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字何解?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nley45518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幕遮》是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的一首小令,选入了人教版新课程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首词天然不事雕琢,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风神,有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笔者在这首词的教学中,正当学生都陶醉于欣赏“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意趣时,却突然一转,集中到关于“侵晓窥檐语”的解读上。学生针对“窥”“语”的主语是鸟雀还是人这个问题,发生了非常激烈的争论。
  学生分为两大阵营,互不相让,一边认为拂晓时分鸟儿东张西望地在屋檐下“窥”探着,并且叽叽喳喳地说着它们懂的言语。另一边认为词人抬头“窥”探到天色微微放亮,鸟雀在屋檐上跳来跳去,晃动着头脑争噪不停。双方观点截然不同。
  笔者翻查诗歌鉴赏辞典以及相关的媒体资料,发现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宋词鉴赏辞典》第419页的解释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百度百科上有几种说法,第一种解释与《宋词鉴赏辞典》的说法是一致的。鸟雀是“窥”檐与“语”的主语。第二种解释是鸟雀在窗外欢呼着,庆祝天气由雨转晴。在词人眼里,鸟雀仿佛有着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她们也会“呼”,也爱“窥”,如同调皮的孩子一般活泼可爱。第三种解释是词人抬头朝窗外望去,只见天色才微微放亮,鸟雀在屋檐上跳来跳去,晃动着头脑争噪不停,似乎也在为雨后新晴而喜悦。也就是说赞成鸟雀是“窥”“语”的主语与赞成人是“窥”的主语的两种说法确实是存在的,但大部分人都接受前一种说法。这是为什么呢?笔者结合文本,认为从以下三个角度可以证明。
  一、从标点符号的角度来看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这首词的前四句用了四个标点符号,“燎沉香,消溽暑”用了一组逗号和句号。“燎沉香”的主语是人,夏日的清晨,主人公点燃了沉香以驱散潮湿闷热的暑气。结束了前面的句子后,主语变成了鸟雀,“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用的也是一组逗号和句号。“语”显然应该是鸟雀发出的欢快行为,如果将“侵晓窥檐”的主语认为是人,那么句子间的跳跃性就太大了。短短几个字,一会是鸟雀“呼”,一会是人“窥”,一会又是鸟雀“语”,这样的跳跃,零乱而不合理。因此,可以判断后两句的主语应该是一致的。换句话来说,就是“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句中的三个动作“呼”“窥”“语”都是写鸟雀的神态的。
  二、从塑造形象的角度来看
  《苏幕遮》中作者塑造了摇曳多姿、神清骨秀的荷这个形象,而这一形象也一直为后世称道。其实在这首词中作者还写了一些姗姗可爱的鸟雀们。作者是怎样表现鸟雀的呢?作者并没有描写鸟雀的形,而只是通过三个动词来完成他的形象塑造,那就是“呼”“窥”“语”。
  “呼”字写鸟雀在窗外欢呼着,仿佛在庆祝天气由雨转晴,呼朋引伴;“窥”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鸟雀像调皮的孩子一样,拂晓时分在屋檐下东张西望,窥探着大人的世界;“语”字写鸟儿高兴地在那叽叽喳喳,叙述着天气转晴的快乐。三个动词将鸟雀的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鸟儿们的神态跃然纸上,它们的快乐仿佛也驱散了天气的闷热,作者的内心也跟着清凉了起来。可以猜想作者在此句中想塑造的应该是姗姗可爱的鸟雀形象,因此将“窥”“语”理解为是鸟雀的动作更加合理。
  三、从语境上来看
  动静结合是诗词中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这种手法“没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它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用以动衬静的方式描写、渲染动态,反衬静态,突出静态,最终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苏幕遮》里也用到了这种手法,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起句写静境,焚香消暑,凉意由心而起,作者借此让自己的心安定下来,所以首两句写的是静境。为了将这种静境烘托出来,三、四句则静中有噪,昨夜下雨,今朝天气转晴,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叽叽喳喳,生动而有风致。鸟雀的声音“呼”“语”以及鸟雀的动作“窥”,就是一种动态,这种动态的加入更加衬托出这个早晨的安静。鸟雀们探头探脑、鸟雀的呼唤与言语为闷热的天气加入了一些清新之气,词的意境也变得清新自然起来。如果把“窥”认为是人的动作,那词的意境感会差很多。
  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学生甚爱之。他们既欣赏词中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也积极地探求自己对诗词的感悟,提出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这是值得鼓励的。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告诉他们,但不可强求学生与教师达成一致。儒家讲“和而不同”是有道理的。就像词人周邦彦在词作的结尾处“情到深处意转痴”,用一个白日梦结尾,给人留下无限的情思和遐想一样,我们和学生一起欣赏诗歌也该抱着这样的态度。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县中学北校区(341100)
其他文献
去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初一语文教材删除了鲁迅的作品《风筝》,此消息一出立刻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是否应删减鲁迅文章的争议。一些教材编辑、出版方和受访教师认为鲁迅的作品时代性太强,晦涩难懂,过于深刻和沉重,所以要“去鲁”。笔者认为只要人类存在一天,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就永不会过时。下面结合笔者讲授《记念刘和珍君》这一课的教学实践,说明学生是可以亲近鲁迅的一些经典作品的,并能从中获得不小的收获。  一、
期刊
抛开语言壁垒,文言文依旧是阅读教学范畴。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选取好的切入点直接影响到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师只有选择好的切入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层次清晰。  一、切入点要围绕目标  众所周知,解读文本首先要感知文本,其次是理解文本,之后是领悟作者创作意图,最终联系实际总结体验感受。这是一个在文本阅读中提取价值取向的过程。在授课过程中,解读文本就是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通过感知、理解
期刊
一谈到写作,学生皱眉,教师苦恼,这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普遍现象。写作训练课上,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个题目或范围,稍作提示或者让学生稍作议论,然后就让他们在沉闷的课堂上“创作”。这样的写作训练,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更不能燃起学生创作的热情。  究其原因,这与教师习惯于一厢情愿,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无关系。传统的写作教学只注重写作知识的传授、灌输,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只把学生当成拥有共性的
期刊
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遵循命题、指导、写作、批改、修改的常规思路,长此以往,当然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我们是否感觉到,学生对作文还是心有畏惧,写出的文章有形式没内容,有技巧没真情?而我们是否陷入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我们是不是可以回过头来思考一下,是否忽略了最重要的环节?那就是作文的源头。  我们要求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题材要新颖,但始终不能如愿。叶圣陶先生说:“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
期刊
众所周知,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文言文部分的内容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从命题者的选文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看出命题组对“三国”这段历史的重视程度。而作为学生了解三国的主要渠道——《三国演义》,也应当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  中学生课外阅读中国古典名著,对于提高文学素养、发展思维能力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
期刊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为人教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篇目,人教社的课后练习题第二题这样说:“为什么虽有‘浮生若梦’的慨叹,读起来却并不感到低沉?”第四题这样说:“进一步体会李白开朗乐观的性格,对自然、对友情、对生活的珍爱和纵笔挥洒的才气。”对于这两道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容易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天伦之乐”的友情和自然景物描写中透露的热爱及李白的乐观开朗性格等信息。但是,如果我们只是把诗
期刊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向社会和用人单位输送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当前的中职学校毕业生大都学有一技之长,也有良好的工作态度,但缺乏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中职生将来大都要从事基层服务行业,要实现对服务对象高质量的服务,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的话,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所以,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已经成为中职生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能力。  然而,长期以来
期刊
浙教版中职语文教材第一册中有马克·吐温的寓言故事《生命的五种恩赐》,编者的意图是为了告诉学生:一个人只有拥有强烈的死亡意识,才会珍惜短暂而宝贵的生命,才会通过自己的不断奋斗去创造丰硕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经营朴实美好的爱情,赢得不一定崇高但却真实的名望,享受所有这些带给自己的饱含泪水与欢笑的真实人生。这样的主题对于十六七岁的职校学生来说,显得有些沉重且难以理解。他们的人生阅历毕竟太浅,加上平时课外阅读
期刊
把《窦娥冤》《西厢记》和《牡丹亭》加以比较,可以化用四句诗来概括:“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三个女人三台戏,淡妆浓抹总相宜。”  一、作者作品——横看成岭侧成峰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作品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被压迫劳动人民强烈的反抗精神,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感天动地“第一悲剧”。《西厢记》是王实甫最成功的作品。它鲜明地表现出反对传统礼教和婚姻制度的主
期刊
《雪山的长夜》是著名作家迟子建在2003年春发表的文章,文章用一个短句“午夜失眠,索性起床望窗外的风景”开篇,而后描写“在不经意间领略到的冬夜的那种孤寂之美”。然而当亲人永诀之后,贪恋窗外好山好水的作者连看风景的勇气都没有了,当远处灯火泯灭后,雪山在星光下却显得格外光华,天上的星星成了作者心中永久的神灯,雪山成了作者灵魂依托的地方,最后作者获得了再次看风景的勇气。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莫衷一是。辨
期刊