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身心健康,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发展,更关系到一个国家整体的健康素质。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体育锻炼和运动可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磨练坚强的意志品质,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力量,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关系其今后发展,决定着个体的顺利成长和成才,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的未来。高校是学生增强体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终生体育意识的重要阶段。绝大部分学生离开高校就要踏入社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工作岗位上,学生还能否继续保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基本上取决于高校对其的影响。如果大学生在高校中树立良好的体育意识,掌握了部分的项目的技能,形成了科学的锻炼方法,并对体育锻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即使工作再繁忙劳累,他们也会抽出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很难想象一个在高校期间就对体育锻炼有厌烦感的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还能有目的有计划的从事体育运动。可以说高校是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最后阶段,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在校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状况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支撑。
2.问卷调查法。根据论题的目的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设计了《浙江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调查问卷》,并请5位学校体育方面的专家对问卷进行了评定,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在校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状况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5份,剔除无效问卷13份,有效问卷为472份,有效率为94.4%,其中男生为241人,女生为231人。
3.访谈法。与浙江大学体育方面的专家、体育教师以及学生进行座谈,就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咨询与调研。
二、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调查
(一)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态度
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体育态度形成之后会对个体体育的参与行为及其效果产生重要影响。调查数据表明,我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的态度比较积极,“非常喜欢”和“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分别为25.8%、42.6%,持一般态度的占21.1%,但仍不能忽视的是还有10.4%的大学生“不喜欢和非常不喜欢”体育运动,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男生的体育锻炼态度明显比女生好,男生“喜欢和非常喜欢体育”占72.1%,女生“喜欢和非常喜欢体育”占65.2%。所以,平时要更加注意提高女生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积极性,使更多的女生投入体育活动中来。
(二)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动机
动机是决定行为的主要心理因素。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学生对阳光体育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价值取向,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坚持参与阳光体育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调查发现,浙大城市学院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动机是多方面的,按选择比例高低依次为增强体质(35.6%)、消遣娱乐调节情绪(21.6%)、培养终身体育习惯(16.3%)、社交需要(8.3%)、顺利通过考试(7.4%)、掌握技能成为体育高手(7.0%)、受体育明星影响(2.7%)和其他(l.1%)。另通过男女对比分析得出:在掌握技能成为体育能手、社交需要、受体育运动明星影响这三个方面,男生趋向明显高于女生。而在消遣娱乐调节情绪、顺利通过体育考试的趋向上女生则明显高于男生。这说明,男女大学生之间因性别不同在参与阳光体育运动心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应立足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对大学生参动机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周次数
每周锻炼次数,是大学生是否具有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标志。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运动频度与锻炼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次适量的运动后,对肌肉和全身各个器官系统的健身效果,可以保持一定的时间,所以,最合适的运动频度应该这样掌握,即在前一次锻炼效果逐渐积累,就能够达到提高体能,增加健康的目的。否则,每次运动之间的间隔时间过长,破坏了运动训练的连续性,就难以取得应有的健身效果,还容易在每次运动后产生肌肉酸痛、疲劳等某些运动创伤。大量的研究表明,对于大学生来说,周锻炼次数至少要达到3次才能达到较好的锻炼效果。而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每周锻炼2次以下的大学生占44.7%,3-4次的占35.4%,5-6次的占15.9%,周锻炼次数达到3次的仅占55.3%。
(四)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强度
体育锻炼强度是反映体育锻炼质量中“质”的标准,是反映运动负荷的指标。根据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赵纪生教授的解释:运动强度越大,排汗量越多,运动强度与排汗量呈正比关系。因此,可以用运动时汗液的排出量来衡量运动强度。调查数据表明,我校大学生体育运动时的强度比较合理,以中等强度为主。其中,男生的运动强度更为合理。女生运动时出少量汗或不出汗的占女生总数的43.7%,说明女大学生体育运动时,运动强度偏小。
(五)大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
周济曾提出要“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其中,学生必须每天锻炼1小时也是国家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占总人数80.9%的大学生,每天锻炼时间少于1小时,只有19.1%的大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1小时”。从性别分析来看,男生有占男生总人数25.8%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达到或超过1小时,而女生只有占女生总人数12.1%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1小时”。由此可见,每天锻炼时间的不足是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因素之一。
(六)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方式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体现学生的体育意识、行为方式和学校在开展体育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和组织力度。从调查结果看,我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主要形式有四种:单独活动、与同学朋友自由结合、由学校统一组织、根据个人爱好参加各种体育俱乐部或体育社团,这四种活动方式各有优缺点,如何有机地把它们结合起来是高校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好坏的关键。调查数据显示,有57.0%的大学生和同学、朋友“自由结合”一起锻炼,“单独活动”、“体育俱乐部或体育社团”、“统一组织”分别占16.1%、12.9%、14.0%。可以看出,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形式主要是和同学或朋友一起,其次是单独锻炼,参与俱乐部或统一组织的人数较少。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大部分学生喜欢球类运动,且参加球类运动的学生一般选择兴趣相同的同学、朋友一起活动,所以自由结合的体育组织形式的比例最高。喜欢单独锻炼的大学生也有一定的比例,这可能是大学生学习压力较大,余暇时间少且零散,不方便结伴运动,也可能与学生的个体特质有关,回避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而选择竞争类的运动项目。而参加体育俱乐部的学生很少,可能与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和开展不够完善和普遍有关。
三、结论
(一)我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是积极的,但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频次较少、持续时间较短,达不到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指标,锻炼的强度较合理,以中等强度为主。
(二)增强体质、消遣娱乐调节情绪、培养终身体育习惯是我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表明我校大学生体育观念在转变,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和需要有较理性的认识。
(三)我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形式自由组合,其次是单独锻炼,参与俱乐部或统一组织的人数较少。
参考文献:
[1] 王怀虎,杨芳,魏玉琴.甘肃省中小学校开展“阳光体育”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1).
[2] 王文丽,刘春明,黄跃华.“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大学生體育活动现状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04).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在校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状况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支撑。
2.问卷调查法。根据论题的目的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设计了《浙江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调查问卷》,并请5位学校体育方面的专家对问卷进行了评定,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在校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状况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5份,剔除无效问卷13份,有效问卷为472份,有效率为94.4%,其中男生为241人,女生为231人。
3.访谈法。与浙江大学体育方面的专家、体育教师以及学生进行座谈,就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咨询与调研。
二、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调查
(一)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态度
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体育态度形成之后会对个体体育的参与行为及其效果产生重要影响。调查数据表明,我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的态度比较积极,“非常喜欢”和“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分别为25.8%、42.6%,持一般态度的占21.1%,但仍不能忽视的是还有10.4%的大学生“不喜欢和非常不喜欢”体育运动,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男生的体育锻炼态度明显比女生好,男生“喜欢和非常喜欢体育”占72.1%,女生“喜欢和非常喜欢体育”占65.2%。所以,平时要更加注意提高女生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积极性,使更多的女生投入体育活动中来。
(二)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动机
动机是决定行为的主要心理因素。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学生对阳光体育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价值取向,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坚持参与阳光体育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调查发现,浙大城市学院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动机是多方面的,按选择比例高低依次为增强体质(35.6%)、消遣娱乐调节情绪(21.6%)、培养终身体育习惯(16.3%)、社交需要(8.3%)、顺利通过考试(7.4%)、掌握技能成为体育高手(7.0%)、受体育明星影响(2.7%)和其他(l.1%)。另通过男女对比分析得出:在掌握技能成为体育能手、社交需要、受体育运动明星影响这三个方面,男生趋向明显高于女生。而在消遣娱乐调节情绪、顺利通过体育考试的趋向上女生则明显高于男生。这说明,男女大学生之间因性别不同在参与阳光体育运动心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应立足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对大学生参动机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周次数
每周锻炼次数,是大学生是否具有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标志。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运动频度与锻炼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次适量的运动后,对肌肉和全身各个器官系统的健身效果,可以保持一定的时间,所以,最合适的运动频度应该这样掌握,即在前一次锻炼效果逐渐积累,就能够达到提高体能,增加健康的目的。否则,每次运动之间的间隔时间过长,破坏了运动训练的连续性,就难以取得应有的健身效果,还容易在每次运动后产生肌肉酸痛、疲劳等某些运动创伤。大量的研究表明,对于大学生来说,周锻炼次数至少要达到3次才能达到较好的锻炼效果。而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每周锻炼2次以下的大学生占44.7%,3-4次的占35.4%,5-6次的占15.9%,周锻炼次数达到3次的仅占55.3%。
(四)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强度
体育锻炼强度是反映体育锻炼质量中“质”的标准,是反映运动负荷的指标。根据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赵纪生教授的解释:运动强度越大,排汗量越多,运动强度与排汗量呈正比关系。因此,可以用运动时汗液的排出量来衡量运动强度。调查数据表明,我校大学生体育运动时的强度比较合理,以中等强度为主。其中,男生的运动强度更为合理。女生运动时出少量汗或不出汗的占女生总数的43.7%,说明女大学生体育运动时,运动强度偏小。
(五)大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
周济曾提出要“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其中,学生必须每天锻炼1小时也是国家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占总人数80.9%的大学生,每天锻炼时间少于1小时,只有19.1%的大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1小时”。从性别分析来看,男生有占男生总人数25.8%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达到或超过1小时,而女生只有占女生总人数12.1%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1小时”。由此可见,每天锻炼时间的不足是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因素之一。
(六)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方式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体现学生的体育意识、行为方式和学校在开展体育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和组织力度。从调查结果看,我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主要形式有四种:单独活动、与同学朋友自由结合、由学校统一组织、根据个人爱好参加各种体育俱乐部或体育社团,这四种活动方式各有优缺点,如何有机地把它们结合起来是高校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好坏的关键。调查数据显示,有57.0%的大学生和同学、朋友“自由结合”一起锻炼,“单独活动”、“体育俱乐部或体育社团”、“统一组织”分别占16.1%、12.9%、14.0%。可以看出,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形式主要是和同学或朋友一起,其次是单独锻炼,参与俱乐部或统一组织的人数较少。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大部分学生喜欢球类运动,且参加球类运动的学生一般选择兴趣相同的同学、朋友一起活动,所以自由结合的体育组织形式的比例最高。喜欢单独锻炼的大学生也有一定的比例,这可能是大学生学习压力较大,余暇时间少且零散,不方便结伴运动,也可能与学生的个体特质有关,回避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而选择竞争类的运动项目。而参加体育俱乐部的学生很少,可能与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和开展不够完善和普遍有关。
三、结论
(一)我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是积极的,但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频次较少、持续时间较短,达不到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指标,锻炼的强度较合理,以中等强度为主。
(二)增强体质、消遣娱乐调节情绪、培养终身体育习惯是我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表明我校大学生体育观念在转变,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和需要有较理性的认识。
(三)我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形式自由组合,其次是单独锻炼,参与俱乐部或统一组织的人数较少。
参考文献:
[1] 王怀虎,杨芳,魏玉琴.甘肃省中小学校开展“阳光体育”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1).
[2] 王文丽,刘春明,黄跃华.“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大学生體育活动现状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