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目标得到了重新定位,即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以此来实现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助力学生的成长成才。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可以更好适应课程教学的发展,并助推了课程的健康发展。对此,文章分析了传统文化适应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发展的体现,并提出了传统文化适应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发展的建议,以供相关教育研究参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适应;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但要想真正将学科的育人作用全面展现出来,仅靠老师对教材内容的讲解还不够,需要老师对更多有效的教学载体进行探寻。其中传统文化作为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符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发展,还能够丰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内容与资源,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与践行知识,进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让学生正确认识此门学科的学习价值。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与课程教学融合的研究,以更好让传统文化适应课程教学的发展,将道德与法治课程设置的作用得以有效发挥。
一、传统文化适应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发展的体现
1、传统文化受到学生的认同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从古代流传至今,就表明了它对于人们的生活有极大的帮助。小学生从小生活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环境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认可。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能够借助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将道德与法治知识呈现出来,这样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达成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和道德与法治教学。比如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孝、义等内容,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内容有密切关联,老师在对传统文化的优质内容解读之时,学生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对家庭美德、个人行为准则和家国情怀有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
2、传统文化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
学校教育以社会各行各业优质人才的培养为主要目标,而文化化人是优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能够借助其批判自省、开拓创新等精神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思想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三观。所以,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更好将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作用发挥出来。
3、扩大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的范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将其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除了能够帮助学生在掌握教材中知识,形成课程能力和素养之外,还可以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审美情趣、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进行培养,增强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
综合以上几点,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适应了该课程的教学发展,对于该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十分有帮助。
二、传统文化适应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发展的建议
1、借助传统文化故事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思考
以往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老师虽然也会设置课程导入,但是导入时的方式比较单一,如开门见山、复习旧知识等,尽管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难以在第一时间引发学生的共鸣,德育教育的效果会受到影响。为此,老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将趣味性、创新性的传统文化故事导入新课内容。
比如在教学《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之时,导课时选择“孟母三迁”故事。为了孟子能够有一个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孟子的母亲不惜多次搬家,将母亲对孟子的爱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学生在听完老师讲的故事之后,会感受到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此时老师可以趁机让学生说一说父母平时为自己做的各种事情,可能看似是具体的小事,但是其中蕴含的都是父母对孩子纯纯的爱。在课堂导入借助传统故事引导之后,学生可以将学习的内容与“孟母三迁”的故事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更为透彻,对于父母的感恩之情会更加浓厚。
2、创设教学情境,让传统文化融入课堂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是非常有效的一种途径,因为该方式可以让学生获得“沉浸式”学习体验,可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内涵有深层次的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有难度,老师如果仅讲解,不仅无法保证学生的理解,还会让学生对课程学习产生厌烦心理。为此,老师可以在对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需求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对情境进行有效创设,从而助力学生对文化的吸收效果。
比如在教学《中华民族一家亲》一课时,课前为学生布置搜集各民族特征的任务,并引导学生从服饰、节日、地理位置、饮食等多个层面入手,课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信息,由老师对各民族资料整理后,设置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扮演不同民族的过程中,感受民族特征以及民族之间的关联。同时,活动结束后,老师将各民族的发展历史、历史贡献等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介绍,让学生在该过程中对我国民族的多样化进行了解,提高学生对多民族的认可与包容。通过借助情境导入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理解了教材中的知识,最终达成了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
3、課内外联合,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
在利用传统文化实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仅靠教材内容的教学必然是不行的,老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具体内容,为学生推荐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外读物,在学生道德知识体系得以拓展之时,学生的道德认知会不断提升,自然思考问题时的维度也会不断提升。
比如在教学《探寻古代文明》之后,课下鼓励学生阅读王力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书籍,学生在具体阅读中,关于古代天文、服饰、文字等内容会有更全面的了解,在他们知识储备量不断提高时,学生对于课内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具有深度和广度,从而提高了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效果,助推了道德与法治课的健康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适应了该课程的发展,可以将道德与法治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作用更全面发挥出来。为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持续探索传统文化与课程融合的创新路径,以更好提高课程教学的成果。
标注:本文系保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核心素养下优秀传统文化渗透道德与法治的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
立项编号:214020
参考文献
[1] 张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取之不尽的源泉[J].学周刊,2019,(31).98.
[2] 王欣.借道德与法治课堂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44).86~87.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适应;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但要想真正将学科的育人作用全面展现出来,仅靠老师对教材内容的讲解还不够,需要老师对更多有效的教学载体进行探寻。其中传统文化作为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符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发展,还能够丰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内容与资源,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与践行知识,进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让学生正确认识此门学科的学习价值。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与课程教学融合的研究,以更好让传统文化适应课程教学的发展,将道德与法治课程设置的作用得以有效发挥。
一、传统文化适应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发展的体现
1、传统文化受到学生的认同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从古代流传至今,就表明了它对于人们的生活有极大的帮助。小学生从小生活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环境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认可。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能够借助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将道德与法治知识呈现出来,这样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达成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和道德与法治教学。比如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孝、义等内容,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内容有密切关联,老师在对传统文化的优质内容解读之时,学生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对家庭美德、个人行为准则和家国情怀有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
2、传统文化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
学校教育以社会各行各业优质人才的培养为主要目标,而文化化人是优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能够借助其批判自省、开拓创新等精神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思想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三观。所以,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更好将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作用发挥出来。
3、扩大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的范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将其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除了能够帮助学生在掌握教材中知识,形成课程能力和素养之外,还可以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审美情趣、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进行培养,增强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
综合以上几点,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适应了该课程的教学发展,对于该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十分有帮助。
二、传统文化适应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发展的建议
1、借助传统文化故事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思考
以往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老师虽然也会设置课程导入,但是导入时的方式比较单一,如开门见山、复习旧知识等,尽管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难以在第一时间引发学生的共鸣,德育教育的效果会受到影响。为此,老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将趣味性、创新性的传统文化故事导入新课内容。
比如在教学《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之时,导课时选择“孟母三迁”故事。为了孟子能够有一个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孟子的母亲不惜多次搬家,将母亲对孟子的爱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学生在听完老师讲的故事之后,会感受到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此时老师可以趁机让学生说一说父母平时为自己做的各种事情,可能看似是具体的小事,但是其中蕴含的都是父母对孩子纯纯的爱。在课堂导入借助传统故事引导之后,学生可以将学习的内容与“孟母三迁”的故事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更为透彻,对于父母的感恩之情会更加浓厚。
2、创设教学情境,让传统文化融入课堂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是非常有效的一种途径,因为该方式可以让学生获得“沉浸式”学习体验,可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内涵有深层次的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有难度,老师如果仅讲解,不仅无法保证学生的理解,还会让学生对课程学习产生厌烦心理。为此,老师可以在对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需求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对情境进行有效创设,从而助力学生对文化的吸收效果。
比如在教学《中华民族一家亲》一课时,课前为学生布置搜集各民族特征的任务,并引导学生从服饰、节日、地理位置、饮食等多个层面入手,课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信息,由老师对各民族资料整理后,设置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扮演不同民族的过程中,感受民族特征以及民族之间的关联。同时,活动结束后,老师将各民族的发展历史、历史贡献等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介绍,让学生在该过程中对我国民族的多样化进行了解,提高学生对多民族的认可与包容。通过借助情境导入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理解了教材中的知识,最终达成了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
3、課内外联合,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
在利用传统文化实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仅靠教材内容的教学必然是不行的,老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具体内容,为学生推荐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外读物,在学生道德知识体系得以拓展之时,学生的道德认知会不断提升,自然思考问题时的维度也会不断提升。
比如在教学《探寻古代文明》之后,课下鼓励学生阅读王力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书籍,学生在具体阅读中,关于古代天文、服饰、文字等内容会有更全面的了解,在他们知识储备量不断提高时,学生对于课内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具有深度和广度,从而提高了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效果,助推了道德与法治课的健康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适应了该课程的发展,可以将道德与法治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作用更全面发挥出来。为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持续探索传统文化与课程融合的创新路径,以更好提高课程教学的成果。
标注:本文系保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核心素养下优秀传统文化渗透道德与法治的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
立项编号:214020
参考文献
[1] 张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取之不尽的源泉[J].学周刊,2019,(31).98.
[2] 王欣.借道德与法治课堂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44).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