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考试制度改革,语文课时少了,内容讲不完,各部门关注减负,语文教学既要减负又要质量,使语文教学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健康发展。要减去许多不必要的环节,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采取长文短教,精讲多练,少做题书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 减负;提质增效
由于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改革,除音乐,美术,劳动技术三个科目外,其余十一个科目都将进行学业水平测试,并将成绩作为高中录取依据,因此像语文这种传统中考科目在平时课时安排上都有所减少,但要求并未降低,分值未减少。于是出现教材教不完,学生负担重的现象,而减轻学生负担又一直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所要求的。如何减轻学生负担同时保证提高教育质量,这是我们基层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中一门基础工具性学科,对其它课程学习影响较大,因此,语文教学的减负提质增效关系重大,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鉴于此,语文教学要学会做加减法。
减负首先是减法,即简化教育方法,要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通俗易懂。那么如何减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减负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缩短。将冗长的教学过程予以合理剪裁,使之变成一条捷径。无论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或是语言的练习过程,都要尽量简化思维过程和演练过程。缩短教学过程可以使教学目标相对集中,内容明确单一,方法简易有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二是坡度。即减小原有的坡度,使学生既可以攀登,又有一定难度,通过自己努力,可以爬上去。例如初中与小学的衔接。初一新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一切都很陌生。初一开始学习语文时,要特别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降低难度,培养信心。三是要精简。及删繁就简,修剪枝蔓,突出主干。语文课程有多种形态,各种板块,罗列开来是为了实现明确的目标,使各项教学要求得以落实,如果各自为阵,就容易重复。所以各个板块既要相对独立,又要相互联系。例如读写结合,口语交际与习作结合,阅读与习作结合。这些结合使内容得以简化,目标容易实现。由于这些结合是教学过程中动态的结合,其中必然渗透学法的指导,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减去课堂上的“非教学现象”,减去那些多余的﹑无用的空话﹑大话和套话,尤其是那些貌似正确的假话,还要减去那些重复多次的“正确的废话”,减去那些繁琐和无效的“议论纷纷”,减去那些和语文学习无关的冗长的活动过程,减去那些繁琐的文字排列组合和文字游戏。总之,要简化﹑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能力的形成过程。
在某种意义上说,减是为了增,在语文教学中减是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以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那么语文教学如何提质增效呢?一是增加学生的读书时间,包括朗读﹑默读以及自由读书的时间。二是增加课堂上动手书写的时间。三是增加学生自我揣摩和独立思考的时间。为此,课堂上要进行“大扫除”,扫除语言垃圾,使课堂变得干净;还要严禁噪音﹑杂音污染学习环境,营造学习氛围。
当前语文教学应遵循的基本策略︰第一,长文短教。现在反映课文教不完,教学中除了对精读和略读严加区别,明确自读课文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学习,对精讲课文也应提倡长文短教,一般应在两个课时完成,提倡教师对教材合理﹑科学的处理,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明确疑点;短教主要不是减少时间长度,而是提高教学质量。因而“短教”其实是“精教”,长文短教即长文精讲。第二,精讲多练。精讲即要讲得精要,要言不繁,讲得精练,惜语如金,还要讲出精髓,引领学生抓文眼﹑理文脉﹑品文韵,的文章之要领,悟文章之主旨,可提纲挈领。由于讲得精要,所以必然讲得精彩。为此,教师要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良好的语言是对教科书的必要补充,本身就是学生学习认知的对象。教学过程中的导语﹑过渡语﹑小结语都要准确﹑鲜明﹑简练﹑生动,又要亲切﹑自然﹑平实﹑流畅,使学生有如沐春风之感。当前,在强调所谓“学生主体”的情况下,有淡化教师“讲”的倾向,这是不对的。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相互结合”,说明,教师的“讲”是很有必要的。教师激励学生﹑启发学生离不开“讲”,教师引领学生和文本对话,当学生困顿时,加以点醒,思维拐弯时予以拨正,也离不开“讲”;当学生面对文本徘徊不前,在表层打转时,更离不开教师的“讲”,彰显四两拨千斤之巧和穿针引线之妙,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保证教师引导作用和组织作用的重要手段。精讲和多练是相对而言的,精讲是为了多练,精讲多练实际上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精讲保证了多练,指导着多练;多练消化精讲并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三,多读书,少做题。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很有针对性和指导性。阅读课要强调“多读书”。把学生的读书活动贯穿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对话首先是和文本的对话,读书是和文本对话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的质疑从文本中来,答案主要通过读书从文本中去找。要让学生养成正确书写的习惯,通过读书才能培养语感。学习母语,语感十分重要。语感是母语在个体头脑中存在的基本方式,是对语言无需推理的直接把握与运用。培养语感就要多读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读者和文本直接对话,和作者交谈,是文本的召唤结构和读者的期待心理相互融通后重新创意的过程。读是理解,是吸收,是内化。学会读书就是学会理解,而理解文本就是理解人生,品读文本就是品味人生。
学生朗读,我们通常习惯的认为是读给别人听。其实读主要不是为了交流,而是一种自我体验,自我品味。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要培养学生自己欣赏自己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懂得吟诵语文,并在吟诵中调节身心,愉悦心灵。在读书的过程中,读出自己的独特感悟是一种乐趣。多读书,还要让学生学会读书,掌握读书的方法,养成读书习惯。当前各种花样翻新,名目繁多的教辅资料充满书店,塞满学生的书包,使学生淹没在题海中,学生苦,老师苦,家长苦。让学生做这些支离破碎,繁琐不堪的练习题,非但不能提高学生得语文水平,反而使学生丧失语文学习兴趣,甚至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总之,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大学语文》 徐中玉,高等教育出版社
[2]《大学语文新编教程(写作卷)》 毛信德,浙江大学出版社
[3]《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辞典》 萧涤非,山东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语文教学; 减负;提质增效
由于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改革,除音乐,美术,劳动技术三个科目外,其余十一个科目都将进行学业水平测试,并将成绩作为高中录取依据,因此像语文这种传统中考科目在平时课时安排上都有所减少,但要求并未降低,分值未减少。于是出现教材教不完,学生负担重的现象,而减轻学生负担又一直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所要求的。如何减轻学生负担同时保证提高教育质量,这是我们基层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中一门基础工具性学科,对其它课程学习影响较大,因此,语文教学的减负提质增效关系重大,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鉴于此,语文教学要学会做加减法。
减负首先是减法,即简化教育方法,要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通俗易懂。那么如何减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减负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缩短。将冗长的教学过程予以合理剪裁,使之变成一条捷径。无论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或是语言的练习过程,都要尽量简化思维过程和演练过程。缩短教学过程可以使教学目标相对集中,内容明确单一,方法简易有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二是坡度。即减小原有的坡度,使学生既可以攀登,又有一定难度,通过自己努力,可以爬上去。例如初中与小学的衔接。初一新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一切都很陌生。初一开始学习语文时,要特别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降低难度,培养信心。三是要精简。及删繁就简,修剪枝蔓,突出主干。语文课程有多种形态,各种板块,罗列开来是为了实现明确的目标,使各项教学要求得以落实,如果各自为阵,就容易重复。所以各个板块既要相对独立,又要相互联系。例如读写结合,口语交际与习作结合,阅读与习作结合。这些结合使内容得以简化,目标容易实现。由于这些结合是教学过程中动态的结合,其中必然渗透学法的指导,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减去课堂上的“非教学现象”,减去那些多余的﹑无用的空话﹑大话和套话,尤其是那些貌似正确的假话,还要减去那些重复多次的“正确的废话”,减去那些繁琐和无效的“议论纷纷”,减去那些和语文学习无关的冗长的活动过程,减去那些繁琐的文字排列组合和文字游戏。总之,要简化﹑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能力的形成过程。
在某种意义上说,减是为了增,在语文教学中减是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以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那么语文教学如何提质增效呢?一是增加学生的读书时间,包括朗读﹑默读以及自由读书的时间。二是增加课堂上动手书写的时间。三是增加学生自我揣摩和独立思考的时间。为此,课堂上要进行“大扫除”,扫除语言垃圾,使课堂变得干净;还要严禁噪音﹑杂音污染学习环境,营造学习氛围。
当前语文教学应遵循的基本策略︰第一,长文短教。现在反映课文教不完,教学中除了对精读和略读严加区别,明确自读课文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学习,对精讲课文也应提倡长文短教,一般应在两个课时完成,提倡教师对教材合理﹑科学的处理,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明确疑点;短教主要不是减少时间长度,而是提高教学质量。因而“短教”其实是“精教”,长文短教即长文精讲。第二,精讲多练。精讲即要讲得精要,要言不繁,讲得精练,惜语如金,还要讲出精髓,引领学生抓文眼﹑理文脉﹑品文韵,的文章之要领,悟文章之主旨,可提纲挈领。由于讲得精要,所以必然讲得精彩。为此,教师要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良好的语言是对教科书的必要补充,本身就是学生学习认知的对象。教学过程中的导语﹑过渡语﹑小结语都要准确﹑鲜明﹑简练﹑生动,又要亲切﹑自然﹑平实﹑流畅,使学生有如沐春风之感。当前,在强调所谓“学生主体”的情况下,有淡化教师“讲”的倾向,这是不对的。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相互结合”,说明,教师的“讲”是很有必要的。教师激励学生﹑启发学生离不开“讲”,教师引领学生和文本对话,当学生困顿时,加以点醒,思维拐弯时予以拨正,也离不开“讲”;当学生面对文本徘徊不前,在表层打转时,更离不开教师的“讲”,彰显四两拨千斤之巧和穿针引线之妙,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保证教师引导作用和组织作用的重要手段。精讲和多练是相对而言的,精讲是为了多练,精讲多练实际上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精讲保证了多练,指导着多练;多练消化精讲并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三,多读书,少做题。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很有针对性和指导性。阅读课要强调“多读书”。把学生的读书活动贯穿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对话首先是和文本的对话,读书是和文本对话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的质疑从文本中来,答案主要通过读书从文本中去找。要让学生养成正确书写的习惯,通过读书才能培养语感。学习母语,语感十分重要。语感是母语在个体头脑中存在的基本方式,是对语言无需推理的直接把握与运用。培养语感就要多读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读者和文本直接对话,和作者交谈,是文本的召唤结构和读者的期待心理相互融通后重新创意的过程。读是理解,是吸收,是内化。学会读书就是学会理解,而理解文本就是理解人生,品读文本就是品味人生。
学生朗读,我们通常习惯的认为是读给别人听。其实读主要不是为了交流,而是一种自我体验,自我品味。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要培养学生自己欣赏自己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懂得吟诵语文,并在吟诵中调节身心,愉悦心灵。在读书的过程中,读出自己的独特感悟是一种乐趣。多读书,还要让学生学会读书,掌握读书的方法,养成读书习惯。当前各种花样翻新,名目繁多的教辅资料充满书店,塞满学生的书包,使学生淹没在题海中,学生苦,老师苦,家长苦。让学生做这些支离破碎,繁琐不堪的练习题,非但不能提高学生得语文水平,反而使学生丧失语文学习兴趣,甚至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总之,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大学语文》 徐中玉,高等教育出版社
[2]《大学语文新编教程(写作卷)》 毛信德,浙江大学出版社
[3]《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辞典》 萧涤非,山东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