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时代和阅历不同,学生和文本之间存在距离,对文本解读出现困难。本文通过王君老师在执教《老王》时案例的片段
分析,梳理探讨王君老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运用的引入背景资料、关键词品读、配乐朗诵等方式方法。
【关键词】王君;《老王》; 教学片段分析;走进文本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老师对于跨越时代的文本总是难以驾驭,学生们见到诸如《乡愁》《老王》这样跨时代主题的文本感到平淡无味。《十位名师教〈老王〉》这本书,十位教师从各自的角度解读《老王》。其中,王君老师对《老王》的解读别具一格,笔者深有感触。王君老师在教授《老王》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课文的写作背景资料,并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和配乐朗读等多种活动方式,为学生架起了一座通往《老王》的桥梁,为学生理解文本创造了路径。王君老师的引导方法别出心裁,给人启示,值得我们探究。
一、巧用背景材料
师:下面这段文字是杨绛对“文革”时期的回顾,谁来读一读,老师来给你配乐?
一位中年干部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块污水浸霉发黑的木板,络上绳子,叫我挂在颈上,木板是滑腻腻的……他们命我走几步就打两下锣,叫一声“我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背后还跟着七长八短一队戴高帽子的“牛鬼蛇神”……
──杨绛回顾“文革”岁月
研习:背景资料作为一种助读工具,是语文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特别是文本本身所处的环境或年代与学生生活存在很大差异。《老王》这篇课文中,老王去世之后,“我”没有太多过问,这段描述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在执教《老王》时,王君老师匠心独运,敏锐地观察到了教学中存在的这一教学难点,巧妙地将杨绛所处的“文革”这一大背景以及杨绛在“文革”期间所遭受的苦难,放在了学生最难理解的这段中加以介绍,悄无声息地化解了这一难点。了解杨绛当时的处境及当时高压的社会环境,能帮助学生非常自然地理解杨绛的自顾不暇,即便是再关心老王,杨绛也是无能为力的,所以作者说“我没有多问”。这段背景材料的选取十分巧妙。它打破了僵化的背景资料的运用,为背景资料的运用另辟蹊径,为我们设计教学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二、品读关键字词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师:我们读杨绛的文字,发现语句都十分简洁,但是这个文字似乎不那么简洁。我们一起来读,“我常坐老王的三轮”,预备,起!……生:有一种身份地位的差距。生:杨绛好像不安……师:我们看看在这里杨绛内心的情感是怎样的,读,预备,齐!
研习:很多时候,学生覺得经典名作读起来平淡无味,是因为他们不能感受到作品所暗含的独特社会背景下的特殊情感。换句话说,就是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太平盛世,生活环境也与以前大不相同,这种时空的距离使学生无法独自体会到文本中看似简洁的语言当中蕴含着的作者复杂的情感。所以,教师在解读文章时有必要了解学生的这一学情,准确把握文本,通过咬文嚼字将蕴含在文字背后的内涵剖析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了解作者的文字,从而理解文本,沟通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
王君老师通过关键词的仔细品读,让学生在品味思考与讨论中,理解了杨绛平淡的“他蹬,我座”四个字背后暗含的“不安”的心。同时,学生品尝到了杨绛语言的魅力之处。正是看似平淡无趣的文字,在王君老师的指导下,竟变得如此具有生气,这也让学生从新审视杨绛的文章,重新定位他们眼中平淡无味的《老王》。从这些字词的细细咀嚼,学生们离杨绛又近了一步。
三、朗读中寻找情感共鸣
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老王》
研习:根据《高中语文学习词典》对诵读的解释,诵读即心、眼、口、耳并用的出声的阅读。采用诵读方式,可以边读边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再用语言把想象中的画面描述出来。可见,诵读,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眼观口诵心惟,熟读精思成诵”,达到全面深入理解的一种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在执教《老王》时,王君老师精心挑选片段,充分运用了多媒体。通过配乐,为朗诵营造氛围;通过语言铺垫,为学生提供感情基调;通过教师正确的范读,为学生提供示范。书声琅琅的教室充满了浓浓的感情,学生被深深地感染到了文字当中,文字把学生带到了老王的世界,切身感受到了老王的孤独、寂寞、凄苦……这也许正是王君老师的高明之处,是一般人轻易模仿不来的。
安德森主编的《国际教学和教师教育百科全书》说:教师是艺术家;教师是诊断师;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研究者或探究者。可见,教师的作用不是知识的搬运工。教师要有一颗敏锐的心,时刻观察着学生的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诊断学生的疑难,有艺术的教育教学,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王君老师的课,让人如沐春风。她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情,运用自己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为学生架起一座通往文本的桥梁。
参考文献
[1]魏本亚,尹逊才.十位名师教《老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2]许必华.巧抓善解关键词,走进文本纵深处[J].语文建设,2017.
(编辑:张晓婧)
分析,梳理探讨王君老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运用的引入背景资料、关键词品读、配乐朗诵等方式方法。
【关键词】王君;《老王》; 教学片段分析;走进文本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老师对于跨越时代的文本总是难以驾驭,学生们见到诸如《乡愁》《老王》这样跨时代主题的文本感到平淡无味。《十位名师教〈老王〉》这本书,十位教师从各自的角度解读《老王》。其中,王君老师对《老王》的解读别具一格,笔者深有感触。王君老师在教授《老王》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课文的写作背景资料,并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和配乐朗读等多种活动方式,为学生架起了一座通往《老王》的桥梁,为学生理解文本创造了路径。王君老师的引导方法别出心裁,给人启示,值得我们探究。
一、巧用背景材料
师:下面这段文字是杨绛对“文革”时期的回顾,谁来读一读,老师来给你配乐?
一位中年干部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块污水浸霉发黑的木板,络上绳子,叫我挂在颈上,木板是滑腻腻的……他们命我走几步就打两下锣,叫一声“我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背后还跟着七长八短一队戴高帽子的“牛鬼蛇神”……
──杨绛回顾“文革”岁月
研习:背景资料作为一种助读工具,是语文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特别是文本本身所处的环境或年代与学生生活存在很大差异。《老王》这篇课文中,老王去世之后,“我”没有太多过问,这段描述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在执教《老王》时,王君老师匠心独运,敏锐地观察到了教学中存在的这一教学难点,巧妙地将杨绛所处的“文革”这一大背景以及杨绛在“文革”期间所遭受的苦难,放在了学生最难理解的这段中加以介绍,悄无声息地化解了这一难点。了解杨绛当时的处境及当时高压的社会环境,能帮助学生非常自然地理解杨绛的自顾不暇,即便是再关心老王,杨绛也是无能为力的,所以作者说“我没有多问”。这段背景材料的选取十分巧妙。它打破了僵化的背景资料的运用,为背景资料的运用另辟蹊径,为我们设计教学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二、品读关键字词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师:我们读杨绛的文字,发现语句都十分简洁,但是这个文字似乎不那么简洁。我们一起来读,“我常坐老王的三轮”,预备,起!……生:有一种身份地位的差距。生:杨绛好像不安……师:我们看看在这里杨绛内心的情感是怎样的,读,预备,齐!
研习:很多时候,学生覺得经典名作读起来平淡无味,是因为他们不能感受到作品所暗含的独特社会背景下的特殊情感。换句话说,就是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太平盛世,生活环境也与以前大不相同,这种时空的距离使学生无法独自体会到文本中看似简洁的语言当中蕴含着的作者复杂的情感。所以,教师在解读文章时有必要了解学生的这一学情,准确把握文本,通过咬文嚼字将蕴含在文字背后的内涵剖析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了解作者的文字,从而理解文本,沟通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
王君老师通过关键词的仔细品读,让学生在品味思考与讨论中,理解了杨绛平淡的“他蹬,我座”四个字背后暗含的“不安”的心。同时,学生品尝到了杨绛语言的魅力之处。正是看似平淡无趣的文字,在王君老师的指导下,竟变得如此具有生气,这也让学生从新审视杨绛的文章,重新定位他们眼中平淡无味的《老王》。从这些字词的细细咀嚼,学生们离杨绛又近了一步。
三、朗读中寻找情感共鸣
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老王》
研习:根据《高中语文学习词典》对诵读的解释,诵读即心、眼、口、耳并用的出声的阅读。采用诵读方式,可以边读边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再用语言把想象中的画面描述出来。可见,诵读,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眼观口诵心惟,熟读精思成诵”,达到全面深入理解的一种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在执教《老王》时,王君老师精心挑选片段,充分运用了多媒体。通过配乐,为朗诵营造氛围;通过语言铺垫,为学生提供感情基调;通过教师正确的范读,为学生提供示范。书声琅琅的教室充满了浓浓的感情,学生被深深地感染到了文字当中,文字把学生带到了老王的世界,切身感受到了老王的孤独、寂寞、凄苦……这也许正是王君老师的高明之处,是一般人轻易模仿不来的。
安德森主编的《国际教学和教师教育百科全书》说:教师是艺术家;教师是诊断师;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研究者或探究者。可见,教师的作用不是知识的搬运工。教师要有一颗敏锐的心,时刻观察着学生的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诊断学生的疑难,有艺术的教育教学,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王君老师的课,让人如沐春风。她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情,运用自己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为学生架起一座通往文本的桥梁。
参考文献
[1]魏本亚,尹逊才.十位名师教《老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2]许必华.巧抓善解关键词,走进文本纵深处[J].语文建设,2017.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