唐人心目中的地位。王翰在唐朝属富豪之家,“枥多名马,家有伎乐”,“发言立意,自比王侯”,其作品风华流丽,很受推崇。
  二、不同之处
  仔细品读两位诗人的这两首同名诗,也可以看出他们不同的艺术个性和不同的风格。试作以下比较。
  1.题旨不同
  两首诗都以边塞军营生活为题咏对象,但其要表达的主题却不尽相同。王之涣的诗以黄河白云一气贯连、高山孤城衬托映衬之景,写出边关景色之壮阔,然后即托意言情,发出“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慨叹。从地理位置上说,玉门关地处西北边陲,冰封雪冻的时间长,所以古人往往发出“春风难度”的感叹。但这首诗的主题不只于此。明代文学家杨慎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在唐代,开元盛世,一片繁荣,统治稳定,民生安居。然而,一旦国泰民安,统治者就容易居安忘责,以唐玄宗为代表的唐代最高统治阶层不思国业,沉湎于歌舞,日夜斗鸡走马,至于人民疾苦,则置于脑后,更谈不到念及玉门关外,守边卫疆之远戍征人。这自然使有民族心、爱国情的诗人涌出万分感慨。“春风不度玉门关”就显然不是写气候,而是影射,是讽喻,含有浓浓的政治色彩,是说这个天高皇帝远的塞外,连春风都不来,谁还关心风雪戍边的兵士的死活呢?诗人劝将士不要将不满之情借羌笛之声表现出来,看上去是规劝之语,其实包孕几多哀怨,又有几分对当朝者的不满啊!这样,这首诗的主题就有了深度,诗人刚正勇敢的秉性也就通过此显现出来了。
  王翰的诗表现主题的诗句主要在后两句上。对这两句诗,历来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是用豪迈语言表达沉痛感情:临出征之前,不辞醉卧沙场,因为自古以来,在战场上拚杀的人,有几个能活着回来呢?既然如此,何不趁现在其身未死而大醉一场呢?诗人对于战争持反对态度,将士们对穷兵黩武亦不欢迎,但这种不满和愤怒难以直接言明,所以用故作旷达豪迈的语言讲出来,以取得曲笔言怀、含蓄委婉的效果。另一种理解则认为这是守边将士的豪言壮语。诗歌开头两句所咏,构成西域特有本色,是一种气氛渲染,没有半点伤感眷恋之情。后两句则表现了将士们做好战场必死准备,不惧牺牲,视死如归,酩酊大醉之形写出置生死于度外,深知“古来征战几人回”,表明其以死之念效命疆场之决心。尽管如此,反战主题也好,豪壮主题也好,都表现了诗人思想的进步,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2.格调有异
  两首边塞诗,格调都是比较高昂的,诗中所塑造的战士形象,不畏死,不自顾,而是都能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冒寒戍边,愿沙场拚杀。但细细品味,两诗的感情基调还是有区别的。
  王之涣的诗意欲倾吐一个“怨”字:战士们吃苦流血并不在乎,但他们不满统治者的昏庸,不满沉醉歌舞升平而不关心战事、前线的行为,“春风不度玉门关”虽是无奈的哀叹,但怨恨之中,不难揣摩边关将士的火热衷肠,如果皇恩能稍稍顾及一下“玉门关”外,那战士们会信心百倍,斗志昂扬。王翰的诗重在表现一个“壮”字:出征之前,将士们豪情壮饮;琵琶声促,则壮其行;醉卧沙场则是豪迈者特有的壮举;而随时准备捐躯战场的思想则活生生地现出了战士的“壮心”。这样,读“醉卧沙场君莫笑”这首诗,读者涌出的不是哀怨,不是愤激,而是悲壮之情。
  3.技巧不同
  王之涣抒发感情,主要通过写景来进行。“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远景,“一片孤城万仞山”是近景,背景很开阔,很优美,但城是孤城,又是一片,是很单薄狭小的,我们的将士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这样,背景之大与主体之小之孤就形成鲜明的反差,给人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可以想象,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人并不怎么畅快,于是才有羌笛之怨,才有战士的不满。显然,写景衬情,情就抒发得自然、强烈。
  王翰的诗抒发感情,主要通过写人来进行:举杯开怀,是写征人之饮;琵琶声催,是写征人之行;醉卧沙场,是写征人之态;征战难回,是写征人之心。诗人通过对守卫祖国边防将士的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刻画了战士为了国家社稷、不惜贡献身躯的豪情壮志,歌颂了他们的崇高品质。可见,两首边塞诗构思的角度有异,但都以其艺术的美感震撼了读者的心灵。
  (作者单位:561300贵州省关岭县永宁中学)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九年义务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也是落实和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柳斌同志指出:“素质教育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以促进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是十分必要的”。素质教育的实践证明: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在于课堂教学。
期刊
《语文标准》中提倡启发、讨论式教学,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新课标所提倡的也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做课堂的主人。使每一位学生在质疑、讨论、创新中充分表现自己的价值,达到学习、运用知识的目的。    一、转变教师观念    社会的发展,教育形势的新变化,要求教师应该尽快地更新教育观念。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已不利于学生内在潜力的发挥,只能让学生始终
期刊
在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21世纪,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终身学习显得愈发重要。这就要求学生要努力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同时,新课程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彰显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另外,在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实行了开放性教学和开卷考试,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势在必行。  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笔
期刊
提出这样一个命题,是基于多位数学教师听完公开课后的感受:公开课上学生的注意力要比平时教学好得多,因为外在的环境迫使学生不得不全神贯注。但这显然不是教育的本义。为什么数学课堂会有这样的“无奈”呢?笔者在随后的调查中发现:很多数学教师平时教学时多靠采用纪律要求或者奖励的形式来控制课堂,而不是通过数学学习本身来吸引学生,较少有一节让学生学得津津有“味”的课。进一步观察许多数学课堂实践,总感觉缺少一种神韵
期刊
【提要】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共鸣,没有教师的真情投入,就没有学生的真情回报。本文通过宽容善待、引导教育学生运用“冷处理”,润物细无声,批评教育学生巧留“台阶”,把握情感教育主线等方式,倡导“绿色教育”等班级管理方法和育人艺术,以期取得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班级管理 冷处理 留台阶 绿色教育    有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了个冽冽呼啸,寒风
期刊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是一个日益科技化和国际化的社会,是知识社会、信息社会,这就对培养和造就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是一门表现人的思想情感的学科,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是无法维护和表述正常思维情感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
期刊
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上表现为单纯强调把传授现成知识当作学校的主要任务,并把知识本身看成一部世代相传的经典。学生从小就被禁锢在书本里,封闭在教室里。教师采用“灌”、“逼”、“看”的教育方式,要求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升学书”。实践证明,这样的教育形式和教学方法只能阻塞学生的思考力,窒息学生的智慧,束缚甚至是扼杀学生的探素精神和创造精神。要改变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就要从现在开始,从教师做
期刊
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不仅要教数学知识,而且要教如何学数学知识。下面就谈谈笔者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如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很多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习惯很差,还屡教不改
期刊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调动学生思维、想象、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学生学习兴趣越浓,学习的动力就越大,学习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明显。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是靠后天的培养、教育所形成的。在影响小学生学习兴趣的诸多因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
期刊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处处皆数学。数学《新课标》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在实施新课程中,笔者紧紧围绕“把生活中的数学引进课堂”来开展教学,致力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下面浅谈笔者在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