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离不开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主要是指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往往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富有新的创意。
关键词:引思型 多向性 自主学习 主体地位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增强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小学教育的成败,而且大大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对传统教育中的“传习性”教育进行扬弃,改变那种“见书不见人、见分不见人”的现象,在教学过程实现“传递性、再造性”与“发展性、创造性”的有机统一,通过施教者本身创造素质的提高和创造性地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构建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创造性人格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心,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处在初步阶段,对事物的好奇心强,其可塑也强。我们要抓住这有利时机,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培养其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挖掘创造性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激疑引思型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学生不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便不会有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便会经常使用“激疑引思”的种种手段。
(一)课题激疑。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题目多想几个“为什么”。如《飞夺泸定桥》中的“飞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飞夺”?
(二)词句激疑。对某些关键性的词语,教师不直接讲解,而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如《枫桥夜泊》中的“渔火”是什么意思?
(三)主题激疑。在教完一篇课文之后,教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文章主题进行思考等。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教无疑,到这里方见长进。教学中应在看似无疑处,设法激起学生的疑问,从而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如《春晓》中“花落知多少”句中的“知多少”,是“知”呢,还是“不知”呢?有的学生说,“知就是不知”,一觉醒来不知掉了多少花朵;有的学生说,“知”就是“知道”,因为“夜来风雨声”,诗人一夜没睡好觉,所以诗人知道“花落了很多”;还有的学生说,“知”是“知道”,又是“不知道”,因为诗人听到了“风雨声”,所以知道“花落了很多”,但究竟“落多少”却不知道,也无从知道。这最后一种解释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诗的意境,有创造性。
二、打破定势,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思维定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始终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它的两种作用:一方面,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陕隘的思考方式,开拓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这符合学生“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同一个问题或意思,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具体表现,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适当安排一些具有不确定答案的练习,有意识地为学生安排一些“发散性”的练习。
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之前,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的实际,做到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经常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还可以设计一些有开放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此外,老师还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自由交流和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
四、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老师要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激起他们探讨和发现知识的热情。只要老师心中有学生,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积极为学生服务,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进展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悟性和智慧。
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自己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方法激起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促使他们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一些老师刚提出问题就马上叫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如果学生无法回答,老师就马上启发诱导,要求小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出答案。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多大的帮助。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在课堂提问后必须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
总之,时代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小学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语文教育更是我们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十分重视这一阶段的教与学。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是我们开展教育活动的关键,同时也是我们的职责。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工具学科之一,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了增强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必须坚持现代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尽管目前我国的小学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只要我们有坚定的决心并积极实践,就一定能够增强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颖.浅析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J].中国校外教育,2011.2.
[2]创造是语文教学的核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2.
关键词:引思型 多向性 自主学习 主体地位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增强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小学教育的成败,而且大大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对传统教育中的“传习性”教育进行扬弃,改变那种“见书不见人、见分不见人”的现象,在教学过程实现“传递性、再造性”与“发展性、创造性”的有机统一,通过施教者本身创造素质的提高和创造性地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构建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创造性人格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心,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处在初步阶段,对事物的好奇心强,其可塑也强。我们要抓住这有利时机,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培养其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挖掘创造性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激疑引思型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学生不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便不会有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便会经常使用“激疑引思”的种种手段。
(一)课题激疑。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题目多想几个“为什么”。如《飞夺泸定桥》中的“飞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飞夺”?
(二)词句激疑。对某些关键性的词语,教师不直接讲解,而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如《枫桥夜泊》中的“渔火”是什么意思?
(三)主题激疑。在教完一篇课文之后,教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文章主题进行思考等。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教无疑,到这里方见长进。教学中应在看似无疑处,设法激起学生的疑问,从而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如《春晓》中“花落知多少”句中的“知多少”,是“知”呢,还是“不知”呢?有的学生说,“知就是不知”,一觉醒来不知掉了多少花朵;有的学生说,“知”就是“知道”,因为“夜来风雨声”,诗人一夜没睡好觉,所以诗人知道“花落了很多”;还有的学生说,“知”是“知道”,又是“不知道”,因为诗人听到了“风雨声”,所以知道“花落了很多”,但究竟“落多少”却不知道,也无从知道。这最后一种解释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诗的意境,有创造性。
二、打破定势,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思维定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始终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它的两种作用:一方面,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陕隘的思考方式,开拓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这符合学生“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同一个问题或意思,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具体表现,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适当安排一些具有不确定答案的练习,有意识地为学生安排一些“发散性”的练习。
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之前,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的实际,做到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经常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还可以设计一些有开放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此外,老师还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自由交流和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
四、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老师要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激起他们探讨和发现知识的热情。只要老师心中有学生,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积极为学生服务,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进展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悟性和智慧。
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自己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方法激起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促使他们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一些老师刚提出问题就马上叫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如果学生无法回答,老师就马上启发诱导,要求小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出答案。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多大的帮助。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在课堂提问后必须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
总之,时代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小学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语文教育更是我们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十分重视这一阶段的教与学。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是我们开展教育活动的关键,同时也是我们的职责。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工具学科之一,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了增强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必须坚持现代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尽管目前我国的小学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只要我们有坚定的决心并积极实践,就一定能够增强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颖.浅析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J].中国校外教育,2011.2.
[2]创造是语文教学的核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