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要做好“导演”工作,引领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所以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以取得更加显著的教学效果。本文从严师转变为仁师、参与者转变为启发者、重教转变为重德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实现语文教师角色的变化。
关键词:语文教师 角色变化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共同思考问题,和谐讨论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才能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笔者认为,转变教师角色是关键:
一、由严师转变为仁师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由教师主导,经常出现“一言堂”现象,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就扼制了学生发表自身看法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虽然有利于教师管理班级,却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在每学期开学时,教师应先提出关于上课、作业、课外读物的基本要求。然后,让学生慢慢体会到教师的“仁爱”,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如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给学生分任务或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讲解课文。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度”,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课堂教学。另外,教师必须制订合理科学的评分机制和教学目标,才能按着既定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如在教学《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时,笔者设计了导学案,并准备了课件,课件中有一段感人的视频。在讲完课文后,笔者先讲述了自己的成长故事,谈了许多感悟,学生听得非常认真。然后,在讲解课文时,笔者让学生思考问题:“通过两种爱的对比,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爱的标准。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实践这两种爱,成就完美人生呢?”学生们马上展开积极的讨论,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敢于在全班同学面前表述出来。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们懂得了如何理解父母之爱。
二、由参与者转变为启发者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作为启发者,应多观察学生的表现,多提出问题,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提问、讨论和探究课文。对于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来领悟。如果学生还是不理解,教师可以给予提示或讲解。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教学《春江花月夜》时,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在课前不仅自觉地预习,还搜集了许多相关的资料和图片。于是,笔者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提问,分小组讨论,讲解课文。在学生描述诗歌时,笔者体会到了文章中月与水的美景,也获得了人生感悟。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不仅是课堂的参与者,还是课堂的执行者。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桥梁,读者不仅能和作者会面,还能了解作者的心情,并与之相契合。”学生只要用心体会文章,就能感悟其内涵。
三、由重教转变为重德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这句话强调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作为语文教师,开展德育和情感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不能一味地强调学生的分数,还要注意开展德育。
笔者认为《论语》是开展德育很好的切入口。现代社会大力提倡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教师可以把儒家思想灌输给学生。《论语》中有很多发人深省的名句,如“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这些大智慧,都是值得学生学习和牢记的。在教学完《论语》之后,笔者会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感,从而更好地渗透德育。
总而言之,时代在不断变化,观念在不断变化,所以教师的思维方式也要与时俱进,才能教育好学生。作为一名教师,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已经不能满足教学要求,为了培养出有主见、有胆识、有才干的好学生,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真正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新课程改革理念。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第三中学)
关键词:语文教师 角色变化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共同思考问题,和谐讨论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才能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笔者认为,转变教师角色是关键:
一、由严师转变为仁师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由教师主导,经常出现“一言堂”现象,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就扼制了学生发表自身看法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虽然有利于教师管理班级,却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在每学期开学时,教师应先提出关于上课、作业、课外读物的基本要求。然后,让学生慢慢体会到教师的“仁爱”,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如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给学生分任务或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讲解课文。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度”,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课堂教学。另外,教师必须制订合理科学的评分机制和教学目标,才能按着既定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如在教学《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时,笔者设计了导学案,并准备了课件,课件中有一段感人的视频。在讲完课文后,笔者先讲述了自己的成长故事,谈了许多感悟,学生听得非常认真。然后,在讲解课文时,笔者让学生思考问题:“通过两种爱的对比,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爱的标准。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实践这两种爱,成就完美人生呢?”学生们马上展开积极的讨论,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敢于在全班同学面前表述出来。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们懂得了如何理解父母之爱。
二、由参与者转变为启发者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作为启发者,应多观察学生的表现,多提出问题,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提问、讨论和探究课文。对于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来领悟。如果学生还是不理解,教师可以给予提示或讲解。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教学《春江花月夜》时,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在课前不仅自觉地预习,还搜集了许多相关的资料和图片。于是,笔者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提问,分小组讨论,讲解课文。在学生描述诗歌时,笔者体会到了文章中月与水的美景,也获得了人生感悟。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不仅是课堂的参与者,还是课堂的执行者。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桥梁,读者不仅能和作者会面,还能了解作者的心情,并与之相契合。”学生只要用心体会文章,就能感悟其内涵。
三、由重教转变为重德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这句话强调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作为语文教师,开展德育和情感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不能一味地强调学生的分数,还要注意开展德育。
笔者认为《论语》是开展德育很好的切入口。现代社会大力提倡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教师可以把儒家思想灌输给学生。《论语》中有很多发人深省的名句,如“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这些大智慧,都是值得学生学习和牢记的。在教学完《论语》之后,笔者会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感,从而更好地渗透德育。
总而言之,时代在不断变化,观念在不断变化,所以教师的思维方式也要与时俱进,才能教育好学生。作为一名教师,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已经不能满足教学要求,为了培养出有主见、有胆识、有才干的好学生,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真正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新课程改革理念。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