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我,儿时生活在北方农村,那时物资比较匮乏。在所有的“好吃的”中间,糖,毋庸置疑被排在第一位。于是,我们盼望着,村子里谁家娶新媳妇,就可以去讨喜糖来吃了。
按照我们那儿的习俗,结婚喜宴都是中午摆的。通常,在一群一起玩耍的孩子中间,如果恰好有新郎家的近亲,他是可以穿上新衣服跟着大人去做客吃喜酒的。其余人则眼巴巴等着,等下午喜宴散了,客人都离开,一群孩子就欢呼着跑进新郎家的院子。可等到了人家门口,又都站住了,变得有点扭扭捏捏起来,你挤我,我挤你,谁都不好意思去敲门。
往往这时候,漂亮的新娘子就会发现我们了。穿着红嫁衣的她笑眯眯地从屋里走出来,手里捧着一大把喜糖,分发到我们的小手里。大家都开心地笑了,顾没顾上说声“谢谢”也记不清了,手里就攥着糖果,嘻嘻哈哈地跑开去。在我印象中,从新娘子手中接过的喜糖,是世上最甜的糖了,它不仅甜,还有满满幸福的味道呢!而新娘子亲切和蔼的笑脸,像一朵温柔美丽的花,长久地开在记忆的心园里。
因为糖块比较稀罕,而甜味连接着幸福与期盼,孩子们又把寻求的目光,转向了田野。提到田野,就想起甘蔗了。可北方田野里没有甘蔗,想要吃到从南方运来的甘蔗,在物流不发达的当年,那是有点奢侈的事。不过,在咱们北方的庄稼地里,也有甜蜜的源头,那里有属于我们自己的“甘蔗”。
“甘蔗”藏在玉米地里呢!秋天来了,大片的玉米地,成为小孩子最新的乐园。这时,玉米已被大人们收获了,剩下玉米秸秆没被砍倒。一阵秋风吹来,叶子就“哗哗”作响。大点的孩子,总是很有经验,而且力气大些。他们在玉米地里搜寻目标,并将选好的秸秆,干净利落地折断,轻轻吸吮一下,辨别味道。大部分秸秆不甜,味道发酸,如果发现味道甘甜的,则可以留下分享。
当初我算小点的孩子,跟在大孩子身边,帮忙抱着“战利品”,一边悄悄咽着口水,崇拜的眼光,一直追逐着哥哥姐姐们。把他们洒脱又麻利的动作,悄悄记在心里,想着啥时自己也实践一下。等搜寻行动结束后,大家就围坐在田边地头,慢慢享用,当然,吃甜秸的方法,跟啃甘蔗一样。
此刻,孩子们欢快的声音,回荡在丰收的田野上。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蓝天上的云朵,此刻也变成棉花糖的形状,悠然地飘荡着。山坡上、地沿上,盛开着成片的野菊花,有白的、蓝的、粉的、黄的,小花们模样朴素又动人,空气中还有淡淡的花香在飘,沁人心脾。于是,玉米秸的甜、野菊花的香,被悄悄融合在一起,存进了我童年的记忆,美妙、长久而深刻。
长大以后,我来到南方工作生活,可以时常吃到甘蔗了。啃甘蔗的时候,也会想起小时候啃过的甜玉米秸。虽说玉米秸水分没有甘蔗那么足,可味道似乎不比甘蔗差多少呢!仔细比较起来,记忆中故乡甜玉米秸的味道,似乎比甘蔗还多出一种特别的亲切与清新,仿佛带着某种渗透的力量。
除了玉米秸,田野里还有另外的糖源呢。比如,光是带甜味的浆果,就有好几种。说不上它们的学名,印象最深的,是一种形状圆圆的果实,分布最广,没有成熟的时候是绿色的,这时候它的味道涩涩的,不能吃。等到成熟了,它的颜色就变成黑色的了,吃在嘴里,凉凉的,有淡淡的甜。还有一种,是小小圆粒簇拥在一起,成熟的时候,是漂亮的鲜红色。它的茎很长,是藤蔓状,匍匐在地上,并长有小刺,你从边上走过,绿色的茎会粘在裤腿上,要使劲扯拉才能拽下。这种果实也是甜的,但不容易寻到。每找到一颗都会是一阵欢呼。后来我知道,这种浆果,就是鲁迅先生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里提到的“覆盆子”。
在当年清澈的山泉小溪边上,还会生长一种根茎带甜味的小植物,那就是茅根。我记得它绿色的叶子有点硬,叶子尖尖的,而可以食用的根茎是埋在土里的,用水洗過之后,白白的,细细的,一节一节,外形有点像微型甘蔗,放在嘴巴里嚼着吃,那丝丝的甜意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满足。
十岁那年,我跟着父母搬到城里生活。上世纪80年代初经济开始发展,物资逐渐丰富起来。慢慢地,糖是越来越多了。我知道除了生长在南方的甘蔗,还有东北生长的甜菜,都是可以用来榨糖的,做出的糖,味道都是一样甜。而在平常的日子里,我们也有糖吃了。每逢过年,母亲还会去批发来很多品种的糖块,我和妹妹都开心极了,围在糖堆边上,数品种……我们俩把吃过的糖纸积攒起来,分门别类,夹在厚厚的书页中,经常拿出来欣赏。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好吃的”品种越来越多,糖似乎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它不再是排位第一的甜美诱惑了。再后来,随着知识增多,我又了解到吃太多糖会对身体不利……那些五颜六色的糖果,曾经是多少人年少时的渴望!
偶尔一个人的时候,突然回忆往事,我还是会想念起我的糖,想念它们的模样,想念它们的味道。
责任编辑:秀 丽
美术插图:周思聪
按照我们那儿的习俗,结婚喜宴都是中午摆的。通常,在一群一起玩耍的孩子中间,如果恰好有新郎家的近亲,他是可以穿上新衣服跟着大人去做客吃喜酒的。其余人则眼巴巴等着,等下午喜宴散了,客人都离开,一群孩子就欢呼着跑进新郎家的院子。可等到了人家门口,又都站住了,变得有点扭扭捏捏起来,你挤我,我挤你,谁都不好意思去敲门。
往往这时候,漂亮的新娘子就会发现我们了。穿着红嫁衣的她笑眯眯地从屋里走出来,手里捧着一大把喜糖,分发到我们的小手里。大家都开心地笑了,顾没顾上说声“谢谢”也记不清了,手里就攥着糖果,嘻嘻哈哈地跑开去。在我印象中,从新娘子手中接过的喜糖,是世上最甜的糖了,它不仅甜,还有满满幸福的味道呢!而新娘子亲切和蔼的笑脸,像一朵温柔美丽的花,长久地开在记忆的心园里。
因为糖块比较稀罕,而甜味连接着幸福与期盼,孩子们又把寻求的目光,转向了田野。提到田野,就想起甘蔗了。可北方田野里没有甘蔗,想要吃到从南方运来的甘蔗,在物流不发达的当年,那是有点奢侈的事。不过,在咱们北方的庄稼地里,也有甜蜜的源头,那里有属于我们自己的“甘蔗”。
“甘蔗”藏在玉米地里呢!秋天来了,大片的玉米地,成为小孩子最新的乐园。这时,玉米已被大人们收获了,剩下玉米秸秆没被砍倒。一阵秋风吹来,叶子就“哗哗”作响。大点的孩子,总是很有经验,而且力气大些。他们在玉米地里搜寻目标,并将选好的秸秆,干净利落地折断,轻轻吸吮一下,辨别味道。大部分秸秆不甜,味道发酸,如果发现味道甘甜的,则可以留下分享。
当初我算小点的孩子,跟在大孩子身边,帮忙抱着“战利品”,一边悄悄咽着口水,崇拜的眼光,一直追逐着哥哥姐姐们。把他们洒脱又麻利的动作,悄悄记在心里,想着啥时自己也实践一下。等搜寻行动结束后,大家就围坐在田边地头,慢慢享用,当然,吃甜秸的方法,跟啃甘蔗一样。
此刻,孩子们欢快的声音,回荡在丰收的田野上。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蓝天上的云朵,此刻也变成棉花糖的形状,悠然地飘荡着。山坡上、地沿上,盛开着成片的野菊花,有白的、蓝的、粉的、黄的,小花们模样朴素又动人,空气中还有淡淡的花香在飘,沁人心脾。于是,玉米秸的甜、野菊花的香,被悄悄融合在一起,存进了我童年的记忆,美妙、长久而深刻。
长大以后,我来到南方工作生活,可以时常吃到甘蔗了。啃甘蔗的时候,也会想起小时候啃过的甜玉米秸。虽说玉米秸水分没有甘蔗那么足,可味道似乎不比甘蔗差多少呢!仔细比较起来,记忆中故乡甜玉米秸的味道,似乎比甘蔗还多出一种特别的亲切与清新,仿佛带着某种渗透的力量。
除了玉米秸,田野里还有另外的糖源呢。比如,光是带甜味的浆果,就有好几种。说不上它们的学名,印象最深的,是一种形状圆圆的果实,分布最广,没有成熟的时候是绿色的,这时候它的味道涩涩的,不能吃。等到成熟了,它的颜色就变成黑色的了,吃在嘴里,凉凉的,有淡淡的甜。还有一种,是小小圆粒簇拥在一起,成熟的时候,是漂亮的鲜红色。它的茎很长,是藤蔓状,匍匐在地上,并长有小刺,你从边上走过,绿色的茎会粘在裤腿上,要使劲扯拉才能拽下。这种果实也是甜的,但不容易寻到。每找到一颗都会是一阵欢呼。后来我知道,这种浆果,就是鲁迅先生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里提到的“覆盆子”。
在当年清澈的山泉小溪边上,还会生长一种根茎带甜味的小植物,那就是茅根。我记得它绿色的叶子有点硬,叶子尖尖的,而可以食用的根茎是埋在土里的,用水洗過之后,白白的,细细的,一节一节,外形有点像微型甘蔗,放在嘴巴里嚼着吃,那丝丝的甜意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满足。
十岁那年,我跟着父母搬到城里生活。上世纪80年代初经济开始发展,物资逐渐丰富起来。慢慢地,糖是越来越多了。我知道除了生长在南方的甘蔗,还有东北生长的甜菜,都是可以用来榨糖的,做出的糖,味道都是一样甜。而在平常的日子里,我们也有糖吃了。每逢过年,母亲还会去批发来很多品种的糖块,我和妹妹都开心极了,围在糖堆边上,数品种……我们俩把吃过的糖纸积攒起来,分门别类,夹在厚厚的书页中,经常拿出来欣赏。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好吃的”品种越来越多,糖似乎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它不再是排位第一的甜美诱惑了。再后来,随着知识增多,我又了解到吃太多糖会对身体不利……那些五颜六色的糖果,曾经是多少人年少时的渴望!
偶尔一个人的时候,突然回忆往事,我还是会想念起我的糖,想念它们的模样,想念它们的味道。
责任编辑:秀 丽
美术插图:周思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