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企业家办学在我国早已是屡见不鲜,这些企业家将自己的经商利润用于办学不仅彰显了其高尚的品格,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了解田家炳捐资办学的原因,办学的具体历程以及所办学校的发展状况,将其捐助的其中两个学校(一个民办,一个官办)发展状况进行对比,从中了解到政府对民办教育的关心和支持还有待提高。
关键词:田家炳;民办教育;民办教育经费
田家炳,1919年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从1979年捐建第一所学校开始,至2003年为止,共捐建幼儿园9所,小学37所,田家炳中学88所,特殊专业学校7所,还有一些教育学院、图书室、医院,修建大桥等,被称为“中国百校之父”。
一、田家炳捐资办学的历程
田家炳在1982年成立非营利性慈善机构田家炳基金会,把自己全部财产的80%,逾十亿资产捐出,作为基金会举办慈善公益事业用途。80年代后期就捐款250万元为香港岭南大学兴建田家炳游泳池,1992年捐资建立香港保良局田家炳小学,为香港中文大学捐资2500万成立学术基金和香港教育研究所2000年捐款84万元为岭大成立了田家炳助学贷款计划,助学金24万,捐赠300万成立教育基金及大学基金。
1978年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田先生对故乡实行了捐助,他向大埔县捐资1.4亿多人民币,成批完成一系列公益项目。其中田家炳系列学校有托儿所,幼儿园4所,小学21所,中学14所,职业中专3所,电视大学1所。大埔县由于这些捐助,改变了闭塞,落后的贫困面貌,渐渐走向了富强之道。在县城捐建职中、师范、卫校、电大等专业学校,在大埔县诸多镇捐建田家炳小学。大埔县能在1996年如期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在是拜田家炳所赐,因为全县普九所需校舍的50%以上都是他捐赠的。
80年代,田家炳和多位乡贤致力创建嘉应大学,并发起起嘉应大学办学基金而建造嘉应大桥,以稳定嘉应大学常年经费收入,后来又创办了田家炳师范学院,田家炳商业学院等,95年后将捐资公益活动由广东省扩展至全国各地。
二、田家炳所办高校发展状况
以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和广播电视大学为公立私立学校作比较。广东省大埔县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该学校创办于1991年。学校开设有9个专业,有35个教学班,教职工100多人,學生近2000人,是梅州市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的一所综合性、多科性的中等职业学校。学校于1995年评为省级重点职中,2005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中。近年来,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学校被列为”梅州市重点发展学校”、“梅州市五千人职校之一”,被确定为“广东汉乐人才培养基地”、“广东省旅游行业技能培训基地”、“梅州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定点培训機构”等。
大埔县广播电视大学(田家炳电视大学)1983年经省高教厅批准创办,由田家炳先生独资捐建。学校现有专兼职教师38人,13个教学班,在校生856人,办学25年来已向社会输送大中专毕业生3006人。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5亩,建筑面积3750平方米,现建有多功能演讲室、计算机网络教室、会计模拟实验室、VBI接收系统、多媒体教室、图书资料室,学校办公教务管理已实现了自动化,具有比较完善的教务管理系统,不断完善办学条件。
两个学校之间的差距通过数字反映出来更加直观,两者学校为何差异如此之大,主要在于两者具有不同的性质,不同的经费来源,政府对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不能同等对待。
三、民办教育发展的困境
根据广东省民办教育调研报告,关于民办学校的停办原因:办学不规范,属于非法学校,被教育主管部门取缔;对学校经营不善,资不抵债,被法院查封;由于管理水平和师资力量不高,导致重大事故的发生;生源不足,学校难以为继。由于缺乏政府财政上的支持,广东省大部分民办高校主要办学收入来源仅仅依靠学费收入,而这单一的收入来源使得民办高校在面对生源递减,以及民办高校、公办高校、国外大学的激烈竞争的困境时,容易出现办学经营和管理上的财务危机。与此同时,若缺乏其他经费支持,而仅依靠学费收入来支持办学的日常开支的话,一方面对于改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提高科研和教育质量会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有学者说民办教育的性质与地位、民办学校的产权归属化及民办教育的合理回报问题,是影响民办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3个核心问题。
从现实生活中来看,国家鼓励发展民办教育的具体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国家发展民办教育的十六字方针,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实际生活中只有最后四个字。经费来源:公办教育是财政性经费,民办教育是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公办学校受政府计划的调节较多,民办学校受市场的调节较多,竞争较大。我国民办高校投资者一般不具有持续投资的能力,民办高校只能依靠办学剩余来保障办学的可持续性。
政府不能一视同仁对待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一些地方政府部门认为,教育的代表是公办学校,民办学校视为另类。有些行政部门认为,发展民办学校会冲击公办学校,认为发展民办学校将会与公办学校抢生源,抢师资,冲击公办学校的稳定性。把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处于“矛”“盾”的对立位置上。
对于民办高校的经费问题,关于《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国家鼓励金融机构运用信贷手段,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但是民办学校能否贷款、抵押是一个问题。《担保法》第九条规定,学校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为保证人。第三十七条规定,学校等以公益事业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不得抵押,这样,学校就很难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
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必须承担主要责任,将教育办得更好。民办教育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充,从客观上是有益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政府应该给予大力支持。政府要通过设立教育基金、专项基金、经费资助、财政拨付、制定信贷政策等途径,支持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建立民办教育发展资金或专项资金可能是一种比较长久而有效的方法,通过国家划拨教育经费,社会融资或贷款方式,帮助民办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也可以从各级政府的教育事业中抽取一定的比例,用于支持办得好且有财政困难的学校。这样,国家可以通过经济手段调控收费,对于民办学校,收费高的少资助,收费低的多资助,鼓励民办学校降低收费,提高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海涛. 以深化综合改革增强民办教育发展活力[J]. 教育研究,2014(12):109-114.
[2]张铁明. 关注阻碍民办教育发展的新倾向——兼谈教育利益国家化是民办教育新制度安排中最核心的理念[J]. 教育发展研究,2005(08):13-19.
[3]胡卫,谢锡美. 中国民办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J]. 教育发展研究,2005(12):1-8.
[4]范国睿. 民办教育发展的保障与促进——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J]. 教育发展研究,2003(07):1-5.
关键词:田家炳;民办教育;民办教育经费
田家炳,1919年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从1979年捐建第一所学校开始,至2003年为止,共捐建幼儿园9所,小学37所,田家炳中学88所,特殊专业学校7所,还有一些教育学院、图书室、医院,修建大桥等,被称为“中国百校之父”。
一、田家炳捐资办学的历程
田家炳在1982年成立非营利性慈善机构田家炳基金会,把自己全部财产的80%,逾十亿资产捐出,作为基金会举办慈善公益事业用途。80年代后期就捐款250万元为香港岭南大学兴建田家炳游泳池,1992年捐资建立香港保良局田家炳小学,为香港中文大学捐资2500万成立学术基金和香港教育研究所2000年捐款84万元为岭大成立了田家炳助学贷款计划,助学金24万,捐赠300万成立教育基金及大学基金。
1978年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田先生对故乡实行了捐助,他向大埔县捐资1.4亿多人民币,成批完成一系列公益项目。其中田家炳系列学校有托儿所,幼儿园4所,小学21所,中学14所,职业中专3所,电视大学1所。大埔县由于这些捐助,改变了闭塞,落后的贫困面貌,渐渐走向了富强之道。在县城捐建职中、师范、卫校、电大等专业学校,在大埔县诸多镇捐建田家炳小学。大埔县能在1996年如期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在是拜田家炳所赐,因为全县普九所需校舍的50%以上都是他捐赠的。
80年代,田家炳和多位乡贤致力创建嘉应大学,并发起起嘉应大学办学基金而建造嘉应大桥,以稳定嘉应大学常年经费收入,后来又创办了田家炳师范学院,田家炳商业学院等,95年后将捐资公益活动由广东省扩展至全国各地。
二、田家炳所办高校发展状况
以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和广播电视大学为公立私立学校作比较。广东省大埔县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该学校创办于1991年。学校开设有9个专业,有35个教学班,教职工100多人,學生近2000人,是梅州市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的一所综合性、多科性的中等职业学校。学校于1995年评为省级重点职中,2005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中。近年来,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学校被列为”梅州市重点发展学校”、“梅州市五千人职校之一”,被确定为“广东汉乐人才培养基地”、“广东省旅游行业技能培训基地”、“梅州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定点培训機构”等。
大埔县广播电视大学(田家炳电视大学)1983年经省高教厅批准创办,由田家炳先生独资捐建。学校现有专兼职教师38人,13个教学班,在校生856人,办学25年来已向社会输送大中专毕业生3006人。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5亩,建筑面积3750平方米,现建有多功能演讲室、计算机网络教室、会计模拟实验室、VBI接收系统、多媒体教室、图书资料室,学校办公教务管理已实现了自动化,具有比较完善的教务管理系统,不断完善办学条件。
两个学校之间的差距通过数字反映出来更加直观,两者学校为何差异如此之大,主要在于两者具有不同的性质,不同的经费来源,政府对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不能同等对待。
三、民办教育发展的困境
根据广东省民办教育调研报告,关于民办学校的停办原因:办学不规范,属于非法学校,被教育主管部门取缔;对学校经营不善,资不抵债,被法院查封;由于管理水平和师资力量不高,导致重大事故的发生;生源不足,学校难以为继。由于缺乏政府财政上的支持,广东省大部分民办高校主要办学收入来源仅仅依靠学费收入,而这单一的收入来源使得民办高校在面对生源递减,以及民办高校、公办高校、国外大学的激烈竞争的困境时,容易出现办学经营和管理上的财务危机。与此同时,若缺乏其他经费支持,而仅依靠学费收入来支持办学的日常开支的话,一方面对于改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提高科研和教育质量会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有学者说民办教育的性质与地位、民办学校的产权归属化及民办教育的合理回报问题,是影响民办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3个核心问题。
从现实生活中来看,国家鼓励发展民办教育的具体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国家发展民办教育的十六字方针,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实际生活中只有最后四个字。经费来源:公办教育是财政性经费,民办教育是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公办学校受政府计划的调节较多,民办学校受市场的调节较多,竞争较大。我国民办高校投资者一般不具有持续投资的能力,民办高校只能依靠办学剩余来保障办学的可持续性。
政府不能一视同仁对待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一些地方政府部门认为,教育的代表是公办学校,民办学校视为另类。有些行政部门认为,发展民办学校会冲击公办学校,认为发展民办学校将会与公办学校抢生源,抢师资,冲击公办学校的稳定性。把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处于“矛”“盾”的对立位置上。
对于民办高校的经费问题,关于《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国家鼓励金融机构运用信贷手段,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但是民办学校能否贷款、抵押是一个问题。《担保法》第九条规定,学校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为保证人。第三十七条规定,学校等以公益事业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不得抵押,这样,学校就很难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
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必须承担主要责任,将教育办得更好。民办教育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充,从客观上是有益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政府应该给予大力支持。政府要通过设立教育基金、专项基金、经费资助、财政拨付、制定信贷政策等途径,支持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建立民办教育发展资金或专项资金可能是一种比较长久而有效的方法,通过国家划拨教育经费,社会融资或贷款方式,帮助民办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也可以从各级政府的教育事业中抽取一定的比例,用于支持办得好且有财政困难的学校。这样,国家可以通过经济手段调控收费,对于民办学校,收费高的少资助,收费低的多资助,鼓励民办学校降低收费,提高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海涛. 以深化综合改革增强民办教育发展活力[J]. 教育研究,2014(12):109-114.
[2]张铁明. 关注阻碍民办教育发展的新倾向——兼谈教育利益国家化是民办教育新制度安排中最核心的理念[J]. 教育发展研究,2005(08):13-19.
[3]胡卫,谢锡美. 中国民办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J]. 教育发展研究,2005(12):1-8.
[4]范国睿. 民办教育发展的保障与促进——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J]. 教育发展研究,2003(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