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十八世纪晚期,现实主义小说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之后,小说形式及其艺术特征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中,以时间描述生活的叙事手法成为最显著并贯穿之后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之一。与此同时,小说家逐渐摆脱圣经故事中的传统题材和道德观念,而转向在小说创作中尝试以时间描述生活,即在安排人物和故事情节发展上遵守时间顺序。
关键词:十八世纪 现实主义小说 时间
1.引言
十八世纪晚期,现实主义小说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之后,我们可以从当代小说家的作品中发现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的巨大影响及艺术创作特征。根据《牛津文学词典》收录的关于现实主义的定义不难看出:与浪漫主义宣称的“自由想象”相反,现实主义强调的是“真实”;它坚持精确记录社会现实的角度,对生活细节的累积,避免诗话般的语言、理想主义、夸张、传奇等艺术表现形式;创作主题往往来源于日常生活,更倾向于从下层人民的生活中取材。(《牛津文学词典》,第812页)
2.时间观——以时间描述生活
2.1 十八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趋势
虽然从笛福开始,英国文学就显示出其独特的现实主义特征,但最初英国的现实主义作家如莫尔和阿诺德都有意识地对法国现实主义创作进行模仿。同时,英国现实主义的发展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与作家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不管各类不同题材小说中表现的价值观念有多么的不同,现实主义小说家的一致目标都是在其作品中创造真实感,与当时社会密切相关的真实背景。即使作品风格不尽相同,但生活细节描写所透露出来的真实感却都是一致的。现实主义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和艺术创作的形式出现以来,在18世纪时,它已经历了三次变革——个人主义的衰退,小说中时间,及事件发生具体地点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于是到了18世纪时,以时间描述生活被引入小说创作,并成为小说中情节安排的主要手段。受此影响,十八世纪的小说家逐渐摆脱圣经故事中的传统题材和道德观念,而转向在小说创作中尝试以时间描述生活,即在安排人物和故事情节发展上遵守时间顺序。英国现代派小说家E.M.福斯特认为:我们所谓的真实的生活无非由两部分组成,即小说作品中所揭示的对以时间描述的生活的忠实和对以价值描述的生活的忠实。(《小说面面观》,第78页)
由此可见,开始于十八世纪现实主义小说早期,并沿用至今的以时间描述生活的创作手法也可以说是在文学创作中以价值描述生活的延续。在十八世纪小说形式及其艺术特征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中,以时间描述生活的主要叙事手法是最显著并贯穿之后的小说创作。在分析作为贯穿小说的时间脉络的同时,本文也将着重就十八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以时间描述生活这一艺术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2.2 作品中反映的时间观——以时间描述生活
洛克认为:人的个性是长时间获得的一种意识的一致性;个体的人与他通过对以往的思想行为的记忆获得的持续的一致性相联系。(《小说的兴起》,第15页)
在此我们可以就奥斯丁与笛福、理查森、菲尔丁简单做个比较:他们的小说作品都体现了现实主义小说的共同特征;不同之处在于各自风格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他们分别在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选择性地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将其揉入自身的小说创作中,从而形成了各自独具一格的现实主义小说模式。由此他们都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鉴于笛福、理查森、菲尔丁与奥斯丁在文学创作年代上的起承关系,我们可以认为他们分别代表了现实主义发展阶段的四个时期。从笛福到奥斯丁,下文简单概括这四个时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中以时间描述生活的各自特点。笛福的作品开创了现代小说意义上的时间概念的先河。他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早把时间概念引入作品并力求在作品中反映时间观的作家之一。但同时,其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时间观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不连贯的,因为笛福小说中对于主人公个体事件的描述是被同时放置到整个历史进程这样一个大背景和瞬息万变的生活之中。但这也正是其小说在当时的成功之处,毕竟笛福通过时间展示的主人公的生活使读者毫不怀疑故事的真实性。而之前的作家如西德尼和白杨都无法做到这一点。可见,笛福在小说创作中的尝试极大地推动了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同时,其作品中所反映的时间观也表现了笛福自传性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松散的时间脉络。
继笛福开创自传性小说之后,理查森也为现实主义新的艺术形式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即其作品中采用的书信体小说形式。他在作品中充分利用书信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描述故事。小说《克拉丽莎》就是其书信体小说艺术的代表作之一,而其中女主角克拉丽莎的日记则可认为是写给自己的信。书信体的形式作为以时间描述生活的又一尝试,其不同之处在于作品中的时间概念指向的是一天中的某一点。这种文学体例创造了故事情节间的连续性;同时故事的尾声也来得更自然,更容易与整个情节保持一致和连贯;而在很大程度上也更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另一方面,书信体在描述故事情节上所表现出的语言特色也使小说的节奏较为舒缓,从而能够还生活以本色。众所周知,那些流行于二十世纪电影艺术中的特写手法其实早在两个多世纪以前就被理查森运用于其文学创作中了。可见,理查森作品中所体现的现实主义是叙述者内心深处通过书信展示的具体时间对生活进行描述的内在现实主义。
不同于理查森,菲尔丁小说作品中的时间观表现出较为传统和外向型视角。虽然他对小说中以时间描述的生活细节也进行了仔细筛选,反映在作品中却不如理查森直接和细致。他对时间的掌控体现在如史诗般的小说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是无限的赞叹。为了在表述上更简练却又不会因为省略时间而影响小说的真实感,菲尔丁在时间的应用上进行了创新。在他的小说中,不难发现如年鉴如史诗般的时间概念,这也是理查森在创作中借鉴年鉴的痕迹。因此,其小说作品中不管是描述旅行的细节还是其他细小的情节都能发现这种严格恪守时间坐标的艺术特征。这使其作品有条有理且前后呼应。
相比较两者,不难看出,理查森的作品中存在叙述视角转换的现象,这也是书信体的便利之处。因此,其作品中表现出不同叙述者的角度。而菲尔丁则整体上采用了全知的视角,小说中发生在各个时间段的故事情节从宛如上帝般叙述者的口中娓娓道来。可见,菲尔丁作品中既保有前人以时间描述生活的故事情节安排手法,又有所发展。
相比之下,可以看出奥斯丁作品中对现实主义小说发展近百年所积淀的艺术传统以及自身对这一艺术形式的创新所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奥斯丁关注年轻女性的婚姻问题,因此在其作品中也多着墨于此,而像笛福关注时代背景或是如菲尔丁那般展现社会全景的描述并不多。相反,奥斯丁作品中不乏充满年轻女性曼妙身影的各种舞会,社交活动,旅行及其故事情节发展中所表现出人物性格的细致描写。但仔细观察,仍不难发现隐藏在这些生活琐事中的时代背景。这是通过出席各类社交活动的宾客表现的。这使小说作品不脱离社会现实,但并不是作家关注的焦点也不是作品中的重头戏。因此,奥斯丁的故事背景实际上是一个相对较为狭窄的生活圈而不是社会全景图。同时,作家也借用了理查森书信体小说的创作手法,在作品中不止一次的借用书信的形式发展故事情节。作者在以时间描述生活的框架中刻画出一个个生动鲜活性格鲜明的小说人物。与理查森不同,奥斯丁并没有给小说中的大多数细节赋予时间概念,而是通过一种较为自然连贯又富有生活逻辑的方式仔细敲定作品中所出现的时间概念,从而避免了拖沓冗长以及由于时间坐标过细而导致小说前后冲突的故事情节描述。因此,即使小说中话题变换,奥斯丁的作品还能以一种简练的语言风格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以时间描述生活这一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在奥斯丁的不断尝试下有了实足的发展。
3.结论
由此可见,现实主义发展到十八世纪时,以时间描述生活被引入小说创作,并成为小说中情节安排的主要手段。与此同时,小说家逐渐摆脱圣经故事中的传统题材和道德观念,而转向在小说创作中尝试以时间描述生活,即在安排人物和故事情节发展上遵守时间顺序。于是,无论在文学创作理论还是实践上,现实主义都表现出明显的时间观特征,即之后文学评论家所指的以时间描述生活。毋庸置疑的是,以时间描述生活已成为文学史上界定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的最显著特征。
参考文献:
[1]E.M. Forster,Aspects of the Novel,Copyright the Provost and Scholars of King’s College,Cambridge,1974 《小说面面观》,朱乃长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2]Jane Austen,Pride and Prejudice,Oxfor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0,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3]The Oxford Companion to English Literatu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编.牛津英国文学词典.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3.
[4]伊恩·P·瓦特著.高原,董红钧译.小说的兴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5]殷企平,高奋,董燕萍著.英国小说批评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李维屏著.英国小说艺术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十八世纪 现实主义小说 时间
1.引言
十八世纪晚期,现实主义小说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之后,我们可以从当代小说家的作品中发现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的巨大影响及艺术创作特征。根据《牛津文学词典》收录的关于现实主义的定义不难看出:与浪漫主义宣称的“自由想象”相反,现实主义强调的是“真实”;它坚持精确记录社会现实的角度,对生活细节的累积,避免诗话般的语言、理想主义、夸张、传奇等艺术表现形式;创作主题往往来源于日常生活,更倾向于从下层人民的生活中取材。(《牛津文学词典》,第812页)
2.时间观——以时间描述生活
2.1 十八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趋势
虽然从笛福开始,英国文学就显示出其独特的现实主义特征,但最初英国的现实主义作家如莫尔和阿诺德都有意识地对法国现实主义创作进行模仿。同时,英国现实主义的发展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与作家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不管各类不同题材小说中表现的价值观念有多么的不同,现实主义小说家的一致目标都是在其作品中创造真实感,与当时社会密切相关的真实背景。即使作品风格不尽相同,但生活细节描写所透露出来的真实感却都是一致的。现实主义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和艺术创作的形式出现以来,在18世纪时,它已经历了三次变革——个人主义的衰退,小说中时间,及事件发生具体地点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于是到了18世纪时,以时间描述生活被引入小说创作,并成为小说中情节安排的主要手段。受此影响,十八世纪的小说家逐渐摆脱圣经故事中的传统题材和道德观念,而转向在小说创作中尝试以时间描述生活,即在安排人物和故事情节发展上遵守时间顺序。英国现代派小说家E.M.福斯特认为:我们所谓的真实的生活无非由两部分组成,即小说作品中所揭示的对以时间描述的生活的忠实和对以价值描述的生活的忠实。(《小说面面观》,第78页)
由此可见,开始于十八世纪现实主义小说早期,并沿用至今的以时间描述生活的创作手法也可以说是在文学创作中以价值描述生活的延续。在十八世纪小说形式及其艺术特征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中,以时间描述生活的主要叙事手法是最显著并贯穿之后的小说创作。在分析作为贯穿小说的时间脉络的同时,本文也将着重就十八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以时间描述生活这一艺术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2.2 作品中反映的时间观——以时间描述生活
洛克认为:人的个性是长时间获得的一种意识的一致性;个体的人与他通过对以往的思想行为的记忆获得的持续的一致性相联系。(《小说的兴起》,第15页)
在此我们可以就奥斯丁与笛福、理查森、菲尔丁简单做个比较:他们的小说作品都体现了现实主义小说的共同特征;不同之处在于各自风格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他们分别在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选择性地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将其揉入自身的小说创作中,从而形成了各自独具一格的现实主义小说模式。由此他们都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鉴于笛福、理查森、菲尔丁与奥斯丁在文学创作年代上的起承关系,我们可以认为他们分别代表了现实主义发展阶段的四个时期。从笛福到奥斯丁,下文简单概括这四个时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中以时间描述生活的各自特点。笛福的作品开创了现代小说意义上的时间概念的先河。他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早把时间概念引入作品并力求在作品中反映时间观的作家之一。但同时,其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时间观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不连贯的,因为笛福小说中对于主人公个体事件的描述是被同时放置到整个历史进程这样一个大背景和瞬息万变的生活之中。但这也正是其小说在当时的成功之处,毕竟笛福通过时间展示的主人公的生活使读者毫不怀疑故事的真实性。而之前的作家如西德尼和白杨都无法做到这一点。可见,笛福在小说创作中的尝试极大地推动了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同时,其作品中所反映的时间观也表现了笛福自传性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松散的时间脉络。
继笛福开创自传性小说之后,理查森也为现实主义新的艺术形式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即其作品中采用的书信体小说形式。他在作品中充分利用书信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描述故事。小说《克拉丽莎》就是其书信体小说艺术的代表作之一,而其中女主角克拉丽莎的日记则可认为是写给自己的信。书信体的形式作为以时间描述生活的又一尝试,其不同之处在于作品中的时间概念指向的是一天中的某一点。这种文学体例创造了故事情节间的连续性;同时故事的尾声也来得更自然,更容易与整个情节保持一致和连贯;而在很大程度上也更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另一方面,书信体在描述故事情节上所表现出的语言特色也使小说的节奏较为舒缓,从而能够还生活以本色。众所周知,那些流行于二十世纪电影艺术中的特写手法其实早在两个多世纪以前就被理查森运用于其文学创作中了。可见,理查森作品中所体现的现实主义是叙述者内心深处通过书信展示的具体时间对生活进行描述的内在现实主义。
不同于理查森,菲尔丁小说作品中的时间观表现出较为传统和外向型视角。虽然他对小说中以时间描述的生活细节也进行了仔细筛选,反映在作品中却不如理查森直接和细致。他对时间的掌控体现在如史诗般的小说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是无限的赞叹。为了在表述上更简练却又不会因为省略时间而影响小说的真实感,菲尔丁在时间的应用上进行了创新。在他的小说中,不难发现如年鉴如史诗般的时间概念,这也是理查森在创作中借鉴年鉴的痕迹。因此,其小说作品中不管是描述旅行的细节还是其他细小的情节都能发现这种严格恪守时间坐标的艺术特征。这使其作品有条有理且前后呼应。
相比较两者,不难看出,理查森的作品中存在叙述视角转换的现象,这也是书信体的便利之处。因此,其作品中表现出不同叙述者的角度。而菲尔丁则整体上采用了全知的视角,小说中发生在各个时间段的故事情节从宛如上帝般叙述者的口中娓娓道来。可见,菲尔丁作品中既保有前人以时间描述生活的故事情节安排手法,又有所发展。
相比之下,可以看出奥斯丁作品中对现实主义小说发展近百年所积淀的艺术传统以及自身对这一艺术形式的创新所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奥斯丁关注年轻女性的婚姻问题,因此在其作品中也多着墨于此,而像笛福关注时代背景或是如菲尔丁那般展现社会全景的描述并不多。相反,奥斯丁作品中不乏充满年轻女性曼妙身影的各种舞会,社交活动,旅行及其故事情节发展中所表现出人物性格的细致描写。但仔细观察,仍不难发现隐藏在这些生活琐事中的时代背景。这是通过出席各类社交活动的宾客表现的。这使小说作品不脱离社会现实,但并不是作家关注的焦点也不是作品中的重头戏。因此,奥斯丁的故事背景实际上是一个相对较为狭窄的生活圈而不是社会全景图。同时,作家也借用了理查森书信体小说的创作手法,在作品中不止一次的借用书信的形式发展故事情节。作者在以时间描述生活的框架中刻画出一个个生动鲜活性格鲜明的小说人物。与理查森不同,奥斯丁并没有给小说中的大多数细节赋予时间概念,而是通过一种较为自然连贯又富有生活逻辑的方式仔细敲定作品中所出现的时间概念,从而避免了拖沓冗长以及由于时间坐标过细而导致小说前后冲突的故事情节描述。因此,即使小说中话题变换,奥斯丁的作品还能以一种简练的语言风格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以时间描述生活这一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在奥斯丁的不断尝试下有了实足的发展。
3.结论
由此可见,现实主义发展到十八世纪时,以时间描述生活被引入小说创作,并成为小说中情节安排的主要手段。与此同时,小说家逐渐摆脱圣经故事中的传统题材和道德观念,而转向在小说创作中尝试以时间描述生活,即在安排人物和故事情节发展上遵守时间顺序。于是,无论在文学创作理论还是实践上,现实主义都表现出明显的时间观特征,即之后文学评论家所指的以时间描述生活。毋庸置疑的是,以时间描述生活已成为文学史上界定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的最显著特征。
参考文献:
[1]E.M. Forster,Aspects of the Novel,Copyright the Provost and Scholars of King’s College,Cambridge,1974 《小说面面观》,朱乃长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2]Jane Austen,Pride and Prejudice,Oxfor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0,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3]The Oxford Companion to English Literatu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编.牛津英国文学词典.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3.
[4]伊恩·P·瓦特著.高原,董红钧译.小说的兴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5]殷企平,高奋,董燕萍著.英国小说批评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李维屏著.英国小说艺术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