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章叠句是《诗经》的重要语言特点,重章是指诗的整篇都是同一个诗章的重复,只改变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和情感的变化。叠句是指重复使用相同或相近的诗句。接下来我们进入八年级下册《子衿》《关雎》的学习,在重复与变化中感受《诗经》之美。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老师补充注释(衿:周朝读书人的衣领,代指他们的衣服。后代用青衿来代指读书人。)
问题:结合对“衿”的理解,思考本文的主人公是男人还是女人?
主人公是女人,这是一首女人思念男人的诗。
问题:结合注释,翻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想到你青色的衣服,我的心就深深地陶醉。
《诗经》经常使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本文的“子衿”“子佩”都是用男子身上的物品代指这个人。
老师补充注释(往:文言文中的“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去”,即主人公去找对方。纵:即使。)
问题:结合注释,翻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即使我不去找你,你难道不能告诉我你的音讯?
(接下来在希沃平台上投出《子衿》原文,每行之间留出两个空行的间距,方便在白板上手写板书,进行分析。)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子衿”到“子佩”确认了男子的身份高贵(先在白板上圈出“子衿”“子佩”两个词,然后连线,在线旁板书“身份高贵”);
从“我心”到“我思”确认了女子对男子的感情加深(先在白板上圈出“我心”“我思”两个词,然后连线,在线旁板书“身份高贵”);
从“不嗣音”到“不来”体现了女子内心的煎熬和幻觉,觉得心上人是要给自己惊喜,很快要来看望自己,为第三章去“城阙”埋下伏笔(先在白板上圈出“不宁”“不嗣音”两个词,然后连线,在线旁板书“身份高贵”)。
问题:主人公站在城阙的目的是什么?
在高处眺望,等着心上人过来看她。之所以在城楼最高处,因为这里视野最开阔,如果心上人过来,就会从城门进城,不会错过对方。
问题:主人公为何在城楼之上徘徊?
一直看不到心上人,非常着急、尴尬,左右徘徊。
问题:如何理解“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因为心上人久无音讯,女孩子极度思念,跑到城楼之上眺望,盼着能看到对方来找他,整整一日,没有任何收获,整个过程内心极度煎熬。这一日的痛苦超过前面的三个月在家里的等候。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不是抽象的思念,而是非常具体的痛苦过程,这一日是女孩生命中刻骨铭心的一天。以至于写出这首诗,倾诉遭遇。
(接下来在希沃平台上投出《子衿》原文,每行之间留出两个空行的间距,方便在白板上手写板书,进行分析)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问题:如何理解 “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变化?
男子喜欢女子,追求女子,到最终成親的过程。
问题:如何看待男子追求女子的方式?
情感表达含蓄;方式高雅;礼仪隆重。非常理想的君子(贵族阶层)结婚的过程。
《诗经》不仅是诗歌总集,还是官方确定的礼制、教化的经典。《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有非常强的价值导向——男女情感要循序渐进,明媒正娶,通过优雅含蓄的方式互相吸引,结合在一起。这也引领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
责任编辑 李少杰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老师补充注释(衿:周朝读书人的衣领,代指他们的衣服。后代用青衿来代指读书人。)
问题:结合对“衿”的理解,思考本文的主人公是男人还是女人?
主人公是女人,这是一首女人思念男人的诗。
问题:结合注释,翻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想到你青色的衣服,我的心就深深地陶醉。
《诗经》经常使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本文的“子衿”“子佩”都是用男子身上的物品代指这个人。
老师补充注释(往:文言文中的“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去”,即主人公去找对方。纵:即使。)
问题:结合注释,翻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即使我不去找你,你难道不能告诉我你的音讯?
(接下来在希沃平台上投出《子衿》原文,每行之间留出两个空行的间距,方便在白板上手写板书,进行分析。)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子衿”到“子佩”确认了男子的身份高贵(先在白板上圈出“子衿”“子佩”两个词,然后连线,在线旁板书“身份高贵”);
从“我心”到“我思”确认了女子对男子的感情加深(先在白板上圈出“我心”“我思”两个词,然后连线,在线旁板书“身份高贵”);
从“不嗣音”到“不来”体现了女子内心的煎熬和幻觉,觉得心上人是要给自己惊喜,很快要来看望自己,为第三章去“城阙”埋下伏笔(先在白板上圈出“不宁”“不嗣音”两个词,然后连线,在线旁板书“身份高贵”)。
问题:主人公站在城阙的目的是什么?
在高处眺望,等着心上人过来看她。之所以在城楼最高处,因为这里视野最开阔,如果心上人过来,就会从城门进城,不会错过对方。
问题:主人公为何在城楼之上徘徊?
一直看不到心上人,非常着急、尴尬,左右徘徊。
问题:如何理解“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因为心上人久无音讯,女孩子极度思念,跑到城楼之上眺望,盼着能看到对方来找他,整整一日,没有任何收获,整个过程内心极度煎熬。这一日的痛苦超过前面的三个月在家里的等候。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不是抽象的思念,而是非常具体的痛苦过程,这一日是女孩生命中刻骨铭心的一天。以至于写出这首诗,倾诉遭遇。
(接下来在希沃平台上投出《子衿》原文,每行之间留出两个空行的间距,方便在白板上手写板书,进行分析)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问题:如何理解 “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变化?
男子喜欢女子,追求女子,到最终成親的过程。
问题:如何看待男子追求女子的方式?
情感表达含蓄;方式高雅;礼仪隆重。非常理想的君子(贵族阶层)结婚的过程。
《诗经》不仅是诗歌总集,还是官方确定的礼制、教化的经典。《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有非常强的价值导向——男女情感要循序渐进,明媒正娶,通过优雅含蓄的方式互相吸引,结合在一起。这也引领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
责任编辑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