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喧哗与骚动》的女主角凯蒂是个美丽善良、充满了同情心和爱的姑娘,可最终在社会和家庭的多重压迫下,堕落成无家可归、靠出卖色相维生的人。本文通过对中心人物凯蒂的悲剧命运的分析,深刻地揭示美国南方传统道德对人性的压制,以期发现人物思想深处对人性美好品质的追求和对社会现状的迷惘和无奈。
任何一个时代的作家都会被他所处的时代打上烙印,并影响他在创作中的创作思想、思维模式和社会价值观。作为美国南方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福克纳不仅有幸体验过美国南方传统的价值文化,还见证了资本主义入侵后逐步工业化和经济化的南方新社会。正是处于这种传统价值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的矛盾与冲突中,福克纳才创作出了《喧哗与骚动》里凯蒂这样美丽可人得让人感动又叛逆堕落得让人叹息的角色。在问及作者的创作动机时,福克纳曾这样说道:“只是想讲讲凯蒂的故事,讲讲这个屁股上都是泥,爬到树上从窗子里偷看奶奶丧礼,并向站在树下的兄弟们汇报的小姑娘的故事。”
显然,凯蒂才是这个故事的主角。福克纳虽然没有让凯蒂自己来讲述她的故事,但整篇文章都是围绕着凯蒂而展开的。第一部分由凯蒂的白痴弟弟班吉在回忆和现实的混乱中开始讲述,展现了少年时凯蒂天真无邪、美丽善良、勇敢而富有爱心的性格特征。第二部分昆丁的回忆中,进入少女时代的凯蒂情窦初开,自由无羁,她追求幸福和快乐以及被抛弃后的痛苦在昆丁跳跃的意识流中断断续续涌现。在第三部分,杰生刻画了成年时候凯蒂的形象,她离婚后被迫远走他乡,过着四处漂泊的日子,却还不忘赶回来偷偷地参加父亲的丧礼和关心自己的小女儿。这一切都展现出凯蒂的无奈与坚强。而小说最后一部分,迪尔西从一个佣人的角度,作为一个公正的叙述者给整个故事画上了完整的句号,使读者对凯蒂的形象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画面。多年以后,福克纳对凯蒂做了进一步的补充,说50多岁的凯蒂依然风韵犹存,不过,她已经沦落为纳粹军官的情妇了。
美丽善良勇敢,充满激情,极富同情与爱心,但注定是个悲剧人物——“这就是凯蒂”,福克纳说:“她命里注定要遭此劫数,我给了她一个注定要毁灭的家庭,摇摇欲坠的房子就是象征”。到底是什么让凯蒂注定会堕落和毁灭呢?
凯蒂悲剧命运的原因
(一)落后的南方传统道德标准
康普生家族所在的美国南方社会是以种植园经济为主的封闭落后的封建社会。在宗教上坚持严格偏执的清教主义,在政治上推行社会等级制度和黑人奴隶制。它严重地扭曲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并加剧了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等级、家族血亲谱系和偏执的荣誉观、妇道观。在美国当时的男性社会里,妇女被视作男人的附属品,在南方男权社会中,女性成了罪恶的代名词,她总是与淫乱、邪恶和性欲关联,与堕落为伴;所以女性的贞洁是家族荣耀的重要标志。为了使女性的纯洁和清白不辱家门,南方贵族世家的男性始终把监督和保护南方女性的贞洁视为己任,甚至可以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一个真正的南方传统淑女,应该是没有激情、没有性欲、没有任何希望的冷冰冰的木头人,这才是符合清教传统的纯洁女人。
(二) 冷漠的家庭给予凯蒂的压力
康普生家庭刻板冷漠,没有一点温情。康普生先生愤世嫉俗,沉迷于酒精的麻醉,他每日都喝得大醉,完全不能给儿女们树立一个好父亲的形象。康普生太太作为孩子们的母亲,不但不能给孩子们带来丝毫快乐温暖的感觉,反而念念不忘自己南方大家闺秀的身份,整日无病呻吟,卧床不起,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她对女儿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行为非但不给予积极的关心,相反还做出过激的反应。当她发现15岁的凯蒂开始与男孩子约会接吻时就妄加断定自己的女儿早已堕落。她失去了作为女人所应有的温柔和母性,不仅没带给家庭欢乐,反而成为了康普生家宅阴森冷寂气氛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昆丁作为凯蒂的大哥,始终把妹妹的贞洁当做家族荣誉的标志,时时刻刻充当着家族荣誉的守卫者。幼年的他们在农场玩耍时,昆丁就因为凯蒂脱掉衣服而打了她一耳光,而当他发现凯蒂失去了贞操后,他更是打算把他自己和妹妹打入地狱,永远监护她,让她在永恒的烈火中保持白璧无瑕。杰生对凯蒂没有任何关爱,尤其是凯蒂离婚让她在银行的差事落空后,他更是变本加厉地对待凯蒂和她的女儿小昆丁,凯蒂生活得越是艰难,他反而觉得越是快乐。没有任何思维能力的班吉只知道索取凯蒂的爱,长大后也时刻用哭闹声来阻止凯蒂和其他男孩约会的机会,阻止凯蒂追求女人的幸福。生长在这样让人压抑和窒息的家庭中,凯蒂的堕落是难免的。
(三) 凯蒂自身叛逆的性格
凯蒂从小就有一股强烈的叛逆意识,她凡事都喜欢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她对母亲不准像下人一样叫小名、不能背着班吉到处跑等告诫置若罔闻。当几个兄弟们一起玩游戏时,她总是争强好胜要当国王、当将军,而且要求所有人都听她的话。当杰生威胁她说要去母亲那儿告她和昆丁打架的事情时,她不以为然地说她会自己跟母亲说。7岁那年她就骄傲地宣称:“我是要逃走,而且永远也不回来”。凯蒂这种勇敢表现自我个性的天性显然与当时社会对女人的要求不相符。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性格与社会要求的冲突也越来越激烈,必然会带给凯蒂悲剧性的命运。长大后的凯蒂开始察觉到在家里得不到温暖,于是便开始在外面寻求心理感情的慰藉。可是她没找到对的人,在怀上身孕后被迫听从母亲的安排嫁给了一个她不爱的人,后来遭到丈夫的抛弃。可坚强的凯蒂仍然没有放弃希望,因为此时她还有一个希望,就是能让女儿小昆丁过上正常幸福的生活。她辛苦地赚钱寄给小昆丁却被杰生无情地据为己有。得不到正确的教育和缺乏家庭的温暖,小昆丁也最终走向堕落的深渊,这时凯蒂才真正绝望,失去了最后的依恋,变得冷漠、冷静,一副什么都无所谓的样子。就这样,凯蒂也因自身叛逆的性格被社会毁灭了。
失落和衰败主题贯穿整个故事,但作为福克纳最喜爱的小姑娘,他为什么让凯蒂在最后承受悲惨的结局呢?福克纳在附录里讲到凯蒂是“命中注定要做一个堕落的女人。她接受这样的命运,既不主动迎接,也不回避”。在康普生家族中,她是唯一无私为别人幸福着想的人。她爱她的两个兄弟:昆丁和班吉,也爱她的情人道尔顿,凯蒂对道尔顿的失贞不仅仅是她的爱,更有她的无私。但她的爱没有得到回报,在这个冷酷的世界里,凯蒂注定要受到伤害。在最后,她变得冷漠,没了再爱的能力,因此凯蒂的命运才是全书中最让人无法承受的悲剧。失去了凯蒂的日子里,所有的一切看上去都是冰冷和衰败的。福克纳最钟爱的小姑娘在旧南方社会势力和残酷家庭环境下最终未能逃脱堕落毁灭的命运。通过对这样一个悲剧性人物的刻画,福克纳否定了南方社会传统道德观,表明了他对这块故土又爱又恨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南方社会现状的担忧。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人们艰难地生存,总是感到迷惘、无助,生活充满无奈和失落,让人叹息。正如小说的书名“喧哗与骚动”一样,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参考文献:
[1] Minter D. The sound and the Fury [M].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1987.
[2] FAULKNER, WILLIAM. The Sound and the Fury [M] . New York. Pengu in Books, 1985.
[3] 肖明翰. 试论福克纳笔下的妇女形象[J]. 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56
[4] 福克纳. 喧哗与骚动[M].李文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5] 李文俊. 福克纳评论集[C].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6] 常耀信. 美国文学简史[M].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邢 艳,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09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任何一个时代的作家都会被他所处的时代打上烙印,并影响他在创作中的创作思想、思维模式和社会价值观。作为美国南方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福克纳不仅有幸体验过美国南方传统的价值文化,还见证了资本主义入侵后逐步工业化和经济化的南方新社会。正是处于这种传统价值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的矛盾与冲突中,福克纳才创作出了《喧哗与骚动》里凯蒂这样美丽可人得让人感动又叛逆堕落得让人叹息的角色。在问及作者的创作动机时,福克纳曾这样说道:“只是想讲讲凯蒂的故事,讲讲这个屁股上都是泥,爬到树上从窗子里偷看奶奶丧礼,并向站在树下的兄弟们汇报的小姑娘的故事。”
显然,凯蒂才是这个故事的主角。福克纳虽然没有让凯蒂自己来讲述她的故事,但整篇文章都是围绕着凯蒂而展开的。第一部分由凯蒂的白痴弟弟班吉在回忆和现实的混乱中开始讲述,展现了少年时凯蒂天真无邪、美丽善良、勇敢而富有爱心的性格特征。第二部分昆丁的回忆中,进入少女时代的凯蒂情窦初开,自由无羁,她追求幸福和快乐以及被抛弃后的痛苦在昆丁跳跃的意识流中断断续续涌现。在第三部分,杰生刻画了成年时候凯蒂的形象,她离婚后被迫远走他乡,过着四处漂泊的日子,却还不忘赶回来偷偷地参加父亲的丧礼和关心自己的小女儿。这一切都展现出凯蒂的无奈与坚强。而小说最后一部分,迪尔西从一个佣人的角度,作为一个公正的叙述者给整个故事画上了完整的句号,使读者对凯蒂的形象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画面。多年以后,福克纳对凯蒂做了进一步的补充,说50多岁的凯蒂依然风韵犹存,不过,她已经沦落为纳粹军官的情妇了。
美丽善良勇敢,充满激情,极富同情与爱心,但注定是个悲剧人物——“这就是凯蒂”,福克纳说:“她命里注定要遭此劫数,我给了她一个注定要毁灭的家庭,摇摇欲坠的房子就是象征”。到底是什么让凯蒂注定会堕落和毁灭呢?
凯蒂悲剧命运的原因
(一)落后的南方传统道德标准
康普生家族所在的美国南方社会是以种植园经济为主的封闭落后的封建社会。在宗教上坚持严格偏执的清教主义,在政治上推行社会等级制度和黑人奴隶制。它严重地扭曲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并加剧了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等级、家族血亲谱系和偏执的荣誉观、妇道观。在美国当时的男性社会里,妇女被视作男人的附属品,在南方男权社会中,女性成了罪恶的代名词,她总是与淫乱、邪恶和性欲关联,与堕落为伴;所以女性的贞洁是家族荣耀的重要标志。为了使女性的纯洁和清白不辱家门,南方贵族世家的男性始终把监督和保护南方女性的贞洁视为己任,甚至可以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一个真正的南方传统淑女,应该是没有激情、没有性欲、没有任何希望的冷冰冰的木头人,这才是符合清教传统的纯洁女人。
(二) 冷漠的家庭给予凯蒂的压力
康普生家庭刻板冷漠,没有一点温情。康普生先生愤世嫉俗,沉迷于酒精的麻醉,他每日都喝得大醉,完全不能给儿女们树立一个好父亲的形象。康普生太太作为孩子们的母亲,不但不能给孩子们带来丝毫快乐温暖的感觉,反而念念不忘自己南方大家闺秀的身份,整日无病呻吟,卧床不起,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她对女儿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行为非但不给予积极的关心,相反还做出过激的反应。当她发现15岁的凯蒂开始与男孩子约会接吻时就妄加断定自己的女儿早已堕落。她失去了作为女人所应有的温柔和母性,不仅没带给家庭欢乐,反而成为了康普生家宅阴森冷寂气氛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昆丁作为凯蒂的大哥,始终把妹妹的贞洁当做家族荣誉的标志,时时刻刻充当着家族荣誉的守卫者。幼年的他们在农场玩耍时,昆丁就因为凯蒂脱掉衣服而打了她一耳光,而当他发现凯蒂失去了贞操后,他更是打算把他自己和妹妹打入地狱,永远监护她,让她在永恒的烈火中保持白璧无瑕。杰生对凯蒂没有任何关爱,尤其是凯蒂离婚让她在银行的差事落空后,他更是变本加厉地对待凯蒂和她的女儿小昆丁,凯蒂生活得越是艰难,他反而觉得越是快乐。没有任何思维能力的班吉只知道索取凯蒂的爱,长大后也时刻用哭闹声来阻止凯蒂和其他男孩约会的机会,阻止凯蒂追求女人的幸福。生长在这样让人压抑和窒息的家庭中,凯蒂的堕落是难免的。
(三) 凯蒂自身叛逆的性格
凯蒂从小就有一股强烈的叛逆意识,她凡事都喜欢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她对母亲不准像下人一样叫小名、不能背着班吉到处跑等告诫置若罔闻。当几个兄弟们一起玩游戏时,她总是争强好胜要当国王、当将军,而且要求所有人都听她的话。当杰生威胁她说要去母亲那儿告她和昆丁打架的事情时,她不以为然地说她会自己跟母亲说。7岁那年她就骄傲地宣称:“我是要逃走,而且永远也不回来”。凯蒂这种勇敢表现自我个性的天性显然与当时社会对女人的要求不相符。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性格与社会要求的冲突也越来越激烈,必然会带给凯蒂悲剧性的命运。长大后的凯蒂开始察觉到在家里得不到温暖,于是便开始在外面寻求心理感情的慰藉。可是她没找到对的人,在怀上身孕后被迫听从母亲的安排嫁给了一个她不爱的人,后来遭到丈夫的抛弃。可坚强的凯蒂仍然没有放弃希望,因为此时她还有一个希望,就是能让女儿小昆丁过上正常幸福的生活。她辛苦地赚钱寄给小昆丁却被杰生无情地据为己有。得不到正确的教育和缺乏家庭的温暖,小昆丁也最终走向堕落的深渊,这时凯蒂才真正绝望,失去了最后的依恋,变得冷漠、冷静,一副什么都无所谓的样子。就这样,凯蒂也因自身叛逆的性格被社会毁灭了。
失落和衰败主题贯穿整个故事,但作为福克纳最喜爱的小姑娘,他为什么让凯蒂在最后承受悲惨的结局呢?福克纳在附录里讲到凯蒂是“命中注定要做一个堕落的女人。她接受这样的命运,既不主动迎接,也不回避”。在康普生家族中,她是唯一无私为别人幸福着想的人。她爱她的两个兄弟:昆丁和班吉,也爱她的情人道尔顿,凯蒂对道尔顿的失贞不仅仅是她的爱,更有她的无私。但她的爱没有得到回报,在这个冷酷的世界里,凯蒂注定要受到伤害。在最后,她变得冷漠,没了再爱的能力,因此凯蒂的命运才是全书中最让人无法承受的悲剧。失去了凯蒂的日子里,所有的一切看上去都是冰冷和衰败的。福克纳最钟爱的小姑娘在旧南方社会势力和残酷家庭环境下最终未能逃脱堕落毁灭的命运。通过对这样一个悲剧性人物的刻画,福克纳否定了南方社会传统道德观,表明了他对这块故土又爱又恨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南方社会现状的担忧。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人们艰难地生存,总是感到迷惘、无助,生活充满无奈和失落,让人叹息。正如小说的书名“喧哗与骚动”一样,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参考文献:
[1] Minter D. The sound and the Fury [M].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1987.
[2] FAULKNER, WILLIAM. The Sound and the Fury [M] . New York. Pengu in Books, 1985.
[3] 肖明翰. 试论福克纳笔下的妇女形象[J]. 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56
[4] 福克纳. 喧哗与骚动[M].李文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5] 李文俊. 福克纳评论集[C].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6] 常耀信. 美国文学简史[M].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邢 艳,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09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