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富有创造性的学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创造和创新。目前创新教育在阅读教学中已被教师们充分注意到,然而很少会有人留意学生的作业也同样需要创新。作业是语文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获得,技巧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作业不应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体现创新的多元复合体。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开始积极引入现代教育理念,构建人文交互性作业评价机制,作业形式上追求活泼多样,内容上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形成了“以自主学习为主线、以人文互动为主体” 的作业设计与指导策略,演绎着语文作业的“变奏曲”。
变奏一:“文本作业” 变为“个性形式”
传统的作业练习中,教师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也很少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最终导致作业只是师生之间浅薄的文本符号的往来。新课程中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作业应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一座桥梁。我鼓励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可以用图画、照片、剪报、互联网资料来表达,甚至可以用手工制作、植物叶片,用创作的乐曲,用摄录的活动录像,用排练的短剧或小品来表现……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尝、摸和想像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
学生在完成这类作业时,不仅充分学习了教材内容,还广泛涉猎与教材相关的文学、生物、绘画、历史、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走进社会生活。这样,作业就不仅仅是一个载体,而是一个极好的凭借,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熟悉的材料来挖掘和展示自己的潜能,与这些材料或环境不断产生互动,自然地显现出各自不同的智力类型和能力倾向,不仅获取了许多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还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难忘的体验。
变奏二:“被动完成” 变为“自主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必须尊重受教育者——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此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变奏三:“整体统一” 变为“体现层次”
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也可一改以往命令式、强制式,给学生的作业也开设一个“自助餐”,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
变奏四: “标准答案” 变为“合理回答”
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美国一学生说“鸡蛋里孵出里根总统”,却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试想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我国,也许很多人要大骂他是笨蛋,或一笑置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的学生都是不敢越“标准答案”一步。当作业“雪化了变成 ”,学生回答“变成春天”, 如果我们用标准答案“水”来将他的回答一口否定,那么这位学生的想象力也将被我们扼杀了。
黄全愈博士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讲到:“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有‘创’才有‘造’。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如果我们拒绝学生打破常规的举动,那我们也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拒之门外。
总之,我们必须冲破“标准答案”的樊篱,变“标准答案”为合理回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个人见解 .允许学生与同学争论答案,最后自己得出正确答案,而不是一味由教师下定语。
变奏五: “单一评改” 变为“人文互动”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能起到激励、教育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善于发现并欣赏每个学生的创新活动。
一本看似单一的作业,蕴含着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它提供了许多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教师的每一次作业批改,都应当及时抓住学生的思想动态,主动介入其学习生活乃至心灵世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育他热爱生活,鼓励他勤奋学习,解答他的疑难困惑,指点他走出挫折,为他提出合理建议,分享他的成功快乐,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你看,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做法是可行的,还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宽容与和蔼。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师生之间有了信任后,有时学生会在语文作业后面询问一些其他学科的疑难问题,出几道奥林匹克数学题,问几个英语单词,考几个常识问题,猜一道不知从哪儿找来的脑筋急转弯……这要求老师掌握多少知识啊!有时候,学生有意要考一考我,出的题不但陌生,而且在一般的工具书中也难找到。我就迅速地打开电脑上网去搜索。现在,每到批改作业,我桌上的电脑总是开着。
评价学生的作业,不仅要评价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评价非智力因素,评价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兴趣和习惯,评价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创造意识的体现,创造水平的提高,创新习惯的养成。评价时应多采用激励的方法,我从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当发现他将字写得工整了,发现他组了一个很特别的词语,发现他的日记又多了几个精彩的句子……一句真诚的赞语,可以让学生欣喜很多天!
评价还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尽量捕捉作业中的亮点,如有的学生字写得好,增加评价写字质量这一项;有的学生理解与众不同,富有创新,在作业本上画上一个笑脸;有的学生的作业质量高,令人赏心悦目,给予“作业能手”的称号。
这样我每天面对的都是崭新的、充满天真灵气的作业,在这里,学生和教师之间是那么地默契,是最真诚的朋友和伙伴。在这里,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才华、学识、风度和修养,体验到民主的氛围、平等的交往、纯真的情趣和进步的快乐。一句话,普通的作业活动,应是一种师生共同进行学识交流、情感沟通、志趣相融、教学相长的发展过程,应成为学生人文素养形成、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
变奏一:“文本作业” 变为“个性形式”
传统的作业练习中,教师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也很少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最终导致作业只是师生之间浅薄的文本符号的往来。新课程中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作业应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一座桥梁。我鼓励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可以用图画、照片、剪报、互联网资料来表达,甚至可以用手工制作、植物叶片,用创作的乐曲,用摄录的活动录像,用排练的短剧或小品来表现……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尝、摸和想像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
学生在完成这类作业时,不仅充分学习了教材内容,还广泛涉猎与教材相关的文学、生物、绘画、历史、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走进社会生活。这样,作业就不仅仅是一个载体,而是一个极好的凭借,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熟悉的材料来挖掘和展示自己的潜能,与这些材料或环境不断产生互动,自然地显现出各自不同的智力类型和能力倾向,不仅获取了许多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还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难忘的体验。
变奏二:“被动完成” 变为“自主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必须尊重受教育者——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此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变奏三:“整体统一” 变为“体现层次”
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也可一改以往命令式、强制式,给学生的作业也开设一个“自助餐”,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
变奏四: “标准答案” 变为“合理回答”
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美国一学生说“鸡蛋里孵出里根总统”,却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试想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我国,也许很多人要大骂他是笨蛋,或一笑置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的学生都是不敢越“标准答案”一步。当作业“雪化了变成 ”,学生回答“变成春天”, 如果我们用标准答案“水”来将他的回答一口否定,那么这位学生的想象力也将被我们扼杀了。
黄全愈博士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讲到:“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有‘创’才有‘造’。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如果我们拒绝学生打破常规的举动,那我们也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拒之门外。
总之,我们必须冲破“标准答案”的樊篱,变“标准答案”为合理回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个人见解 .允许学生与同学争论答案,最后自己得出正确答案,而不是一味由教师下定语。
变奏五: “单一评改” 变为“人文互动”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能起到激励、教育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善于发现并欣赏每个学生的创新活动。
一本看似单一的作业,蕴含着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它提供了许多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教师的每一次作业批改,都应当及时抓住学生的思想动态,主动介入其学习生活乃至心灵世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育他热爱生活,鼓励他勤奋学习,解答他的疑难困惑,指点他走出挫折,为他提出合理建议,分享他的成功快乐,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你看,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做法是可行的,还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宽容与和蔼。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师生之间有了信任后,有时学生会在语文作业后面询问一些其他学科的疑难问题,出几道奥林匹克数学题,问几个英语单词,考几个常识问题,猜一道不知从哪儿找来的脑筋急转弯……这要求老师掌握多少知识啊!有时候,学生有意要考一考我,出的题不但陌生,而且在一般的工具书中也难找到。我就迅速地打开电脑上网去搜索。现在,每到批改作业,我桌上的电脑总是开着。
评价学生的作业,不仅要评价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评价非智力因素,评价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兴趣和习惯,评价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创造意识的体现,创造水平的提高,创新习惯的养成。评价时应多采用激励的方法,我从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当发现他将字写得工整了,发现他组了一个很特别的词语,发现他的日记又多了几个精彩的句子……一句真诚的赞语,可以让学生欣喜很多天!
评价还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尽量捕捉作业中的亮点,如有的学生字写得好,增加评价写字质量这一项;有的学生理解与众不同,富有创新,在作业本上画上一个笑脸;有的学生的作业质量高,令人赏心悦目,给予“作业能手”的称号。
这样我每天面对的都是崭新的、充满天真灵气的作业,在这里,学生和教师之间是那么地默契,是最真诚的朋友和伙伴。在这里,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才华、学识、风度和修养,体验到民主的氛围、平等的交往、纯真的情趣和进步的快乐。一句话,普通的作业活动,应是一种师生共同进行学识交流、情感沟通、志趣相融、教学相长的发展过程,应成为学生人文素养形成、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