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经典古文穿件时髦的外套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349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而当代高中生普遍对古文缺少兴趣。笔者尝试将《赤壁赋》作为剧本的来源,将之变成有声、有色、可看、可感的电影,给经典古文穿上时髦的外套。
  一、活动准备
  学生一听“拍电影”,马上就来劲了,但要把传统篇目上成时髦的活动体验课,课前的功夫可不能少下。在提出认真预习课文,熟悉理解课文内容的要求之外,笔者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
  外景组。拍摄地尽量选师生都熟悉的地方,可以是名胜之地,也可以是当地的景观。上课时要做选景阐述。
  演员组。要把自己当成无所不能的组织者,
  只有想不到,没有请不到。上课时要做选人阐述。
  导演组。吃透课文,揣摩文中人物,并且设计好微电影的开头镜头和结尾镜头。上课时将邀请导演说戏并准备回答各组提出的疑问,做出最后定夺。
  后期制作组。考虑影片色调、配乐及主题曲的选用问题,如有必要,可加入影片尾声环节。上课时要做选用阐述。
  二、课堂展示
  1外景组阐述
  我们选择的外景地就是不远处的“新湖岙水库”,拍摄时间为初秋时节的月圆之夜。文中景物有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苏轼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美丽。我们选的水库景区涧谷幽深,湖光山色,风景宜人。
  第一段中写道:“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十六夜的月亮缓缓升起,在柔和而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交相辉映,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水。第三段又提到“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第四段中苏轼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
  文中景物提到最多的是水和月,因此我们认为选择明月照耀下的新湖岙水库,就地取材,符合文章意境。
  2演员组阐述
  对于苏轼这一人物的扮演者,我们考虑过台湾演员赵文瑄,因为他外型好,但我们最终否定了此想法,因为苏东坡并非偶像派,而是实力派,我们以为赵过于外型化了,他帅气的外形反而会喧宾夺主。我们还考虑了唐国强、鲍国安、陈道明还有香港的梁朝伟。最终我们认定让陈道明来饰演苏轼,苏东坡一生多舛,然而终能豁达乐天,其胸襟才是最光彩照人的。陈道明身上有一股沉稳的大气,又够儒雅,有那种落拓而不羁的气质,比较符合名士风骨。
  为了营造文中第二段箫声的凄楚忧伤,我们打算加入一名女演员,只需一个侧影或背影就行了。
  我们还要选用一位男演员来饰演文中的“客”,选用陈坤来演。因为陈坤的忧郁气质是与生俱来的,而且在第二段和第三段可以看出“客”心生悲意,表露出内心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和对长江永恒的羡慕。
  但是我们组在探讨“客”这个角色时有了分歧。当我们定下让陈坤来演“客”一角色后,有人提出其实“客”是不存在的,是苏轼虚拟出来的另一个自我。我们组内意见不一致,需要导演及大家来定夺。
  3导演组说戏
  ①说人物
  苏东坡是一个全才,他曾有过风光的日子,在嘉祐二年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可是在党争中,被诬入狱,屡遭贬谪。在黄州,对一个传统士大夫来说,生活之地变了,所任之职变了,政治前途没了,使他陷入苦闷与迷惘,有的只有赤壁的水与月。虽饱经忧患,却始终不失其赤子之心。他的“赤子之心”表现在对“客”的开导上。
  我们先得来看看这位“客”。正当主人与客陶醉于美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却引出了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客的情绪转向了惆怅。想到了当年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和周瑜,随后又发出“而今安在哉”的感慨,风云人物尚且不能长留于世,更何况平常人,又谈什么理想与功业呢?眼下现实与理想的悬殊,想长生不老而不能,于是心生悲意,长叹:“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那么苏轼是如何开导客的呢?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万物和人生既变又不变。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实际上是一种对人生遭遇的抗议。我们想,这应该就是所谓的“赤子之心”吧。
  对于“‘客’是否真实存在”这一问题,我们是这样考虑的:他无姓无名,从文章一开始就有了;而且他又去向不明,等到东方既白,他又无影无踪了,真可谓神龙见首不见尾。但他又博古通今,悲、叹、喜、笑,绝非寻常人物,所以“客”应该是虚实相间之人。谪居在黄州的苏轼正处于内心激荡、思想矛盾的特殊时期,这个“客”不是别人,很可能是一个悲观的苏轼,而第四段则写出了一个超然物外的旷达苏轼。
  ②说开篇镜头
  文章开头展现了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遗世”、“羽化”之乐油然而生,不禁飘飘欲仙。所以,开篇镜头应该从景物拍摄开始,风、水、月、波要有唯美之感,从而为影片定下一个优美和谐的基调。
  ③说结尾镜头
  整部影片应该在微明的天色、船中杯盘狼藉的环境以及熟睡的主客等镜头切换中结束,让人感受到那种超然旷达的精神境界,“客”与苏子又合二为一,那个不愉快的自己已经消散殆尽。所以结尾镜头让“客”那个模糊的身影在视线中渐渐远去且散去;或者也可以借鉴苏轼《后赤壁赋》的“仙鹤”意象,让“客”的身影伴随着仙鹤的展翅远去而渐渐消散。
  4后期制作组阐述
  ①影片色调
  故事发生于初秋、月夜,主客二人泛舟江上,心情舒畅飘逸。可随着箫声呜咽,听者凭吊古人,心情由乐转悲。再因苏子的开导,使人豁然开朗、感悟人生,顿时心胸开阔,心情则转悲为喜。这样的夜晚、这样的悲喜转变,如果从色调上选,我们会选用偏暗的冷色调来处理画面。
  ②配乐
  毫无疑问,这部影片应选用箫声作为背景配乐。箫声的特点是悲切、凄婉动人。所以才会有文中“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的效果,箫声起,悲意生。
  ③主题曲
  我们觉得苏轼的《定风波》一词很适合唱出他当时的境遇与心情。同是被贬黄州之时,同是现实苦闷之境,又同是旷达乐观之心。词末“也无风雨也无晴”正是词人回到真我,体悟到生命真谛的表达。
  ④尾声
  影片的尾声,我们想借鉴《中国合伙人》,加入与影片中人物有相似经历相同精神的人物照片,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现。我们设想放入屈原、柳宗元、李白、杜甫等人的画像,让观众明白这些传统士大夫都有着坎坷的人生经历及火热的赤子之心。
  三、课后反思
  学生表现出色,课堂效果优于传统的串讲课文。学生的鉴赏贯穿始终。对文本意义的解读和对意境的感悟,都由主体通过探究发现。
  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曾顾虑把教材规定的“文本研习”课上成“活动体验”课,会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想不到学生说得头头是道。
  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据材料,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
  将渗透古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原本深奥的人生哲理、遥远的古人思想,通过互相探讨化为切合实际生活的话题,得到了落实。
其他文献
《雪山的长夜》是著名作家迟子建在2003年春发表的文章,文章用一个短句“午夜失眠,索性起床望窗外的风景”开篇,而后描写“在不经意间领略到的冬夜的那种孤寂之美”。然而当亲人永诀之后,贪恋窗外好山好水的作者连看风景的勇气都没有了,当远处灯火泯灭后,雪山在星光下却显得格外光华,天上的星星成了作者心中永久的神灯,雪山成了作者灵魂依托的地方,最后作者获得了再次看风景的勇气。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莫衷一是。辨
期刊
《苏幕遮》是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的一首小令,选入了人教版新课程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首词天然不事雕琢,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风神,有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笔者在这首词的教学中,正当学生都陶醉于欣赏“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意趣时,却突然一转,集中到关于“侵晓窥檐语”的解读上。学生针对“窥”“语”的主语是鸟雀还是人这个问题,发生了非常激烈的争论。  学生分为两
期刊
讲评课的实效性至关重要。笔者以为讲评课应按照呈现、诊断、矫治、巩固的形式进行,先是呈现学生的典型答案,展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诊断,查找问题所在;再次,组织学生进行矫治,归纳出如何规避错误的方法策略;最后,再进行同类试题的巩固训练,提高学生的课堂达成度。  一、课例分析  第一步:原题再现。  越中览古【唐】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
期刊
语文教材对选文的要求是“文质兼美”,选文的语言表达要规范优美、合乎语法、生动形象。通过组织学生学习语法、修辞技巧等知识,培养学生理解和表达的能力;选文的思想情感要向善、向美。语文中的阅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语文的阅读要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唤醒、思想的滋养、精神的洗涤、审美的熏陶,要立足学生成长本位,从生命的高度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  教材中的文言文是古人用文言这种书面语写成的文章,是古人用来描摹现实
期刊
高三阶段,高考的压力逐渐增加,原本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演变成循环往复的讲、练、考,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高三语文到底该如何教?高三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高三语文课堂教学?也许只有拥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勇气和智慧,才能迎来真正的语文课堂。  一、“沉稳”与“灵动”  特级教师袁卫星在谈论文言文教学时曾说过,教学要有“山的沉稳”和“水的灵动”。而如今高三语文教学呈现的状态是“沉稳
期刊
狄德罗曾说过“感情淡薄使人平庸”。我国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则把教育与情感的关系比喻为池塘和水的关系,认为池塘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同样提出了“注重情感体验”的要求。如果没有探求知识的欲望,没有积极主动的热情,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即没有良好的情感态度,要想学好语文是绝对不可能的。  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产生主观
期刊
迟子建的小说《日落碗窑》充满理想和爱的温情,十岁的关小明的梦想是要把冰溜儿(狗名)驯成会演马戏、能顶碗的狗,自己成为让人羡慕的马戏演员;关老爷子的理想是寻回年轻时的旧梦,在砖的往事后烧出自证的碗来;王张罗“借”这些梦想的好运,也终于盼来了难得的儿子。  一、人生舞台上的小小梦想  1童年时的如幻梦想  小说以关小明观看完马戏团的演出之后,突发奇想地训练自家的狗,励志要当一名出色的马戏演员开始,这也
期刊
接受美学提倡将读者放在主体的地位,宣扬的是一种读者中心论的思想,文学作品是为读者而写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主旨、思想、情感跟读者的思维过程是相关的,而不是将一种文学作品固有的解读强加给学生。接受美学应用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的鉴赏教学之中,就是让学生自己在欣赏的过程中去领悟诗词所带来的魅力,古诗词中通常用到的留白是与接受美学的宗旨相一致的,古诗词中的留白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因此,学生在进行古诗词学习的
期刊
《断魂枪》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老舍写得很精彩的短篇小说,小说讲的是三个拳师的故事:一个是沙子龙,保守愚顽,会六十四路断魂枪,威震西北,没遇见过敌手;一个是沙子龙的大徒弟王三胜,鲁莽气盛,一身武艺,只能去摆场子、混日子;一个是孙长者,武林名家深藏不露,刚直锐进。三个人物性格各异,反差极强,练武之人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外形和动作,所以,作者在小说中没有多少人物心理的描写,连对话也很少,很简
期刊
世界文学长廊里,文学大师层出不穷,各有各的风格,写文章的技巧却是共通的。欧·亨利以擅长小说结尾闻名遐迩,美国文学界称之为“欧·亨利式的结尾”。他的文章结尾之所以能有这样的魅力,其中一个重要技巧是他善于戏剧性地设计情节,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勾勒矛盾,最后在结尾处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禁令人拍案称奇。这主要得力于伏笔的运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