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通高等学校开设体育课的目的,就在于给学生传授锻炼身体的方法与手段,让他们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鞭策他们自觉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为培养其终身体育思想打下基础,从而为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为肩负将来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重任打下坚实的基础。而选项课的宗旨在于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需求能上自己喜欢的项目,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最后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埽本文通过对昆明理工大学10级、11级的问卷调查和对部分学生的访谈,对公共体育课学生选课的动机及特点给予分析,提出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进行选修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教学模式。但也有不少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目前我校体育选修课选课方法:原则上一年一选,实行网上选课,30—40人左右为一个班,如果选的人数少于30人,就几个班合成一个班,学生必须服从调配(有可能调配到自己不喜欢的项目)。
存在的实际困难:昆明室外和室内气温差别较大,室外紫外线较强而室内相对凉爽;有好多教师是从别的项目转行的(如田径、体操、游泳等,学校未开设的项目),所以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开设的项目少,导致学生选择的余地少。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研究的对象。昆明理工大学在校学生500人,其中男生250人,女生250人。(2)研究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资料收集法;逻辑推理法。
三、结果与分析
自从实行选修制度以来,很大程度上基本实现学生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老师。但由于各种因素离“三自主”还比较远。从学生选课动机调查表中可以看出学生自己选到非常喜欢的项目比例也就40%,非常喜欢和喜欢这两项加起来也就66%,有34%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选到自己中意的体育项目,只能被动的接受长达一年的学习,可想而知其教学效果。
建议
1.增加选课项目,在全校内进行科学的调查,做到学生喜欢什么项目,就尽量开设什么项目,比如一些年轻人喜欢的时尚的项目:轮滑、台球、攀岩、游泳等。只有开设的项目多了,学生选到自己喜欢的项目的比例才会高,充分的体现三自主的原则”。
2. 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特别对一些新鲜的项目要进行“走出去和请进来”交流学习。提高我们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水平提高了,选的学生就自然多了。
3.加大场馆设施的投入力度,创造一流的场地设施是我们开设更过的体育项目必不可少的条件。
4.通过老师的教育让学生对某一运动项目从不喜欢到喜欢的转变。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理想目标与个人体育兴趣爱好之间关系的教育。兴趣爱好要服从理想和目标的实现,在选择运动项目时,要有意识、主动地从加强自身性格的改善,意志品质的培养来考虑。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引导,使学生对从事的体育项目产生兴趣,使他们认识到锻炼是一种自身需求和内在动力,从而达到自觉积极、主动刻苦锻炼的境界。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体育课部)
目前我校体育选修课选课方法:原则上一年一选,实行网上选课,30—40人左右为一个班,如果选的人数少于30人,就几个班合成一个班,学生必须服从调配(有可能调配到自己不喜欢的项目)。
存在的实际困难:昆明室外和室内气温差别较大,室外紫外线较强而室内相对凉爽;有好多教师是从别的项目转行的(如田径、体操、游泳等,学校未开设的项目),所以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开设的项目少,导致学生选择的余地少。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研究的对象。昆明理工大学在校学生500人,其中男生250人,女生250人。(2)研究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资料收集法;逻辑推理法。
三、结果与分析
自从实行选修制度以来,很大程度上基本实现学生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老师。但由于各种因素离“三自主”还比较远。从学生选课动机调查表中可以看出学生自己选到非常喜欢的项目比例也就40%,非常喜欢和喜欢这两项加起来也就66%,有34%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选到自己中意的体育项目,只能被动的接受长达一年的学习,可想而知其教学效果。
建议
1.增加选课项目,在全校内进行科学的调查,做到学生喜欢什么项目,就尽量开设什么项目,比如一些年轻人喜欢的时尚的项目:轮滑、台球、攀岩、游泳等。只有开设的项目多了,学生选到自己喜欢的项目的比例才会高,充分的体现三自主的原则”。
2. 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特别对一些新鲜的项目要进行“走出去和请进来”交流学习。提高我们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水平提高了,选的学生就自然多了。
3.加大场馆设施的投入力度,创造一流的场地设施是我们开设更过的体育项目必不可少的条件。
4.通过老师的教育让学生对某一运动项目从不喜欢到喜欢的转变。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理想目标与个人体育兴趣爱好之间关系的教育。兴趣爱好要服从理想和目标的实现,在选择运动项目时,要有意识、主动地从加强自身性格的改善,意志品质的培养来考虑。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引导,使学生对从事的体育项目产生兴趣,使他们认识到锻炼是一种自身需求和内在动力,从而达到自觉积极、主动刻苦锻炼的境界。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体育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