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悬念是一种吸引人高度注意的艺术手段。在语文课堂中运用悬念,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致。悬念这一教学技能,要根据教学目标、任务、内容和学生不同的年级层次灵活运用。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
一、先尝后买
即先把文章的魅力、事情的结果或文中某个突出的片段讲给学生,让学生尝到甜头,产生穷根究底的愿望。如我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时,开课就借用悬念:"同学们,你们看过《祖国花朵》这部影片吗?在影片中有一首很好听的插曲,它是由我国著名的音乐家乔羽作词、刘炽作曲的。歌曲中描绘了一群可爱的少先队员课余时间荡舟北海、尽情欢乐的动人情景,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真挚感情。你们知道这首歌的歌词是什么吗?”几句话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当学生知道这首歌词就是要学习的课文时,学习兴趣立刻高涨起来。
二、一反常态
即把意外事件或一种违背常理的“怪现象”摆到学生面前,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如在教学《“科学怪人”》一课时,我是这样来导入课文,引出学生探究兴趣的:首先我问学生:“科学怪人”是一个人的名字吗?(不是。)那“科学怪人”指的是谁?(开文迪许。)为什么课题上要加引号?开文迪许真得很“怪”吗?他的“怪”表现在哪些方面?他为什么会有这些“怪”表现呢?学生面对这个“反常”现象沉思起来,教师就在这种情绪中开始讲述课文,造成了较好的教学气氛。
三、重重迷雾
即在教学课文内容时,教师撒下重重迷雾,在拨云荡雾中,不断拧紧学生的发条。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教师先投影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然后设问:这里有几段?(两段。)讲了谁和谁?(狐狸和乌鸦。)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撒下第一重迷雾:“肉明明在乌鸦嘴里,怎么被狐狸叼走了?”学生读完第一遍课文时就恍然大悟了,原来乌鸦嘴里的肉被狐狸骗走了。接着教师又撒下第二重迷雾:“狐狸是用什么办法叼走肉的?”学生便饶有兴趣地反复朗读狐狸和乌鸦的几次对话,在朗读中让学生揭解开迷雾。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又撒下最后一重迷雾:“乌鸦值得我们去同情吗?”让学生回应全文找答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学生在艺术享受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四、险象横生
此法适用于教学情节比较复杂紧张的课文。例如:教《船长》一课时,可抓住当时船上那一个又一个危如累卵的险情设疑,让学生为船上人物的命运捏着一把汗,从而使学生越读兴趣越浓。在教学《我也是普通一兵》一课时,也可抓住江上遇险、情况危急、抢险之时的情节设下悬念,让学生在朗读解疑中感受刘少奇同志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激发学生热爱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感情。这一课的教学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五、他山之石
有时课文本身艺术吸引力不大,如一些知识短文、说明文,教这些课文时,就可巧借他山之石,即利用讲故事、说新闻等方式布疑,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求知欲。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时,教师先讲述了一个小故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就发生在我们江苏省盐城这个美丽的地方。那一年,有一位女大学生毕业后带着一颗热情的心来到了盐城滩涂珍禽自然保护区,那儿是丹顶鹤的第二故乡。她朝夕与丹顶鹤为伴,悉心照料那被人所喜爱的丹顶鹤。可是不幸的事终于发生了,有一天,有一只丹顶鹤因受伤而落水了,这位勇敢的女大学生为了救这只丹顶鹤,而献出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这是一个多么令人伤心的真实故事啊!可是这位女大学生为何如此拼命相救丹顶鹤呢?问题一提出,学生便纷纷讨论起来,他们非常想知道丹顶鹤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动物,女大学生为何会舍命相救呢?于是,这节课学生学起来格外认真。利用这个悬念,不仅让学生知道了丹顶鹤是一种美丽的珍稀禽类,也初步树立了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六、逆水行舟
即有意提出与课文观点不一致的问题,触发学生探讨的兴趣。在教育杂志上我读过这样一则例子,与此种教法比较符合。有位教师教《愚公移山》时,故意问:愚公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移山,何苦呢?搬家不是更省事吗?他这样做不是名副其实的“愚公”吗?问题一出,教室像开了锅,最后那位老师引导学生统一了认识:愚公并不愚,而是大智若愚。
七、余音饶梁
即一篇课文结束时,留下悬念,像钟一样留下不绝于耳的清音、不绝于脑的思索。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学生讨论归纳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造成的主题后,教师布下一疑:“如果这个小女孩生活在我们社会主义中国,她的前途又将会怎样呢?”课文虽已结束,但这个悬念却在学生头脑中萦绕不息。课后,学生展开了对比联想,懂得了社会主义好、资本主义糟的道理。这样一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理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其实。设计悬念的类型方法不一,角度也是多种多样,主要目的还是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在悬念技能的设计和实施中,要尽量做到结合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并且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灵活的启发性
悬念的目的就是要开发学生的能力,唤起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其情,引其疑,发人深思。
第二、鲜明的针对性
悬念的设置,不能游离于新知识的学习之外,要于教学内容协调一致,要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而有所侧重。只有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材施教,悬念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生动的趣味性
富于趣味性的悬念,余味无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有益于他们的智力开发。
总而言之,悬念是引导学生进入预定的教学程序和轨道之中的教学行为技能。平淡容易使思维懒惰,消磨一个人的锐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运用悬念,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激起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延伸,认识得到了深化,思维得到了发展,同时,这也是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
一、先尝后买
即先把文章的魅力、事情的结果或文中某个突出的片段讲给学生,让学生尝到甜头,产生穷根究底的愿望。如我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时,开课就借用悬念:"同学们,你们看过《祖国花朵》这部影片吗?在影片中有一首很好听的插曲,它是由我国著名的音乐家乔羽作词、刘炽作曲的。歌曲中描绘了一群可爱的少先队员课余时间荡舟北海、尽情欢乐的动人情景,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真挚感情。你们知道这首歌的歌词是什么吗?”几句话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当学生知道这首歌词就是要学习的课文时,学习兴趣立刻高涨起来。
二、一反常态
即把意外事件或一种违背常理的“怪现象”摆到学生面前,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如在教学《“科学怪人”》一课时,我是这样来导入课文,引出学生探究兴趣的:首先我问学生:“科学怪人”是一个人的名字吗?(不是。)那“科学怪人”指的是谁?(开文迪许。)为什么课题上要加引号?开文迪许真得很“怪”吗?他的“怪”表现在哪些方面?他为什么会有这些“怪”表现呢?学生面对这个“反常”现象沉思起来,教师就在这种情绪中开始讲述课文,造成了较好的教学气氛。
三、重重迷雾
即在教学课文内容时,教师撒下重重迷雾,在拨云荡雾中,不断拧紧学生的发条。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教师先投影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然后设问:这里有几段?(两段。)讲了谁和谁?(狐狸和乌鸦。)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撒下第一重迷雾:“肉明明在乌鸦嘴里,怎么被狐狸叼走了?”学生读完第一遍课文时就恍然大悟了,原来乌鸦嘴里的肉被狐狸骗走了。接着教师又撒下第二重迷雾:“狐狸是用什么办法叼走肉的?”学生便饶有兴趣地反复朗读狐狸和乌鸦的几次对话,在朗读中让学生揭解开迷雾。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又撒下最后一重迷雾:“乌鸦值得我们去同情吗?”让学生回应全文找答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学生在艺术享受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四、险象横生
此法适用于教学情节比较复杂紧张的课文。例如:教《船长》一课时,可抓住当时船上那一个又一个危如累卵的险情设疑,让学生为船上人物的命运捏着一把汗,从而使学生越读兴趣越浓。在教学《我也是普通一兵》一课时,也可抓住江上遇险、情况危急、抢险之时的情节设下悬念,让学生在朗读解疑中感受刘少奇同志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激发学生热爱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感情。这一课的教学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五、他山之石
有时课文本身艺术吸引力不大,如一些知识短文、说明文,教这些课文时,就可巧借他山之石,即利用讲故事、说新闻等方式布疑,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求知欲。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时,教师先讲述了一个小故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就发生在我们江苏省盐城这个美丽的地方。那一年,有一位女大学生毕业后带着一颗热情的心来到了盐城滩涂珍禽自然保护区,那儿是丹顶鹤的第二故乡。她朝夕与丹顶鹤为伴,悉心照料那被人所喜爱的丹顶鹤。可是不幸的事终于发生了,有一天,有一只丹顶鹤因受伤而落水了,这位勇敢的女大学生为了救这只丹顶鹤,而献出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这是一个多么令人伤心的真实故事啊!可是这位女大学生为何如此拼命相救丹顶鹤呢?问题一提出,学生便纷纷讨论起来,他们非常想知道丹顶鹤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动物,女大学生为何会舍命相救呢?于是,这节课学生学起来格外认真。利用这个悬念,不仅让学生知道了丹顶鹤是一种美丽的珍稀禽类,也初步树立了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六、逆水行舟
即有意提出与课文观点不一致的问题,触发学生探讨的兴趣。在教育杂志上我读过这样一则例子,与此种教法比较符合。有位教师教《愚公移山》时,故意问:愚公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移山,何苦呢?搬家不是更省事吗?他这样做不是名副其实的“愚公”吗?问题一出,教室像开了锅,最后那位老师引导学生统一了认识:愚公并不愚,而是大智若愚。
七、余音饶梁
即一篇课文结束时,留下悬念,像钟一样留下不绝于耳的清音、不绝于脑的思索。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学生讨论归纳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造成的主题后,教师布下一疑:“如果这个小女孩生活在我们社会主义中国,她的前途又将会怎样呢?”课文虽已结束,但这个悬念却在学生头脑中萦绕不息。课后,学生展开了对比联想,懂得了社会主义好、资本主义糟的道理。这样一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理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其实。设计悬念的类型方法不一,角度也是多种多样,主要目的还是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在悬念技能的设计和实施中,要尽量做到结合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并且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灵活的启发性
悬念的目的就是要开发学生的能力,唤起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其情,引其疑,发人深思。
第二、鲜明的针对性
悬念的设置,不能游离于新知识的学习之外,要于教学内容协调一致,要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而有所侧重。只有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材施教,悬念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生动的趣味性
富于趣味性的悬念,余味无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有益于他们的智力开发。
总而言之,悬念是引导学生进入预定的教学程序和轨道之中的教学行为技能。平淡容易使思维懒惰,消磨一个人的锐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运用悬念,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激起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延伸,认识得到了深化,思维得到了发展,同时,这也是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