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明确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定为贯穿始终的目标任务群之一。在这个新时代新高考的大背景下,一线的语文教师,面临新考验,不得不深思小说等教学的创新之道。有感于社会的现状,深虑于学生的未来,我尝试着从“内外相合、读写相融、学考相得的三步法小说教学”的角度,来探究整本书阅读的实践价值与高考意义。
【关键词】新高考 课程标准 语文 创新 小说教学 三步法
在我国的教育传统中,一直是重视整本书阅读的。古人读书求取功名,阅读的一般都是整本书。1905年语文单独分科以后,叶圣陶先生曾经明确提出了“读整本书”的语文教育思想。如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1]。
而现实是,生于网络时代的新一代看似时时刻刻在阅读,但又很少阅读整本书;他们的阅读呈现的浅表化、碎片化,已经为新时代埋下了很大的祸患。有感于现实,我更新了教学理念。比如在教学上,为了与核心素养理念和学习任务群相呼应,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探究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方式的转变[2]。以此为源,我有了整本阅读的新思路,如在小说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内外相合、读写相融、学考相得的三步法”探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内外相合
以整部小说为文本,以“信息式阅读”为方法,以自由荐读为形式,实现课内外的完美结合,成就“新阅读”。
这个步骤,有两个关键词:自由和荐读。“自由”,强调的是学生自发的行为,愉悦的心理。所以,我给了学生一周的准备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比较阅读,权衡选择。
接着就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荐读”活动。当然,这个“荐读”不能简单,教师不能缺席。任何事情,都要有度,放了,一定还要收回。“收”在这里就是“接受指导”,就是“回归课堂”。
“荐读”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要明确“荐读”的目的。这,其实相当于演说。你要通过这个“演说”,来“煽动”大家的情感,与你共鸣。其次,作为“演说稿”,就必须注重条理。我给了大家一个简单的模式:常识介绍 情节梳理 名言简析 感悟分享。第三,制作成较好的PPT。
一轮后,进行无记名投票,选出“十佳荐读”,给予表彰奖励。
二、读写相融
以整部小说为文本,以“文学作品式阅读”为方法,以小组研读为形式,实现读与写的完美相融,成就“新阅读”。
这是整本书阅读的第二步:小组研读,即小组六人共读一部小说。这是一种有所限制的阅读。“研读”,顾名思义,就是研究性阅读,即有任务的阅读。在这点上,我给出了更具体的要求。
1.选定对象:集体讨论,选择一部经典名著。
2.明确任务:围绕小说的四要素,抽签确定一个目标,完成阅读后的感悟或评论撰写任务(字数2000字以上)。
3.定时阅读:两周时间,个性阅读。
4.借助资源:网络媒体,书刊报纸,亲朋好友。
5.完成任务:一周时间,交错评判,择优汇编。
为了实现读与写的完美相融,我们在这一步里,主要倡导“文学作品式阅读法”,要求各小组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有任务”的选择性阅读。具体安排如下:
(1)确定任务:两人主攻“人物”要素,一人主攻“情节”要素,一人主攻“环境”要素,一人主攻“主题”要素。
(2)明确重点:人物,主要探究性格特征和形象意义;情节,主要探究特殊写法和重要作用;环境,主要探究描写特点和特殊作用;主题,主要探究作者意图和社会意义。
三、学考相得
以整部小说为文本,以集体赏读为形式,以“经典著作式阅读”为方法,实现学与考的完美相得,成就“新阅读”。
集体共赏,即由同学投票或语文老师确定,全班齐读共赏一部小说。这是整本书阅读的第三步,是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和高考检测关联的关键一步。因为这步里的“共赏”,是基于考纲,关乎考点的。
1.学习考纲,明确考点
自新课标全国卷命题以来,文学类文本阅读在选材上以小说文体为主。从考题考点上看,特点有:A.设计问题往往注重小说三要素和主题。B.切入点很小,问题较具体。C.更趋向关注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2.分工合作,明确任务
(1)以小組为单位(共9组),既分工又合作;(2)一组重点把握故事情节;三组重点揣摩人物形象(包括物象);一组赏析环境描写;一组概括探究主题;一组理解小说标题;一组品味赏析语言;一组赏析艺术技巧。
3.限定时间,完成探究:两周阅读,两周探究。
4.师生润色,汇编交流
(1)成立整本书阅读专家组;(2)根据特长分工,进行相关内容的润色;(3)汇编成册。
5.交错命题,规范作答
叶圣陶先生说过,“无论阅读何种书籍,……,总得认清几个问题──也可以叫作题目”。“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去,一边自然会提出一些问题和题目来”[3]。所以,交错命题,规范作答,就成了整本书阅读的最后一个步骤。这个步骤,我是这样安排的:(1)交错进行题目设计和问题解析。(2)以高考的答题步骤来规范学生的思路。
张楚廷教授说过:“智育使人智慧,智育与美育在一起,使人大智大慧。德育使人醒悟,德育与美育在一起,使人大彻大悟。”[4]我认为,一部好书就能把智育、德育、美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学生在阅读好书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大智大慧,大彻大悟。这岂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整本书阅读课程》(2015年2月修订版)
[2]《高中语文最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3]《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
[4]张楚廷的《教育哲学》
(作者单位:福建省仙游金石中学 )
【关键词】新高考 课程标准 语文 创新 小说教学 三步法
在我国的教育传统中,一直是重视整本书阅读的。古人读书求取功名,阅读的一般都是整本书。1905年语文单独分科以后,叶圣陶先生曾经明确提出了“读整本书”的语文教育思想。如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1]。
而现实是,生于网络时代的新一代看似时时刻刻在阅读,但又很少阅读整本书;他们的阅读呈现的浅表化、碎片化,已经为新时代埋下了很大的祸患。有感于现实,我更新了教学理念。比如在教学上,为了与核心素养理念和学习任务群相呼应,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探究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方式的转变[2]。以此为源,我有了整本阅读的新思路,如在小说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内外相合、读写相融、学考相得的三步法”探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内外相合
以整部小说为文本,以“信息式阅读”为方法,以自由荐读为形式,实现课内外的完美结合,成就“新阅读”。
这个步骤,有两个关键词:自由和荐读。“自由”,强调的是学生自发的行为,愉悦的心理。所以,我给了学生一周的准备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比较阅读,权衡选择。
接着就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荐读”活动。当然,这个“荐读”不能简单,教师不能缺席。任何事情,都要有度,放了,一定还要收回。“收”在这里就是“接受指导”,就是“回归课堂”。
“荐读”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要明确“荐读”的目的。这,其实相当于演说。你要通过这个“演说”,来“煽动”大家的情感,与你共鸣。其次,作为“演说稿”,就必须注重条理。我给了大家一个简单的模式:常识介绍 情节梳理 名言简析 感悟分享。第三,制作成较好的PPT。
一轮后,进行无记名投票,选出“十佳荐读”,给予表彰奖励。
二、读写相融
以整部小说为文本,以“文学作品式阅读”为方法,以小组研读为形式,实现读与写的完美相融,成就“新阅读”。
这是整本书阅读的第二步:小组研读,即小组六人共读一部小说。这是一种有所限制的阅读。“研读”,顾名思义,就是研究性阅读,即有任务的阅读。在这点上,我给出了更具体的要求。
1.选定对象:集体讨论,选择一部经典名著。
2.明确任务:围绕小说的四要素,抽签确定一个目标,完成阅读后的感悟或评论撰写任务(字数2000字以上)。
3.定时阅读:两周时间,个性阅读。
4.借助资源:网络媒体,书刊报纸,亲朋好友。
5.完成任务:一周时间,交错评判,择优汇编。
为了实现读与写的完美相融,我们在这一步里,主要倡导“文学作品式阅读法”,要求各小组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有任务”的选择性阅读。具体安排如下:
(1)确定任务:两人主攻“人物”要素,一人主攻“情节”要素,一人主攻“环境”要素,一人主攻“主题”要素。
(2)明确重点:人物,主要探究性格特征和形象意义;情节,主要探究特殊写法和重要作用;环境,主要探究描写特点和特殊作用;主题,主要探究作者意图和社会意义。
三、学考相得
以整部小说为文本,以集体赏读为形式,以“经典著作式阅读”为方法,实现学与考的完美相得,成就“新阅读”。
集体共赏,即由同学投票或语文老师确定,全班齐读共赏一部小说。这是整本书阅读的第三步,是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和高考检测关联的关键一步。因为这步里的“共赏”,是基于考纲,关乎考点的。
1.学习考纲,明确考点
自新课标全国卷命题以来,文学类文本阅读在选材上以小说文体为主。从考题考点上看,特点有:A.设计问题往往注重小说三要素和主题。B.切入点很小,问题较具体。C.更趋向关注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2.分工合作,明确任务
(1)以小組为单位(共9组),既分工又合作;(2)一组重点把握故事情节;三组重点揣摩人物形象(包括物象);一组赏析环境描写;一组概括探究主题;一组理解小说标题;一组品味赏析语言;一组赏析艺术技巧。
3.限定时间,完成探究:两周阅读,两周探究。
4.师生润色,汇编交流
(1)成立整本书阅读专家组;(2)根据特长分工,进行相关内容的润色;(3)汇编成册。
5.交错命题,规范作答
叶圣陶先生说过,“无论阅读何种书籍,……,总得认清几个问题──也可以叫作题目”。“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去,一边自然会提出一些问题和题目来”[3]。所以,交错命题,规范作答,就成了整本书阅读的最后一个步骤。这个步骤,我是这样安排的:(1)交错进行题目设计和问题解析。(2)以高考的答题步骤来规范学生的思路。
张楚廷教授说过:“智育使人智慧,智育与美育在一起,使人大智大慧。德育使人醒悟,德育与美育在一起,使人大彻大悟。”[4]我认为,一部好书就能把智育、德育、美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学生在阅读好书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大智大慧,大彻大悟。这岂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整本书阅读课程》(2015年2月修订版)
[2]《高中语文最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3]《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
[4]张楚廷的《教育哲学》
(作者单位:福建省仙游金石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