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分类号】TN711
计算机网络技术,正在进一步引起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变化,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并在经济、文化、科研、政治、教育、商业和社会生活等领域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属社会急需人才。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人才紧缺,将需要大量计算机管理、系统维护、软件应用、网络组建、WEB开发、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等能力型人才。因此,培养更多优秀网络专业毕业生这个艰巨的任务让大学教师,尤其是高职教师倍感任重道远。
网络技术的更新、网络应用的发展、网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前景让高校老师不得不变换角度审视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教学方式。尤其是高职学生群体个性特色呈现出与职业技能要求的偏差性,使得高职网络专业教学面向着更具特色的挑战性。
高职学生文化素质较低,学习的自觉性较差。这并不代表高职学生没有能力,而是需要探索符合他们个性特点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增强教材和教学方法的趣味性,激发其学习主动性。根据这些年的教学工作经验,我设想出以下几个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的观点:
首先,课程规划与建设始终围绕“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个中心
通过市场对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的需求分析,高职院校大部分毕业生面向的是应用技术岗位的招聘,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建、维护和管理等业务工作。可以说,用人单位考核高职毕业的大学生,要求的主要是他们对应公司工作岗位的技术含量。不同于本科、研究生,对于他们更注重的是研发能力、创新能力。长久以来,市场需求体现的“岗位对应文凭、薪水”这种模式一直引导教育机构制定教育方针。
因此,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构建就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应用技术为主线。并且,课程选择时,应严格考虑课程特点和要求,明确课程性质、基本概念、总体设计思路。制定课程学习的目标应综合考虑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其次,按照“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学生特色发展”这个原则加强技能教学
学生进入大学,选择专业或是自身的喜好,或是家里人的期许,或是行业的诱惑力,或是身边其他催化剂的影响。在专业定向的同时,他们也审视了自身的适应力及兴趣,哪怕是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选择的,也可以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然而,影响专业定向的这些因素都隐含了个共同的元素:就业。
在学生综合考虑了自身及社会,做出了专业定向后,教师就得综合考虑学生特色,策略性地熟悉学生的特色,探寻适合学生特色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传授适合于学生接受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从而引导其走向合适的工作岗位。
以网络专业教学为例,大一,学生初步接触网络知识的时候,通过问卷调查(问卷题目以学生性格特点及学生对网络专业所思所期待为中心思想)将学生归纳为三类特色的群体:①扎实、自觉、自学能力强的学生;②埋头苦干、不爱问为什么的学生;③活泼、好说好动专业兴趣不够强的学生。然后,专业技能的教学,第一类,培养走向网络规划、架构、维护、系统集成岗位;并鼓励、集中训练其考取网络行业各种机构的证书。第二类,主要培养其熟练掌握网络工程识图、制图、布线;鼓励其考取网络管理员、布线工程师这些基础些的证书。第三类,主要培养他们熟记网络应用及产品功能,培养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网络应用上的文字功底,鼓励他们走向网络市场策划及营销的岗位。当然,这三类别不是绝对的界限,都可有一定的交集。
然后,教学设计以“建构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情境”为基本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模拟“公司项目合作团队”模式
教学设计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建构学习意义的情境开始。教学设计中要使学校课堂教学与学生将要面临的职业活动紧密相关,实现学习领域和工作领域的统一。从职业活动对学生行动的客观要求和学生现有基础出发设计学习活动和情境。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
通过之前统计的三类别学生群体,可以将情境分解成不同类别的任务,不同任务又细分成小任务,使得每个学生处于不同的角色。这样,任务的细分化,让学生意识到复杂问题的分层简单处理化,最后,引导不同分工的学生相互协作,交流,实现知识的动态化渗透。
情境任务式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看,知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实践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回到实践中去。
并且,设计的情境可以以模拟公司的组织形式完成:
① 成立公司:采用招聘会的形式,从第一类学生中招聘公司骨干成员。他们完成对整个公司的管理、项目制作,成员的学习辅导等。通过这批骨干成员来带动其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这批骨干成员的组织管理能力等社会能力。
② 形成模拟公司企业文化:骨干成员让其他学生在公司里各司其职。学生在模拟公司体验更逼真的工作环境,自行设计公司的企业文化,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就是公司的主人。通过这种方式逐渐引导学生进入工作环境,为在工作中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③ 做项目:首先,确立项目任务,依据需要分析,通过不断地了解客户的需求,最终确立项目任务。然后,制定计划,根据具体项目目的。将每个知识点用不同的子项目体现出来,然后串连成完整的大项目。接下来,实施计划。根据项目计划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参与并进行评论。这样,经过思想的碰撞才能产生新的创意,同时教会学生形成合作研究的思维方式。以完成项目为目标,以公司为学习单位,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分阶段完成子项目,每一阶段结束后要求项目负责人向教师和同学进行总结汇报,以便交流与改进,使项目按计划顺利进行。最后,检查评估。项目结束后要进行评价,不仅是为了评出成绩,而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掌握程度,更是为了改进不合理之处,以便应用。评价后得以完善的项目应该推广应用或归档,以便今后做进一步的研究。
总之,教学方式的改进,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需要,是学生创新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只有多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计算机网络技术,正在进一步引起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变化,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并在经济、文化、科研、政治、教育、商业和社会生活等领域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属社会急需人才。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人才紧缺,将需要大量计算机管理、系统维护、软件应用、网络组建、WEB开发、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等能力型人才。因此,培养更多优秀网络专业毕业生这个艰巨的任务让大学教师,尤其是高职教师倍感任重道远。
网络技术的更新、网络应用的发展、网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前景让高校老师不得不变换角度审视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教学方式。尤其是高职学生群体个性特色呈现出与职业技能要求的偏差性,使得高职网络专业教学面向着更具特色的挑战性。
高职学生文化素质较低,学习的自觉性较差。这并不代表高职学生没有能力,而是需要探索符合他们个性特点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增强教材和教学方法的趣味性,激发其学习主动性。根据这些年的教学工作经验,我设想出以下几个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的观点:
首先,课程规划与建设始终围绕“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个中心
通过市场对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的需求分析,高职院校大部分毕业生面向的是应用技术岗位的招聘,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建、维护和管理等业务工作。可以说,用人单位考核高职毕业的大学生,要求的主要是他们对应公司工作岗位的技术含量。不同于本科、研究生,对于他们更注重的是研发能力、创新能力。长久以来,市场需求体现的“岗位对应文凭、薪水”这种模式一直引导教育机构制定教育方针。
因此,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构建就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应用技术为主线。并且,课程选择时,应严格考虑课程特点和要求,明确课程性质、基本概念、总体设计思路。制定课程学习的目标应综合考虑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其次,按照“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学生特色发展”这个原则加强技能教学
学生进入大学,选择专业或是自身的喜好,或是家里人的期许,或是行业的诱惑力,或是身边其他催化剂的影响。在专业定向的同时,他们也审视了自身的适应力及兴趣,哪怕是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选择的,也可以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然而,影响专业定向的这些因素都隐含了个共同的元素:就业。
在学生综合考虑了自身及社会,做出了专业定向后,教师就得综合考虑学生特色,策略性地熟悉学生的特色,探寻适合学生特色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传授适合于学生接受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从而引导其走向合适的工作岗位。
以网络专业教学为例,大一,学生初步接触网络知识的时候,通过问卷调查(问卷题目以学生性格特点及学生对网络专业所思所期待为中心思想)将学生归纳为三类特色的群体:①扎实、自觉、自学能力强的学生;②埋头苦干、不爱问为什么的学生;③活泼、好说好动专业兴趣不够强的学生。然后,专业技能的教学,第一类,培养走向网络规划、架构、维护、系统集成岗位;并鼓励、集中训练其考取网络行业各种机构的证书。第二类,主要培养其熟练掌握网络工程识图、制图、布线;鼓励其考取网络管理员、布线工程师这些基础些的证书。第三类,主要培养他们熟记网络应用及产品功能,培养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网络应用上的文字功底,鼓励他们走向网络市场策划及营销的岗位。当然,这三类别不是绝对的界限,都可有一定的交集。
然后,教学设计以“建构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情境”为基本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模拟“公司项目合作团队”模式
教学设计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建构学习意义的情境开始。教学设计中要使学校课堂教学与学生将要面临的职业活动紧密相关,实现学习领域和工作领域的统一。从职业活动对学生行动的客观要求和学生现有基础出发设计学习活动和情境。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
通过之前统计的三类别学生群体,可以将情境分解成不同类别的任务,不同任务又细分成小任务,使得每个学生处于不同的角色。这样,任务的细分化,让学生意识到复杂问题的分层简单处理化,最后,引导不同分工的学生相互协作,交流,实现知识的动态化渗透。
情境任务式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看,知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实践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回到实践中去。
并且,设计的情境可以以模拟公司的组织形式完成:
① 成立公司:采用招聘会的形式,从第一类学生中招聘公司骨干成员。他们完成对整个公司的管理、项目制作,成员的学习辅导等。通过这批骨干成员来带动其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这批骨干成员的组织管理能力等社会能力。
② 形成模拟公司企业文化:骨干成员让其他学生在公司里各司其职。学生在模拟公司体验更逼真的工作环境,自行设计公司的企业文化,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就是公司的主人。通过这种方式逐渐引导学生进入工作环境,为在工作中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③ 做项目:首先,确立项目任务,依据需要分析,通过不断地了解客户的需求,最终确立项目任务。然后,制定计划,根据具体项目目的。将每个知识点用不同的子项目体现出来,然后串连成完整的大项目。接下来,实施计划。根据项目计划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参与并进行评论。这样,经过思想的碰撞才能产生新的创意,同时教会学生形成合作研究的思维方式。以完成项目为目标,以公司为学习单位,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分阶段完成子项目,每一阶段结束后要求项目负责人向教师和同学进行总结汇报,以便交流与改进,使项目按计划顺利进行。最后,检查评估。项目结束后要进行评价,不仅是为了评出成绩,而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掌握程度,更是为了改进不合理之处,以便应用。评价后得以完善的项目应该推广应用或归档,以便今后做进一步的研究。
总之,教学方式的改进,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需要,是学生创新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只有多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