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体现在股市上时,普通百姓也有了分享利润的机会;只要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普通人也有获得财务自由的一天
如何从投资中获得财富的增长,相信参与了2006年中国A股投资的人深有感触。大部分参与股市的人,只要不是投机心理太重,在年初投入一定的资金买入股票或基金,在年终结算时,不翻倍的话,至少也有30%的涨幅,远远高于银行2%的存款收益。曾经让人心生恐惧的中国A股市场,突然间变成了中国人的财富发动机,让那些以老眼光看待A股市场的人大跌眼镜,追悔莫及。中国A股为何突然成了香饽饽?它的财富效应会一直持续下去,从而让每个参与其中的人赚得个盆满钵满吗?
股权分置:权宜之计的后患
股权分置改革是改变中国A股市场价值的魔棒,以此为起点,又加之相关的政策配套,使得曾经因为股权分置“一子落错,全盘皆输”的局面变成“一子走对,全盘皆活”的格局。
股权分置在中国股市诞生时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最初,为了获得意识形态的认可,在中国这片社会主义的土地上开办“资本主义”的股票市场,以国有股权不流通来保证公有制不变色,在国有财产之外发行流通的社会公众股,形成了股权分置的格局。但当中国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以后,中国股市没有及时跟上形势,用全流通的形式取代股权分置的格局,使得股权分置这种本来只是技术智慧的权宜之计延续了十多年之久,使中国股票市场变得非驴非马。
这种格局的问题在于,一方面国有大股东一股独大,把上市公司当成提款机,向集团公司输送利益,侵占流通股东的权益;另一方面管理层缺乏相应的激励,不能从公司价值提升中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做好做坏一个样。这时候,上市公司的业绩往往是“一年优、两年平、三年差、四年ST”。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流通股东外,无人关心公司的股价,除非和庄家合谋炒作自己的公司。当管理层和大股东不关心股价时,散户等中小股东就成了案板上的鱼肉,在内部人和庄家操纵股价中任人宰割。这时,股市参与各方都不能在这个市场上获得稳定而透明的利益,整个市场沦为只有“赌徒”才参与的游戏。
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中,一个公司的价值主要来源于管理层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市场经济中任何人都有利己冲动,管理层也一样。只有让管理层在为公司创造最大股东价值时也能分享部分利益,他才会保持持续努力工作的动力。如果同时从外部配以有效的公司治理,那么从管理层面就能解决公司发展问题。在这样的导向下,公司会进行新产品研发、节省管理费用、发挥资本的最大效用。
在股权分置的情况下,由于非流通股不能流通,不能获得流通溢价,即使管理层或大股东能为公司创造价值,即使允诺给他们一定的股权或期权,这些利益都无法兑现。当这些正式的激励方式无法实现时,他们会寻找一些灰色渠道实现自己的利益,从而导致无人为流通股东创造价值。最终的结局是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使得市场上的众多投资者亏损累累,股市几乎成为无人参与的游戏。
一子走对,全盘皆活
以对价方式完成的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又一个伟大创造。按常理说,大股东要获得流通权,必须补偿中小股东历史上的损失。但对价并不是历史补偿,而是相当于犯人从牢房里出去要付出一笔保释金。因为历史是无法弄清楚的,如果严格按照补偿的思路来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话,将会是一个无限期的陷阱,会导致中国股票市场的又一次灾难。“保释金”的做法简便易行,是一种着眼于未来发展,而不是纠缠于过去旧账的做法,使非流通股在短期内获得了流通权。
国有股以对价方式获得流通权会带来一系列变化。获得了流通权的国有股东、法人股东和管理层,对于未来的流通溢价充满了憧憬,虽然这些股票的流通有二到三年的锁定期,但是从理性的角度来思考,大股东和管理层为了获得流通溢价,会把企业搞好,最差也会在自己的股票流通之前把公司做好,使公司股价最大化。
进一步讲,在公司治理层面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第一,原来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管理层向自己的下属公司输出利益的方式会反过来,大股东将利用现有的上市公司以集团上市的形式把所有优质资产装进去,管理层将会把利益牢牢锁定在上市公司。第二,大股东将致力于引进优秀的管理团队提升公司价值。第三,那些非绝对控股的公司将面临控制权的争夺,这种公司的管理层不能再像以前一样稳坐钓鱼台了,如果公司大量资产闲置或运用效率不高,来自各个层面的机构或竞争公司将会在二级市场上收购公司股票,争夺公司的控制权,这时,公司各类股东和管理层都将致力于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
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让更多公司变得越来越有长期投资价值,加上中国证监会严格处理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行为,国资委出台了国有企业股权激励的相关方案,使得上市公司从公司质量到制度层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2006年中国股市暴涨的一个重要原因。
市场机能的提高
股东价值最大化意味着公司价值的提升,但是如果公司价值提升并不反映在股价上,也就是说,如果股票市场并不是有效市场,那么就会打击管理层和股东的信心,使得价值投资的理念难以深入人心。
《证券法》修订以后,证监会加大了对境内外机构投资者的培育,现在合规的入市机构投资者有QFII、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保险公司、券商等,另外还有隐藏在水面下半透明的私募基金。据不完全统计,机构控制的资产占了半壁江山。
QFII是在国外成熟市场上拼搏多年的国际投行机构,向来奉行价值投资理念,QFII进入中国把国外的估值标准和投资理念带入了中国。QFII的赚钱效应和选股标准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观念,使得中国的基金也慢慢向价值投资方向靠拢。这些机构投资者有专门的研究人员对不同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随时追踪公司的最新进展,发现公司的价值。诸多机构投资者对高质量公司股票的竞争,会使中国股市逐渐成为有效市场。
未来不久将推出的股指期货,将使中国股市场发生质的改变。做多做空都能赚钱,那些试图通过做庄人为抬高某只股票股价的赚钱模式将彻底死掉。同时,股指期货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了对冲风险的工具,可有效降低中国股市的泡沫化程度。
总之,大量的机构投资者的涌现和股指期货的推出,将使中国股市变成一个更为有效的市场。
长期投资可“稳坐钓鱼船”
中国A股的投资价值开始显现,股市投资的财富效应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其中。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股市在任何时候都有投资价值。对于投资者来说,进入市场的时点非常重要,投资的胜负取决于时点的选择。
不同的股票投资人,应该有不同的投资方式。大多数投资人如果没有时间研究和管理股票,最好的方式还是选择基金投资。当然,选择什么样的基金,是封闭式还是开放式,是股票型还是指数型,是追明星基金经理还是选择新发基金,都需要个人做一些基本的功课。有时间自己做投资的人又有不同的类型,有做短线投资的,也有做长期价值投资的。当股指期货推出以后,做短线的个人投资者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市场波动风险,而做长期价值投资的则可以稳坐钓鱼船,获取长期的收益。
做长期价值投资最难的是选股。“股神”巴菲特只会买入价值被低估且具有长期发展价值的公司的股票,正如他所说:“我们喜欢那种资本投入能产生高收益并且很可能持续产生高收益的股票”。Philip
Fisher
在《如何选择成长股》中列出了15个要点,循着这15个要点就能找到好公司。彼得•林奇把公司分为六种类型:稳定缓慢增长型、大笨象型、快速增长型、周期性、资产富余型、转型困境型。选股的大原则是从自己身边的生活出发,发现可以投资的公司。如果发现某种产品受到多数人喜爱而且会长期购买,这样的公司自然值得投资。在美国,有一万多家上市公司,生活中的任何产品都有相应的上市公司,这种方式当然比较管用。
中国本土投资经
在中国这种方式会管用吗?从我自己的投资经验来看,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出发来选择投资的股票是一种不错的方式。你喝什么奶,用什么高压锅,想买什么空调?你用哪家银行的信用卡?再结合你周边邻居、同事的选择,也许就可以选出不错的投资股票了。现代妇女越来越注重保养,家庭成员的补养品是哪些公司生产的?现代办公室使得很多人得痔疮这种职业病,那么生产这种药品并在病人中深入人心的公司是哪家呢?选择长期投资的股票,应该避免周期性太强的公司,最好是非周期性公司,即用户在任何时刻都需要其产品的公司,就像巴菲特选择吉列刮胡刀一样,刮胡子这件事情人们天天都在做,所以巴菲特说:“只要想想,在你睡觉时,全世界大约有25亿的男士的胡须在不断生长,你的感觉一定很舒服”。能挑选到这样的公司,而且还能以20%的速度成长20年的话,就是最理想的投资对象了,那意味着你现在投入20万元,20年后你将获得766万元,这就是复利和长期投资的神话。
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工厂,最有竞争力的就是其制造能力。那些高端制造业,既要有技术,又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像中高端客车行业、大型港口机械行业、集装箱行业、有规模的空调行业等,前景看好;有些公司在某一领域具备全球第一品牌的地位,在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中将会有10年左右的持续发展前景,它们自然也是不错的投资对象。
但是,买入任何好公司的股票都要选择一定的时机。当股票的动态市盈率超过30倍甚至40倍时,就是长期价值投资也会影响收益率。买入的价格一定要在20倍市盈率以下才可以保证收益最大化。巴菲特说:“最佳买点是别人不感兴趣的时候。”一位名叫李驰的私募基金经理则说:“合适的价位总会在未来某个时间出现。”如果树立了长期价值投资理念,那就要在市场疯狂的时候,耐心等待。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了近30年,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财富,但大多数中国老百姓还没有进入富裕之列。当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体现在中国股市上时,普通百姓也有了分享利润的机会。只要接受一定的投资教育,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作为普通人,也可以有获得财务自由的一天。
如何从投资中获得财富的增长,相信参与了2006年中国A股投资的人深有感触。大部分参与股市的人,只要不是投机心理太重,在年初投入一定的资金买入股票或基金,在年终结算时,不翻倍的话,至少也有30%的涨幅,远远高于银行2%的存款收益。曾经让人心生恐惧的中国A股市场,突然间变成了中国人的财富发动机,让那些以老眼光看待A股市场的人大跌眼镜,追悔莫及。中国A股为何突然成了香饽饽?它的财富效应会一直持续下去,从而让每个参与其中的人赚得个盆满钵满吗?
股权分置:权宜之计的后患
股权分置改革是改变中国A股市场价值的魔棒,以此为起点,又加之相关的政策配套,使得曾经因为股权分置“一子落错,全盘皆输”的局面变成“一子走对,全盘皆活”的格局。
股权分置在中国股市诞生时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最初,为了获得意识形态的认可,在中国这片社会主义的土地上开办“资本主义”的股票市场,以国有股权不流通来保证公有制不变色,在国有财产之外发行流通的社会公众股,形成了股权分置的格局。但当中国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以后,中国股市没有及时跟上形势,用全流通的形式取代股权分置的格局,使得股权分置这种本来只是技术智慧的权宜之计延续了十多年之久,使中国股票市场变得非驴非马。
这种格局的问题在于,一方面国有大股东一股独大,把上市公司当成提款机,向集团公司输送利益,侵占流通股东的权益;另一方面管理层缺乏相应的激励,不能从公司价值提升中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做好做坏一个样。这时候,上市公司的业绩往往是“一年优、两年平、三年差、四年ST”。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流通股东外,无人关心公司的股价,除非和庄家合谋炒作自己的公司。当管理层和大股东不关心股价时,散户等中小股东就成了案板上的鱼肉,在内部人和庄家操纵股价中任人宰割。这时,股市参与各方都不能在这个市场上获得稳定而透明的利益,整个市场沦为只有“赌徒”才参与的游戏。
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中,一个公司的价值主要来源于管理层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市场经济中任何人都有利己冲动,管理层也一样。只有让管理层在为公司创造最大股东价值时也能分享部分利益,他才会保持持续努力工作的动力。如果同时从外部配以有效的公司治理,那么从管理层面就能解决公司发展问题。在这样的导向下,公司会进行新产品研发、节省管理费用、发挥资本的最大效用。
在股权分置的情况下,由于非流通股不能流通,不能获得流通溢价,即使管理层或大股东能为公司创造价值,即使允诺给他们一定的股权或期权,这些利益都无法兑现。当这些正式的激励方式无法实现时,他们会寻找一些灰色渠道实现自己的利益,从而导致无人为流通股东创造价值。最终的结局是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使得市场上的众多投资者亏损累累,股市几乎成为无人参与的游戏。
一子走对,全盘皆活
以对价方式完成的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又一个伟大创造。按常理说,大股东要获得流通权,必须补偿中小股东历史上的损失。但对价并不是历史补偿,而是相当于犯人从牢房里出去要付出一笔保释金。因为历史是无法弄清楚的,如果严格按照补偿的思路来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话,将会是一个无限期的陷阱,会导致中国股票市场的又一次灾难。“保释金”的做法简便易行,是一种着眼于未来发展,而不是纠缠于过去旧账的做法,使非流通股在短期内获得了流通权。
国有股以对价方式获得流通权会带来一系列变化。获得了流通权的国有股东、法人股东和管理层,对于未来的流通溢价充满了憧憬,虽然这些股票的流通有二到三年的锁定期,但是从理性的角度来思考,大股东和管理层为了获得流通溢价,会把企业搞好,最差也会在自己的股票流通之前把公司做好,使公司股价最大化。
进一步讲,在公司治理层面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第一,原来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管理层向自己的下属公司输出利益的方式会反过来,大股东将利用现有的上市公司以集团上市的形式把所有优质资产装进去,管理层将会把利益牢牢锁定在上市公司。第二,大股东将致力于引进优秀的管理团队提升公司价值。第三,那些非绝对控股的公司将面临控制权的争夺,这种公司的管理层不能再像以前一样稳坐钓鱼台了,如果公司大量资产闲置或运用效率不高,来自各个层面的机构或竞争公司将会在二级市场上收购公司股票,争夺公司的控制权,这时,公司各类股东和管理层都将致力于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
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让更多公司变得越来越有长期投资价值,加上中国证监会严格处理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行为,国资委出台了国有企业股权激励的相关方案,使得上市公司从公司质量到制度层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2006年中国股市暴涨的一个重要原因。
市场机能的提高
股东价值最大化意味着公司价值的提升,但是如果公司价值提升并不反映在股价上,也就是说,如果股票市场并不是有效市场,那么就会打击管理层和股东的信心,使得价值投资的理念难以深入人心。
《证券法》修订以后,证监会加大了对境内外机构投资者的培育,现在合规的入市机构投资者有QFII、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保险公司、券商等,另外还有隐藏在水面下半透明的私募基金。据不完全统计,机构控制的资产占了半壁江山。
QFII是在国外成熟市场上拼搏多年的国际投行机构,向来奉行价值投资理念,QFII进入中国把国外的估值标准和投资理念带入了中国。QFII的赚钱效应和选股标准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观念,使得中国的基金也慢慢向价值投资方向靠拢。这些机构投资者有专门的研究人员对不同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随时追踪公司的最新进展,发现公司的价值。诸多机构投资者对高质量公司股票的竞争,会使中国股市逐渐成为有效市场。
未来不久将推出的股指期货,将使中国股市场发生质的改变。做多做空都能赚钱,那些试图通过做庄人为抬高某只股票股价的赚钱模式将彻底死掉。同时,股指期货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了对冲风险的工具,可有效降低中国股市的泡沫化程度。
总之,大量的机构投资者的涌现和股指期货的推出,将使中国股市变成一个更为有效的市场。
长期投资可“稳坐钓鱼船”
中国A股的投资价值开始显现,股市投资的财富效应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其中。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股市在任何时候都有投资价值。对于投资者来说,进入市场的时点非常重要,投资的胜负取决于时点的选择。
不同的股票投资人,应该有不同的投资方式。大多数投资人如果没有时间研究和管理股票,最好的方式还是选择基金投资。当然,选择什么样的基金,是封闭式还是开放式,是股票型还是指数型,是追明星基金经理还是选择新发基金,都需要个人做一些基本的功课。有时间自己做投资的人又有不同的类型,有做短线投资的,也有做长期价值投资的。当股指期货推出以后,做短线的个人投资者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市场波动风险,而做长期价值投资的则可以稳坐钓鱼船,获取长期的收益。
做长期价值投资最难的是选股。“股神”巴菲特只会买入价值被低估且具有长期发展价值的公司的股票,正如他所说:“我们喜欢那种资本投入能产生高收益并且很可能持续产生高收益的股票”。Philip
Fisher
在《如何选择成长股》中列出了15个要点,循着这15个要点就能找到好公司。彼得•林奇把公司分为六种类型:稳定缓慢增长型、大笨象型、快速增长型、周期性、资产富余型、转型困境型。选股的大原则是从自己身边的生活出发,发现可以投资的公司。如果发现某种产品受到多数人喜爱而且会长期购买,这样的公司自然值得投资。在美国,有一万多家上市公司,生活中的任何产品都有相应的上市公司,这种方式当然比较管用。
中国本土投资经
在中国这种方式会管用吗?从我自己的投资经验来看,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出发来选择投资的股票是一种不错的方式。你喝什么奶,用什么高压锅,想买什么空调?你用哪家银行的信用卡?再结合你周边邻居、同事的选择,也许就可以选出不错的投资股票了。现代妇女越来越注重保养,家庭成员的补养品是哪些公司生产的?现代办公室使得很多人得痔疮这种职业病,那么生产这种药品并在病人中深入人心的公司是哪家呢?选择长期投资的股票,应该避免周期性太强的公司,最好是非周期性公司,即用户在任何时刻都需要其产品的公司,就像巴菲特选择吉列刮胡刀一样,刮胡子这件事情人们天天都在做,所以巴菲特说:“只要想想,在你睡觉时,全世界大约有25亿的男士的胡须在不断生长,你的感觉一定很舒服”。能挑选到这样的公司,而且还能以20%的速度成长20年的话,就是最理想的投资对象了,那意味着你现在投入20万元,20年后你将获得766万元,这就是复利和长期投资的神话。
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工厂,最有竞争力的就是其制造能力。那些高端制造业,既要有技术,又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像中高端客车行业、大型港口机械行业、集装箱行业、有规模的空调行业等,前景看好;有些公司在某一领域具备全球第一品牌的地位,在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中将会有10年左右的持续发展前景,它们自然也是不错的投资对象。
但是,买入任何好公司的股票都要选择一定的时机。当股票的动态市盈率超过30倍甚至40倍时,就是长期价值投资也会影响收益率。买入的价格一定要在20倍市盈率以下才可以保证收益最大化。巴菲特说:“最佳买点是别人不感兴趣的时候。”一位名叫李驰的私募基金经理则说:“合适的价位总会在未来某个时间出现。”如果树立了长期价值投资理念,那就要在市场疯狂的时候,耐心等待。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了近30年,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财富,但大多数中国老百姓还没有进入富裕之列。当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体现在中国股市上时,普通百姓也有了分享利润的机会。只要接受一定的投资教育,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作为普通人,也可以有获得财务自由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