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读“厚”文中人物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ao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各有特点,他们或坚韧不拔,或忍辱负重,或笑对生活,或舍身护生……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和文中的人物进行深入的对话,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心灵的启迪。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呢?教师应以文本的语言为载体,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语言文字的内核来读“厚”文中人物,即读“厚”人物的伟大形象、内心情感、生活态度和高尚灵魂。
  
  一、抓住关键,读“厚”人物的伟大形象
  
  吕叔湘先生说:“其实,课文有什么可磨的呢?在课堂上老师念一念,挑几处讲讲就行了。”他所讲的“挑几处”就是每篇课文的关键处,也是课文的精妙之所在。如教学《诺贝尔》一课时,我让学生思考: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危险与打击?启发学生抓住诸如“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疾”、“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等关键处边读边思,边读边悟,读中想象,使学生深深体会到了研制炸药危险性极大和诺贝尔身上锲而不舍的精神。接下来,我让学生讨论:他为什么能坚持下来?这个问题使学生很自然地联系到了课文第4小节,通过对这个小节中主人公心理活动的品读,学生知道了诺贝尔小时候就想到要发明一种一下子就能够把大山劈开的东西,让工人开山不再这么艰苦,正是这一执着的信念支撑着他坚持研制炸药。当学生把这些内容联系起来思考时,他们对人物的认识更全面和深刻了,受到的震撼也更强烈了。可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关键处来学习,就能使他们突破时空限制,不但明白了诺贝尔研制炸药的艰辛与危险,而且与他的理想与信念进行了深度碰撞,诺贝尔坚韧不拔、心怀他人的形象在他们的心中自然而然就丰厚了起来。
  
  二、适度拓展,读“厚”人物的内心情感
  
  很多时候,蕴藏在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是文字难以真正承载的,因此,教师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要立足文本,并突破文本的限制,进行适度的拓展教学,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3小节这样写道:“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身……”这句话写出了在“士可杀不可辱”的封建社会,残酷的宫刑给司马迁带来的除了是身体的残缺外,还有心灵的重创,而这种重创让他几次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因此他的内心是极度痛苦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这种情感,我出示了一段司马迁的自述(译文):“我因为多嘴说了几句话而遭遇这场大祸,又被乡里人、朋友羞辱和嘲笑,污辱了祖宗,又有什么面目再到父母的坟墓上去祭扫呢?……自己简直就是个宦官,连深山岩穴之中都没有自己的藏身之处!”在学生静静读完这段话后,我让学生讨论:司马迁的内心痛苦到了什么程度?你从哪儿知道的?交流中,学生的情感之弦被拨动了,他们走进了司马迁的情感深处,真正感受到了他的不幸与悲痛的程度之深。这样的教学将司马迁的情感读“厚”了,为学习下文打下了基础。
  
  三、想象补充,读“厚”人物的生活态度
  
  省略号有时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会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果能够抓住这些富有情感的符号空白,引导学生体验和补充,在符号、学生、人物之间建立一种心理联结以后,就能激发他们产生共鸣。《轮椅上的霍金》中面对女记者的提问,霍金敲打出了这样一段话:“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霍金后面的话语被省略号替代了,但是言虽止却意无穷。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放飞思维,对省略的内容进行合理地补充:请大家用心读这段文字,想想霍金还可能敲打出什么话来?结合上文,经过想象,学生对文本给予了合情合理的补充,说出了霍金可能“说”的话。在丰富的想象和深情的表达中,霍金面对疾病的折磨、命运的不公而表现出的豁达开朗、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在他们的脑海中不断厚实起来,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烙下了深深的印痕。这个教学设计使学生既深刻地感知、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可谓一举多得。
  
  四、静思默想,读“厚”人物的高尚灵魂
  
  《最后的姿势》中的几处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这些场景描写进行细细咀嚼,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感知地震时情形的危急和谭千秋老师的伟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画出描写场景的语句,再提出问题:“这些描写告诉了我们什么?在当时的情形下,谭老师是怎么做的?你从中读出了什么?”然后让学生一边静静地读书,一边默默地思考。在静思默想中,他们知道了当时的情形是那么危急,而谭老师只顾着指挥学生逃生,直到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学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讨论交流中,学生走进了文本,和谭老师进行着深入的对话,对他的认识也更深刻、更理性,一个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人物形象出现在了课堂上,出现在了学生的心中,并逐渐厚重起来,使学生又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
  总之,要引导学生将人物读“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立足文本,反复地斟酌文中的字字句句,确定有价值的文本主旨,把文中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部分提炼出来,同时充分发掘对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有帮助的课外资源。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阅读体验和学生的是不一样的,不能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强加给学生,而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最大限度地引导他们凭借语言文字去走近、认识、理解文中人物。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健身运动处方课程占体育教育专业课时比例较低,该专业学生对运动处方内容了解较少,将来不能运
扩展阅读,是以某篇作品(或某本书)为阅读基点,向有关方面扩展的阅读方法。诚然,语文课本汇集了一篇篇典范之例,其内容亦丰富多彩,我们应当对语文课上的这些文章“深耕细作”,应该引导
目前,互联网以其巨大的信息容量,强大的服务功能,快捷方便的传播速度等优势,影响着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大学生作为受网络影响的一大群体,互联网也在深入广泛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文章讨论了当前农村"光棍"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回顾梳理,文章指出,当前的农村"光棍"研究主要是在"婚姻挤压视角"下的"数字技术"研究和"排斥视角"下
语文教学离不开情境创设,巧妙的情境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而且能创造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教学内容、学生生活体验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便于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生循着知识产生的脉络去准确把握学习内容,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单一的情境创设所能起到的效果是有限的。为此,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情节的发展。设计多种情境
“读写要结合”“ 把写挤进去”,我时常对自己敲这样的警钟。作为语文教师,我时时告诫自己这一点,并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落实。在中高年级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觉得,小练笔对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小练笔不“小”。  一、用好课后小练笔,提高课堂实效性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在经过阅读理解、深入研读课文后,都会有所感悟,有话可说。课文后的小练笔,设计得十分巧妙,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选择一个熟悉的场景,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是场景作文的特点,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我谈谈场景作文的有效指导。一、习作内容及要求此次的习作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八单元的习作内容,要
【教学案情】  《秋天》是一首满怀热爱之情,用生动形象的文笔赞美秋天的诗歌。课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秋天田野里的庄稼、果园里的水果丰收了,人们忙碌着的情景,表达了人们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欢快心情,抒发了作者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满腔热情。在这节课上,我与学生赏读了2~5小节,有这样两个片段:  片段一:  师:2~5小节中,你最喜欢哪一小节?  生:我喜欢第三小节。  师:那就请你读一读。  生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最令语文教师头疼的是作文的评改。教师的日夜辛劳,忙于批改习作,应付检查,其工作量不堪重负,却劳而无功或劳而少功。学生拿到作文本往往只看分数,对教师的精心批改置之不理,教师的一番心血真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到底应该怎样评改学生习作才会有效呢?  一、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每次评改作文,一定要围绕本次习作特定的教学目标进行,评改方向一定要明确,突出评改重点,对非评改重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