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诗歌:屈辱与苦闷的呐喊,灵魂深处的绝唱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rui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李贺的一生是短暂而苦闷的一生,家族没落却希望得到较高的地位和享受,家境贫寒又自视清高,理想抱负被现实击得粉碎。即使少年成名也没能改变他不幸的命运,他的诗歌是他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在现实的重压下内心的绝望的一种发泄和呐喊。他的诗歌诡异,怪诞,冷艳凄迷,而这种诡异的风格恰好又是内心的呐喊,也是生命意识的反映,极具艺术性。后人称李贺为“诗鬼”“诗界鬼才”。本文将从李贺的人生经历、心理分析入手来研究其诗歌风格以及形成此种风格的原因,最后探讨李贺诗歌中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 李贺;苦闷抑郁;心理状态;生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8264(2021)11-0025-02
  李贺在其短暂而苦闷的一生中,虽没创造物质财富,在官场作为也并不突出,但在诗歌上却是极力展现自己的才华,竭尽全力进行诗歌创作。李贺苦闷,可他又为何苦闷,往深处看,李贺其实是一个有着强烈人生意义追求的人,他有着光耀门楣的责任感,也有着远大的理想抱负,可无奈现实残酷,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他的诗歌其实是内心世界的一种宣泄,他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出路,于是就去和鬼神做朋友,所以他的诗风有些诡异。但他的这种独树一帜的诗风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元代末期社会动荡的年代,李贺的诗歌曾对当时的文人产生很大的影响,被当时的文人推崇,元末也被某些学者称为“李贺的时代”。李贺也在中华民族的诗歌史上留下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丰富了我国的诗歌文化。
  一、失落、抑郁、苦闷的一生
  李贺家族是没落的唐室宗族后裔,李贺的父亲“晋肃”曾经当过县令,但在李贺出生后不久就去世,李贺由他母亲抚养长大,其母育有两子一女,在大女出嫁后,李贺家中更加贫寒。李贺二十一岁时参加韩愈组织的河南府试,一举获隽,随后去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因为其才华出众遭人妒忌,一些妒才者认为李贺父亲名字里的“晋”与“进士”的“进”同音,而“肃”又与“士”音近,李贺因其父名讳而受人非议,即使韩愈有心帮助却也无可奈何,李贺最终没能参加进士考试,次年李贺受宗人推荐,父荫得官,任奉礼郎,从此在长安为官三年。他因为是皇室宗族后裔便自视清高,经常以“皇孙”等词自称,希望自己可以得到较高的地位,但是他家族早已破败,如今的他家境贫寒,所以他渴望的地位权力这些只能成为幻想。因心里难以放下现实却又如此残酷,李贺的一生都伴随着屈辱感和失落感。再加上李贺本人有理想有抱负,他渴望建功立业,但理想抱负又被现实狠狠击碎,李贺报国无门,所以他苦闷,抑郁。在他被人举荐做官的那三年内,他又见过了官场的黑暗,亲身经历的很多事情让他对现实有了一些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家境不如意、仕途不顺、现实残酷的另一面,李贺才华横溢,七岁时因为一首《高轩过》名动京城,十八岁那年,李贺带着自己的诗去拜谒韩愈,韩愈只读了一首《雁门太守行》便大为欣赏并与之相见,其为官后的作品更是反映现实,鞭挞黑暗。然而其卓越的文学才能也没能改变李贺的命运,李贺仕途不顺,升迁无望,报国无门,抑郁苦闷,积怨成疾。二十七岁,卒于故里。
  二、怪奇畸形、冷艳凄迷的诗歌风格
  李贺功名不就,命运多舛,带着对生命和死亡的病态的关切,李贺开始对生命、死亡等问题进行思考,他写死亡、鬼怪、游仙等等,用一切荒诞,怪异的东西来抒发自己的苦闷,忧愁。例如他在《神弦》中写道:“呼星召鬼歆杯盘,山魅食时人森寒”;在《苦昼短》中写道:“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天东又若木,下置衔烛龙”;在《梦天》中写道:“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诗人写食人山魅,写烛龙,写神话中的月兔和蟾,语言奇特,想象怪异甚至阴森恐怖。他诗中的世界仿佛是另外一个世界,那里有一切光怪陆离的东西,在常人看来,那样的世界是如此不真实,但正由于这一点,就显现出李贺的诗歌深受李白诗歌的影响,也具有浪漫主义的特征。李贺对冷艳凄迷的意象也偏爱有加,执著于物象的色彩与情态,极尽描绘。他在诗中大量使用“冷红”“老红”“寒绿”“静绿”等冷艳的词语,例如他在《长平箭头歌》中写道:“漆灰骨末丹水砂,凄凄古血生铜花”,颜色奇绝,他写古箭头黑的地方像漆灰,白的地方像骨末,红的地方像丹砂,凄凄的骨血竟然生出了“铜花”。这种冷艳的颜色拓展了审美感受,从而在诗句中更加体会作者的主观情感。诗人同时为了增强诗歌的感染力,用准确的动词形容词来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互通的艺术效果,例如“独携大胆出秦门”“老景沉重无惊飞”等诗句。诗人对于诗歌意象的选择也是独出心裁的,读过李贺的诗后不难发现,“马”“剑”“竹”“芙蓉”等意象经常出现在其诗歌中“自言汉剑当飞去,收取关山五十州”“汗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等等诗句展现出诗人强烈的生命意识,有的是表达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有的表现诗人报国无门的愤懑。除了这些意象外,诗人还有一个常常写到的意象群体,那就是“鬼神”群体,他笔下的鬼,常常是青面獠牙的厉鬼,而他笔下的神,则是美好的。黑暗与美好形成一种对比,象征着李贺对黑暗现实世界的不满与批判,也是他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总而言之,李贺的诗歌想象奇特,凄艳诡激,同时生命意识强烈。
  三、心理状态、社会环境共同造就李贺诗风
  李贺怪诞诡异诗风与其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史书记载,李贺从小体质羸弱,长相“细瘦”,而且是“通眉”“巨鼻”“长指爪”,稍显奇特的长相,加上自小羸弱的身躯,他常常被病魔侵扰,怀着对死亡的恐惧,他常常幻想“鬼”“神”“坟墓”等阴暗的东西,生活在幻想中的李贺情绪极不稳定,这些不稳定的情绪往往反映在他的诗歌中。在做官时李贺又见到的官场的黑暗,在看见过现实的黑暗之后,他更加幻想有一个美好而圣洁的世界,值得一提的是,就是他诗中的神仙世界,那里有美丽的仙女,有玉兔,奇花异草,是那么和谐而美妙,诗人沉浸在这虚幻的世界里并以此麻痹自己。值得一提的是,李贺做官时候所任的官职是奉礼郎,日常事务主要是管理宗庙,祭祀等事,他的日常工作对他也是有影响的,更加使他沉浸在虚幻的鬼神世界。此外,李贺长期沉迷于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对社会没有理性认识,导致其性格偏执。他家族是皇室宗亲,但却不是嫡亲,而且早已没落,李贺却常常以“皇孙”自称,还拿出来向人夸示,他看重名位,现实却早已不是这样,所以他失落、抑郁,精神更加恍惚几近病态。从社会环境来看,其所处环境必定是造成其诗歌风格的另一原因,楚文化的熏陶对其诗歌风格有重要影响,李贺曾在诗中多次表示过对楚文化的喜爱,楚文化产自楚地,自然环境多山多水,可以刺激人们的想象,加之楚辞中本来就有许多祭祀的篇章,也就有很多描写鬼神的篇章,这些无疑对李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李贺进行了一些心理熏陶,更加造成了李贺心理异化。从内看李贺心理偏执,从外看李贺仕途不顺,环境熏陶。在内外双重打击下,李贺心理异化,进而造成其诗歌凄艳激诡、想象奇特,造就“诗鬼”李贺。   四、强烈的生命意识
  中唐时期唐朝已经历过安史之乱,由盛而衰,近几代君王又多宠信宦官,使得唐王朝的安全与稳定系于他手,再加上党派斗争不断,王朝内部着实不算太稳定。在李贺心里,李贺是“皇孙”,作为“皇孙”,理所当然关心国事,关心唐王朝的兴衰。再加上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流思想对李贺影响至深,李贺出于道义对于唐王朝更加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再有李贺家道中落,李贺心里又装着重振家道,光耀门楣的责任。所以李贺想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心情是迫切的。可现实的李贺多病而敏感,对生与死的体验一定是深刻的,可以说这种体验是同时代其他诗人不能比的。在对生与死的深刻体验以及其人生价值无法实现的情况下,李贺的痛苦是必然,在这种痛苦下,李贺挣扎,爆发出强烈的生命意識。生命意识是对于生和死的体验,对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李贺对生死体验过于深刻,甚至出现早衰的症状和心态,他曾在诗中这样写过“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也曾写过 “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 。史书记载,李贺18岁时,就已经两鬓如霜了,多病的体质大概让诗人在年少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畏惧死亡了,畏惧死亡的另一面,一定时向往生、渴望活。他写过的一首《苦短昼》就强烈的表现了这中情感,“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他对时间的流逝表现出焦虑,竟然想时间就此停住,老者不死,这种渴望活下去的生命意识显得如此强烈。还有一个表现李贺对生的无限眷恋的点是李贺对故乡山水田园的歌咏,在《昌谷诗》中他曾这样写道:“昌谷吴越稻,细青满平水”,这种对故乡田园的眷恋更是反映了李贺希望超脱生死,回归田园的愿望。李贺同时又清楚认识到时光飞逝,人生短暂,个体生命永远无法逃脱死亡,无法与命运抗衡,所以他企图在鬼魂世界寻求一丝解脱。对生的眷恋和对死的恐惧这两种心理是极其矛盾的,他有时候又会流露出将生死、时间都看透的情绪。李贺希望实现的人生价值,现实社会已经告诉他无法实现,在生死体验和价值无法实现双重压力下,李贺在其诗歌中寻求理想的寄托,也是苦闷的呐喊,而他那诗歌中所表现出的生命意识,也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李贺在1000多年前发出的声音,在1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依旧能听见,可见其情感之强烈,不愧为他来自灵魂深处的绝唱!
  参考文献:
  [1]朱淑华.李贺的变态心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J].沧桑,2005,(05).
  [2]陈琳.李贺的心理异化与诗歌创作[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03).
  [3]张宗福.论李贺诗歌的生命意识[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4]陈燕妮.论李贺的生命意识与诗歌意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6.
其他文献
【摘要】不同语言具有特质性功能,革家语的参考语法编写不但具有中华民族语言基础之上的共同性,同时还具有基于自身特质基础上的编写思路与方法以及编写的原则,才能在中华民族语言整体中异质性发展与共同性延续。  【关键词】革家语;参考语法;思路;原则  【中图分类号】H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8264(2021)21-0109-02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科技厅贵
期刊
【摘要】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由此引发的文化需求也在不断上升。“小康社会”的提出,让越来越多的基层人民享受到了国家的福利。同时,如何有效提升基层文化建设水平,丰富群众日常生活的多元化文化,也是目前的首要任务。本文主要从基层文化创新的概念及重要性、基层文化创新发展面临的困难、基层文化的创新途径三方面具体谈谈在小康社会,应该如何关注基层文化建设,以实现群众的安
期刊
【摘要】语码混用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文章以《papi酱》中的语码混用現象为例,从模因论的语用学视角分析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语码混用产生于教育和知识传授、交际和语言的不断运用中。在重复、类推中不断地复制和传播,具有赶时髦、嵌进的修辞效果。具有经济性、礼貌性、诙谐性、表现性和时尚性的语用功能。但不可避免地冲击着汉语的纯洁性,造成认知困难的弊端。  【关键词】语码混用;模因论;语用学;《papi酱》 
期刊
【摘要】课程思政是新时期党和国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中学语文课程肩负了人才培养的重任,应全面认识课程思政的价值理念,融入语文教学实践中,提高德育成效。在中学语文课程的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转变传统育人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提升自身思政育人能力。为学生教授语文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学语文;策略 
期刊
【摘要】桂林灵川县平话内部语音差异大,发展演变呈现不平衡的特点。古阳声韵尾在灵川县区域内的发展演变可以概括成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全部保留;一种类型是部分脱落部分保留。其中,第二种类型的演变发展差异大,大致可以分成两种情况讨论,分别是韵尾直接脱落和阳声韵尾脱落后带有鼻化色彩。据此,灵川方言古阳声韵尾演变特点方面,区域内可以划分成三个不同片区。三个片区的古阳声韵尾演变情况不同,中片平话韵尾脱落最严重,
期刊
【摘要】生命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学生极端事件频发,使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唯一、不可逆性,实现生命价值认同刻不容缓,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石是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生命价值认同,关键是帮助其实现社会价值认同。  【关键词】生命教育;自我价值;社会价值;认同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是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其叙事颠覆传统的叙事模式,采用多角度叙事、时空错位等叙事手法,突出展现了女性在父权社会下生存的不易与困惑,以及她们为实现自身价值所做出的抉择,揭示了作者对于社会转型期新女性独立的思考。本文借助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对《到灯塔去》的叙事艺术进一步探析,让读者充分挖掘小说的隐含文本,更深刻探究小说的内涵主旨。  【关键词】 《到灯塔去》
期刊
【摘要】网络新词是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网络新词有利于剖析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情感。本文以“×言×语”类新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来源、造词方式、功能分布和附加色彩等,并进一步探寻“×言×语”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网络新词;造词机制;派生途径;功能分布;词义色彩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1-0115-0
期刊
【摘要】深入分析音乐表演艺术,将音乐的美感融入到人们生活后,能使人们陶醉其中,并为人们的生活增添色彩,无论是人们的审美能力还是艺术观念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从音乐的种类来分析,是复杂多变的,且音乐表演艺术也是多种多样的。近年来音乐表演艺术发展越来越快,这使得音乐表演艺术,逐步朝着系统化发展。虽然说这样的系统对音乐学习者、表演者而言起到一定的帮助,但却逐步使得音乐表演艺术出现差异化,极易导致音乐表演毫
期刊
【摘要】 二元对立是文学结构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在文学评论理论中二元对立的运用有着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红字》作为美国杰出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代表作,以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的感情史为主线,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十六世纪清教统治下黑暗压抑的世界以及当时人们的思想活动。本文通过应用二元对立理论分析小说中善与恶、犯罪与救赎、反抗与压迫等对立体,从不同角度探讨霍桑对人性的思考。  【关键词】 霍桑 ;《红字》;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