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经济蓬勃发展、飞猛进的时代,打工浪潮似潮水一样涌来,人们纷纷远走他乡,造成农村“孩子在家上学,父母外出打工”的现实状况,多数孩子因留守而缺少家庭的亲情、温暖,因父母的远离而缺少家庭教育的环境。从此,这些留守在家的儿童们,便开始咀嚼没有父母之爱的“孤独和寂寞”,成为继离异家庭子女之后又一值得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
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肩负着让每一个儿童都应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我们应该竭尽所能地让这些儿童健康成长、享受温暖。那么,怎样让这些“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照亮他们心中的那盏明灯呢?
一、用“仁爱”打开留守儿童心灵的钥匙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的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从孔子的“仁爱”到墨子的“兼爱”,说明爱的重要。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渴望被理解、被尊重,尤其是留守儿童。这就要求教师用爱心滋润他们的心田,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从而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
我班的徐海超同学,性格有些内向,各科成绩不均衡,身上存在一些不良的习惯和缺点,特别是父母外出打工后,他内心的焦虑和无助更严重,使他产生异样的想法:老师越严格就越想放弃,家长越要求就越反感。我多次找他谈心效果都不大,想不到一次意外教育竟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得有一次,我刚开完会回来,刚进教室同学们就告诉我,徐海超打哭了班上的两个同学,我当时非常生气,可又有开会的事要向同学们讲,我就说:“你先等着,我一会找你。”下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本来想大发一通火,可转念一想,以前发了火也没有多大效果,今天换一种方式吧,我顺手拿过一张凳子放在他面前说:“坐下吧。”他愣了一下,然后慢慢地坐下了,而且只坐了凳子面的一半,我看他紧张的样子,就拍拍他的肩膀说:“没关系,坐吧。”他刚坐好,我就亲切地和他说起了家常话:“你爸爸妈妈干什么去了?中午在学校能吃饱吗?”这时他哭了,我一边像她母亲似的把他紧紧地搂在怀里,一边轻言细语地给他讲了一些做人的道理,他的脸上慢慢地露出了笑容,并对我说:“老师,你真好。”接着,他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向被他打的两位同学道歉。我夸奖他:“你真行!”
从那以后,他上课认真听讲,缺点也慢慢改正了,更难得的是他每当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主动找我说一说,我也总能让他高兴而归。从徐海超同学的转变,使我进一步认识到爱留守学生,并且给予他们尊重与理解,是打开他们心灵的万能钥匙,它能使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进行生命的对话、情感的交流与碰撞。
二、用“赏识”树立起留守儿童自信的风帆
第一,以“表扬和鼓励”为契机,赏识留守学生。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那么如何树立留守学生的自信呢?首先,我们应该坚信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当然也都有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性的评价。其次,教师要拥有一双善于捕捉“闪光点”的眼睛,要善于发现留守学生身上的才能,“东方不亮西方亮”。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挖掘留守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然后用欣喜的眼光、愉悦的心情、发自内心的赞美鼓励他们,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教师看上去几句普通的话语,却能激起学生心灵上的感应,使他们产生一股向上的动力,对他们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再次,创造一个鼓励性的环境,给留守学生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和要求。
第二,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施赏识教育。
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用放大镜努力寻找和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并不失时机的加以鼓励和表扬,能使他们找回被呵护,被关注的感觉。留守学生因缺乏父母的关爱,产生了孤独、寂寞、焦虑、自卑、敏感等诸多心理,在课堂中不敢发言,不敢大胆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学习效率低,针对这种情形,教师要学会宽容、真诚的善待他们。“南风效应”告诉我们,真诚、温和的激励比粗暴的呵斥有更好的效果。在课堂上,作为老师,我们要用灿烂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亲切的话语,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触动,错误得以改正,从而帮助他们扫除学习障碍,改进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三、用“真情”撑起留守儿童的一片蓝天
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仅凭教师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学校、班集体作为一个群体组织,它对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的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学校、班级要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充分利用良好的氛围感染和转化留守儿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如班集体为留守儿童过生日、给留守儿童开庆功会等。这样的集体活动,使留守学生的心灵彻底的放松,情感上的缺失得以弥补,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也能感觉到家的温暖,从而产生一种归属感,一种认同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深深的影响着孩子。不管老师与同学给留守儿童倾注多少爱与帮助,都是不能填补父母的那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的,他们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种亲情饥渴。作为教师必须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引导,让家长转变观念。大多数家长错误地认为,只要给家中的孩子吃饱穿暖,有钱花就够了,实际上孩子更渴求精神上的抚慰。教师就应引导家长多拿出时间,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与“留守”家里的孩子多沟通,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甚至在可能情况下“常回家看看”,让留守家里的孩子在一次次惊喜中感受到久违的亲情。教育留守的孩子们坚持每月给父母写一封信,向父母介绍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介绍学校中愉快的事情以及对父母的思念之情,不仅能锻炼孩子们的写作能力,沟通和父母之间的感情,在相互的交流中,促进了孩子们身心健康和人格的不断升华,用真挚的情怀撑起留守儿童的一片蓝天。
同样的天空,同样的阳光。让我们与爱同行,用博大的胸襟,美好的情感,伸出爱的双手,构建和谐校园,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架起爱的桥梁,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不再忧伤;让我们齐心协力,播撒真爱,去迎接新的希望,共同照亮留守儿童心中的那一盏明灯吧!
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肩负着让每一个儿童都应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我们应该竭尽所能地让这些儿童健康成长、享受温暖。那么,怎样让这些“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照亮他们心中的那盏明灯呢?
一、用“仁爱”打开留守儿童心灵的钥匙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的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从孔子的“仁爱”到墨子的“兼爱”,说明爱的重要。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渴望被理解、被尊重,尤其是留守儿童。这就要求教师用爱心滋润他们的心田,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从而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
我班的徐海超同学,性格有些内向,各科成绩不均衡,身上存在一些不良的习惯和缺点,特别是父母外出打工后,他内心的焦虑和无助更严重,使他产生异样的想法:老师越严格就越想放弃,家长越要求就越反感。我多次找他谈心效果都不大,想不到一次意外教育竟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得有一次,我刚开完会回来,刚进教室同学们就告诉我,徐海超打哭了班上的两个同学,我当时非常生气,可又有开会的事要向同学们讲,我就说:“你先等着,我一会找你。”下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本来想大发一通火,可转念一想,以前发了火也没有多大效果,今天换一种方式吧,我顺手拿过一张凳子放在他面前说:“坐下吧。”他愣了一下,然后慢慢地坐下了,而且只坐了凳子面的一半,我看他紧张的样子,就拍拍他的肩膀说:“没关系,坐吧。”他刚坐好,我就亲切地和他说起了家常话:“你爸爸妈妈干什么去了?中午在学校能吃饱吗?”这时他哭了,我一边像她母亲似的把他紧紧地搂在怀里,一边轻言细语地给他讲了一些做人的道理,他的脸上慢慢地露出了笑容,并对我说:“老师,你真好。”接着,他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向被他打的两位同学道歉。我夸奖他:“你真行!”
从那以后,他上课认真听讲,缺点也慢慢改正了,更难得的是他每当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主动找我说一说,我也总能让他高兴而归。从徐海超同学的转变,使我进一步认识到爱留守学生,并且给予他们尊重与理解,是打开他们心灵的万能钥匙,它能使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进行生命的对话、情感的交流与碰撞。
二、用“赏识”树立起留守儿童自信的风帆
第一,以“表扬和鼓励”为契机,赏识留守学生。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那么如何树立留守学生的自信呢?首先,我们应该坚信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当然也都有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性的评价。其次,教师要拥有一双善于捕捉“闪光点”的眼睛,要善于发现留守学生身上的才能,“东方不亮西方亮”。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挖掘留守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然后用欣喜的眼光、愉悦的心情、发自内心的赞美鼓励他们,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教师看上去几句普通的话语,却能激起学生心灵上的感应,使他们产生一股向上的动力,对他们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再次,创造一个鼓励性的环境,给留守学生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和要求。
第二,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施赏识教育。
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用放大镜努力寻找和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并不失时机的加以鼓励和表扬,能使他们找回被呵护,被关注的感觉。留守学生因缺乏父母的关爱,产生了孤独、寂寞、焦虑、自卑、敏感等诸多心理,在课堂中不敢发言,不敢大胆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学习效率低,针对这种情形,教师要学会宽容、真诚的善待他们。“南风效应”告诉我们,真诚、温和的激励比粗暴的呵斥有更好的效果。在课堂上,作为老师,我们要用灿烂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亲切的话语,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触动,错误得以改正,从而帮助他们扫除学习障碍,改进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三、用“真情”撑起留守儿童的一片蓝天
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仅凭教师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学校、班集体作为一个群体组织,它对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的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学校、班级要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充分利用良好的氛围感染和转化留守儿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如班集体为留守儿童过生日、给留守儿童开庆功会等。这样的集体活动,使留守学生的心灵彻底的放松,情感上的缺失得以弥补,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也能感觉到家的温暖,从而产生一种归属感,一种认同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深深的影响着孩子。不管老师与同学给留守儿童倾注多少爱与帮助,都是不能填补父母的那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的,他们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种亲情饥渴。作为教师必须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引导,让家长转变观念。大多数家长错误地认为,只要给家中的孩子吃饱穿暖,有钱花就够了,实际上孩子更渴求精神上的抚慰。教师就应引导家长多拿出时间,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与“留守”家里的孩子多沟通,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甚至在可能情况下“常回家看看”,让留守家里的孩子在一次次惊喜中感受到久违的亲情。教育留守的孩子们坚持每月给父母写一封信,向父母介绍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介绍学校中愉快的事情以及对父母的思念之情,不仅能锻炼孩子们的写作能力,沟通和父母之间的感情,在相互的交流中,促进了孩子们身心健康和人格的不断升华,用真挚的情怀撑起留守儿童的一片蓝天。
同样的天空,同样的阳光。让我们与爱同行,用博大的胸襟,美好的情感,伸出爱的双手,构建和谐校园,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架起爱的桥梁,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不再忧伤;让我们齐心协力,播撒真爱,去迎接新的希望,共同照亮留守儿童心中的那一盏明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