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吉林省的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早,在多年的摸索与发展之后已经呈现出相对稳定的体系结构,但仍存在学术教育与专业教育失衡,教育质量不理想及方案落地性不强等问题。文章介绍了吉林省研究生教育概况,并针对研究生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几点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吉林省 研究生教育 发展
[作者简介]白秀丽(1965-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大学研究生部,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吉林 长春 130032)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06-0178-02
吉林省作为中国的教育大省为国家的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人才,为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保证。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社会各方利益主体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趋势迫使政府、高校及教研人员将视角集中到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上,期望通过各界的通力合作进一步协调吉林省研究生在数量与质量、结构与效益方面的平衡。
一、吉林省研究生教育的概况
吉林省的研究生教育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时,1949年,东北行政学院(现吉林大学)组建研究生班。1958年,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现长春理工大学)正式通过国家批准成为研究生培养授权单位。1996年,吉林大学获准成为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重点大学。2000年,东北师范大学被批准试办研究生院,正式加入全国53所拥有研究生院的高等院校行列。目前,吉林省已经拥有了包括延边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北华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共计22所研究生培养单位。截至2013年末,为社会培养了哲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法学、工学、理学等11个门类,共计23万余名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吉林省的研究生教育呈现出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知,吉林省研究生教育,无论是培养机构的设置还是每年的招生规模都呈现出稳定的发展状态。由于高等院校数量的剧增,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全省高等院校中的比例从2010年开始出现下滑,但整体上看,吉林省研究生培养机构的选择与设置呈现比较理性的状态。
二、吉林省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分析
吉林省的研究生教育在经历了六十余年的发展与变革之后,现已形成了比较成熟和稳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一)举措与成绩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下,吉林省的高等教育面临着“重量不重质,重外延轻内涵”的问题,其教育质量和效果受到广泛质疑,不仅本科学生的整体素质难以达到市场要求,被认为“天之骄子”的研究生们也遭遇了企业“退货”的尴尬。面对这一客观现实,吉林省政府、研究生培养单位、企事业单位“三位一体” 联合发力,尝试构建更为合理、有效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保证研究生的整体质量。政府方面,吉林省教育部紧盯国家“指挥棒”,在明确国家思路的前提下,制定符合地区发展特色的研究生教育方案。目前,吉林省已经制定并完善了未来7年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计划中明确了截止到2020年,研究生教育需实现的系列目标和构建的主要平台等内容。研究生培养单位方面,吉林省的研究生教育主要依托高等院校,而高校为了满足政府及社会的人才质量要求,也在积极寻求更为有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目前,吉林省22所研究生培养授权高校都在尝试联合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共同搭建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努力完成吉林省急需的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企事业单位方面,吉林省的各类组织逐渐认识到企业在地区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尝试与高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展开合作。早在2006年,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就与吉林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发人才。欧亚集团也已经与东北师范大学建立联系,为研究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亚泰集团也就合作培养人才一事向长春理工大学抛出了橄榄枝。
吉林省的研究生教育在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三个方面。数量方面,根据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显示,1983~2013年,吉林省研究生招收数量和输出数量呈现震荡状态,但基本保持正向发展,输入数量年增长率如179页图所示。
由上图可知,三十年间吉林省虽然在个别年份出现了招收数量减少的情况,但进入2000年以来,基本保持平稳增幅,这说明吉林省在研究生培养的数量上具有较为稳定的发展性。质量方面,吉林省研究生教育一直以PBL教学模式为主,学生的学习形式主要是参与导师的实践与科研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同时,以吉林大学为首的研究生培养机构纷纷制定了研究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有些机构的博士研究生评价指标高达百余项,这些指标为研究生的整体质量提供了保证。结构方面,截至2013年,吉林省22所研究生培养机构在专业设置上基本覆盖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所有门类,并逐步向新兴产业和创新性领域延伸。
(二)问题与原因
吉林省的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早,在探索与发展的道路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例如在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整体结构上存在失衡现象,在管理上缺乏有力的监控,各类政策与方案的落地性不强等。
1.学术教育与专业教育失衡。研究生教育体系中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1996年吉林大学成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首批试点单位,但是,十余年的发展之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状态并不理想。自2009年开始,政府教育部门已经开始硬性调整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收比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相比,其社会认知度较低。同时,研究生培养机构在对两类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上存在“偏心”现象,将更多的资源分配给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领域,而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资源分配略显单薄。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吉林省的社会大众、企事业单位甚至高等院校自身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受教育年限较短,含金量不高。 2.教育质量不甚理想。六十余年来,吉林省在多所科研机构和普通高校的共同努力之下,为社会输送了大量高层次人才,但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的质量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年来,吉林省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遭到大众的质疑,进入社会的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和道德品质都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缺少切实有效的质量监管环节,这致使研究生教育呈现出“进口紧,出口松”的状态,研究生的生源筛选力度应该能保证研究生的基本素质,但问题出在这些研究生顺利入学之后专业能力的提升方面。吉林省研究生教育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呈现出不同的模式,以文科为主的部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相对自由,学生可以自愿参与导师科研项目,也可以选择“无所事事”,这样的教育模式加上学生放任自流的思想状态,最终走出校门的研究生的质量可想而知。为了扭转这一现状,研究生培养单位纷纷设计了研究生质量评价标准,但这些标准的维度或权重都不太成熟,适用性有待商榷。
3.各类方案落地性不强。吉林省为了保证研究生教育的平稳发展,相继出台了很多指导性文件,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也设计出了适合本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方案。但实际上,很多方案只是停留在计划阶段,形式化较重,落地性、实践性不强。例如,吉林省很多高校都尝试利用研究生校内科研项目建设来锻炼、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水平,但大多数学生只在项目的立项和结项阶段参与研究,这造成科研项目质量低下和严重的资源浪费。再如,近几年来,高校积极尝试通过“借脑”的方式为研究生引来更高层次的导师,但学生们可能只有在颁发聘书的时候才能见到那位导师。
三、吉林省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完善
(一)内外并举扭转错误认识
吉林省在研究生的教育方面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观念和认识的错误。所以,改善现状的核心需要内外并举扭转错误认识。政府需加大社会渗透力度,让大众及高校认识到研究生教育的真正作用,理性选择、科学规划;研究生培养机构则需明确培养重点,对于不同类别、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研究生给予针对性资源。
(二)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已经有大量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但这些针对的地区及佐证的高校多为南方院校,这些成果对于吉林省只具有借鉴价值,不具有使用价值。所以,吉林省当务之急是对已成型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论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梳理出具有适用性和实用性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生教育过程进行阶段性测评,保证教育目标的达成。
(三)构建共赢战略联盟
人才培养从来就不是高校一方的事,它需要社会各方利益体的联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更要极大地借助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事业单位。但近几年来,校企合作的实际收效不大,经常是新闻炒作热闹却没有下文,校企合作运行艰难的主要原因是双方并非共赢。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企业方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如数据的泄露、人才的流失等,为了降低风险,企业选择“表面上的合作”,这自然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校企合作共建研究生人才培养基地的过程中不妨“现实”点,让双方都有足够的“利”作为驱使,构建高校和企业的共赢战略联盟。
[参考文献]
[1]何植民.科学发展视野下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重构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3(1).
[2]刘立丹.浅析吉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J].才智,2014(4).
[3]佘远富,陈景春.试论创新人才培养与研究生教育体系改革[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1).
[关键词]吉林省 研究生教育 发展
[作者简介]白秀丽(1965-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大学研究生部,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吉林 长春 130032)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06-0178-02
吉林省作为中国的教育大省为国家的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人才,为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保证。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社会各方利益主体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趋势迫使政府、高校及教研人员将视角集中到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上,期望通过各界的通力合作进一步协调吉林省研究生在数量与质量、结构与效益方面的平衡。
一、吉林省研究生教育的概况
吉林省的研究生教育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时,1949年,东北行政学院(现吉林大学)组建研究生班。1958年,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现长春理工大学)正式通过国家批准成为研究生培养授权单位。1996年,吉林大学获准成为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重点大学。2000年,东北师范大学被批准试办研究生院,正式加入全国53所拥有研究生院的高等院校行列。目前,吉林省已经拥有了包括延边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北华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共计22所研究生培养单位。截至2013年末,为社会培养了哲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法学、工学、理学等11个门类,共计23万余名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吉林省的研究生教育呈现出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知,吉林省研究生教育,无论是培养机构的设置还是每年的招生规模都呈现出稳定的发展状态。由于高等院校数量的剧增,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全省高等院校中的比例从2010年开始出现下滑,但整体上看,吉林省研究生培养机构的选择与设置呈现比较理性的状态。
二、吉林省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分析
吉林省的研究生教育在经历了六十余年的发展与变革之后,现已形成了比较成熟和稳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一)举措与成绩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下,吉林省的高等教育面临着“重量不重质,重外延轻内涵”的问题,其教育质量和效果受到广泛质疑,不仅本科学生的整体素质难以达到市场要求,被认为“天之骄子”的研究生们也遭遇了企业“退货”的尴尬。面对这一客观现实,吉林省政府、研究生培养单位、企事业单位“三位一体” 联合发力,尝试构建更为合理、有效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保证研究生的整体质量。政府方面,吉林省教育部紧盯国家“指挥棒”,在明确国家思路的前提下,制定符合地区发展特色的研究生教育方案。目前,吉林省已经制定并完善了未来7年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计划中明确了截止到2020年,研究生教育需实现的系列目标和构建的主要平台等内容。研究生培养单位方面,吉林省的研究生教育主要依托高等院校,而高校为了满足政府及社会的人才质量要求,也在积极寻求更为有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目前,吉林省22所研究生培养授权高校都在尝试联合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共同搭建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努力完成吉林省急需的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企事业单位方面,吉林省的各类组织逐渐认识到企业在地区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尝试与高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展开合作。早在2006年,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就与吉林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发人才。欧亚集团也已经与东北师范大学建立联系,为研究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亚泰集团也就合作培养人才一事向长春理工大学抛出了橄榄枝。
吉林省的研究生教育在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三个方面。数量方面,根据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显示,1983~2013年,吉林省研究生招收数量和输出数量呈现震荡状态,但基本保持正向发展,输入数量年增长率如179页图所示。
由上图可知,三十年间吉林省虽然在个别年份出现了招收数量减少的情况,但进入2000年以来,基本保持平稳增幅,这说明吉林省在研究生培养的数量上具有较为稳定的发展性。质量方面,吉林省研究生教育一直以PBL教学模式为主,学生的学习形式主要是参与导师的实践与科研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同时,以吉林大学为首的研究生培养机构纷纷制定了研究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有些机构的博士研究生评价指标高达百余项,这些指标为研究生的整体质量提供了保证。结构方面,截至2013年,吉林省22所研究生培养机构在专业设置上基本覆盖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所有门类,并逐步向新兴产业和创新性领域延伸。
(二)问题与原因
吉林省的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早,在探索与发展的道路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例如在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整体结构上存在失衡现象,在管理上缺乏有力的监控,各类政策与方案的落地性不强等。
1.学术教育与专业教育失衡。研究生教育体系中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1996年吉林大学成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首批试点单位,但是,十余年的发展之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状态并不理想。自2009年开始,政府教育部门已经开始硬性调整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收比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相比,其社会认知度较低。同时,研究生培养机构在对两类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上存在“偏心”现象,将更多的资源分配给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领域,而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资源分配略显单薄。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吉林省的社会大众、企事业单位甚至高等院校自身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受教育年限较短,含金量不高。 2.教育质量不甚理想。六十余年来,吉林省在多所科研机构和普通高校的共同努力之下,为社会输送了大量高层次人才,但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的质量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年来,吉林省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遭到大众的质疑,进入社会的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和道德品质都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缺少切实有效的质量监管环节,这致使研究生教育呈现出“进口紧,出口松”的状态,研究生的生源筛选力度应该能保证研究生的基本素质,但问题出在这些研究生顺利入学之后专业能力的提升方面。吉林省研究生教育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呈现出不同的模式,以文科为主的部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相对自由,学生可以自愿参与导师科研项目,也可以选择“无所事事”,这样的教育模式加上学生放任自流的思想状态,最终走出校门的研究生的质量可想而知。为了扭转这一现状,研究生培养单位纷纷设计了研究生质量评价标准,但这些标准的维度或权重都不太成熟,适用性有待商榷。
3.各类方案落地性不强。吉林省为了保证研究生教育的平稳发展,相继出台了很多指导性文件,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也设计出了适合本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方案。但实际上,很多方案只是停留在计划阶段,形式化较重,落地性、实践性不强。例如,吉林省很多高校都尝试利用研究生校内科研项目建设来锻炼、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水平,但大多数学生只在项目的立项和结项阶段参与研究,这造成科研项目质量低下和严重的资源浪费。再如,近几年来,高校积极尝试通过“借脑”的方式为研究生引来更高层次的导师,但学生们可能只有在颁发聘书的时候才能见到那位导师。
三、吉林省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完善
(一)内外并举扭转错误认识
吉林省在研究生的教育方面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观念和认识的错误。所以,改善现状的核心需要内外并举扭转错误认识。政府需加大社会渗透力度,让大众及高校认识到研究生教育的真正作用,理性选择、科学规划;研究生培养机构则需明确培养重点,对于不同类别、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研究生给予针对性资源。
(二)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已经有大量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但这些针对的地区及佐证的高校多为南方院校,这些成果对于吉林省只具有借鉴价值,不具有使用价值。所以,吉林省当务之急是对已成型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论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梳理出具有适用性和实用性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生教育过程进行阶段性测评,保证教育目标的达成。
(三)构建共赢战略联盟
人才培养从来就不是高校一方的事,它需要社会各方利益体的联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更要极大地借助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事业单位。但近几年来,校企合作的实际收效不大,经常是新闻炒作热闹却没有下文,校企合作运行艰难的主要原因是双方并非共赢。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企业方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如数据的泄露、人才的流失等,为了降低风险,企业选择“表面上的合作”,这自然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校企合作共建研究生人才培养基地的过程中不妨“现实”点,让双方都有足够的“利”作为驱使,构建高校和企业的共赢战略联盟。
[参考文献]
[1]何植民.科学发展视野下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重构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3(1).
[2]刘立丹.浅析吉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J].才智,2014(4).
[3]佘远富,陈景春.试论创新人才培养与研究生教育体系改革[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