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审美创新教育是加强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能够作出它应有的重要的贡献。在实施审美创新教育中要明确语文教学采用此手段的紧迫性必要性以及它的基本任务,同时要注意在读写听说这四个实施点怎样去实施美育。在语文教学中,有审美创新教育应该遒循的教学原则。在实施审美创新教育中,要注意语文美育与其它学科美育,第二课堂美育以及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的关系。一句话,语文教学实施美的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需要。
【关键词】语文 ;审美 ;创新
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有着不解之缘。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它不同的审美价值,这就给语文课对学生进行审美创新教育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美就美在“既活且实”。它要求教师在准确无误地传授知识的同时,还须考虑到如何艺术地处理教材,艺术地把握教学对象的鲜明个性,合理创造课堂氛围,最大限度地使教学活动达到审美的境界,一言以蔽之,语文课堂教学须在求真的基础上进一步求美。它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智力的发展和身心的健康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语文教材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审美材料语文教材从微观到宏观,从自然到社会,从生活到艺术,从古代到当代,从中国到世界,展示了无比丰富的美
它们是长期文化发展积淀的瑰宝,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审美材料。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美,通过生动的描绘表现在课文中,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写琅琊山峰回路转,水声潺潺,野芳幽香,佳木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表现了让人赏心悦目的秀丽美。课文中不仅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山川自然之美的内容,而且让我们领悟到人们变革现实生活的本质力量、人类创造性的脉搏和深刻感人的社会美,感受到不同时代作家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如介绍活板印刷术的《活板》,就饱含着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歌颂和对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由衷赞叹。中学语文课本中,歌颂伟人、英雄、科学家等闪耀着灿烂光辉的理想美、心灵美、人格美的课文占了很大的份量。伟人、英雄、科学家等的伟大人格光照日月,是我们灵魂的“净化剂”。如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他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时刻在激励着我们。中学语文课文还向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艺术美。艺术美给人以充分、完善的美的享受,教学中若能唤起学生的美感潜能,领会文章的艺术美,可起到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品格的作用。如刘禹锡托物言志的名篇《陋室铭》,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陋室”和居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通过对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的情景描述来表现“惟吾德馨”,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从“斯是陋室”归结到“何陋之有”。这种新奇别致的写法,使文章的立意不落窠臼,充分展现了艺术美,给学生以遐想的空间,使学生充分体悟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的人格魅力。
中学语文教材中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审美类型的材料,为我们开展审美创新教育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二、创设审美教育的艺术氛围,激发情感,发挥想象,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学生语文知识的习得、语文能力的养成,很大程度上依赖形象生动的感性形式
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最善于创设艺术氛围,水到渠成地导入课文。一次,她在讲授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时,再现出一幅幅春意盎然的生动图画,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之情,接着进一步诱导学生洞开自己的审美心扉,以强烈的欣赏欲望进入课文构筑的情感世界,尽量把作者物态化了的审美体验再度还原出来,化“彼情彼景”为“此情此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文欣赏中,让学生感到不仅科学知识美,社会生活更美,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艺术的领悟力和创造力。通过对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等的挖掘和分析,加强理性的指点和引导,让学生轻松愉悦地由感性体悟逐步上升到理性思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在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创设审美教育的艺术氛围的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发挥学生的想象,这样才能完善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情感是审美的动力、中介,又是审美的体验、效应。在审美教育中要激发学生的这种审美情感,就要充分利用审美媒介——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因素,融通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披文入情,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特征”,在有限的课堂拓展学生无尽的想象,让具体形象在学生脑中“活”起来。“情”是文章固有的,作为学生与教材之间“中介”的教师,只有自己深有领悟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才能真正让学生自觉地去发挥自己的想象,领悟到课文的内在魅力,完善自己的审美感受。
三、通过读写结合的训练,可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让学生创造美
“美育更深层次的目标,则是培养人们的审美创造力”。这个目标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当首推作文了。我校在语文教学中推行“构建读写结合中学教学新体系”的教改实验,做到“重能力、重育人、重趣味”,遵循“系统性、活动性:可操作性、协同性”的原则,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课堂教学真正做到“精讲精练”,这里的“练”主要包括学生的“读”和“写”。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让“讲解、观察、感受、表达”四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模仿——模仿范文写作;连篇——将片断连缀成篇;即写即评——即读即写、即写即评、即评即改;小中套大——小作文套大作文,小作文为大作文服务”等方式,使学生在“练”中获得知识,培养实践能力,激发创新精神,同时获得审美教育。如欣赏《我的叔叔于勒》,了解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学生可以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我们可以大胆设想“假若在船上他们遇到的于勒是一大富翁,情形又将如何? ”这就要求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能自圆其说就行。同学们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即使相遇的境况截然相反,但同样能充分展示人物性格,入木三分地表达文章的主题。将以上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融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做到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从内心情感的角度去打动人、培养人、发展人,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的完美的人。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是实施美的教育,就有利于学生塑造形象、净化心灵,就有利于学生的自我知识结构能力的提高,就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培养;就能够提高学生的洞察力、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就能够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就能够将学生塑造成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和仪表美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因而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实施审美创新教育,语文教学才更具开放性、更具接受性,所以说,语文教学是实施美的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需要。
【关键词】语文 ;审美 ;创新
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有着不解之缘。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它不同的审美价值,这就给语文课对学生进行审美创新教育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美就美在“既活且实”。它要求教师在准确无误地传授知识的同时,还须考虑到如何艺术地处理教材,艺术地把握教学对象的鲜明个性,合理创造课堂氛围,最大限度地使教学活动达到审美的境界,一言以蔽之,语文课堂教学须在求真的基础上进一步求美。它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智力的发展和身心的健康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语文教材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审美材料语文教材从微观到宏观,从自然到社会,从生活到艺术,从古代到当代,从中国到世界,展示了无比丰富的美
它们是长期文化发展积淀的瑰宝,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审美材料。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美,通过生动的描绘表现在课文中,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写琅琊山峰回路转,水声潺潺,野芳幽香,佳木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表现了让人赏心悦目的秀丽美。课文中不仅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山川自然之美的内容,而且让我们领悟到人们变革现实生活的本质力量、人类创造性的脉搏和深刻感人的社会美,感受到不同时代作家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如介绍活板印刷术的《活板》,就饱含着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歌颂和对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由衷赞叹。中学语文课本中,歌颂伟人、英雄、科学家等闪耀着灿烂光辉的理想美、心灵美、人格美的课文占了很大的份量。伟人、英雄、科学家等的伟大人格光照日月,是我们灵魂的“净化剂”。如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他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时刻在激励着我们。中学语文课文还向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艺术美。艺术美给人以充分、完善的美的享受,教学中若能唤起学生的美感潜能,领会文章的艺术美,可起到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品格的作用。如刘禹锡托物言志的名篇《陋室铭》,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陋室”和居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通过对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的情景描述来表现“惟吾德馨”,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从“斯是陋室”归结到“何陋之有”。这种新奇别致的写法,使文章的立意不落窠臼,充分展现了艺术美,给学生以遐想的空间,使学生充分体悟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的人格魅力。
中学语文教材中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审美类型的材料,为我们开展审美创新教育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二、创设审美教育的艺术氛围,激发情感,发挥想象,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学生语文知识的习得、语文能力的养成,很大程度上依赖形象生动的感性形式
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最善于创设艺术氛围,水到渠成地导入课文。一次,她在讲授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时,再现出一幅幅春意盎然的生动图画,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之情,接着进一步诱导学生洞开自己的审美心扉,以强烈的欣赏欲望进入课文构筑的情感世界,尽量把作者物态化了的审美体验再度还原出来,化“彼情彼景”为“此情此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文欣赏中,让学生感到不仅科学知识美,社会生活更美,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艺术的领悟力和创造力。通过对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等的挖掘和分析,加强理性的指点和引导,让学生轻松愉悦地由感性体悟逐步上升到理性思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在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创设审美教育的艺术氛围的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发挥学生的想象,这样才能完善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情感是审美的动力、中介,又是审美的体验、效应。在审美教育中要激发学生的这种审美情感,就要充分利用审美媒介——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因素,融通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披文入情,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特征”,在有限的课堂拓展学生无尽的想象,让具体形象在学生脑中“活”起来。“情”是文章固有的,作为学生与教材之间“中介”的教师,只有自己深有领悟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才能真正让学生自觉地去发挥自己的想象,领悟到课文的内在魅力,完善自己的审美感受。
三、通过读写结合的训练,可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让学生创造美
“美育更深层次的目标,则是培养人们的审美创造力”。这个目标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当首推作文了。我校在语文教学中推行“构建读写结合中学教学新体系”的教改实验,做到“重能力、重育人、重趣味”,遵循“系统性、活动性:可操作性、协同性”的原则,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课堂教学真正做到“精讲精练”,这里的“练”主要包括学生的“读”和“写”。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让“讲解、观察、感受、表达”四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模仿——模仿范文写作;连篇——将片断连缀成篇;即写即评——即读即写、即写即评、即评即改;小中套大——小作文套大作文,小作文为大作文服务”等方式,使学生在“练”中获得知识,培养实践能力,激发创新精神,同时获得审美教育。如欣赏《我的叔叔于勒》,了解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学生可以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我们可以大胆设想“假若在船上他们遇到的于勒是一大富翁,情形又将如何? ”这就要求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能自圆其说就行。同学们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即使相遇的境况截然相反,但同样能充分展示人物性格,入木三分地表达文章的主题。将以上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融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做到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从内心情感的角度去打动人、培养人、发展人,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的完美的人。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是实施美的教育,就有利于学生塑造形象、净化心灵,就有利于学生的自我知识结构能力的提高,就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培养;就能够提高学生的洞察力、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就能够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就能够将学生塑造成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和仪表美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因而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实施审美创新教育,语文教学才更具开放性、更具接受性,所以说,语文教学是实施美的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