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金陵十二钗之一,贾探春性格开朗、大方,才情高且有着自己的一番抱负,是个有政治家风范的小姐。面对危机四伏、日趋破落的家庭形势,探春既不同流合污,也不熟视无睹,尽管与大观园里的群芳同为悲剧性女子,探春却独具个性。尤其是其胸襟与才志堪为其他女子所不及。本文试从其性格和才智等方面,分析探春这一人物形象。
关键词:贾探春性情才智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红楼梦》中关于探春的故事情节主要有探春组织诗社、探春治家、探春说抱负等,件件事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探春没有当时社会环境下别的大家闺秀的扭捏与畏缩之态;没有黛玉的花谢花飞式自怨自艾,更没有宝钗世事洞明式圆活玲珑。她虽身世浮萍,却具卓尔不群的豁达与才情。
一 房中布景彰显豁达性情
作为金陵十二钗之一的探春,“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曹雪芹笔下透露着何等灵异的三姑娘形象。其既不同于惜春人淡如菊,寡言少语,孤僻冷漠;也不同于迎春老实无能,懦弱怕事;亦迥异于李纨虽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对诸事不闻不问;更不同于林黛玉之性情孤高、胸怀狭窄。《红楼梦》中,曹雪芹对于探春的描写较宝玉与黛玉所用的笔墨稍显微微,其性格展现也仅在前面部分(作品前五十回),不过我们从作者所描述的精简雅朴的秋爽斋来看便可略知一二。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说的是探春在这里起诗社,自封“秋爽居士”;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刘姥姥那句:“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惹人喷饭的开场白就发生在秋爽斋晓翠堂;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探春足智多谋,袒护丫环,对凤姐冷言以对,尤其回敬奸人王善宝家的那一记耳光,让读者永远记住了贾探春和她的秋爽斋。秋爽斋是一处三开间建筑,室中按照《红楼梦》第四十回的描述“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堆着各种名人法贴,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筒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阒斗大的一个当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幅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东边便设着卧榻,拔步床上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作者之所以这样写的意图是以此高旷开朗的气象反映出探春的独具胸襟。以这一点看来,探春就不同于性情孤傲、孤芳自恋的黛玉和处世心机、方圆玲珑的宝钗了。
二 言行脱俗堪显抱负非常
探春与其他正统女性极为不同之处是其独具的人生抱负。她曾沉痛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走了,立出一番事业来,那时自有一番道理……”(第五十回)事实上,探春不可能走出贾府。即使在贾府也不会由她执掌家政,她的抱负与才能哪有发挥的机会?尽管如此,她仍在努力地寻找这样的机会,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机会。论诗才,探春不及黛玉和宝钗,但首先提议发起诗社的却是探春。自诗社一出现,黛玉、宝钗、宝玉、湘云等人才时常集会,“花儿”“艳儿”们才有了自己才情一展的平台。暂时放开森严等级长幼尊卑之羁绊,风雅于青年人的热情奔放吟诗作对之中,她们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情致。而这正是探春抱负之冰山一角而已。
胸襟才气有别,行为作风自然也两样。尽管是贵族小姐,探春在日常生活中却一向处事严谨,不出格儿。例如,她要叫厨房作一碟“值不到二三十个钱”的“油盐炒菜芽儿”就现打发丫头拿着一百钱云,不给别人落下一丁点的话把儿。同时,她对自己身边的丫鬟管理也甚严。迎春的丫鬟司棋为了要吃蒸鸡蛋而大闹厨房,惜春的丫鬟入画为了偷存哥哥的衣物而致获罪,探春的丫鬟却难得落人话柄。
三 时运推动三姑娘才智绽放
探春的才能更多地表现在她治家理财的行动上,而探春这一形象存在的意义也正在于此。“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展示一己能耐是在如斯情况下:
“刚过了年,王熙凤就小产了,要在家一月,不能理事,天天两三个太医用药。王夫人失了膀臂,一人哪有许多的精神?凡有了大事,自己应付,家中琐碎之事,都叫李纨协理。李纨原来是个百事不管的,未免逞纵了下人。王夫人想着探春不错,又派她和李纨一起管事,只以为过了一月,凤姐就会养好身子,谁知凤姐禀赋气血不足,兼年幼不知保养,平生争强斗智,心力更亏,虽是小产,倒实在亏虚起来。”
面对贾府这个庞大家族的日常管理,王夫人心力憔悴,而探春的才智也久有耳闻目睹,虽非亲生,终为礼法上的女儿,有她管理也是知根知底,减轻累日之劳。然而,李纨似“佛爷不中用”(第五十五回),而同样参与管理的宝钗“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第五十五回)。内外因素的推动,让探春这个女儿身男儿志的贵族小姐,有了一试身手的机会。诚然,王夫人这种权宜之计对于精明的探春来讲自是心知肚明,她大可似李纨样管理而博得上下皆喜,亦可似宝钗般杂着外亲心理敷衍搪塞而了了。然后,等王熙凤病愈,平安交差。但,她是有责任感和良知感的青年才俊,无法忍受也不甘心昔日富丽堂皇的贾府埋没于众人麻木昏庸自私奢华之中,虽为女流,自有一番“巾帼不让须眉”的举措:兴贾府之利,除贾府之宿弊。
然而,探春此时参与管理正是贾府积弊日深、积重难返之时,欲在一烂泥塘里注入一掬清泉,无异于杯水车薪,难以撼动其些微。这,主要在于其虽有管事权了,但被管的却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之人。这正如《第五十五回》中所云:“众人先听见李纨独办,各各心中暗喜,以为李纨素日原是个厚道多恩无罚的,自然比凤姐儿好搪塞。便添了一个探春,也都想着不过是个未出阁的青年小姐,且素日也最平和恬淡,因此都不在意,比凤姐儿前便懈怠了许多。只三四日后,几件事过手,渐觉探春精细处不让凤姐,只不过是言语安静,性情和顺而已。”“他二人便一日皆在厅上起坐。宝钗便一日在上房监察,至王夫人回方散。每于夜间针线暇时,临寝之先,坐了小轿带领园中上夜人等各处巡察一次。他三人如此一理,更觉比凤姐儿当差时倒更谨慎了些。因而里外下人都暗中抱怨说:‘刚刚的倒了一个‘巡海夜叉’,又添了三个‘镇山太岁’,越发连夜里偷着吃酒顽的工夫都没了。’”以此可知探春管事之艰难,也更能显现出其才智来。尤其是接下来所发生的赵姨娘弟——赵国基之死一事的处理,可说是将其推上了矛盾的风口浪尖。
“……只见吴登新的媳妇进来回说:‘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昨日死了。昨日回过太太,太太说知道了,叫回姑娘奶奶来。’说毕,便垂手旁侍,再不言语。彼时来回话者不少,都打听他二人办事如何:若办的妥当,大家则安个畏惧之心;若少有嫌隙不当之处,不但不畏伏,出二门还要编出许多笑话来取笑。吴登新的媳妇心中已有主意,若是凤姐前,他便早已献勤说出许多主意,又查出许多旧例来任凤姐儿拣择施行。如今他藐视李纨老实,探春是青年的姑娘,所以只说出这一句话来,试他二人有何主见。”
因赵国基之身份使然,所给礼钱如何权衡?多给?对其他死者似嫌不公;按常理对待,自己娘亲那里又怎么交代?而可鄙的是“大管家娘子”吴新登回禀此事时,故意不说往例。大家都在看探春如何演这场戏。但出乎意料的是,探春要求吴登新家的仔细理清旧账,注意内外之分,赏银各别,实事求是公正处理。如斯,理性地反驳了吴登新家的市侩习气,也避免与赵姨娘的直接冲突,事件处理切中肯綮。从这里我们可知,探春虽年轻,但其性情机智,办事干练有凤姐之“辣”、迎春之“情”、湘云之“真”,却无凤姐之“狠”、之“贪”、之“假”,尤其是其公正处事的态度与风格更使王熙凤之流望尘莫及。
而后来的取消宝玉、贾环、贾兰三人上学的点心、纸笔的月银等事,涉及之面甚广,如果没有胆量与才识,其进行的改革举措是难以收到成效的。诚然,这种理财“银根缩紧”方法针对的是少数人的利益,但其对象涉及到了个别上层人物,也自然触及其经济利益,以致熙凤告诫平儿要小心,不要犟嘴。
从探春的角度讲,她当然也了解改革制度和处理人事必定会和当家人王熙凤有抵触,所以她处理某些事依然要征求王熙凤的意见,而凤姐也更加敏感。在凤姐有意退让的情况下,探春又提出了更大的节约方案以及对大观园新的管理方案。一件是把每个姑娘每月重复开支的头油脂粉费二两银子都免去了;另一件是探春看了她家奴才赖大家花园的管理方法,得到启发,因而提出委派那些婆子、媳妇分别承包大观园的各处土地,除了按时上缴东西外,他们还能自享其收成的盈余,这样既省了家用开支中的一笔费用,园中的花木、竹稻又有了管理保护,于各方面都有裨益。探春的这一举措在我们今天看来都不失为一英明的改革之举。
探春理家执行改革,的确收到了一些实效,而且是凤姐执政时不曾有过的效果。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这毕竟只限于姑娘、婆子、丫鬟们。如果这样的改革真正扩大到贾府的全面,那就会不可避免地和更多的贪污腐朽发生冲突。探春所遇到的阻力也将不仅是什么吴新登媳妇、赵姨娘以及王熙凤之类人物,而是整个贾府的上层统治力量,纵有回天之心,亦难施回天之术。当然,如果观照荣宁二府上下的管理情况,探春对这一切也了然于心。她明白自己的改革权限是有一定范围的。因此,遇到一些超越权限的事,她也只能推到二奶奶或大奶奶身上去,“一步不肯多走”。不久,凤姐病愈,重掌家务。贾府的一切,一如既往地持续下去,终至抄家破产。探春之努力终为昙花一现。
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里,女子具才情者满目琳琅,即使一丫鬟、一婆婆出口都会颇具文采。然而在荣宁二府众多“花”、“艳”里兼具经济管理之才的寥寥,而探春的确有别样理财之能,其才所现,其弯弓所向,百步穿杨,箭箭中靶,尤其面对贾府经济每况愈下,而府中“上梁不正下梁歪”之情形,忧心忡忡的探春大胆破除陈规,正如良医切中病情一般。如此行来,连王熙凤都有所顾忌。王熙凤虽然通晓贾府之腐烂所在,但因深知贾府之深浅,不敢也不愿触及贾府之痛痒,更何况还有一己私欲在作祟呢?
然而,无论探春如何欲竭尽所能理家、挽救其家,但这个“家”不用其才,纵其有心补“天”,“阑干拍遍”,也“无人会,登临意”;即使慕恋荣宁之昔日繁华,目睹今朝之大厦危情,也只能任凭“花自飘零水自流”;即使凭一己之力欲图贾府的好转,但空乏知音,更何况自己是庶出之女呢?因此,面对着权柄再次落入王熙凤之手,贾府依旧之情形,改良者探春也只能“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探春最后远嫁他乡——“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第五回)谁能懂得她一去不返的悲苦之心呢?骨肉离散,家园抛闪;庶出的身份,命运的捉弄。这一切演绎了古代女子多少的离情别绪!今天,我们重新拜读《红楼梦》,依然能聆听到一个弱女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依然挥不去她那在驿道、在舟船、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可以说,相较王熙凤等女子,探春是一个有立场、能战斗的正统主义者,而这些正统的宗法礼教,正是造成探春性格悲剧的社会因素。我们不能责备探春,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身为贵族小姐的她能做到勇于改革,已经很不容易了。对于这样一位有志有为的正统道德观念下的开明人士,作者也不忍心将她埋葬在那即将坍塌的大厦中。依此看来,她的远嫁倒不失为作者有意安排的最好结局。
面对风声鹤唳、岌岌可危的贾府,昔日繁华雨打风吹去。探春虽独木难支,却依然凭一己之才情欲力挽狂澜,这是荣宁二府的姐妹们所望尘莫及的,这,不正展现了探春众芳摇落独暄妍么!
参考文献:
[1] 蒋和森:《红楼梦·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 吴颖、管乔中、黄志鸿:《谈贾探春》,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作者简介:龚永标,男,1970—,湖南永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工作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贾探春性情才智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红楼梦》中关于探春的故事情节主要有探春组织诗社、探春治家、探春说抱负等,件件事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探春没有当时社会环境下别的大家闺秀的扭捏与畏缩之态;没有黛玉的花谢花飞式自怨自艾,更没有宝钗世事洞明式圆活玲珑。她虽身世浮萍,却具卓尔不群的豁达与才情。
一 房中布景彰显豁达性情
作为金陵十二钗之一的探春,“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曹雪芹笔下透露着何等灵异的三姑娘形象。其既不同于惜春人淡如菊,寡言少语,孤僻冷漠;也不同于迎春老实无能,懦弱怕事;亦迥异于李纨虽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对诸事不闻不问;更不同于林黛玉之性情孤高、胸怀狭窄。《红楼梦》中,曹雪芹对于探春的描写较宝玉与黛玉所用的笔墨稍显微微,其性格展现也仅在前面部分(作品前五十回),不过我们从作者所描述的精简雅朴的秋爽斋来看便可略知一二。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说的是探春在这里起诗社,自封“秋爽居士”;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刘姥姥那句:“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惹人喷饭的开场白就发生在秋爽斋晓翠堂;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探春足智多谋,袒护丫环,对凤姐冷言以对,尤其回敬奸人王善宝家的那一记耳光,让读者永远记住了贾探春和她的秋爽斋。秋爽斋是一处三开间建筑,室中按照《红楼梦》第四十回的描述“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堆着各种名人法贴,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筒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阒斗大的一个当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幅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东边便设着卧榻,拔步床上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作者之所以这样写的意图是以此高旷开朗的气象反映出探春的独具胸襟。以这一点看来,探春就不同于性情孤傲、孤芳自恋的黛玉和处世心机、方圆玲珑的宝钗了。
二 言行脱俗堪显抱负非常
探春与其他正统女性极为不同之处是其独具的人生抱负。她曾沉痛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走了,立出一番事业来,那时自有一番道理……”(第五十回)事实上,探春不可能走出贾府。即使在贾府也不会由她执掌家政,她的抱负与才能哪有发挥的机会?尽管如此,她仍在努力地寻找这样的机会,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机会。论诗才,探春不及黛玉和宝钗,但首先提议发起诗社的却是探春。自诗社一出现,黛玉、宝钗、宝玉、湘云等人才时常集会,“花儿”“艳儿”们才有了自己才情一展的平台。暂时放开森严等级长幼尊卑之羁绊,风雅于青年人的热情奔放吟诗作对之中,她们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情致。而这正是探春抱负之冰山一角而已。
胸襟才气有别,行为作风自然也两样。尽管是贵族小姐,探春在日常生活中却一向处事严谨,不出格儿。例如,她要叫厨房作一碟“值不到二三十个钱”的“油盐炒菜芽儿”就现打发丫头拿着一百钱云,不给别人落下一丁点的话把儿。同时,她对自己身边的丫鬟管理也甚严。迎春的丫鬟司棋为了要吃蒸鸡蛋而大闹厨房,惜春的丫鬟入画为了偷存哥哥的衣物而致获罪,探春的丫鬟却难得落人话柄。
三 时运推动三姑娘才智绽放
探春的才能更多地表现在她治家理财的行动上,而探春这一形象存在的意义也正在于此。“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展示一己能耐是在如斯情况下:
“刚过了年,王熙凤就小产了,要在家一月,不能理事,天天两三个太医用药。王夫人失了膀臂,一人哪有许多的精神?凡有了大事,自己应付,家中琐碎之事,都叫李纨协理。李纨原来是个百事不管的,未免逞纵了下人。王夫人想着探春不错,又派她和李纨一起管事,只以为过了一月,凤姐就会养好身子,谁知凤姐禀赋气血不足,兼年幼不知保养,平生争强斗智,心力更亏,虽是小产,倒实在亏虚起来。”
面对贾府这个庞大家族的日常管理,王夫人心力憔悴,而探春的才智也久有耳闻目睹,虽非亲生,终为礼法上的女儿,有她管理也是知根知底,减轻累日之劳。然而,李纨似“佛爷不中用”(第五十五回),而同样参与管理的宝钗“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第五十五回)。内外因素的推动,让探春这个女儿身男儿志的贵族小姐,有了一试身手的机会。诚然,王夫人这种权宜之计对于精明的探春来讲自是心知肚明,她大可似李纨样管理而博得上下皆喜,亦可似宝钗般杂着外亲心理敷衍搪塞而了了。然后,等王熙凤病愈,平安交差。但,她是有责任感和良知感的青年才俊,无法忍受也不甘心昔日富丽堂皇的贾府埋没于众人麻木昏庸自私奢华之中,虽为女流,自有一番“巾帼不让须眉”的举措:兴贾府之利,除贾府之宿弊。
然而,探春此时参与管理正是贾府积弊日深、积重难返之时,欲在一烂泥塘里注入一掬清泉,无异于杯水车薪,难以撼动其些微。这,主要在于其虽有管事权了,但被管的却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之人。这正如《第五十五回》中所云:“众人先听见李纨独办,各各心中暗喜,以为李纨素日原是个厚道多恩无罚的,自然比凤姐儿好搪塞。便添了一个探春,也都想着不过是个未出阁的青年小姐,且素日也最平和恬淡,因此都不在意,比凤姐儿前便懈怠了许多。只三四日后,几件事过手,渐觉探春精细处不让凤姐,只不过是言语安静,性情和顺而已。”“他二人便一日皆在厅上起坐。宝钗便一日在上房监察,至王夫人回方散。每于夜间针线暇时,临寝之先,坐了小轿带领园中上夜人等各处巡察一次。他三人如此一理,更觉比凤姐儿当差时倒更谨慎了些。因而里外下人都暗中抱怨说:‘刚刚的倒了一个‘巡海夜叉’,又添了三个‘镇山太岁’,越发连夜里偷着吃酒顽的工夫都没了。’”以此可知探春管事之艰难,也更能显现出其才智来。尤其是接下来所发生的赵姨娘弟——赵国基之死一事的处理,可说是将其推上了矛盾的风口浪尖。
“……只见吴登新的媳妇进来回说:‘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昨日死了。昨日回过太太,太太说知道了,叫回姑娘奶奶来。’说毕,便垂手旁侍,再不言语。彼时来回话者不少,都打听他二人办事如何:若办的妥当,大家则安个畏惧之心;若少有嫌隙不当之处,不但不畏伏,出二门还要编出许多笑话来取笑。吴登新的媳妇心中已有主意,若是凤姐前,他便早已献勤说出许多主意,又查出许多旧例来任凤姐儿拣择施行。如今他藐视李纨老实,探春是青年的姑娘,所以只说出这一句话来,试他二人有何主见。”
因赵国基之身份使然,所给礼钱如何权衡?多给?对其他死者似嫌不公;按常理对待,自己娘亲那里又怎么交代?而可鄙的是“大管家娘子”吴新登回禀此事时,故意不说往例。大家都在看探春如何演这场戏。但出乎意料的是,探春要求吴登新家的仔细理清旧账,注意内外之分,赏银各别,实事求是公正处理。如斯,理性地反驳了吴登新家的市侩习气,也避免与赵姨娘的直接冲突,事件处理切中肯綮。从这里我们可知,探春虽年轻,但其性情机智,办事干练有凤姐之“辣”、迎春之“情”、湘云之“真”,却无凤姐之“狠”、之“贪”、之“假”,尤其是其公正处事的态度与风格更使王熙凤之流望尘莫及。
而后来的取消宝玉、贾环、贾兰三人上学的点心、纸笔的月银等事,涉及之面甚广,如果没有胆量与才识,其进行的改革举措是难以收到成效的。诚然,这种理财“银根缩紧”方法针对的是少数人的利益,但其对象涉及到了个别上层人物,也自然触及其经济利益,以致熙凤告诫平儿要小心,不要犟嘴。
从探春的角度讲,她当然也了解改革制度和处理人事必定会和当家人王熙凤有抵触,所以她处理某些事依然要征求王熙凤的意见,而凤姐也更加敏感。在凤姐有意退让的情况下,探春又提出了更大的节约方案以及对大观园新的管理方案。一件是把每个姑娘每月重复开支的头油脂粉费二两银子都免去了;另一件是探春看了她家奴才赖大家花园的管理方法,得到启发,因而提出委派那些婆子、媳妇分别承包大观园的各处土地,除了按时上缴东西外,他们还能自享其收成的盈余,这样既省了家用开支中的一笔费用,园中的花木、竹稻又有了管理保护,于各方面都有裨益。探春的这一举措在我们今天看来都不失为一英明的改革之举。
探春理家执行改革,的确收到了一些实效,而且是凤姐执政时不曾有过的效果。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这毕竟只限于姑娘、婆子、丫鬟们。如果这样的改革真正扩大到贾府的全面,那就会不可避免地和更多的贪污腐朽发生冲突。探春所遇到的阻力也将不仅是什么吴新登媳妇、赵姨娘以及王熙凤之类人物,而是整个贾府的上层统治力量,纵有回天之心,亦难施回天之术。当然,如果观照荣宁二府上下的管理情况,探春对这一切也了然于心。她明白自己的改革权限是有一定范围的。因此,遇到一些超越权限的事,她也只能推到二奶奶或大奶奶身上去,“一步不肯多走”。不久,凤姐病愈,重掌家务。贾府的一切,一如既往地持续下去,终至抄家破产。探春之努力终为昙花一现。
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里,女子具才情者满目琳琅,即使一丫鬟、一婆婆出口都会颇具文采。然而在荣宁二府众多“花”、“艳”里兼具经济管理之才的寥寥,而探春的确有别样理财之能,其才所现,其弯弓所向,百步穿杨,箭箭中靶,尤其面对贾府经济每况愈下,而府中“上梁不正下梁歪”之情形,忧心忡忡的探春大胆破除陈规,正如良医切中病情一般。如此行来,连王熙凤都有所顾忌。王熙凤虽然通晓贾府之腐烂所在,但因深知贾府之深浅,不敢也不愿触及贾府之痛痒,更何况还有一己私欲在作祟呢?
然而,无论探春如何欲竭尽所能理家、挽救其家,但这个“家”不用其才,纵其有心补“天”,“阑干拍遍”,也“无人会,登临意”;即使慕恋荣宁之昔日繁华,目睹今朝之大厦危情,也只能任凭“花自飘零水自流”;即使凭一己之力欲图贾府的好转,但空乏知音,更何况自己是庶出之女呢?因此,面对着权柄再次落入王熙凤之手,贾府依旧之情形,改良者探春也只能“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探春最后远嫁他乡——“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第五回)谁能懂得她一去不返的悲苦之心呢?骨肉离散,家园抛闪;庶出的身份,命运的捉弄。这一切演绎了古代女子多少的离情别绪!今天,我们重新拜读《红楼梦》,依然能聆听到一个弱女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依然挥不去她那在驿道、在舟船、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可以说,相较王熙凤等女子,探春是一个有立场、能战斗的正统主义者,而这些正统的宗法礼教,正是造成探春性格悲剧的社会因素。我们不能责备探春,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身为贵族小姐的她能做到勇于改革,已经很不容易了。对于这样一位有志有为的正统道德观念下的开明人士,作者也不忍心将她埋葬在那即将坍塌的大厦中。依此看来,她的远嫁倒不失为作者有意安排的最好结局。
面对风声鹤唳、岌岌可危的贾府,昔日繁华雨打风吹去。探春虽独木难支,却依然凭一己之才情欲力挽狂澜,这是荣宁二府的姐妹们所望尘莫及的,这,不正展现了探春众芳摇落独暄妍么!
参考文献:
[1] 蒋和森:《红楼梦·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 吴颖、管乔中、黄志鸿:《谈贾探春》,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作者简介:龚永标,男,1970—,湖南永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工作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